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慈經》要解-1
第二章 《慈經》要解-1

第二章 《慈經》要解-1

Bg g35

  進入慈心觀的修行前先解說慈經,有其意義和必要。因為,《慈經》正是說明如何以修行慈心觀來成道的教法,其內容完全可以配合慈心觀行法。學習、熟悉乃至背誦經文,有助於瞭解慈心觀的真義和實修。

  《慈經 Karaniya mettā Sutta》(巴利文)
  〔原書此段是巴利文、英文、中文對照,有需要可參考原書〕


  佛每次說法必有合適的因緣,為什麼?因為佛有一切種智,能應一切眾生所需,根據眾生的吸收能力,視眾生的根器、心性而教導。佛說《慈經》的因緣,也應在開始學習經文之前說明。
  佛在舍衛國時,有五百新戒比丘在舍衛國附近發現有水源可浣洗飲用;有信眾供養,方便托缽;有樹木可蓋茅棚;安靜而氣氛理想。於是他們決定在這裡結夏安居。


  他們在樹下做大小便淨房,這裡的樹神因而不高興,就變化成各種可怕的形狀,威脅比丘,干擾他們修行,晚上不讓他們睡覺或用功,想辦法要讓比丘遷移。比丘們於是回到舍衛國向佛報告,並請示佛如何處理這種情況。由於附近沒有更理想的地方了,所以佛要他們回到原處,誦持《慈經》、修習慈心觀來安慰樹神。佛說:「他們將成為你們的護法。」


  比丘們遵照佛的教導回到森林,誦持《慈經》,並依《慈經》內容修戒定慧三學。結果,正如佛所說的,樹神從敵人轉為朋友,保護並幫忙他們。如此,五百比丘能夠精進修行,也都開悟了。後來他們回到舍衛國見佛,然後特別努力地依照《慈經》修戒定慧三學,最後都成就了阿羅漢果。我們也要這樣學,不是嗎?

  以下開始解說《慈經》。
  《慈經》,英譯《Karaniya Mettā Sutta》,其實乃是為了說明何謂慈心觀的修行。慈心-mettā,也可譯為「愛」,其實,「愛」是很好的意思。這裡,愛分二種,一是「束縛之愛」,二是「無束縛之愛」。無束縛之愛,巴利文是 mettā,它是從巴利文的mitta和梵文的 mitra(意即朋友)而來,所以 mettā 是「友誼」的意思。真的愛叫做友誼 – friendship。


  我們未來的佛 —— 彌勒佛 Maitreya,這個字是從巴利文的Metteya(字根與mettā 有關)和梵文的 Maitri來的。何以稱為 Maitreya(意思是「慈」)?因為他特別重視慈心觀的修行,而慈心觀是令身心健康最佳的方便,有慈心,才能用健康的態度對待自己和他人,因此而能成為自己和眾生最好的朋友。


  這是慈「心」的作用,是「唯識」智慧的道理。因為有慈心,所以行大悲度眾生;大悲是行菩薩道
的條件,而大悲是靠慈心觀才有的。彌勒佛正是代表了這樣的「唯識」智慧和大慈大悲的修行,因而被稱為 Maitreya。


  所以,要說明慈心,第一步得先談到「如何令心健康」。要令心健康,必須能成為一切眾生的朋友,包括自己在內。這就是 mettā。感情健康,才能自度,這點一定要學;而且還要令他人受到佛法的利益,那就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切眾生之友,才能度他。這是快樂,有能力成為自己和一切眾生的朋友,才能真正快樂。

  《慈經》的大意如此;「如何成為一切眾生之友」,是慈心觀所要說明的。若能成為眾生之友,自然也成為自己之友,反之亦然,這是一個過程的兩個面向。因此,《慈經》乃是特別說明如何以修行慈心觀來成道的教法。


  依佛法而言,成道的過程有三個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戒、定、慧三學。佛所教的法,歸納起來也就是這三學,與三學無關的,就不是佛法。三學即為解脫的過程,解脫的過程是在三學之中,二者不可分。慈心觀要作為成道的方便,必須要有三學的內容。《慈經》的內容也是如此,含戒定慧三學,而重點則在定學,所以其中定學的內容最長;不過,定學的基礎是在戒學。


