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3 第三天晚間開示

二十多年前,農禪寺最早的佛七就是由我帶領的。雖然這次佛七是我離開農禪寺二十多年後、第一次回來帶領大眾,但我卻感覺不到和各位之間有任何阻礙,馬上就能和各位水乳交融在一起。
原來,這是因為我們這次來參加佛七的菩薩們,都不是第一次來這裡打七,而是平常就經常回來參加共修的人,甚至也有人打過很多次的佛七,所以大家對農禪寺的規矩和環境都很熟悉,免去了不少的適應問題。而且,更由於我們都是向同一位師父學法,所以許多觀念與修行方法就不存在差異性的問題。
再加上各位都修持得很好,肯發心、肯精進,所以我一教大家該如何去用功努力,你們就能很快上手,也能很快發心用功。這在其他道場或其他的地方,真的很難見到!

啟發每個人內心
真正的清淨
所以我們應該更珍惜這樣的因緣,讓自己更全心全意地投入精進之中。我們要自強不息,要真正地發心。能夠不辜負自己,就能夠報答師父的恩德,也能報答三寶、乃至於父母和眾生的種種恩德。
只要自己能夠與阿彌陀佛的聖號、悲願以及慈心相應,你的身心就如同是阿彌陀佛的化身,你所到之處,就可以成為淨土。在這裡,因為你們念佛,所以這裡是淨土。當你們回到家裡,也因為你們念佛精進,家裡也就變成淨土。當你們到了職場努力時,你以念佛的心來處事待眾,你的職場也會變成淨土。
如果一個身、一個家、一個社團,能夠有這樣的淨土,那麼,一個國家、所有國家,乃至於全世界,也都能變成淨土。我記得師父在參與聯合國宗教領袖開會時,他在演講中就提到,環保不是只有從愛護、關懷地球的資源做起,也不只是去救濟災難中的眾生,真正的環保,是要去啟發每個人內心裡真正的清淨。
因為無論哪個宗教的信仰者,或是沒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人人都有著清淨善良的本性。只要真的能把自己的清淨本性開發出來,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世界,就能真正的圓滿。此刻我們來這裡修行,就是要做到以念佛來真正淨化自己的身心,各位只要繼續用功,一定可以成就。
但是,雖然同樣是一句阿彌陀佛,如果你們知道該如何去修、如何去用功,就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則,如果只是糊里糊塗地念下去,也不知道該怎麼下手或該如何用心,那麼,用功修行就變成一件很困難、很苦的事,而且用功很久也無法得力。
雖然只是簡單地念一句佛號,但其內涵與方法其實是需要和許多教理相配合的。簡單來說,我們得依據經典教理的說法與教法,來瞭解下手用功的正確修行方法,如此具足正知正見後,再透過實際的實踐,讓身心得到真實的相應。這麼一來,你才能真正瞭解念佛真正的殊勝受益。
否則,如果你來這裡參加佛七,連續七天就只是這樣一直不斷地念佛,表面上看起來好像也念得很辛苦、吃了很多的苦頭,但所得到的體驗卻很淺薄、不深刻。當然,你經過七天用功,一定會有所體驗,但只要過了一段時間後,這種體驗與感受很快就會散失。如果你又沒有繼續用功,諸多煩惱就很容易再顯現。
有一位菩薩問我:「把佛號念到相繼不斷,並不代表就沒有貪嗔癡,那~貪嗔癡該如何斷呢?」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但學佛不要只害怕煩惱。很多人可能一學佛就想要能很快地斷除貪嗔癡。貪嗔癡是與生俱來的三毒,要斷除不容易,如果要在娑婆世界斷貪嗔癡與根本無明,是得到達「金剛後念」、再到成佛的地步,才能究竟斷除,不是那麼簡單的。如果以念佛法門的修持來說,除非真正達到實相念佛,亦即證入﹁離心﹂的地步時,你才能究竟斷除貪嗔癡。
