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劫思惟
安心之一義
聖人之一流
正忌日
縋纏衣袖
六字名號、無上
上貴下賤

第八封:五劫思惟
所謂「五劫思惟之本願」或「兆載永劫之修行」,全為無論如何也要救渡我等一切眾生之方便,阿彌陀如來經千辛萬苦,訂所謂南無阿彌陀佛之本願,發誓「迷惑之眾生,若能拋棄一切雜行而一心一向依賴阿彌陀佛,我若不救,就不成正覺」,現在已成為南無阿彌陀佛,即吾等眾生容易往生極樂已不是問題,也是絕對保證。
總之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意是,一切眾生往生報土之相也。也就是只要以南無而歸命時,就可蒙受阿彌陀佛賜救之意,此故「南無」二字是眾生向彌陀如來「求救後生」之申意。如斯依賴彌陀之人,一個也不漏地救渡之意就是「阿彌陀佛」四字之意也。
因此故,不論如何之十惡五逆、五障三從之女人,只能拋棄一切雜行,一心一向求救後生時,設是十人、百人,悉皆不漏而得救。對此要旨,若能絲毫無疑之輩,始能真實往生彌陀之淨土也。
疫癘
身住今世之女人
機法一體
每月兩次
秋去春逝
一流安心
建立於大阪

第九封:疫癘(流行病)
當時此季,意外因染疫癘,而逝命之人不少,這並非因疫癘才死,應是自生之時既定之定業也(未先註生,即先註死之意)。崁心刻意,驚惶懍懍之事也。
然而當今時分之人,當死之時,尚以為不發此事之想法,真是不合道理之見識也。
因此故,依阿彌陀佛之金口言說曰:「末代之凡夫,罪業深重如吾等,不論如何深重,只要一心一意想依賴我之眾生,必定一個也不漏地攝渡救助之」。
斯時更應深深地依賴阿彌陀佛,求他日能得往生極樂。另外應注意要一心一向尊崇彌陀與連露、塵般之疑心皆不發而修持之。若有如此心得後,於時時刻刻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 便是對其容易能得救之恩惠與喜悅,報謝之心意也。也即是「報謝佛恩之念佛」也。
第十封:身住今世之女人
身住今世之女人,皆應一心深深依賴阿彌陀如來。信仰其他任何教法,而想賴其救渡你後生是作夢也得不到之事,應切記。那麼「應怎樣依賴彌陀,又求怎樣之後生呢?」那是要你,無塵、露般之疑心,一心一向依賴彌陀,請怹「救助後生」,就必定得到彌陀之關顧與救渡。
那麼此時應對確能得救之恩賜,修持報謝佛恩而稱名念佛。
第十一封:機法一體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應以怎樣心境?且應如何依賴彌陀,來得遂往生報土之願耶?有關於斯;首先應認識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義 無阿彌陀佛六字之義、相,然後一心依賴彌陀。
提起南無阿彌陀佛之體如何?那即是吾等眾生,賴怹救渡後生之心也。也即:將歸命依賴之衆生,彌陀如來悉知後以無上大利之功德,賜與眾生;所謂廻向給衆生便是指此心也。
故依賴彌陀之機即成為彌陀救渡眾生之法,因此稱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便是指此意也。這即是治定吾等往生之他力信心。應作如此認識。
第十二封:每月兩次
每月兩次集合之由來何故,此非他事,全為自身往生極樂之信心獲得故。然而自古至今,每月之聚合,雖何處皆有,但為信心之獲取、往生之治定詢息卻從來無之。尤其近年來,各處之聚合,皆以酒、飯、茶後,即退散。這與佛法之本意完全走樣。尤以不信之人,更一層起疑,於信心有無研討中,一無所得而退散,余覺不可為,更應三思修省。總之自今以後,未得信心之人人,也應相互對信心有所讚歎才對。