  《慈經》戒學的部分是第一頌、第二頌和第三頌。經文的內容,從「為了解脫、獲得寧靜,善達目標者應當這樣做:能幹、端正、直接、易教、溫和、不自滿、知足、易養、少管事、生活簡樸、諸根寂靜、技能完善、穩健不粗魯、對供養者不貪。不做任何事後將受智者指責之事。」,這是戒學的部分。


  與定學有關的部分是:「這樣想:願一切眾生喜樂、平安,願一切眾生心有喜樂。一切眾生,無論軟弱、強大、長、大、中等、短小、精細、粗顯、可見、不可見、遠、近、已出生的、將投生的,願一切眾生心有喜樂。願人們不相互欺騙、不鄙視任何地方的任何人,不以怒意、敵意,願他人受苦。如一位母親捨命保護親子、獨子,他更應當對一切眾生,長養無量慈心。以對全宇宙的善意,長養無量之慈愛,自上、自下、遍及四周,無障礙、無敵意與恨意。無論站、行、坐、臥,凡清醒時,他應當確立此念。他們稱此為即時即地的梵住之心」。


  最後的部分則為慧學:「不受邪見左右,而有戒德與具足知見,斷除了感官貪欲,他將不再受生。」等等。
  能依這個次第修,則可依慈心觀而得解脫圓滿,因為有戒、定、慧;這三學都是以慈心觀為方便。一定要不斷思惟這個道理,對佛法才能有清楚的認識。

  戒定慧三學其實是一個過程,它們是一體的。不過,我們仍說戒學是定的基礎,沒有戒學,不能修定;而有定,才能發智慧。什麼智慧?解脫的智慧。所以佛先說戒學,它是慈心觀境界的前行,而根律儀則是戒學的精髓。


  依《瑜伽師地論》,戒學分三方面: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這裏是強調攝善法戒。佛說明,修慈心觀,也就是修清淨的愛。我們需要善法的功德,沒有善法的功德,無法成就清淨的愛、沒有煩惱的愛。佛說,清淨的愛、沒有煩惱的愛是成為善士(satpurusha-好人)最好的修行。


  《瑜伽師地論》說明,菩薩修行六波羅蜜時,每個波羅蜜都要修九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善士修行 sutpurushabhávaná。而在禪波羅蜜中,善士修行有五個。哪五個?就是四無量心,加上不執著禪定,這樣一共有五個 12


  若要感情清淨,佛教的範圍是:第一、戒學:學佛法來成為好人,這是基礎。第二、定學:學佛法以求勝生,也就是三昧的境界,而此境界是般若的條件。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範圍─慧學,就是解脫,證道、證涅槃、證真如。這三個範圍都在四無量心的修行中,條件是能不執著這個境界。


  如果能修四無量心,就能成為好人、能得勝生。佛稱四無量心為「勝生最簡單的方法」,在很多經典中可以找到這個說明,這也是解脫的法門。而四無量心能成為解脫的法門,條件是要配合內觀一起修,這是在最後面的階段。沒有觀,就沒有解脫。


12.《瑜伽師地論》卷43:「云何菩薩善士靜慮?謂此靜慮略有五種。一者、無愛味靜慮。二者、慈俱行靜慮。三者、悲俱行靜慮。四者、喜俱行靜慮。五者、捨俱行靜慮。」

  學佛最重要的目標是斷煩惱,不論學習任何法門,一切佛教的法門都趨向同一目標,就是要以戒定慧來減少煩惱並斷除煩惱。至於斷煩惱的過程,雖然是依三學分成三部分,但其實是一個過程,分開為三來說明,是為了瞭解它們其實是一個。


 一)戒學 —— 彼支斷

  《清淨道論》把以戒學來斷煩惱的過程稱為「彼支斷」。「支」是「因」的意思,譬如因為有貪的「因緣」,所以用持守戒律來避開它們;或是修不淨觀來更有效地斷除貪欲,或對治與貪欲有關的煩惱。修慈心觀,則斷瞋恨的煩惱。又比如,我們修安那般念時,因為專注於入息出息,所以斷除了妄念以及與妄念有關的所有煩惱。這也是要靠智慧。