但是,我們可以透過念佛法門的修行,來慢慢達到﹁事一心﹂的地步,然後再從事一心的身心覺受,讓我們的心能常常相應到念佛法門,並與諸佛菩薩的慈心相應在一起。自然而然地,我們的貪嗔癡就不會那麼猖狂。縱然生起了貪嗔癡,你也能以一句阿彌陀佛,來將它化解消融。
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透過念佛法門的用功,讓我們的心時時刻刻都處在淨念相繼、正念相繼或一心的狀況裡,這樣,我們的心就不容易受環境打擾,也不會在內心裡起種種的妄想與分別,如此,貪嗔癡自然就不起。只要貪嗔癡不起,就產生不了任何的作用,那麼,即便沒有斷除,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
另一方面,大家已經得到很好的保障了。因為只要去到西方淨土,一定能夠斷除貪嗔癡。所以只要具足十念,乃至一念,我們臨終時就能往生西方,無論貪嗔癡再怎麼頑強、如何地難斷,我們都能將它斷盡。
因此,不必太擔心要如何才能究竟了斷貪嗔癡。如果有人抱著這麼遠大的理想來修行,當然很好,可是這樣,有時候也容易造成太大的壓力,會讓自己學佛學得很苦。
佛七的第一天我就告訴大家,我們學佛,要以歡歡喜喜的心來念佛、來精進、來努力。如果你總是想到:自己煩惱這麼多,貪嗔癡這麼重、這麼可怕,如果這一生不好好修行,下輩子掉落到三惡道該怎麼辦?天天都為此煩惱、受苦,幾乎要被你自己給嚇死了!這樣學佛,就變得很困難,因為你沒辦法以一種平常心、平直心來念佛。
現在我們繼續介紹觀音法門該如何用功。為什麼要介紹觀音法門呢?因為在淨土五經裡,除了阿彌陀經外,全都是以觀想的方式來說明持名念佛的用功。也就是說,早從佛陀時代開始,乃至於早期中國的祖師們,都是以觀想的方式來念佛。

觀音法門是持名念佛
的經教基礎
小乘是以六念處來用功,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這裡的「念」是憶念、懷念之意。
在佛陀圓寂前,大家是以繞佛三匝的方式,來瞻仰佛陀慈悲的面容,從而能心生歡喜、仰慕。佛陀圓寂後,最初是以菩提樹來紀念;到了西元一世紀,開始有佛像出現,才開始以佛像來做觀想。此外,還有以佛陀的舍利來做紀念,但因佛陀舍利不是處處都有,所以當八大國得到佛陀舍利後,便蓋起舍利塔。而舍利塔為了能照顧眾人,就在塔內增設房間,再加上出家人在房間裡修行,所以之後就變成了塔院,而寺廟的聚眾功能和建築方法,也是這麼演變過來的。
寺廟的主體,最初不是以三寶、大雄寶殿做為中心點,而是以塔為主。慢慢地,為了講經說法、方便接引眾生之故,才演變成以大雄寶殿為寺廟中心。如果各位去南傳國家,他們的寺廟一定是以舍利塔為主。他們出家人誦經的地方很小,而塔就是最莊嚴之處。例如緬甸的大小金塔,也是如此。
在中國,早期的念佛法門是以繫念、觀想為主。到了後期,尤其是到了唐朝善導大師以後,就開始以持名的方式接引眾生,乃至於宋明清的時代,持名念佛更是風行,完全成為了主流的念佛方式。
但這樣念佛一句,在經教上的理論到底為何?我們該如何去用功呢?阿彌陀經只告訴我們,若一日、若二日,直到若七日,能一心不亂,臨終時必有諸佛菩薩現前接引,但並沒有提到該如何下手用功。
既然持名念佛是以念出聲音的方式來用功,而《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就是以聽聞聲音的方式來下手,再加上文殊菩薩在佛前稱讚這個法門「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是娑婆世界度化眾生最好的方式。所以,我們就以觀音法門的經教基礎,來指導大眾持名念佛。
