第三章 正念– 第一念處
第三章 正念– 第一念處

第三章 正念– 第一念處

Bg m97

第一念處——於此身中念身

  佛陀在《念處經》(Satipatthana Sutta)13 提出修習正念的四種對象:我們的身體、感受、心和心的對象(法)。許多佛教國家的僧眾都熟記此經,當他們過世時,眾人對他們念誦的也是這部經。每週至少誦念一次《念處經》,再加上《入出息念經》(Anapanasati Sutta)14、《一夜賢者經》(Bhaddekaratta Sutta)15,將會很有助益。或許你會想把這三部經放在床邊,或當成旅行時的隨身經典。


  四念處是我們所依處的根基,少了它們,我們的房子就像廢棄的空屋,無人打掃整理,我們的身體將變得污穢邋遢,感受會充滿痛苦,心裡積藏著一大堆煩惱。當我們真正在家時,我們的身心、感受都將會是自己與他人的庇護所。


  第一念處是「於此身中念身」(mindfulness of the body in the body)。有許多人厭惡自己的身體,覺得那是一個障礙,因此想虐待它。當梅村的比丘尼吉納(Jina)法師教導瑜伽時,一開始總會說:「讓我們清楚地覺知自己的身體。吸氣時,知道自己的身體正站在這裡;呼氣時,對自己的身體微笑。」以此方式練習,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並與它和平共處。


  在《身至念經》(Kayagatasati Sutta)中,佛陀提出一些方法,幫助我們知道自己身體當下的情況 16。我們以非二元對立的方式觀察,即使在觀察身體的同時也全然住於自身中。一開始先標記自己身體的一切姿勢與動作,坐時知道自己正坐著,站立、行走或躺臥時,也都知道自己正在站立、行走或躺臥,如此練習,正念就會現前。這種修行稱為「純粹的辨識」(mere recognition)。


  佛陀教我們「於身念身」的第二種方法,是辨識自己身體從頭到腳的所有部位。若頭髮是金色的,我們就辨識這一點,並微笑以對,若頭髮灰白,也同樣地辨識與微笑。我們觀察自己的額頭是否光滑或有皺紋,以正念觸及自己的鼻子、嘴巴、雙臂、心臟、肺臟及血液等。佛陀描述這種辨識身體三十二個部位的修行方式,他用了一個譬喻:就如農夫爬上榖倉頂樓,取下一大袋豆子、穀物與種子,他把袋子放在地上打開,將裡面所有東西都攤在地上,清楚地辨認哪些是稻米、豆子或芝麻。以此方式,我們辨識自己的眼睛是眼睛、肺是肺……在禪坐或靜臥時都可做這樣的練習,如此以正念掃瞄全身可能需要半小時。觀察身體每個部位時,我們都微笑以對,這種禪修所生的愛與關懷可以發揮治療的效果。


  佛陀就「於身念身」所提出的第三種方法,是看到構成身體的地、水、火、風四界(四種要素)17。「吸氣時,我看見自身中的地界;呼氣時,我對自己的地界微笑。」「地界」意指堅固的事物。當我們在身體內、外看見地界(譯按:即「內地界」、「外地界」),就了解我們自己與宇宙之間的其餘一切其實並無界限。其次,我們辨識自身內、外的水界(譯按:即「內水界」、「外水界」),「吸氣時,我清楚覺知自身中的水界。」我們的身體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水,這個事實就是我們禪修的對象。接著我們要辨識自身内、外的火界(譯按:即「內火界」、「外火界」), 也就是熱度;生命要存在就必須有熱度。以此方式練習,我們會一再地看清自身內、外的四界屬於同一實相,我們就不會再受限於身體,而能遍一切處。


  身體的第四種要素是「風」。體驗風界最佳的方式是修習觀呼吸,「吸氣時,我知道自己在吸氣;呼氣時,我知道自己在呼氣。」說了完整的句子後,可在吸氣時簡略地說「吸」,呼氣時說「呼」。無論吸入的氣是長或短、是深或淺,都別試圖控制呼吸,只是自然地呼吸,並以正念之光照耀著它。這時,我們注意到呼吸會自然而然變得比較緩慢而深入,「吸氣時,我的入息變深;呼氣時,我的出息變慢。」此時,我們可練習「深/慢」。我們無需費力,呼吸自然會變得深而緩,而我們也辨識這樣的變化。


  稍後,你可能會注意到自己變得比較平靜自在,「吸氣時,我感到平靜;呼氣時,我感到自在,不再掙扎了。平靜/自在。」然後,「吸氣時,我微笑;呼氣時,我釋放所有的憂心與焦慮。微笑/釋放。」我們可對自己微笑,釋放一切憂慮。我們臉上有超過三百條肌肉,知道如何吸氣及微笑時,這些肌肉就能放鬆,這是「嘴部瑜伽」(mouth yoga);我們微笑,並得以釋放所有的感受與情緒。最後一項練習是「吸氣時,我深深地安住於當下;呼氣時,我知道這是美妙的一刻。當下一刻/美妙時刻。」再也沒有什麼比全然活在當下、全然覺知當下更珍貴的了。


吸,呼
深,慢
平靜,自在 
當下一刻,美妙時刻

  以上這首短詩可用於坐禪或行禪中,對你會大有助益且具有療效;至於每一行詩所運用的時間長短,可隨個人喜好調整。


  另一種幫助自己覺知呼吸的練習方法是數息」,吸氣時數「一」,呼氣時再次數「一」, 繼續往下數「二/二」、「三/三」,一直數到「十」;然後倒數,「十/十」、「九/九」,一直數到「一」。若計數時沒有漏失,你就知道自己專注的程度相當不錯;要是數漏了,就回到「一」,從頭再數起。放輕鬆,這只是個遊戲。當你能成功計數時,就可隨意放掉數字,只要說「吸」、「呼」即可。有意識地呼吸是一種喜悅。當我發現《安般守意經》時,覺得自己是世上最快樂的人,兩千六百年來一直做這些練習的團體,將這些法門傳承給我們 18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