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界蘊處的作意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第三章 界蘊處的作意

第三章 界蘊處的作意


Bg k6

  佛法由於聖弟子逐漸減少,為了遷就眾生,為了讓佛法普及世間,佛法漸漸被打折扣,佛法的原汁漸漸被稀釋,變成一種果汁,最後變成一種沒有營養的糖水。在佛教史上,有簡略的兩種分法,有所謂五百年正法時期,五百年像法時期,五百年末法時期。所謂像法時期,就是很像佛法,但不是佛法;所謂末法時期,就是要聽正法變得非常困難。


  我們之所以提倡原始佛法,是希望佛法的原汁可以在世間重現。我們可以根據阿含經,透過自己的修行來重新認識。原始佛法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間」?什麼是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什麼是「出世間」?什麼是「離苦得樂」?什麼是「趨樂避苦」?為什麼一切問題要從「苦」說起?很多人認為世間是苦樂參半,但在修行者的觀點,這個世間只是苦而已。


  苦到底是什麼?不是佛教或原始佛教的修行者,很困難認識苦,一聽到苦就害怕,感覺我學佛是為了解脫,為了沒有苦,而原始佛教何以要說苦?其實若能瞭解苦,我們就更容易面對,更容易承擔。當我們能夠承擔眾生苦的時候,我們看到自己的苦根本微不足道,那種一輕一重非常分明,這就是能夠認識苦,面對苦、承擔苦、體驗苦的好處。這是趨樂避苦所無法體驗的。

  如是當善分別種種界,有信、有戒﹙有為有守﹚、有慚愧、有出離界、不瞋界、不害界。要厭離瞋界、害界、欲界、不信、不持戒、無慚愧。「緣界故生,非不界」。


  「界」又決定於明觸,明觸又決定於根本作意,根本作意又決定於無時不見苦,無時不見苦又決定於有生﹙集﹚即有滅。善觀生滅即是善觀無常。地在動,水在流,火在燒,風在吹,空在收縮膨脹,識在分別取角﹙此又展現為十一種隨相:過去、現在、未來、內、外、遠、近、粗、細、勝、劣,又稱十一種取角的顛倒取相,指岔開根本作意的妄想思量﹚


  眾生常與界聚,與界和合。行不善心時與不善界聚;善心時與善界聚。勝心、鄙心亦如是。常會,故常生;相離,生則斷。聖賢不懈怠,安住於遠離,殷勤精進禪,超度生死流。心惱故眾生惱﹙染﹚,心淨故眾生淨。彼畜生心思種種,故色種種。

  這個「界」很有意思,它和戒律的戒同音,它有「戒」的意思,有「物以類聚」的意思。

  佛教的戒律和基督教的十戒意思不一樣。基督教的十戒是上帝的旨意。佛教的戒律,是一種很自然的「物以類聚」。就是好心的人會和好心的人在一起,微笑的人會和微笑的人在一起,愁眉苦臉的人會和愁眉苦臉的人在一起,吐苦水的人會找吐苦水的人在一起。如果你一直吐苦水,他一直微笑,你就吐不下去了。你吐一點,他吐一點,互相吐,相濡以沫啊!


  心腸不好的人就和心腸不好的人在一起,喜歡比較的人就和喜歡比較的人在一起。優越感重就和優越感重的人在一起,自卑感重就和自卑感重的人在一起。勝心就是優越感,覺得自己勝過別人。鄙心就是自卑感。常常相會,常常和那個境界在一起,你就常常生出那種境界。你和境界保持距離,或離開那個界的「相」,你就不會生出那個界。


  修行人不會懈怠,安住於遠離。「遠離」很重要,遠離有時會被認為小乘,但是你沒本事,就是要遠離。你沒有酒量,就不要有那個酒膽。我們要碰境界,就要能安住,不能安住就要離開。你說:離開境界,我怎麼訓練我自己?我們的訓練方式是:離境,再去觸境。一觸境,沒有辦法「根本作意」再離境。你可以不斷的嚐試,但只要一觸境,沒有「根本作意」,你就沒有資格受這個境界的磨練,你就失去資格。這是短暫的離境,你可以隨時再來嚐試,再來挑戰境界,你可以百折不回。


  只要一觸境,沒有「根本作意」,比如跟女朋友約會,起一個男女相,生一個顛倒相,你就打退堂鼓,說對不起,我起了顛倒作意,不能繼續和你約會下去了!這沒什麼不好啊!你可以不斷嚐試。