  同樣的,我們修《慈經》戒學中「端正」這個功德,來對治「彎曲」,修「易教」來對治「頑固」,修「溫和」對治「剛硬」;因為修「知足」,所以對治了「多欲」。這些都是對治的過程。這是「彼支斷」。
  不過,如果沒有定,「彼支斷」的力量只能避免身口二業的造作,沒辦法克服不善的意業,只能減少。


 二)定學 —— 鎮伏而斷


  有「彼支斷」,才能「鎮伏而斷」。「鎮伏而斷」是止的境界,定的境界。有定的力量,一境性的力量,才能夠完全入於清淨的境界,在定的境界裡不會有煩惱。這是以定來伏煩惱,所以叫作鎮伏而斷。


 三)慧學 —— 斷而斷

  然而,以定來伏煩惱,這是暫時的。只有用智慧的觀,如實分別,才能有行捨,「斷而斷」,徹底斷除一切煩惱。這是智慧的境界。
  所以,三種學,三種斷:彼支斷、鎮伏而斷、斷而斷。只有智慧才有「斷而斷」的力量,能連煩惱的種子(隨眠)也斷除。不過,一定要瞭解,雖然行者依需要及修行進步的程度而有不同的斷,其實三種斷是一個過程。


  這三種斷也就是《瑜伽師地論》一直在講的三種離 – Brahamna:斷界、離欲界、滅界 13,其實它們是一個過程,只是過程中有不同的程度而已。戒學在斷煩惱的程度上,並不能完全出離意不善業,定學才可以,因為在定中就沒有什麼不善業了。不過,它們還是暫時的,只有智慧學才能完全出離所有的不善業。


13.《瑜伽師地論》卷13:「如是修習奢摩他、毘缽舍那已,於諸界中而得解脫。見道所斷諸行斷故,名為斷界。修道所斷諸行斷故,名離欲界。一切有執皆永滅故,名為滅界。是名修果。」另本論〈聲聞地〉卷27、28在說明五停心觀、四念處等法門時亦廣釋其相。

  瞭解了戒定慧三學的功能和重要性,現在我們可以研究:《慈經》戒學部分所提到的成就清淨的愛所需要的功德中,哪一個功德最重要?我們先看經文,再逐一說明。



  《慈經》在文義上分開來講,可分三個階段:戒、定、慧,這段經文屬於戒學,它又可分為兩個部分:carita – 所應做的,和 varita- 所應避免做的。
  簡言之,戒學是學習「什麼該做」和「什麼不該做」。不過,南傳佛教對戒學的內容特別強調身業和口業的控制,因為嚴格地說,戒學並沒有力量完全控制意業。雖然修慈心觀、不淨觀等等,若定力不夠,還是難免會出現瞋心或與貪欲等等有關的妄想,無法完全克服不善的意業。若不入定,這是無法避免的。


  雖然如此,北傳佛教還是強調意業是戒學最重要的內容;南傳也有這個道理。戒學是為了保護意業,包括智慧在內。如果沒有智慧,則無法修根律儀,而根律儀是戒學最重要的內容。
  所以,《慈經》這段戒學的經文,一直到「…… 不粗魯、對供養者不貪」,是說明 carita,也就是所應修的。如果有那些功德,想入慈心定或留在定中都很容易,也很容易用在每日生活的境界中,與內外境界不會有衝突,所以才能真的發智慧,能真正如實觀。


  至於戒學經文最後一句:「不做任何事後將受智者指責之事」,這是 varita,是所不應做的。我再多做些說明。carita 是學「好的行為」—— 善行,varita 是避免所有「不好的行為」—— 惡行。好的行為是靠修不貪、不瞋;而避免不好的行為,就是避免所有與貪、瞋、無明有關的行為,從不殺生開始,力行十善業道。


  比如,我們受戒,就是要來避免不好的行為,修好的行為。像不殺生、不偷盜,就是好的行為。為什麼殺生?因為瞋心;為什麼偷盜?因為貪心。減少不善根,增加善根,就是戒學。十善業道就是戒學的根本觀念。

  佛這麼說明:「為了解脫,獲得寧靜,善達目標者應當這樣做 …… 」,雖不太理想,但可以這樣翻譯。
  我們應當瞭解:那些解脫是以慈心觀為方便而得解脫、證涅槃的。巴利文得到涅槃稱為 santipadam。padam「寧靜住」,就是和平之處,也就是涅槃;除了涅槃以外,沒有什麼和平之處。就勝義諦而言,世界上,即使在最深的海裡,也找不到全然安靜的地方。


