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四聖諦
1
1
1
1
1
1

悉達多.喬達摩(Siddhartha Gautama)在二十九歲時出家,為自己和其他人尋求滅苦之道。他跟隨許多老師學習禪定,而在修行六年後,坐於菩提樹下,誓言不達覺悟絕不起身。他終夜禪坐,當晨星初升時,他豁然大悟而成為充滿智慧與慈愛的佛陀。在接下來的四十九天中,他享受證悟所帶來的安詳,然後緩緩地走到鹿野苑(Sarnath),與先前共修的五位苦行者分享他的智慧。
當那五人看到佛陀前來時,都感到不自在,心想悉達多曾棄他們去。可是他看來如此容光煥發,便不由自主地表示歡迎,他們為佛陀洗腳,並奉上飲水。佛陀說:「親愛的朋友們!我已深入地看見每件事物都必須與其他一切相互依存,沒有任何事物能獨自存在。我已看見一切眾生都具有覺悟的本質。」他表示願意多說一些,但那五人不知是否該相信他的話,所以佛陀問他們:「我曾欺騙過你們嗎?」他們知道佛陀從未如此,於是同意接受他的教導。
佛陀接著教導四聖諦:苦(苦的存在)、集(苦的產生)、滅(重獲安樂的可能性)、道(通達安樂的八聖道)。聽聞四聖諦之教後,五比丘之一的憍陳如(Kondanna)對此四聖諦生起清淨無垢的法眼 3。佛陀觀察到這一點而讚嘆:「憍陳如已了知法!憍陳如已了知法!」於是,從此以後橋陳如就被稱為「了知者」4。
・譯註 3:法眼(dhamma cakkhu):是指「有關法(緣起道理)的智慧之眼」,生起法眼即指能充分理解四諦或緣起法,而證悟得初果(須陀洹)。
・譯註 4:即一般所稱的「阿若憍陳如」(Annata Konamia) ——憍陳如是已知法的人。「阿若」(Annata) 意指「了知」、「已 知」。
佛陀接著宣布:
親愛的朋友們!我以人、天、婆羅門、沙門、魔羅 5 為證而對你們說:若我不曾親身體 證對你們所說的一切,就不能宣稱自己是離苦解脫的覺悟者。因我本身已確認苦、了知苦,確認苦的起因,去除苦因,證實安樂的存在,獲得安樂,確認通達安樂之道,抵達此道的盡頭,證得全然的解脫,所以我現在昭告大眾:我是解脫者。
・原註 5:「魔」(Mara)意即魔鬼、惡魔、奪命者,與每個人內在的佛性相反,有時被具象化為一尊神。
此時,大地震動,宇宙間一切天、人與其他眾生都異口同聲地說,在地球上有個覺悟者誕生了,並已轉動智慧與慈愛之道的法輪。這段教示記載於《轉法輪經》(Dhamma Cakka Pavattana Sutta)6,從那時起,至今已過了兩千六百年,法輪仍持續轉動,為了眾生福祉而讓法輪常轉,就要靠我們現在這一代了。
原註 6:《相應部》第五冊〈大品・諦相應〉,頁420,巴利聖典 協會版(Samyutta Nikaya V, 420);全文參見第四部第一經。另見《佛說轉法輪經》與《佛說三轉法輪經》(〔大正藏〕第 109 經及110經)。「經」(梵文 sutra,巴利語 sutta),意指佛陀或其證悟弟子所說之法。
這部經有三項特點,其中第一點是有關「中道」的教法。佛陀希望他的五個朋友能夠擺脫「苦行是唯一的正確修行」這種觀念的束縛;若毀了健康,就無足夠的力量可以證道——這是他直接的體會。此外,他說另一個需要避免的極端,是沉溺於感官欲樂——被色欲掌控,追逐名利,飲食無度,睡眠過度,或汲汲營營於財物的蓄積。
第二點是有關「四聖諦」的教法。這項教說不但在佛世時很有價值,在這個時代與未來千秋萬世也是如此。第三點是關於入世。佛陀的教法並非要逃避人生,而是要幫助我們盡可能徹底地和自己、世間連繫起來。八聖道包括正語(正確的語言)和正命(正確的謀生方式),這些教法適用於必須與人溝通與賺錢謀生的世人。
《轉法輪經》充滿了喜悅與希望,它教導我們如實地辨識苦,以及將苦轉化為正念、慈悲、安詳與解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