  你一觸就生了顛倒作意,你說五分鐘後,十分鐘後就不會了,很難的。你必須一觸境,半個小時沒有失去根本作意,你可以約會半個小時,從第䊼分鐘起你生了顛倒作意,你就說:時間到了,我要回去了!你說:這樣的約會有什麼意思?這樣約會是減少煩惱最好的方法。因為很多約會都沒有減少煩惱,反而增加煩惱。我們約會的目的是為了少苦、離苦,為了沒有見面時,還很心安。


  我們的遠離是很積極的,我們是主動、有選擇,是百折不回、不斷嚐試。我們要懂得急流勇退,你可以不斷嚐試,才會知道。這是修行人的自我要求。你必須如此殷勤、精進的來修這個「安住」。禪就是「安住當下」的意思。只有這樣才能超度煩惱,超度生死。生死就是煩惱的代名詞。生死是一種流,一種很強烈的激流,會把你沖得頭昏腦脹。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這是在講「無分別」,是一種斷身見的感覺。你真的會覺得,你的心無法安住,周遭的人,都跟著你無法安住;你的心能安住,周遭眾生都跟著你安住,那種惱、淨、染,無分別的感覺。


  「彼畜生心思種種,故色種種」這是很先進的生物學。生物學到目前還沒有人提出這麼強烈的觀點,生物學目前還無法證明這一點。一般人認為我們的色是父母的遺傳,但,佛法的觀點,認為不只如此。當然我們從娘胎出來,這個娘胎跟我們之間有很大的吸引力,這也不違心思種種故色種種,因為你是那樣的心才跟那樣的娘胎相應。所以,我們的心除了和境界有關係,同時也和自己的外表有關係。


  我們要很善巧的去分別各種境界。每一種「境界」都來自內在起心作意的一種聚合。沒有信的人會和沒有信的人在一起,犯戒的人會和犯戒的人在一起,沒有慚愧心的人會和沒有慚愧心的人在一起。慈悲生慈悲,喜捨生喜捨,貪瞋痴生貪瞋痴。惡心生惡心,善心生善心。所以,不只是跟人,也跟境界結合。


  我們一開始要和能微笑的人在一起,功力深了之後,再用我們的快樂去影響不快樂的人。功力不夠,就要遠離,猶如想戒煙、戒酒、戒賭,就要遠離抽煙、喝酒、聚賭的界,遠離會引誘你的人。


  佛教看人不是看外形,而是看心。一個人從早到晚都在六道輪迴:畜生的心生出來,就是畜生,羅剎的心生出來,你就是羅剎。是不是人,要看你的心。什麼是人?有慚愧心、有慈悲心、有想要修行提昇的心、不隨境轉,無論對方如何待我,我就是要往上提昇。


  不一定要對壞心眼的人好,但就是不要生起壞心眼。因為壞心眼生出來,我們就不快樂,就生出惡心的界。他有壞心眼,我們可以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跟他保持距離。我們要先創造一個清淨的界,別人自然會羨慕。


  你微笑,世間跟著微笑;你傲慢,世間跟著傲慢;你昏沈,世間跟著昏沈;你慈悲,世間跟著慈悲;你涅槃,世間跟著涅槃,這就是十法界。每一個「境」都具足十法界,都容得下六道眾生與十方賢聖。每一個眾生都帶著不同的心眼看著同一個境。每一個境是生滅無常,同時又是涅槃寂靜。

正慧如實觀六界不是我、不異我、不相在,厭離六界,心離六界貪。
修如地,地不擇淨不淨而受,不惱、不恥、不避。
修如水,水不擇淨不淨而洗,不惱、不恥、不避。
修如火,火不擇淨不淨而燒,不惱、不恥、不避。


修如風,風不擇淨不淨而吹,不惱、不恥、不避。
修如空,空不定在何處,靈活無礙。
修淨識,依風﹙出入息﹚生空,依空生淨識﹙正知﹚。不知所依,即依無明、貪愛,輪轉不止。


  一種界作意是觀地、水、火、風、空、識六界俱無分別,它不是「你的」,不是「我的」,都是無我、無我所,它不取人相、我相。去作意這種無分別心。觀想心像大地那麼堅定,學習地的精神,無所不承載,能滋養萬物,又能承擔一切眾生的苦難。畏縮、不勇敢的人,要常常作意、觀想地的負重、有擔當。


  觀想心像水那麼靈活、有彈性、無所不洗。死板的人要以水為榜樣,不要說我就是這種人,我講話就是這個樣子,我的個性就是這樣,不肯改。要改變個性,就要作意水。常常作意,觀想水沒有固定的形狀,非常靈活有彈性,隨順中有大勢力。