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去瞭解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到底該怎麼修?如何利用耳根來聽聞自己念出來的聲音?在聽聞之後,又該如何用功達到真正的念佛三昧?對這些有了清楚的瞭解和認知後,你的用功修行才會進步。否則,可能永遠只是在原地踏步。就像這次佛七一開始的前兩天,為了避免大家昏沈,我要求大家大聲念佛、高聲念佛。但如果只是大聲念、高聲念,而你自己卻沒有用心聽聞佛號聲,或是沒有真正深入耳根聽聞的次第,只是以一種很表面、很平常的方式去聽,那麼,你可能永遠就只停留在初階。
《楞嚴經》裡提到二十五種圓通法門,無論是以六根、六塵或六識,乃至於以地水火風來用功,每一個法都可以進入到圓通,但有一句先決條件,就是要「反聞聞自性」。
也就是說,無論以何種方式、何種法門來修行,都要能反聞自己的自性。至於該如何聞自性呢?在觀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裡,介紹了很清楚的次第。
我現在就依據經文來向大家做點簡單的講解。最主要是要說明下手用功的方法,以及在用功的過程中,身心的覺受和轉變。
當你瞭解了這些次第覺受後,在你自己念佛用功時,如果身心體驗了這些轉變,你自己就能比較清楚,也就不會掉入自己念佛後所產生的一些幻覺,甚至以此為真。因為很多人念佛念到功夫很深,以致於身心起了變化時,往往就以為自己已經成佛了。他會把自己見到、或身心體驗到的一些不可思議的覺受,當成自己有神力、有大威神力,這樣就會產生很大的問題。
除非你不用功,否則,只要你用功,身心一定會有所變化的!而這些變化到底是些怎樣的情形,我們必須要明白而不掉落。《楞嚴經》裡也講到了五十種陰魔。這五十種陰魔其實就是以二十五種圓通法門來修行時,如果你偏入執著於相上的受用或神通,你馬上就變成魔了。因此,希望大家對此要多加注意。
我們現在就來看這段經文。觀世音菩薩的圓通章提到:「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這是指我們學佛弟子,要從聞思修來進入三摩地。三摩地其實就是指定慧均一的三昧,例如念佛三昧、法華三昧等。當你具足了三昧,你就可以親證法性的實相與理體,也可以證得自己清淨的本體,並且能見到真實的佛。
聞思修主要是指,當聽聞法之後,你要去思維該怎麼做,再實地下手去用功。所以,如果捨離了聞思修,例如沒有經典的支持、或沒有實地去用功,這都不是學佛修行可以得益的方法。
例如,你認為阿彌陀佛很殊勝,也認為念佛很好,但卻沒有實際行動,那麼,你當然不可能真正從佛法中受益。又例如,如果你只是聽聞,而沒有思維該怎麼念、或該怎麼用心才能念得好、才能得力,那麼即便你很認真、很老實地去念,也很難有所進展,更別提要有所成就。或許偶爾會讓你瞎貓碰上死耗子而有所得益,但得益的背後,如果沒有正知正見的支持,這種得益就很容易變成外道神通的體驗。
「思」是要依照經典的正知正見,也就是佛陀的聖言量來瞭解思維。當你能瞭解內涵,再實地照著方法去修,就比較不會有問題,也比較容易得力。因此,思,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沒有正知正見,只是盲修瞎練,那就很糟糕。

聲音從耳朵
進入心裡流轉
例如我曾經有一位弟子,來到我的寺廟學佛。他說他也閉關、也打坐,但他閉關打坐時,修的卻是神通與長生。他怎麼閉關呢?很奇妙的!好比他閉關一百天,他每天就只吃一個蘋果,然後天天都關在屋子裡。等到晚上十一點至十二點左右,月亮很亮的時候,他就跑出來對著月亮的光吸氣;到了中午太陽很大很熱的時候,他也跑出來吸太陽氣。他每天就是這樣吸取日月的精華。他認為,他每年都要這樣閉關。
我聽完後便想:如果是這樣的「佛教徒」,那可慘了!因為從最開始的入手處,就已經完全偏離佛陀的教導了,之後一定會出很大、很大的問題!但是他認為他自己的方法是最正確的,所以沒辦法跟他溝通。為什麼他認為他的方法最正確呢?因為他從這樣的修行方法中,得到很多的體驗與受用,例如他會替人算命解厄,甚至還會替人醫病,但他並不是醫生!這種情況就非常糟糕!
