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講
書籍目錄
第四講
第四、明一生修法
第七、明修心學處
第八講
第九講
第十講
第三講

第三講

登高

   昨天講的勝義菩提心修持,因提出許多疑問,故今天再複習一次。大家反覆思惟:「應觀無生性,視諸法如夢。」這兩句。先靜坐調心,觀吸氣及呼氣,這是修持之前,先把心靜下的好辦法。觀數息之後,進一步思惟修持修心七義的心態到底在那裡?緩緩思惟:心若是有自性,一定能找到的。所謂有自性,是指未經造作而有,若如此則應恆常存在。但是從安立名言處的各角度都找不到,那不是有自性的,所謂「有」只是三輪相互依賴而有。當對著境是惡的,心識也是惡的相;境是不善不惡的,心識也是不善不惡的相;境是善的,心識也是善的相。同樣的,境是修心七義的內涵,那就是修持修心七義的心。當我們心識對著境是修心七義的次第,那個心就是在修持修心七義。因此心識之名要依境而安立,境之名又要依緣境之心而安立,認定二取也是如此。

   我們所見一切顯現的相,都認為是自性有的,若是自性有就不須依他而存在了,那我們何必利用修心七義來改善心呢?假使心識與境不是互依的,境雖然是好的,心識也無從改變,修心七義又將如何修持呢?因為是緣起的,是相互觀待而顯現的,所以才能使我們內心改變。因為我們了解心識和境是相互依存,所以應該是可以改變的。因此在觀空性時,先把心識安住在性空上,出定後再把心識安住在一切法都是虛幻上,最主要的是,不要忘掉一切法都是性空的。「中間如幻士。」就是出定後觀。

   隨時隨地思惟一切法如夢幻泡影。雖然知道電視上的相,不是自性有,但往往對所現的相,生起貪瞋痴。因為無始以來的習氣薰習,以為所見都是真實,若能仔細觀察,則所面對的一切法,無不是幻有的,能見的人也是虛幻的。有兩個人生相同的病,甲認為很嚴重,但乙則不以為然,不覺得很痛苦,因為病引起的痛苦,同人的心態有密切關係。譬如喝奶茶,有的覺得很好,有的覺得不好,有的喝了甚至生病。如認為這一切都是心造的一種相,與任何事物無關,也是不對的,並不是一切唯心存在的,因為心和境是互依的。心和境有密切關係,所以喝茶有不同的反應,這茶對你好,對他不好,都是依緣起產生的現象。

   例如一個人瞋心很大時,你怎麼打他,他不覺得痛,瞋心反而越來越強。當他心平氣和時,如果打他就會覺得很痛。菩薩為了消眾生業,打人或殺人,也因此而墮地獄, 雖然在炎熱地獄,因為意樂不同,而不覺得痛苦。所以,意念和境因為緣起關係,同樣的境,感受不同,對有些人是好,對有些人是壞的;有的是快樂,有的是痛苦。我們一想到熱地獄,定會覺得痛苦,因為認為是自性有的。佛陀在世時,有一個人想陷害他,在地上挖一個火坑,上面蓋草地。陷阱設好,邀請佛陀到家供養,佛陀答應邀請。他想佛陀沒有神通,我設陷阱,他都不知道。但當佛陀經過時,看不到陷阱,火坑卻顯現出蓮花池,對佛陀不起作用。這時此人後悔,請佛陀不要用食物,但佛陀仍叫他拿來食用。這些都是無自性的,倘若火坑毒藥是自性有,對一切人傷害應是一致的。因此見到認為真實的,但實際不是自性有,都是依心識而存在的。無明是輪迴的根本,是執著自性有,見到的是真實的。如果一個人不如此執著,了知凡所有相皆虛妄,就不會種下輪迴的因。我們要以正念正知思惟,見到的不是真實存在,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是假相的,要這樣思惟,就是「中間如幻士。」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