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支╴供養:對治貪著吝嗇
第二支╴供養:對治貪著吝嗇

第二支╴供養:對治貪著吝嗇


m (1)

   第二支是供養。供養支主要對治的是貪欲以及吝嗇心。我們對於賞心悅目、傾心的事物,如果也能夠捨得出去,能夠放下,將之供養出去,就可以運用這種放下的力量,來對治我們對事物的貪著。就像有些人,他們有了下一代,孩子剛生下來,他心裡盤算的、滿腦子轉著的,都是孩子。例如:孩子可不能生病啊,他可別出事啊⋯⋯。他心裡不斷地圍繞著一件事打轉,這其實就是一種貪著的表現。有了貪著,進一步地會導致耽著。什麼叫做耽著呢?就是念念不忘、孜孜不倦地繞回所貪事物的心,一再迷戀同一件事。比方我們對輪迴的態度正是如此,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想著輪迴的世界,這就是耽著。


   為了對治貪欲心,以及與之相關的吝嗇心,我們試著供養、佈施。有些人會想:我今生應當如此這般地經營,才能夠滿足如是如是的需求。然而,我們希求的這一切,都能圓滿嗎?其實不見得。不見得經營這些事物,就必然獲得滿足。不見得一個人經營快樂,或者去追求些什麼,就能如願以償。是否能夠如願,主要觀待於過去是否曾造相關的業,如果有相關的業,事情自然水到渠成;但假使過去不曾累積相關的福德,沒有這種業,那麼即便再怎麼努力,也不見得能夠如願。


   為了要得到一些福德,我們必須從事種種供養。供養除了能夠培植福德,也能對治貪欲,並且對治與貪欲相關的吝嗇心。畢竟貪欲及吝嗇,其本質都離不開痛苦。


   我們有時也許無法進行直接的實體供養,但這也沒關係,仍然可以透過內心幻變繁多的各式供品來供養。不論直接實體的供養,還是內心的供養,都可以對治貪欲煩惱。當人們看到一個需要幫助的窮苦對象時,有些人心裡面可能會想:我好像沒有能力幫助他。但假使你懷著慈愛,想著:這人可能沒有父親,沒有母親,無依無靠,真的是需要幫忙。那麼,即使你沒有辦法提供對方直接、實質的協助,你的內心仍然想做些什麼,就是對他生慈悲心,這也可以算是一種相似的佈施。

接下(按標題點開閱讀,再按收起)

▼ 透過供養五大佛化身,
  摧毀我執

   「亦獻外內祕密供養雲」是對治貪欲的供養支。一般提到供養時,人們往往就想到準備種種隆重的供養。在此,我們實際上是將整個世界、地水火風空所造就的一切,包括山河大地、森林、太陽、月亮等,透過自己的內心加以取用,如此供養的,並不必然得刻意準備甚麼樣的供品。


   終究來說,佛就是菩提心的自相。現在我們在這世間感受到苦樂夾雜的生命,無非是自己業力與煩惱夾雜,善惡交織的結果。業力與煩惱展現在外,它們的自相就顯現成為地水火風空等災難,導致傷害與痛苦。


   所以我們將地水火風空一切外在形象所展現的事物,全部供養給代表菩提心自相的諸佛,也可以說是取用這世界上所有的佛化身,再用來供養諸佛。先前也提過,如果真實看待這世界,則世上一切事物都是佛陀種種化身的不同面向。把如此的佛化身 ── 或說是佛賜予我們的一切世間善妙 ── 作為供養,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透過這個方式,將我們內心的我執加以摧毀。

▼ 外供養觀取佛化身.
  內供養以心觀想
  密供養由自性去我執

   我們觀想取用佛陀的化身,盡可能地廣大觀想這整個世界的一切善妙事物,乃至森林、花果樹木等,將之觀想為廣大的普賢雲供,如此供養。


供養時,我們也可以想著「乃至窮盡一切清淨剎土」。雖然我們沒有能力將這些供品以實質的方式呈獻供養,但我們的意幻供養可以周遍清淨剎土等一切處。我們可以盡可能地廣大觀想。如此觀想,也會成為將來成就時,莊嚴國土的一種真實因。譬如〈極樂願文〉當中提到「極樂世界大地平整如掌」── 像手掌一般,平整、柔軟,這般功德就是菩提心自相所成就。清淨的佛國剎土,也是菩提心自相的展現。