  為什麼無法找到?因為一切法、一切行,都是無常,無常中沒有什麼寂靜、寧靜住。不可能有寂靜!世界內外都是在無常的過程中,所以找不到寧靜住。我們修慈心觀來得到寧靜住,也就是涅槃,離開所有的亂。世界其實都是亂的,所有的地方都是無常,都不寂靜。


  事實上,我們的銀河系在宇宙中也不是靜止不動的。比如,地球繞著太陽,以每秒大約 3 萬公尺的速度,在橢圓形的軌道上運轉(地球的公轉速度是每秒 30 公里)。如此,怎麼會有安靜之處?找不到的,都在動中。唯一寂靜處,就是涅槃。而涅槃何處可得?外面找不到,唯在心中能找到。


  要能在心中找到安靜處,當以清淨的愛為方便,那就要修清淨的功德。哪些功德?就是這段經文所列的十三個功德利益。佛的教法高明之處,在於他所用的譬喻以及所安排的法的次第。這十三個功德的次第也很重要。

 一)能幹 

  為何第一功德是能幹?一定要瞭解。不管我們做什麼,都要有決心、要有力量、要有能力,才能夠做好。北傳佛教是講六個波羅蜜或十個波羅蜜,十波羅蜜中 14,有 balapáramitá -「力波羅蜜」,它特別是指精進波羅蜜。


  所以,如果要修慈心觀,一定要精進、努力,要有決心、勝解,才能入此境界,否則無法入。此即「能幹」。因為有心,行者能做;因為他有決心、有力量而能做。為什麼有決心、有力量?因為他有「欲」,chanda。


  佛說明,chanda-欲作,是所有善法的根本,也是所有不善法的根本。沒有欲,則沒有善法,也沒有不善法。kámachanda – 欲欲,是說明不善法的過程;dhammachanda – 法欲,是說明善法的過程。如果有法欲、對法有熱誠,那我們能幹,能夠做。有熱誠,才能做好;沒有熱誠,無法入此境界。所以「欲」是所有善法的根本,沒有欲,什麼都不能做,一切善法都不能成就。


  所以,修慈心觀的能力有賴於熱誠。有熱誠、有積極的欲,才能入此過程,心才有力量。心沒有力量,就無法入清淨之愛的過程。


14.南傳佛教的十個波羅蜜:布施、持戒、出離、精進、禪定、智慧、忍辱、真實、決意(勝解)、慈、捨,亦即北傳六波羅蜜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力)、禪定、智慧,再加上方便、願、力(決
意)、智四波羅蜜多。


 二)端正、直接 

  有能幹,才有端正、直接這兩個功德。它們和輕安有關。這兩個功德其實是同樣的功德。uju 是「直接」,或譯為「端正」;su- 就是「好的」、「善的」,súju 是「好直接」,或譯為「好端正」。「端正」和「直
接」意思是一樣的。


uju ca 跟súju ca 就是「直接」跟「好直接」。什麼是「好直接」?就是不欺騙自己、不欺騙眾生。所有這裡的功德中,只有這個功德佛說了兩次。因為,在清淨之愛的修行中,它是最重要的功德。  
  什麼是端正或直接的相反?就是心彎曲,欺騙自己也欺騙眾生,這樣就不能修清淨的愛;有欲、有熱誠,才能入清淨之愛的過程。我們的心要直接,要好好地直接、完全地直接,對自己、對眾生,如此才能修清淨的愛,感情才不會有矛盾。如果欺騙自己、欺騙眾生,則無法成為自己和眾生的朋友。


  南傳佛教常誦一則本生故事─mittaanusámsa(友誼之益),佛在其中說明慈心的修行和利益。修慈心觀,就是不欺騙朋友,包括自己在內,因為自己也是自己的朋友。如果要發達清淨的愛,必須也要成為自己的朋友;一旦欺騙自己和朋友,就不能入慈心觀。


  Jatāka Tale 本生故事 15 中的這則 mitta anusámsa 說的是一個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眾生的故事。我來解釋,讓大家瞭解如何修行慈心觀。