〇 所謂本流之安心要旨是;並非依據吾身罪障之輕重,而是只要你能拋棄一切雜行,一心一向歸命阿彌陀如來,請如來救助你「人生一大事 —— 後生」。對深深依賴之眾生,悉皆得救一事,絲毫不能有所疑之。若能有此心得之人,真可得百即百生之果也。
此後,若能將每月之聚合,認為是為報恩謝德而來,這才堪稱具足真實信心之行者矣。
第十三封:秋去春逝
夫,秋去春逝,當年已是明應第七年孟夏仲旬時分,余之年齡積成為八十有四矣。尤以當年,意外被病所侵,手足、耳目、身體皆不得心安,這或是業病,或是往生極樂之先相,余早有心理準備矣。法然聖人曾將此情示曰:「求往淨土之行人,對得病患應樂之」,然而余對樂得病患之卻絲毫不起,真是慚愧,可悲也。
雖是如此,余對安心一途、一念發起平生業成之宗旨,自一定之間,佛恩報盡之稱名念佛,於行、住、坐、臥間,曾無間斷,因此,於此時愚老一身之述懷如下。那是吾等居住之處處之門下徒眾,已獲取信心決定者似尚無見,這使愚老心不安而歎之。其故是愚老既能過八旬之齡尚能存命,其意應是信心決定之行者繁昌所致,命長即是其標誌,但事實卻非如此,從未見到決定之人。
其謂如何?人間界老少不定一事,真是想不到,不管患了多重病,不該死者仍然不死矣。
如此世情,應急一日、片時,早得信心決定,趕上往生極樂治定後,其後人生任由人間世情安排來過此生才是肝要之事也。
將此要旨崁入心中,一心一念深深興起依賴彌陀之心才是應該。
第十四封:一流安心
所謂一流安心之體一事。
〇 應知道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之相也。
這六字,昔善導大師釋之曰:「言南無者,即是歸命,亦是發願迴向之義;言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義故,必得往生」。
先說「南無」二字,即是歸命之意也。「歸命」者即是眾生請求「阿彌陀佛救助後生」而一心依賴之意也。「發願迴向」者,將一心依賴之眾生,賜與救渡之意,也即是「阿彌陀佛」四字之意也。
那麼如吾等愚癡闇鈍之眾生,應持何心意,又應如何依賴彌陀呢?吾等應將一切雜行拋棄乾淨,一向一心請求彌陀救助後生,且毫無疑心依賴彌陀,就決定往生極樂。
阿彌陀佛四字是將依賴之眾生與予救助之方法故稱之為「機法一體之南無阿彌陀佛」。以此道理故:吾等一切眾生往生之體是南無阿彌陀佛正是。
第十五封:建立於大阪
本國攝州、東成郡、生玉之庄內、大阪等在所(道場),自古以來似乎有所約束。自過往之明應五年秋季下旬,才開始重視這些在所,後逐漸建立一宇僧舍,至當年已過三年歲次,此即可說往昔宿緣不淺之因緣所致。
愚老居住今之在所之根元,非為想過安樂之一生,或喜好榮華、榮耀,或避開花鳥、風月(天然美景之意)全為種無上菩提以使信心決定行者之繁昌或使念佛者多有出入之場所而馳志設想。
若有些許世間之人,偏執之族提出難以排解之問題時,急速於此在所,止住執心,退出思過之處也。
因此,更是為使不論貴賤、道俗,能得金剛堅固之信心決定,才真正符合彌陀如來之本願,也合聖人之本意。如今愚老已存命至八十四歲,使余感不可思議之至。若因一生之行能符合本流法義而得長命者,是為余之本望無過於此。
然而愚老,自當年夏季始,與以往相違,心中常感病患從無起色。或於當年冬寒中,必遂往生本懷,且甚肯定。可憐,可憐,朝夕皆於心中想;於存命之中,多使人人能得信心決定而已。雖任宿善安排,順其自然,但述懷之意卻一時不停。
又在此在所居經三年,或是心志未達,更勤、更慎想於這七日之報恩講期裏有信心決定,人我皆一同得遂往生極樂之本意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