至於他是不是佛教徒呢?我也不知道,因為他經常也跑來寺廟拜佛。但是他不聽經,也不聞法,偶爾也會出些功德金做些供養。那~該怎麼辦呢?這種人如果沒有好因緣,不能得遇適合他的善知識給予指導,非常容易出問題。
如果你只是浮浮散散地修行,比方說,一輩子念佛,也沒想過要得到什麼深刻的體驗,你大概也不會有什麼問題,一輩子都能很平安。否則,若你想以念佛、一句佛號聲來真正進入了脫生死的境地,其中的過程,你就得非常小心,馬虎不得。
所以你們可以先自我定位,事先衡量自己願意修到哪一種地步。如果願意深入的人,就繼續聽、認真學;不願意的人,就停留在原本自己念佛的方法上。因為只要一句阿彌陀佛,無論你會不會修、能不能修,都已經保障你能到西方淨土,這就是淨土法門最殊勝處。但這也僅止於臨終往生時的受用。如果你想在此生當下就能得到念佛的利益,還是必須得在實際的念佛方法上下功夫。
接著看經文:「初於聞中,入流亡所」。這句非常重要。這是指:在最先聽聞的時候,你就要用功了。那~什麼是「入流亡所」?法鼓山的觀音殿上掛著的橫匾,就是「入流亡所」。你以前不會沒關係,但如果下一次有人問你,你還是不懂,就該打屁股!
所謂「入流」,是指進入修行的法流之中。好比你以某個法門來修行時,當你入了門、上了手,亦即對該法門開始得力了,那就叫做入流。
而此處的入流,當然是指以觀音法門修行而得以入流。以我們念佛佛七為例,當念佛時,你先是以耳朵用心地聽自己與大眾所念的佛號聲,以致於能清清楚楚地聽到、分分明明地了知。最後,不僅是佛號聲,還有其他種種一切的聲音,都能從你耳朵進入你心裡流轉,如此便是入流。
在入流後,你要繼續用功,接著,就能達到「亡所」。“亡” 所是指聲音的來源消失了。當你不斷地用心地去聽的時候,原本自己和眾人的佛號聲都能聽得很清楚分明時,但漸漸地,就會只剩下一個佛號聲。我昨天曾向大家說明,當只剩這一個佛號聲時,你無法分辨它到底是由誰的嘴巴裡念出來的,也無法分辨是從哪裡來的,就只是有這麼一個聲音!而且,你也不必刻意去聽,它就是清清楚楚地在那兒。
經典接著說:「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所” 可以解釋為「能念的心」與「所念的佛號」。亦即當你到達亡所的階段後,如果再繼續不斷地用功,漸漸地,能念的心與所念的法都會空掉。
原本你知道自己在念佛,也還能聽到念佛聲,只是分辨不出是誰在念、分辨不了聲音的來源,亦即人我對待的分別已經漸漸不見了。到了最後,你連自己是否有在念佛也不清楚了。
聽到這裡,很多人可能感到疑惑:「一開始不是說要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念佛嗎?」是的,一開始的時候要清清楚楚。但到達這樣的階段時,已經不是靠你的意識去想、去認知「我」要清清楚楚的知道!因為這時候「我」已經放下了,自我認知在此時已經不再那麼強烈、那麼明顯,你就只是聽到有這麼一個聲音一直在醞釀著。
即便你沒有念佛,你的耳朵依然會響起佛號聲,但你不會有「『我』聽到了」!或「這是佛號聲!」的認知,你並不需要去做這樣的分別,但你心裡還是清楚。真正進入亡所時,你的心並不是空空洞洞、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不是什麼都不清楚。你仍然清楚,但已經沒有很粗的分別心。
各位千萬不要誤以為當我們的心不分別時,就會變得對什麼事情都不清楚,更不要誤以為打坐入定後,內心什麼事都不知道,那是錯誤的!真正禪定的每一個階段,都是得具足一心,所以,心都是清清楚楚地覺照。否則,那就不是定,而是在睡覺!