15.巴利文《佛本生故事》是一部最重要的佛教寓言故事集,也是世上最古老的寓言故事集之一。本書譯自早期佛教巴利文經藏中的《本生經》,它講述釋迦牟尼佛在行菩薩道時的前生故事。在這些本生故事中,既有世俗故事,也有神話本生(梵語:जातक,Jataka),音譯作闍多伽、闍陀,又稱佛說本生經、本生經、本生譚、本生故事,是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之一。

〈友誼之益〉

  如果我們也如此,不欺騙朋友、不欺騙眾生,那麼,我們雖然離開家,還能吃飽,因為眾生愛我們,很多人靠我們。所以不欺騙,就是修慈心觀。


  有好端正,才能 suvacco。vacco意思是能聽,suvacco 意思是「非常願意聽」,最好的翻譯是「易教」,就是能聽別人的話;它的相反則是 dubbacco。

  什麼是 dubbacco?是不聽話,很頑固。為何不聽話?因為不正見、我慢,所以不聽話。若要修慈心觀,利益自己和眾生,成為自己的朋友和眾生的朋友、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眾生,那就一定要學怎麼聽別人的話,讓心直接、柔軟、拉開自己,才能瞭解自己的需要和眾生的需要。


  在佛教中,誰是最不聽話、不易教的代表人物?就是車匿 Channa。他是佛陀的司機,因為自認為是佛的好朋友,與佛關係特別,所以非常自滿,總是自以為是、自以為了不起,不聽人勸。佛就令僧團用最高的刑罰 brahmadanda-「梵刑」,以「默擯」的方式來處罰他,眾人都不許跟他交談,不理睬他。

  所以,修慈心觀的條件是拉開自己的心,才能聽取、瞭解別人的需要,也才能用清淨的愛來對待眾生。拉開自己,就是能夠聽別人的話、聽別人的看法,而不執著自己的看法。
  我們都喜歡自己的看法、喜歡別人聽我們的意見。誰真能聽別人的意見?只有發達慈悲,才能做到。沒有慈悲,別人講我們,我們還是聽自己的,不聽別人的,那就無法修慈心觀。


  所以,修慈心觀,一方面要直接、端正,一方面要拉開自己,徹底理解別人的需要。拉開自己就是放下自己;放下自己,才能好好地聽取、瞭解別人的需求,這樣才能從慈悲的修行中得大利益。
  慈心觀的修行、慈悲的修行要配合所有的那些功德,它們是一個過程。我們修慈心觀,以便能端正、不固執、不執著己見、捨自己的我慢,這樣才有大利益。慈心觀就是捨不正見和我慢的行法,若缺乏「端正」這個功德,則無法做到。


 四)溫和、柔軟 

  mudu 的相反是堅硬或頑固。我們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好好地聽?能「善聽」別人的話,是因為沒有不正見,也沒有我慢,這個功德屬於柔軟溫和這個心所。心真能柔軟溫和,就不可能有不正見和我慢,這樣才能好好地聽別人的話,瞭解他人的需要,體會別人的心聲,如此才能利益他們。


  所以,這個行法的次第是經過善加考慮,而不是偶發的。有能幹,才有端正;有端正,才能善聽人言;就能夠柔軟。而願意聽別人的話的條件,就是心柔軟溫和;若心不溫和不柔軟,就不能聽別人的話,因為固執己見。為何固執己見?以有不正見故。


  根據佛法,不正見從哪裏來?就是貪欲。因為有貪欲,所以有不正見;因為不正見,而有「我」。沒有貪欲,就沒有「我」,有貪欲才有「我」。「我」是從貪欲、不正見來的。真有正見,那就沒有「我」的需要,「我」就只是名稱而已。


 五)沒有我慢 (不自滿)

  有溫和、柔軟,就能 anátimání ─ 沒有我慢。

  佛法講七種慢 16,其中一種是「過慢」,即自以為了不起,重視自己,輕視眾生,這是 atimána。ati-是「過」,an-ati 是否定的,表示沒有過慢。這是什麼邏輯呢?這就是柔軟。因為沒有過慢才能柔軟,才不會以為自己了不起、以為自己比眾生了不起,這樣才能夠修沒有煩惱的愛。


