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論師而後,復有眞諦三藏譯釋攝大乘論,此稱為攝論師,或攝論宗。攝論是攝大乘論之簡稱。此論是無著造,是正宗唯識宗(所謂虛妄唯識)之基本論典。此論有兩釋,一是世親釋,一是無性釋。論與世親之釋各有三譯。論之三譯如下:
(一)後魏佛陀扇多譯。
(二)眞諦譯。
(三)玄奘譯。
釋之三譯如下:
(一)眞諦譯。
(二)隋笈多(達摩笈多)譯
(三)玄奘譯。
無性釋則只有玄奘譯。
眞諦雖弘揚攝大乘論,然其翻譯不必忠實,多有增益。其所增益者即是參雜之以另一套思想。後來玄奘重譯,力復原來之舊,此則一般稱爲唯識宗,亦曰新法相宗,吾人則名之曰後期唯識學,亦即近時所稱爲虛妄唯識或正宗唯識宗者。至于眞諦之譯釋,在當時稱爲攝論宗者,吾人則連其前時之地論師統名之曰前期唯識學。此前後期唯識學之差異,主要言之,大體是在前期唯識學是向眞心走,所謂眞心系,後期唯識學則決定是妄心系,此亦是無著世親造論所表現的系統的唯識學之舊義也。本章先明攝論師與攝論之距離。
第一節 「界」字之異解
攝論開首引阿毘達摩大乘經兩偈及解深密經一偈。
(一)佛陀扇多譯云:
…… 是中初說智依勝妙勝語。如來經中說,謂阿黎耶識。以阿黎耶識語故,作阿黎耶識語說。如來于大乘阿毘曇經偈中說:
無始已來性 一切法所依
有彼諸道差 及令得涅槃
還彼經所說:
一切諸法家 彼識一切種
故說為家識 聰明者乘此
此是經證。然復彼何故名阿黎耶識?有生法者依彼,一切諸染法作果。於彼,彼亦依諸識作因故,說爲阿黎耶識。或復衆生依彼爲我故,名阿黎耶識。彼亦名阿陀那識。此中有何證?如相續解脫經(解深密經)中說:
阿陀那識最微深 喻如水波于諸子
我不為凡言說此 莫執取之以為我
(二)眞諦譯云:
依止勝相中衆名品第一:
…… 此初說應知依止立名阿黎耶識。世尊于何處說此識及說此識名阿黎耶?如佛世尊阿毘達摩略本偈中說:
此界無始時 一切法依止
若有諸道有 及有得涅槃
阿毘達摩中復說偈云:
諸法依藏住 一切種子識
故名阿黎耶 我為勝人說
此阿含兩偈證識體及名。云何佛說此識名阿黎耶?一切有生不淨品法,于中隱藏爲果故,此識于諸法中隱藏爲因故,復次,諸衆生藏此識中由取我相故,名阿黎耶識。阿含云,如解節經(解深密經)所說偈:
執持識甚細 法種子恒流
于凡我不說 彼物執為我
云何此識或說爲阿陀那識?能執持一切有色諸根,一切受生取依止故。
(三)玄奘譯:
所知依分第二:
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于阿毘達摩大乘經伽他中說:
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
即于此中復說頌曰:
由攝藏諸法 一切種子識
故名阿賴耶 勝者我開示
如是且引阿笈摩證。復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爲果性故,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爲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復次,此識亦名阿陀那識。此中阿笈摩者,如解深密經說:
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于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何緣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所以者何?有色諸根,由此執受,無有失壞,盡壽隨轉。又于相續正結生時,取彼生故,執受自體。是故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
此亦名心。如世尊說心意識三。
觀此三譯,當以玄奘譯較爲順適嚴正。這且不管。但無論誰譯,原論實是以阿賴耶爲所依止,又以此阿賴耶識同于解深密經之阿陀那識。故于所引阿毘達摩大乘經偈中「無始時來界」一語中之「界」字即以阿賴耶或阿陀那當之。而于解釋云何名阿賴耶識時,則說「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爲果性故,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爲因性故」;于解釋云何此識亦復說名阿陀那識時,則說「執受一切有色根故,一切自體取所依故。」又依阿毘達摩大乘經偈及解深密經偈,此識又俱名種子識。是則阿賴耶或阿陀那根本是生死流轉之因,雖于餘處一般說爲無覆無記,然其體性本是染汙。