了然清楚,但不刻意
認知「聲音」和「我」
當我們念佛念到「所入既寂」的階段,我們所有能夠分別、能夠起心作憶的心,以及所要念、要觀照的法,到這個時候,都不起分別、平靜下來了。此處的平靜不是指沒有聲音,只是你的心不會刻意、主動地去分別認知到「這是佛號!」或「我在念佛!」但你仍然知道那是佛號,聲音也仍然存在。
這樣的境界非常難以說明,有的人常常認為念佛要念到聽不到聲音,才是達到「所入既寂」的境地,這是錯誤的認知。
「所入既寂」是指:不會刻意去認知或覺察「能所二相」,但你的心仍然了然清楚,卻又沒有能所對待。能所是指「能念的心」與「所念的法」。
因此,當「所入既寂」時,就會達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時你的起心動念就會慢慢停息了下來。
現在我在講話,你們用耳根在聽。聽進去後,首先先做分別,然後會從過去的事法經驗中去尋找並做認知,以瞭解、知道其中是什麼意義,然後跟隨它,心開始運轉,這就叫動靜二相。
好比這次佛七剛開始時,我要求各位以﹁如子憶母﹂的方式來念佛,亦即在念佛號的同時,要去感受自己的心是很需要佛,然後以悲戀的心情和想法來渴仰彌陀的慈悲聖德。在一開始時,我們為了能讓自己入門攝心,是需要有這樣的過程。可是,當你以耳根圓通法門進一步用功時,你就要用平等、平直的心來用功,不能讓心有起起伏伏的變化。
換言之,你為了達到﹁所入既寂﹂的階段,首先,你就是要將話語或聲音的意義停住。亦即當你佛號慢慢地念、用心地聽,念、聽到最後,阿彌陀佛這個聖號對你來講,就不該讓你產生任何思維的作用。
到達了這個階段,你念佛聽到每一句佛號聲時,你的心中不會想到:「啊!我真是業障深重,所以我要趕緊念阿彌陀佛,求阿彌陀佛能庇佑我到西方淨土。」也不會想:「我要把這句佛號聲清清楚楚地念下去,絕對不能斷,這樣才能淨念相繼!」如果你內心還有這些想法,「能想的心」與「所想的東西」仍然具在,你就尚未達到「亡所」。
這樣各位懂了嗎?不懂也沒有關係啦!反正一句阿彌陀佛就可以得救了!只是希望各位能進一步地知道該如何去修,如此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真正得力。
我們先不以念佛聲來說明,就以平常聽到的聲音為例。平時,我們耳朵聽到的聲音很多,而我們的心就常常會跟隨著聲音的內容、意義轉,例如,如果是好聽悅耳的聲音,你聽了就歡喜,如果是罵自己的話語或很吵雜的聲音,你心裡就會起煩惱。這就是心隨境(聲音)轉的情形。這個時候,你內心的動靜二相,可說是擾動得不得了。
但是,當你以耳根圓通法門修行後,所有的聲音,無論聲音大小、來源遠近,你都聽得很清楚,也不加以分別。慢慢地,聲音依舊是聽到的,但會變成一相。什麼叫做一相?