  觀想心像火那麼溫暖,像太陽一樣能產生能源,無所不燒。常常作意觀想太陽,能夠給人溫暖。觀想心像風一般,無所不吹。風和水一樣非常靈活,可以調節四大的過猶不及,產生和諧。風能生空,常常作意觀想風,能擴展心靈的空間。觀想心如虛空,無疆界。容易憂鬱的人,要常常作意觀想空。


  依風生空、依空生淨識,指的就是一個修行者,他可以隨時在一個呼吸裡,得到喜樂和寂靜。觀察呼吸有什麼好處?它會讓我們的心量空間擴大。我們覺得身體很粗重,其實身體是地、水、火、風所成,其中有七成以上都是水,但,為什麼我們不覺得身體很柔軟、很輕鬆?我們觀呼吸,即是觀想自己是風,有風空間就廣大。一直觀呼吸,看所有的東西就像風,好像看氣象,我們就能在任何境界騰雲駕霧,在任何境界都取一個風的相、空的相,整個世界就很寬廣。


  另一種界作意,開始作意根據「識」。識是種子,與界接觸,就形成壓力和引力。種子好像宇宙最初的形成,開始往外擴張,就形成空。空以後形成風,風形成氣壓會形成火。火與各種界的結合,好像火山岩一樣,火山爆發形成水、形成地。


  一開始作意是透過識,把地變成流體。比如生起不舒服的感受,或身體有病痛的時候,去觀察我們的身體,即是觀察地。去觀察痛是圓?是扁?體積有多大?面積有多大?邊界在那裡?幾公分深?幾公分寬?是刺痛?陣痛?還是酸痛?觀察出它的形態、性質,即是觀察出它的地。很用心很注意去觀察時,地的形狀會變化,就是說它的密度會開始變化,開始由地變水,變成流體。地的密度是水的一三○○倍,等於說水比地鬆一三○○倍,也就是由局部開始擴散。


  你看一個病痛,看一個苦受,一開始你覺得苦受很實在,好像它很堅固、很實在,那是地的感覺。你一直去看它,看破它的實在感,就看到水。不管是生理的痛還是心理的苦,都可以這樣看。你把它看得越具體的時候,痛感、苦受的感覺開始擴散,變成水。事實上,我們的身體有70%的水,但我們都覺得身體硬繃繃的。如果我們去注意觀察,皮膚會開始覺得麻麻的,開始有流動的感覺,水的感覺就生出來,波浪的感覺、雲霧的感覺生出來,這就是水了,由地變水,地與水不再有界限。


  由地變成水,變成一種流動的感覺以後,開始由局部擴散到全部,我們的體溫開始變化,開始作調整,該涼的涼,該熱的熱,全身體溫開始調和而感到清涼,這就是火的作意。我們人很需要這樣的體溫。這種體溫出來以後,風就開始形成了,氣候就開始變好,氣候若好,風就流動得很順暢,吸氣、吐氣感覺無內無外、內外無分別,這種無分別的感覺出來,空的作意就出來了。


  空的作意出來以後,我們的心開始拓展,感到心量廣大、虛空無量。心量廣大以後,心能接受苦的力量就增強起來。身、心的緊、迫、痛、苦受,由局部往全身擴散,然後擴散到身體之外,到虛空裡面,然後苦受消失。


  我們在這樣的界作意裡看到,六界只是不斷積聚而生、變異而滅的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生死、新陳代謝,無時無刻不在呼吸、換氣,無時無刻不在燃燒、氧化,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地、水、火、風、空、識的變化,脆弱得隨時可能中毒、感染、發病而痛、而死。


  我們看見身、心的苦受,它不是一個固定不動的東西。苦受是起起落落,是生生滅滅。它不是不變,它不是很實在。這就是無常,就是苦,就是無我。我們看到無常、苦、無我,是很具體的,不是一種概念,這就是一種界作意。


  還有一種界作意:平時去看我們最愛吃的東西,若覺得硬的、口味重的、山珍海味最好吃,或是身體需要去做按摩才覺得舒服,這樣身體會較粗重。若覺得游泳比按摩舒服,身體會比較輕一些。再來是火界:若覺得溫暖的天氣最好,或冬日去晒太陽就覺得很舒服,有人遮住了你的陽光,你會說拜託拜託請旁邊一點,覺得晒個太陽就很好,這樣身體會更輕。然後是風界:懂得欣賞風界、懂得品味呼吸,就能夠感受風、感受呼吸的進出是一種按摩和推拿,這樣的人身心就很輕。再來是空,就是空調:這個空調更輕,任何一切都有空可以調整,身心非常輕。


  識呢?識代表清淨:識若清淨則心靜自然涼,這是更好的境界。這樣的界作意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現在在什麼界裡面。提醒我們,若身體很粗重,可能是欲望太多。欲望多,身心就會粗重。這也是一種界作意的方法。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