  有過慢的人,無法真的柔軟,沒有辦法!所以他也不能夠「易教」。尤其是在修行過程中,有一點點成就,就自以為了不起,與眾不同了,這是最大的危險。修行是來捨自己的「我」,而不是來發達自己的過慢。沒有過慢,才能夠知足。為什麼?因為所有的慢,我慢、過慢、等慢、下劣慢等種種慢,都以貪欲為根本,沒有貪欲,就沒有慢、沒有不正見。


16.《大毗婆沙論》卷43、《俱舍論》卷19 列舉七種慢:慢、過慢、慢過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或有分八慢,或有分九慢,然皆攝於七慢之中。其中過慢又名等慢,亦即己不如人,卻自認為同等;或與人同等,卻自認高人一等。另可參考《瑜伽師地論》卷8、84、89等處對慢之說明。

  慈心觀的相反就是瞋恨心,這很容易瞭解。比如我們修慈心觀,修metta-友誼的時候,心裡不會有瞋恨,它們不會出現在一起。然而,修沒有煩惱的愛的時候,只出離瞋恨這個近敵還不夠,還要出離遠敵 —— 貪欲。特別是修慈心觀,由於所緣明顯而令人很舒服,就容易執著。一旦執著,就無法發達易教、溫和、無過慢等等那些功德;只有當不執著時,那些功德才能明顯。

  依佛法,其實瞋恨還是根源於有煩惱的愛;若是無煩惱的愛,則無瞋恨。這個不容易瞭解,所以我們用《法句經》註解中一個很好的故事來說明。
  Kosala 憍薩羅國國王 Pasenadi 波斯匿王的皇后叫 Máliní 茉莉,她本是賤民階級,但因為非常美麗而受到王的寵愛,做了皇后。她是佛的大弟子,深信而護持佛法,幾乎每天都去聽佛開示。波斯匿王也很尊敬佛陀,每次都會問她:「大聖人今天開示了什麼內容?」


  一天晚上,他們正準備就寢,王又問皇后:「今天大聖人講了什麼法?」茉莉夫人說,佛講了一個偈:「以有愛故,而有擔憂、怖畏;無有愛者,無有擔憂、無有怖畏 17。」你想,在就寢前,皇后卻說這種話!王當然不高興,就要她走。他想:「怎麼大聖人說這麼笨的話!」他認為大聖人不能講這麼沒有意思的話。


  但波斯匿王畢竟是個好國王,隔天就很慚愧地向夫人道歉,並問道:「大聖人真的這麼說嗎?」茉莉夫人說:「誠然!世尊是這麼說的。」王說:「怎麼可能呢?」她就問王:「請問大王,您是不是很愛您的兒子 Vidabba 將軍?」王說:「當然!我特別疼愛他。」夫人說:「如果兒子病了將死,您又如何呢?」王說:「我會很擔心,我心生怖畏。」夫人說:「所以世尊是這麼說的:『以有愛故,而有擔憂、怖畏;無有愛者,無有擔憂、無有怖畏。』」


  王好似明白了,再問:「您還能進一步說明嗎?」她說:「同樣的問題,您是不是很疼愛我們美麗的女兒 Vajirá?」「當然,我最疼愛的就是她。」夫人說:「如果她病了、死了,您又如何呢?」王說:「我會很難過。」「您看!世尊不就是這麼說的嗎?有愛才有貪心、有怖畏;沒有愛的人沒有貪心、沒有怖畏。」「哦!」王最後終於接受了。而其實,波斯匿王後來還是被這個兒子 Vidabba 將軍暗殺了。


  大家一定要明白這個意思,「愛」是所有擔憂、怖畏的來源,它們也是瞋心的一種,是由於不接受所緣境界。所以瞋心可以從最微細的到最粗的,最粗的就是貪心,擔憂、怖畏則是微細的。有瞋心,是因為有愛;沒有愛,就沒有瞋;沒有瞋,就沒有怖畏、擔心。


  而所有瞋心以及跟瞋心有關的心所,如擔心、怖畏等等,其實還都是跟「我慢」有關。出離我慢,才能真的出離怖畏和所有的擔心、瞋心。不過,出離我慢沒那麼容易,現在我們可以做的,是減少我慢、高慢。