   做了這一切的供養,最終我們也應當為不清淨境界的有情眾生而迴向,願他們能夠得到這些善根。即使他們過去並未累積相關的福德因緣,使得他們無法受用這些善報,但我們仍然可以藉著供養的力量,迴向一切眾生,願他們都能受用世間的一切美好。觀想時,你應該盡可能地觀想清淨剎土當中,有著無窮無盡的化身天女,她們手中都持捧著供養物,這些供養由一化多,從一個供養衍伸出百個,從百個再衍伸出成千上萬乃至十萬,重重無盡的供養。盡可能地將所有供養都觀想成無盡廣大。以上是外供養。


   內的供養則是想著一切事物 ── 有主物(有特定所有權的事物)也好,無主物也罷,全部以心取用,一一供養諸佛。這種的供養也可以算內的供養。
   祕密供養,是指你的內心真正具有慈愛,也稱為自性的供養─自然成就的供養。因為內心的慈愛能夠真正摧毀我們心中的我執、自我中心,所以慈愛心、菩提心就自然而然成為祕密的供養。以上講的是供養的三種層次 ── 外內祕密供養雲。

▼ 如雲密佈的本尊與諸佛

   供養時,應該曉得僧伽是殊勝福田、殊勝供養境,所謂的僧,是「眾中尊」也就是一切資糧田中,最為殊勝者。按照小乘別解脫乘、大乘菩薩乘的觀點,應將僧伽視為三寶總集,可以說僧寶的身體就是僧,語言就是法,內心就是佛。大乘密宗當中,更進一步地提到視僧寶或者上師、善知識,為三根本與佛陀三身的總集─他的身體就是上師,語言就是本尊,心意就是空行;他的身體就是化身,語言就是報身,心意就是法身。不論你將他看成是三寶總集也好,三根本總集也好,三身總集也罷,實際上,一位僧侶都可以圓滿具足以上功德。不管我們是從相對較高或較低的見解去看,還是從上乘、下乘的角度去衡量,都可以有不同的切入點。


   你在供養時,應觀如雲密佈的本尊,真實安住於前方,諸佛也如雲密佈。僧伽則是這一切天眾、本尊、諸佛的代表,他是過去諸佛的代表,未來諸佛的源泉,現在的諸佛的繼承者。所以,我們需要觀想供養這些僧伽。有人會懷疑供養僧伽的功德利益,認為:也許他們不值得我如此供養。但請你仔細想想看:他們從三皈依起,不斷地修行,經過許多世以後,有朝一日,他們也將成為真正的佛陀。就此而論,他們也值得我們供養。如果你懂得從佛法的角度去思維,真正體認僧的涵意而進行供養,果真能夠成就不可思議的廣大福德。

▼ 集資二要:
  修持信心,培養清淨見

   我們應當了解供養的真諦,這非常重要。所謂供養的真諦,在於信心以及清淨見,透過這二者,我們得以累積廣大的福德。


       信心分為幾種層次,包括:清淨信、欲樂信、勝解信。什麼是清淨信?比方說你曉得三寶的功德,所以你對三寶產生某種信念。勝解信則是,當你了解了一切包括供養等修行的真諦時,所產生不可思議的信心。欲樂信則是例如當你供養諸佛時,你同時了知「我之所以供養諸佛,不是只為了謀求自利,而是為了成就自他二利,所以我這麼做」,用這樣的信心行善,就算基於欲樂信的修行。

   除了信心之外,累積資糧的另一個要點是淨見。有人可能會想:何必供養這些僧伽呢?重點在於,你如果能用清淨見去看待他,你自己的心也會感到比較愜意。清淨見的「清淨」,是讓自心清淨的意思,清淨自己內心的執著,錯誤的見解、顛倒的見解,還有無法領悟的狀況⋯⋯等等。當你以清淨見看待事物,會感到內心愉悅,同時為自己累積廣大的福德。反之,假使不能以清淨見觀待事物,即便眼前是清淨剎土,你仍會看到它污穢的一面。因此,要曉得清淨見是「自己」累積資糧的途徑。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