一相不是沒有聲音,照常有聲音,可是你的心不會在其中產生種種的分別,所以就變成一種平等相。此時,你的心也會變成以一種平常心來聽。
什麼叫做平常心呢?平常心是指「不是起起伏伏的心」。為什麼學佛常常會提到平常心、平直心?很多人誤以為平常心是:平時是怎麼用功的,那現在就用同樣的心態來用功。
如果是這種想法,保證你是包死不活的!因為平常你的心都是懈怠的,現在來這裡用功當
然也就照樣懈怠!
佛法講的平常,和現在大家所指的平常不一樣。一般所用的平常,是指「平時」之意,但佛法的平常,是指平等、恆常之意。
所以當你達到聲音對你起不了任何意義的地步,亦即你的心對它也不加以分別了知,這樣,你的心就叫平常心、平等心或平直心,這就是八風吹不動的境界,到了這個時候,聲音就會變成一相。
很多人學佛,只是會看經典,但因為沒有真正用功,不清楚其中內涵是什麼,於是就字面上自做解釋,這樣就是自己害了自己。
當你藉著這一句佛號聲,到達能夠放下對聲音意義的對待、分別、好壞,不去加以認知、刻意了知時,那你就可以到達﹁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這時,心是一相。
但同樣地,各位千萬不要以為這時候就沒有聲音、聽不到聲音。還是一樣有聲音,只是這些聲音影響不了你。你的心緒、思維不會住著其上,甚至不會產生任何思緒或起心動念,就只是任其生滅。

身心變化的境界,
只是一個過程
記得有一次,在文化館打冬季禪七。因為過年時候,文化館外面有人搭了戲棚子,要演歌仔戲,而且一演就是一個月,每天七早八早就開始一直唱,擴音器、喇叭的聲音又特別的大。打七的時候聽歌仔戲,真的是吵死人!
原本我聽不懂他們在唱什麼,只是覺得很吵。但他們有時候會唱哭調,我本來在那裡打坐就已經夠困難的了,再一聽到他們的哭調唱腔,真的就像魔音穿耳,我真的是坐不下去!所以我就很恨他們,心想:「怎麼會這樣子?我要報警!噪音干擾!」,但是報警也沒用,因為過年過節嘛!警察也不會管的。在那裡的第一個七,就是這樣,真的坐得很苦!
但是,到了第二個七以後,歌仔戲的聲音一樣天天響,事實上,我一樣聽得到,可是大多數的時間都不會特別感受到它的存在,所以對我也產生不了影響。為什麼呢?因為後來的用功已經進入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了。
因此,如果我們念佛可以念到這樣的地步,身心就能進入到禪定的受用。這時,身心就會起一種變化。
例如,當我們因為修定而心變得很靜、很定時,我們的浮塵根會變得比較細微,這時我們的身體,就會變得像欲界天人的身體一樣。你會感覺自己的身體好像不存在了,雖然你仍然知道它是存在的,但就是感覺不到那種身形重量的累贅,你會覺得很安然。
「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界,是一種事一心的狀態。在這種事一心的狀態下,最初,你對世間的種種慾求,例如飲食欲、男女欲或財色名食睡等慾望,都會開始感到淡薄。
你不會覺得苦,因為當我們進入定境時,身心自然就會出現這樣的轉變,你就只是感覺身體對種種慾望的渴望與需求,不會像以前那般強烈,是自然而然地就漸漸轉淡,而身心是時常處在一種輕安喜樂的狀況。
以前我念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時,其中就提到:如果一個愚癡的人,念了觀世音菩薩就可以得到智慧;如果是多淫慾者,念觀世音菩薩的聖號就可以減少淫慾。當時我修行還未深入,體會不出其中意涵,心想:「怎麼可能?」尤其我讀大學的時候,每天看著人家成雙成對,再加上我讀的是國文系,所念的詩詞歌賦盡是情情愛愛,所以心中難免動情。而我愈是念觀世音菩薩,反而愈難制止。
其實,這不是因為觀世音菩薩的聖號不具這樣的功德,而是我們誤解了!我們誤以為只要念個兩三句就有用!實際上,是要念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地時,才能有所受用。所以,如果我當時知道可以用觀音法門修到這樣的地步,那就沒有問題了!