17.《南傳法句經》第16〈愛好品〉第213 偈:「從親愛生憂,從親愛生怖,離親愛無憂,何處有死怖?」

 六)知足 

  santutti 就是知足,或是喜足。北傳佛教的學生大都有學《俱舍論》,《俱舍論》說,止觀的條件是少欲知足,以及 aryavamsa─「聖相續」18。「聖相續」是指行者對自己所能得到的衣服、托缽(飲食)、住所、醫藥都感到滿意,所以能樂修樂斷─歡喜修行,歡喜斷煩惱,這樣才屬於「聖人的相續」。這是修行的條件,定的條件。


  修定最重要的功德就是「知足」。佛讚美知足為最高之德-paramalábha,能知足才是最高的德,生活才能快樂。如果不能少欲、知足,雖然擁有很多,也無法快樂;若能少欲、知足,即使沒什麼東西,還是很快樂。有喜樂,才有輕安;有輕安的樂,才能入定;能入定,才能如實觀;能如實觀,才能解脫;有解脫,才有解脫智,那就沒有輪迴了。佛說明修行的過程是依這個道理。


  何以能知足?因為能減少欲。如何減少貪欲?要能減少不正見和我慢。這樣才能溫和,而得以發達與輕安有關的功德,即輕、適業、練達等等。什麼條件下能這麼做呢?就是能知足,減少貪欲。減少貪欲,才能保持清淨之愛的境界、無煩惱之愛的境界。否則,有愛就有貪心、怖畏,就無法以正念保護心,也無法保護眾生。


  這些功德都互有關係,前面的功德是後面功德的條件,後面的功德和前面的功德是一個過程。所以減少我慢、高慢,才能知足;能知足,才易養。


18.此處指四聖種。《俱舍論》第22卷P12云:「能生眾聖,故名聖種。四聖種體,亦是無貪。四中前三,體唯喜足。謂於衣服、飲食、臥具,隨所得中,皆生喜足;第四聖種,謂樂斷修。」
另《瑜伽師地論》卷14:「又有四種。為令解脫速得圓滿,勤修行者聖解脫欲勝任持法,為斷四愛增上力故。謂為衣服、飲食、臥具少有所求,無作無亂,時無虛度,勤修方便;心離散亂,樂斷煩惱、樂修正道。」此中「勤修行者聖解脫欲勝任持法」即四聖種。

 七)易養 

  這一項,特別是出家人的功德。何謂好出家人?就是易養,不要求多。為什麼不要求多?因為他對於修行所需的衣服、飲食、醫藥、房舍知足;因為知足,他歡喜斷煩惱、歡喜修行。如果不知足,他就會一直想抓住些什麼,所以知足是「易養」的條件。


  「易養」的意思是subharo,-bharo 是「帶」的意思,所以subharo是容易帶、容易照顧,也就是「不變成別人的負擔」。因為易養,所以不變成別人的負擔。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功德,尤其是當行者要修沒有煩惱的愛時。唯有能夠修清淨的愛,才能不變成別人的負擔。


  比如說,做母親的人當然是愛自己的孩子,但如果她不瞭解孩子真正的需要,就會變成孩子的負擔,孩子就會討厭她,對不對?所以「易養」才能修無煩惱之愛,避免成為別人的負擔。


 八)少管事 

  接下來是appakicco,意思是少管事。kicco的意思是「活動」,appakicco 就是「活動少,不要太多」。當然,應該做的還是要做,不應該做的就不必做。但是多半的現代人,有很多活動其實是不需要做的,卻一直在做。為什麼?因為心不安。心何以不安?因為不知足。因為不知足,所以不易養,要求的就越來越多,不能滿意;由於不滿意,所以活動越來越多。如果他滿足了,根本不需很多活動,沒有很多活動,才能修沒有煩惱的愛。


  現在大家都很忙碌,連照顧孩子都沒有時間了,所以很難修沒有煩惱的愛。因此,這些都有關係,有知足,就能易養,把該做的做好,不須做的就不做,那麼,心就會安下來。人為什麼去做他不須要做的事?因為心不安。心不安,才會去做那些沒有意義的事。


 九)生活簡樸 

  生活簡樸,這當然也和修行最重要的功德「知足」有關。只有知足、易養、少管事,才會生活簡樸。生活簡樸是知足的果,因為少欲知足,所以生活簡樸。知足的人即使有很多東西,他們還是生活簡樸,因為他們有「根律儀」。


