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道上的七色橋

大卿 弘法師開示
前 言
菩提道上的七色橋,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題目。在修行次第上,它適合初機,也適合根基較深的人。七覺支﹙即七菩提分﹚,它分七個層次,所以稱它為菩提道上的七色橋。
① 念覺支。②擇法覺支。③精進覺支。④喜覺支。⑤輕安覺支。⑥定覺支。⑦捨覺支。
我們曾經講過修行的次第:親近善知識→ 聞思正法→ 無間根本作意﹙世間就是無常、苦、無我﹚→ 法次法向﹙依遠離、依離欲、依滅,向於捨﹚。法次法向的第一步就是正知正念。
一般七覺支都是放在四念住的後面,但是我們也可以放在正知正念的後面,用來加強我們的法次法向。這個加強以後就進入正見,真正進入八正道,真正見到無常、苦、無我。有了正見:正見的展現是面對一切觸境﹙生滅滅已﹚,沒有對立、沒有見諍、沒有愛諍,只有見苦,見到生命最深沈的矛盾悲劇。
然後是正思:三善尋與慈悲喜捨。展現為六根、身、口、意的柔軟,只有慈悲、沒有激情。要一根一根地檢省,自己清楚為要,不要誤以為自己有他心通,對別人做太多猜測。然後是正語、正業、正命。
有了八正道的基礎、夠紮實了,正知、正念、正勤具足,這是修四念住的必備條件。四念住之後,再修一個七覺支,再加強。我們畫七個同心圓,捨在最中間,念在最外面。念是七覺支的開始,也就是說,念是捨的開始,捨是念的完成。
念覺支
七覺支以第一個「念」最重要。我們做慈悲喜捨配合根本作意,從根本作意進而做到正知,依正知而修正念,進入念覺支。念覺支就是對於自己的身心狀態很熟悉,對於自己的身、口、意很瞭解,對於自己的身、受、心、法很清楚。這個念有「不忘」之意涵,念是心在、意在、識在。
正念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能心知肚明,頭腦清楚,心不攀緣。能在當下接受六根所觸的境界,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喜貪、沒有抗拒,來者不迎、去者不留。什麼在生?看它生,什麼在滅?看它滅。知道它怎樣的聚集?知道它怎樣的消失?這樣叫做「念」。念的另一個意思是,以前所作,以前所說,都能夠憶念起來,也知道過去世所做的,曾被貪瞋痴所食,被貪瞋痴所侵蝕,這個食是一種侵蝕。佛教的用字是很有感覺的,學佛要用感覺去體會。
念就是對過去的事情,都能夠好好的消化,對過去、現在都能夠根本作意,都能夠正知正念,如實的記住。不要說,哇!我現在修行,我現在正知正念,然後等一下,剛剛什麼事都忘了,那就不叫正知正念。但你不是記一些沒有用的東西,你不需要所有的事都記得。因為我們每一個觸境,都有我們注意力的焦點,那個焦點你要記得。如果你連焦點都不記得,就不是正知正念,只要是你注意力的點,你都會記得不會忘掉,正念的「念」有記得的意思。
怎樣來修這個念,簡單說,就是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由衷,由心肝底開始。常常去感覺,我們看一件東西,是否由衷的在看?我們聽人家講話,是否由衷的在聽?我們講話,是否言不由衷?我們每一個動作,是否心不在焉?
你也可以隨隨便便的聽,也可以隨隨便便的看,但是回來問自己,是由衷的聽、由衷的看較省力、較輕鬆,還是隨隨便便的聽,隨隨便便的看,看得眼花撩亂,那一個比較累?那一個比較有正念?那一個能讓我們的心很安定?這是很簡單的一件事。
現代人講話常常言不由衷,不僅講話,眼睛看、耳朵聽、身體觸,六根都很不由衷。我們會說別人言不由衷,可是我們自己呢?我們可以從最簡單的呼吸開始來練習,看我們有沒有由衷的在呼吸?我們若肯很由衷,很誠懇的吸一口氣,呼一口氣,試試看,你連續做五分鐘,你若不覺得身心有很大的變化,那麼這個法就是假的。你連續做半個小時,你如果沒有開心,心很開,那麼這個法也是假的。你能夠連續二十小時,很精進,很放鬆的練習,你的心就會開。你會感覺由頭頂到腳底,全身的細胞都在呼吸,都在收縮、膨脹,你真正會有那種開心的感覺,那就是喜。
你有正念、擇法、精進,就會有喜,喜就是開心,心很開,所以我們要先把正念做好。最簡單的正念就是由衷、誠懇。這個誠懇不是對別人,是對自己的內心深處─很由衷、很誠懇。你說連講一句話也要這麼費力,這麼誠懇嗎?沒有錯!因為如果你言不由衷,你自己內心就會覺得沒意思,你對自己就覺得沒有交待。我們如果覺得不能誠懇、由衷的說一句話,就乾脆不說話,寧可沈默,多說就多造惡緣。言不由衷的說話就是惡緣。
我們無論聽一句話,說一句話、看一個東西,都要很誠懇。這個誠懇,我們強調不是對別人,而是對自己的內心深處。從內心深處,從心肝底出來,你會感覺不一樣,你會覺得很省力。如果感覺我們不能由衷的時候,那表示是我們需要休息的時候,就像我們說過,我們若不能對人好,不能對人慈悲的時候,我們就要離境、休息。如果你能夠有自信的說:我對每一個人說話都是打從心底說,你就是在修行了,你能夠對每一個人都極度的誠懇,你就是在修行了。因為由衷、誠懇就是沒有人我對待,你有人我對待就不可能由衷。
有這個正念,就是捨的開始,很多東西,都能萬緣放下,一切都能歸零、回到原點,這個原點是「截斷眾流」,一切恩怨情仇通通死掉,重新做人。一切的對待從零開始。從我什麼都不是,從我什麼都沒有。我現在僅有的,只是對法、對世間無常、苦、無我的認識,從這裡,重新開始,無畏、無懼。
一切現在所有的都變成慈悲喜捨的工具,然後,我可以什麼都沒有,我可以什麼都不是。只有慈悲喜捨和簡單的謀生提供我生存下去,其他一切,我可以完全放下。你可以當作沒有人認識你。你好像走進一個陌生的城市,沒有人認識你,你好像到一個外地去,一切重新開始。
事實上對我們的家,也可以這樣子,對我們的週遭我們也可以把它看成完全陌生的城市。就好像有時候,我們遇到人,哦!這個人好像似曾相識!但是,事實上不認識,卻感覺似曾相識,好像上輩子跟他很熟,如此而已。
同樣的我們這一輩子認識的人,也可以當成好像上一輩子認識的一樣,但是,事實上不認識。事實上我們不認識半個人,也沒有半個人認識我。如果你的心有貪瞋痴,我不認識你,如果我的心有貪瞋痴,你也不認識我,我們的心如果有貪瞋痴,就不值得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