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優波離尊者
書籍目錄
第一章 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第二節 在藍毗尼園誕生的情況
第二章 佛陀教導的修證法門
第一節 聲聞行果——四諦法門
第三節 菩薩行的內容——六度法門
第三章 常隨佛學十大弟子
第四章 五大菩薩
第五章 佛滅後的印度佛教和東傳中國
第六章 禪宗史話
第七章 淨土法門在中國的流傳
第八章 律宗初探
第九節 優波離尊者

第九節 優波離尊者


Bg A47

   優波離,漢譯上首,以其持律,為眾僧之首,故名。又譯近執,以佛為太子時,曾為親近執事之臣,故名。優波離出身於首陀羅族,是釋種的理髮奴隸,為跋提、阿那律等王子理髮。佛回迦毗羅省親時,他向舍利弗提出出家的要求。佛陀很歡喜地為他剃度,並說優波離很有善根,將來一定能宣揚我的正法。


   優波離出家後,很快證得聖果。他在生活上很重視行住坐臥四威儀。對佛制定的戒條,都能一一嚴加遵守,從不毀犯,被大眾推為持戒第一。


   僧團中一些不持戒的人,對他不大歡迎,看到優波離來了把門關起來,不予理睬,偷蘭難陀比丘尼竟當面罵優波離說:你在僧團裏興風作浪,提倡什麼戒律,給我生活上增加了不少困難和苦惱。佛陀了知這一情況,把那些對優波離無禮的比丘、比丘尼叫來,嚴肅的訶責說:你們對持戒的比丘不尊敬?還有誰值得尊敬?戒是汝等大師,戒住則法住。你們不尊敬戒,就說明有非法的企圖。

   優波離在僧團中被公認為持戒第一,他常向佛問戒。如迦毗羅的釋迦族,法律規定:凡釋迦族女子,不得嫁給別族的男人,犯者治以重罪。當時釋迦族黑離車女,青年喪夫,有許多異族青年向她求婚。可是丈夫的弟弟想將她占為己有,不允許她外嫁,並把她打傷。此人即逃到祇園隨比丘尼出家。迦羅國政府到處通緝此女。優波離將此事報告了佛陀,並請示說:犯了國法的人,是否可以收留她出家?佛答說:假若有人犯了國法,在未宣判無罪之前,僧團不可收他出家。


   並把收留黑離車女出家的比丘尼叫來訶責一頓。清淨僧團內,對犯了戒律的人,還要擯棄出去。犯了國法,自應受國法制裁,僧團不能包庇犯罪分子,不能抵觸國法。有一天優波離問佛:比丘、比丘尼是否可為社會上男女做媒?佛答說:若比丘、比丘尼持男意至女邊,持女意至男邊,乃至介紹一交會,就犯僧伽婆尸沙罪,須要悔過。戒是規範身心,防非止惡,而男女問題最易給人帶來煩惱和不安,所以在戒律中對此限制特多。


   僧團擴大後,依法修行證果的人很多,犯戒的人也不少。像比丘中的迦留陀夷,提婆等,比丘尼中的修摩,婆頗,偷蘭難陀等。這些人常在僧團裏挑起爭端,製造矛盾。佛就派德高望重,能辨別是非,主持公道的優波離,到各處調解糾紛。如佛派他到拘單彌國,沙祗國去息諍。優波離息諍的原則:「彼處諍事彼處斷」。意即那裏的是非那裏了,不把爭端的事擴大,不將爭端的話傳播。優波離調解糾紛的方法,重調查研究、重證據,從不偏聽偏信。他接受一個事件的處理,先召開不同物件的會議,曉喻大眾說:我奉佛慈命,為你們好爭者作種種羯摩、擯治汝等。有的比丘自知理虧,看到執法如山的優波離,就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不敢相爭,這就使一場爭事,化為烏有。

   有幾次優波離乞食途中,見一病比丘臥在糞穢中,不能自起。又看到有一比丘見一病比丘臥於路旁,裝著不見,繞道而行,不願照顧病比丘。還有的病比丘,認為患了病,即可不須持戒,隨意行事。優波離將這些問題向佛提出來,請求開示。佛陀答說:生病比丘應住於空氣流通,陽光充足的室中。弟子應常侍左右,灑掃房中,插花燒香,聽候呼喚。應以飲食湯藥,供養病比丘。


   如果病人無飲食湯藥,大眾應供給。大眾若無,應取病比丘值錢的衣缽等物易取飲食醫藥。若病比丘愛惜不捨,應由大德軟語說法,使其開解,然後貿易。若無貿易,大眾應乞化供給。如乞化不得,在僧食中取最好的給予。如僧食中沒有好食,看侍人應持缽到聚落中乞食,將好食供養病人。優波離對病比丘的關心,說明持戒的出發點,是在於慈悲為人,使人們感到僧團的溫暖與幸福。

   優波離認為每個比丘、比丘尼都要關心的是僧團的團結。對僧團有利的話和事,要多說多做。例如禮拜、恭敬、隨順,如法如律的比丘,以及發心助僧、贊僧、和僧等,名為和合僧。和合僧的人,能在一劫之中升入天界享樂。說和做對僧團不利的話和事,名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行為有三:(一)對比丘或僧團輕視、嘲笑、譏諷、譭謗者。(二)在家信徒對出家僧團,妄分人我。或挑撥離間,或製造糾紛者。(三)軍政人員,以專政權力,干涉寺院,驅汙僧尼者。破和合僧者,一劫之中墮在地獄受苦。


   優波離的一生,是在處理僧團的糾紛,為犯戒比丘懺摩,向佛陀請問戒律中度過的,堪稱為戒律權威。佛入滅時,他已是七十多歲的老人了。王舍城結集,公推他結集律藏。當他誦律時,每一條目,都說明佛於何時、何地、對何人、以何因緣而制。犯了此戒,得罪的輕重程度等專案,都說得清清楚楚。參加結集的長老,對他記憶力的驚人,佩服得五體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