  Salahukavutti,-lahuka 的意思是「輕而不重」,生活輕而不重。在什麼情況下,生活會重而不輕呢?是在不知足的情況。如果要管很多不需要的事物,心怎能安下來?心不能安定,就無法修沒有煩惱的愛。


 十)諸根寂靜 

  能知足、易養、少管事、生活簡樸,才能夠諸根寂靜。「諸根寂靜」是什麼情況?諸根寂靜是指五根 —— 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平等的情況。因為諸根寂靜,所以能夠忍不方便、忍苦;能夠忍敵人、忍所有的障礙。如果根不寂靜,則無法面對障礙,只會創造更多新的障礙。所以諸根寂靜也是修無煩惱之愛的條件。


  為什麼諸根能夠寂靜?因為行者修根律儀,收攝六根,當根對境時有正念,不取相也不取隨相,所以心不亂,才能安住於清淨的境界中。修四無量心時,特別要思惟這個道理。
  所謂「不取相也不取隨相」,以貪欲為例,當男眾看到女眾,第一眼,他只是看到一個女眾,這是取相;如果他起了貪欲,會看到「這個女眾的眼睛很漂亮,頭髮很黑」等等,這是取隨相。


  諸根寂靜和知足很有關係,能知足,才能令諸根寂靜;沒有知足,沒有辦法保護諸根寂靜,以致無法入止觀的修行。所以,「根寂靜」其實是修行的開端、修行的中端,也是修行的末端。行者怎麼知道自己的修行有進步?就是根越來越寂靜。雖然有障礙,心仍能安靜。


  「諸根寂靜」是修行的關鍵和全部。根寂靜,才能忍;沒有忍,無法修行。修忍和修慈心觀是一個過程,並不是兩件事,一定要明白這個道理。忍什麼?忍障礙。修行一定有障礙,沒有障礙就沒有修行。為什麼能夠忍障礙?因為知足、溫和、不高慢等等。


  《雜阿含經》中有一部《Samudda Sutta-海經》19。佛說:眼根是大海,若於大海中能忍所有色之浪,則能度大海。同理,耳是另一大海,若於此海中能忍所有音聲之浪,則能度大海……;心亦是大海,在此中能忍所有法之浪,則能度心之大海。


  這個道理和慈悲的修行很有關係。修「根寂靜」,特別就在於修忍,所以佛讚美忍為「最高的修行」,這個最高的修行與慈悲的修行其實是一個過程。


19.《雜阿含經》卷8第217 經:「世尊告諸比丘:「所謂海者,……眼是人大海,彼色為濤波。若能堪色濤波者,得度眼大海竟,於濤波洄澓諸水、惡蟲、羅剎女鬼。耳、鼻、舌、身、意是人大海,聲、香、味、觸、法為濤波,若堪忍彼法濤波,得度於意海竟,於濤波洄澓惡蟲、羅剎女鬼。」另見《漢譯南傳大藏經》第16 冊《相應部四》P209〈海品〉。


 十一)技能完善 

  根寂靜,或是瞭解根寂靜的情況,才能 nipakoca,中文譯為「技能完善」,意思是「練達」。練達屬於輕安的範圍。因為有心柔軟、不高慢、能知足、生活簡樸等等條件,並且根寂靜、或是瞭解根寂靜的好處,才能把所做的事情做好。為何能做好?因為用正念、正知。不然,心若無前面的功德,做一件事時想另一件事,怎能做得好?因為愛管事,多管閒事,對不對?


 十二)不粗魯 

  然後是 apagabbo,意思是不粗魯,英文是 prudent。由於有前面那些功德,尤其是練達、溫和、沒有我慢等等,所以能夠一切都很順利,也能對眾生不粗魯。


 十三)對供養者不貪 

  最後是 kulesu ananugiddho,直譯為「對家庭不貪」。kula 是「家庭」,是特別針對出家人來說的。有些出家人因為需要很多東西,常常去俗人的家麻煩居士。所以出家人要「對家庭不貪」,不貪求在家人的供養,不要常常去找居士、去告訴他你需要什麼;不要跟居士說「給我多一點」。就是這個意思。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