除了這種功德相的受用之外,最重要的轉變是:時時刻刻對自己身心狀況的覺照,是非常清楚。這一點非常重要!很多學佛的人,對於自己平時的起心動念,往往無法覺察,所以常常就是隨業流轉。
如果我們念佛真的念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界,時時刻刻,你對自己的起心動念,以及種種舉止行為,觀照力就特別強,攝受力也能自然生起。而且對於自己禪修的過程與種種轉變,你也能清清楚楚地了知。
不僅能清楚了知,你也會知道不能只停留在當下這一步,甚至還會知道下一步該怎麼用功。因為在這種狀態下,會有一種正知與正智的產生。但這是學佛的人才會具有這種正知正智,如果是外道,就會欠缺這樣的能力。
當我們到達初步的事一心境界時,身心會出現這樣的變化。你就會發覺,在禪定裡,我們清淨本體所具足的妙功德,會少分地顯現出來。
例如六祖壇經裡提到「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你就會發覺:原來我心裡所具足的東西,雖然現在還無法像佛菩薩那般地廣大,但卻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我的耳朵居然能聽得那麼微細!甚至微細到,自己血液流動的聲音,也能聽到!很遠的聲音也聽得到!有人甚至會聽到諸佛菩薩在說法,或是聽到種種法音的流動。
而且,從耳朵耳根開始,慢慢地,六根會產生一種互通互用的現象。你會發覺,你的眼睛其實沒有在看,但你會感受到一片光明的出現,而在這片光明之中,是非常清涼、非常安詳,但卻不刺眼。在這光明之中,你甚至可以見到諸佛之相的美好,或是見到山川大地、亭台樓閣,甚至有時還會去到一些你從未到過的地方,但又覺得那個地方很親切,好像自己曾經去過那裡一般。乃至於很遠的人,你也能看到。
諸如這些的現象,在佛法裡就稱做神通。如果是外道,一貪著在這種境界,繼續往這方面修下去,就有神通的能力。但我們學佛的人不貪戀執著於這種境界,因為那只是一個過程,過去就好了。有體驗、感受到即可,而且它下一次要重現的機會也非常低。師父告訴我們,最保險的方式就是把它當作妄念、幻影,如此便不會著魔。
除此之外,你還會發覺一些很妙的體驗。例如在平時吃飯,你覺得有些飯菜不是那麼好吃時,你就會不滿意、嫌難吃,但你在禪七或佛七期間,經過打坐念佛很專心精進的用功後,所有的東西都變得很好吃。尤其是我們農禪寺的齋飯、齋菜,是特別好吃!只是每次護七菩薩們都幫我添得太多,讓我吃得太飽、真是好吃!