又此識亦名心。論引「世尊說心意識三」。此如華嚴經十地品即說「心意識三」。如果阿賴耶可名曰心,心者集聚義,此心亦非清淨心。如果「心意識三」中,心是阿賴耶,則意當該是末那,識則是意識與前五識,如是,則成爲八識。當時地論師如南道派,以心爲第七識,則意與識爲前六識,如是,則爲七識,而阿黎耶則爲眞如法性,爲自性清淨心。此是地論師之解釋,而世親之十地經論雖爲其早年作品,似亦不至以阿黎耶爲自性清淨心也。此見上章。是則就攝論而言,阿賴耶爲執持識,爲染汙識,爲種子識,爲生死因,本甚明顯。
但經偈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如果阿賴耶是染汙識,則似乎只能說「由此有趣」,而不能說「由此有湼槃證得」。如果亦可以說「由此有湼槃證得」,則「由此有諸趣」與「由此有湼槃證得」,此中兩「有」字不能爲同一意義。前「有」字是直接地順承而有,順承識體之本迷,故有生死流轉一切雜染品法也。然而後句之「有」字則不是直接地順承而有。吾人不能說由阿賴耶緣起可以直接地順承地緣起「證得湼槃」中一切無漏功德法。經偈原意不得而知。如果以無著之攝論以及世親之唯識三十頌爲本,依阿賴耶緣起而仍可以說「由此有涅槃證得」,則此語中之「有」字必須另解。此有字是間接地曲折而有也。
其爲間接或曲折之方式依唯識系統中之如何「轉識成智」而定。此如說由「聞熏習」而可轉識成智。此即示「湼槃證得」之正面直接根據乃在「聞熏習」,而不在阿賴耶識。依此,我們不能直接而順承地說「由阿賴耶識而有涅槃證得」。但「聞熏習」亦是熏習阿賴耶識中的無漏種子。是則吾人仍可說以阿賴耶識爲中心(或焦點),環繞此中心,始可說「涅槃證得」也。此即吾所說的間接而曲折之方式。此大體是正宗唯識宗意解「由阿賴耶識而有涅槃證得」之方式(如果他們意識到此問題而欲說明之時)。
但人們亦可不以此方式解「由阿賴耶識而有湼槃證得」一語。他們可視「由阿賴耶識而有湼槃證得」與「由阿賴耶識而有諸趣」兩語中之「有」字爲同一意義,因此,可以同一方式解之。此即示「諸趣」底直接而順承的根據固是阿賴耶,而「涅槃證得」底直接而順承的根據亦在阿賴耶。此即是眞諦之思路。
眞諦順攝論固須以阿賴耶充當「無始時來界」語中之「界」字,但他對于阿賴耶却有不同的解釋。他視阿賴耶不但爲「流轉」之因,且亦爲「還滅」之因。他說阿賴耶是「以解爲性」(此即所謂「解性賴耶」)。如是,則不是以迷染爲性。其迷染而爲「流轉」之因,只是其在遇而不覺。但其本身却是清淨的,有覺解性的。是則其爲「流轉」之因只是流轉雜染 法之憑依因,而不是其生因。其爲「還滅」之因倒是無漏清淨法之直接的生因。此則便成另一系統。此則當然不合攝論之原義。如此講攝論,當然有許多刺謬處。
眞諦譯世親之釋「界」字偈如下:
此界無始時 一切法依止
若有諸道有 及有得涅槃
釋曰:今欲引阿含證阿黎耶識體及名。阿含謂大乘阿毘達摩。此中佛世尊說偈。此即此阿黎耶識界以解爲性。此界有五義:
一、體類義:一切衆生不出此體類。由此體類,衆生不異。
二、因義:一切聖人法四念處等緣此界生故。
三、生義:一切聖人所得法身,由信樂此界法門故,得成就。
四、眞實義:在世間不破,出世間亦不盡。
五、藏義。若應此法自性善故,成内若外。此法雖復相應,則成穀(殼)故。
約此 “界”,佛世尊說:「比丘!衆生初際不可了達。無明爲蓋,貪愛所縛。或流或接,有時泥黎耶(地獄),有時畜生,有時鬼道,有時阿修羅道,有時人道,有時天道。比丘!汝等如此長時受苦,增益貪愛,恒受血滴。」由此證故,知「無始時」。如經言:「世尊!此識界是依是持是處,恒相應及不相離不捨智無爲恒伽沙等數諸佛功德。世尊!非相應、相離、捨智有爲諸法是依是持是處。」故言「一切法依止」。如經言:「世尊!若如來藏有,由不了故,可言生死是有。」故言「若有諸道有。」如經言:「世尊!若如來藏非有,于苦無厭惡,于涅槃無欲樂願。」故言「及有得涅槃」。…… 接下續文,與
尚有相關章節及附錄如下:
第二節 出世清淨種之所依止以及其所因而生
第三節 本性住種與世親的佛性論中之理性佛性
附錄一:究竟一乘寶性論·
附錄二:大乘法界無差別論
…… 請看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