修行得力,
就會奉獻得很愉快
其實,就算真的沒有煮得那麼好吃,我們自己的舌根也會起變化,能讓入口的食物化成甘露美食。所以有些在深山修行的修道人,只要吃些苦瓜葉或草葉、草根等植物,就覺得那已是天廚妙供了。這是因為他們修行進入定境,身心一轉變,每樣東西入口後,感覺就不一樣了。這種身心的變化是很大的。
隨著我們念佛的成績愈來愈深入時,所體驗到一心的深度也會更強,其境界也會更清楚、更明顯。但這時,我們依舊不要住著於其中。
當我們身心進入這樣的定境,無論是淺定或深定,首先就會出現「慈悲喜捨」這四心的作用。如果我們沒有真正修到﹁入流亡所﹂而得其受用,你的身心是處於種種的分別、計較之中,亦即是處在一種雜亂的狀態。此時,一個人的慈悲其實是非常有限的。
絕大多數的人受到感動時,就會做點善事。但過一段時間後,就會有點猶疑,甚至開始想:「我那一百萬捐出去,也不知有沒有作用,好像也看不到什麼成效。唉!我當初怎麼那麼傻要捐!」所以就會開始後悔。
或者你可能對一個人很好,但後來這個人對你並沒有特別地知恩、感恩,你又會開始想:「早知道我不理他就好!」甚至自己的小孩不孝順時,就會說:「早知道他現今如此不孝,出生時把他掐死就好了!」
這都是由於我們的慈悲心無法真實流露的緣故。我們頂多了不起有「愛」,但也是一種有所染污、有所對待分別的愛。好比父母愛孩子,當孩子很小時,通常還很乖巧聽話,所以就沒有怨言地付出。兒女長大了,開始有自己的想法、對你不再言聽計從,甚至叛逆反抗的時候,很多父母就開始有很多抱怨了。
又譬如夫妻之間的恩恩愛愛。哪對夫妻當初不是互相喜歡、談戀愛而結婚的呢?而且結婚的時候,也都是希望能成就一個長長久久、幸福美滿的好家庭,可是,為什麼到最後常常變成怨偶?
一般人的愛常常會變質的,這是因為這種愛是對待分別、有取有捨的愛。比方說,我愛你十分,那你當然也要愛我,即便你沒有愛我到十分,起碼也得愛個七、八分吧!
慈悲則不同。尤其是修行以後的慈悲,是發自我們生命裡所具足的清淨本性,所以當其施捨出來時,是沒有對象、沒有人我,也不具佔有之心,那就不一樣了。
如果你佈施的愛變成了「我很愛你喔!」或「我對你很關懷喔!」,那就是有能所、有對待的愛,因此會在相上不斷地生生滅滅,而你的心也會跟著這個生生滅滅的相而轉,因而就不斷地受苦。
如果我們修學任何法門有真正實地的受益,尤其是有進入定境的階段,這時你顯露出來的慈悲喜捨無量心,就隨著你功夫的加深,會愈來愈強,不斷地往上增加。
佛法講定慧具足,而定就是慧、慧就是定,這是同一樣東西。因為當你無論是靠著打坐或是念佛用功而到達身心不起二相、進入禪定時,在定中就會生慧,慧中也會有定。例如,進入定境後,身心出現了種種轉變,你能時時刻刻清楚明白,卻又不於其中停留、住著,這就算是一種慧的表現。
因此,如果你感到自己悲心不夠、愛心不足,或精進歡喜之心也無法生起,甚至於做功德、施捨的心也不是那麼安然,那大概就是由於自己在修行上還未真實得力。如果修行得力,你就會奉獻得很愉快、很安然,不會有所計較。好比你不會去想:「我奉獻了這麼多,但回來農禪寺,師父也沒有特別理睬我一下,真是沒人情!下次不去了!」
像這樣,就是以有所求、有所得的心在奉獻。而凡有所求,就會覺得苦。你要從內心裡去體會到從自己清淨本體所湧現、像佛那般的慈悲與自在。所以,修行只不過是要把我們內在的光明顯現出來,把我們內在的寶藏挖掘出來使用。所有的修行,都是往這方面來努力。
今天晚上講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明天晚上會再繼續向大家介紹「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能夠達到寂滅現前時,貪嗔癡、煩惱就真的斷盡,所以這是很重要的。
明天晚上歡迎大家再回來聽,如果聽不懂也沒關係,就來這裡薰習、薰習,種下一點種子,以後的因緣就會比較殊勝些。
其實小時候,師公講的很多東西我都聽不懂。現在我老了、就瞭解了,而且還認為當時師公講得真好!所以大家若聽不懂,更要來聽;聽得懂,當然要更精進。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