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正思惟
第二章 正思惟

第二章 正思惟

Bg m95

  當我們心中的正見穩固時,就會擁有正思惟(正確的思惟)。思惟需要以正見為基礎,若能訓練自己正思惟,正見也將會增長。思惟是我們內心的言語,正思惟讓言詞清晰而有益。思惟往往會導致行動,因此我們需要正思惟引導我們走上正業之道。


我思,故我不在

  正思惟反映事物的真實面貌,而邪思惟(錯誤的思惟)則導致我們以一種「顛倒」(viparyasa)的方式來看問題。然而,修習正思惟並非易事,通常當我們的身體在做某件事時,內心卻常常想著其他的事,身與心不能統一。有意識的呼吸是一種重要的聯繫,當我們專注於呼吸時,就能讓身心再度合一


  當笛卡爾(Descartes)說「我思故我在」時,他的意思是,我們可以藉由具有思考作用的這項事實777來證實自己的存在。他的結論是:我們思考,因此我們確實存在。但是,我的結論正好相反:「我思,故我不在。」身、心只要一分離,我們就會迷失,就無法真正說自己存在於當下。


  倘若我們正念地呼吸,並觸及內在和周遭具有療癒、讓人振奮的要素,將能找到平靜與充實。正念地呼吸幫助我們的心不再被過去的悲傷和未來的焦慮所占據,它讓我們接觸當前此刻的生活。我們的思想多半是不必要的,那些思緒是受限的,本身並未蘊含多少智慧。有時我們覺得自己的腦袋裡好像有部錄放音機,終日不斷運轉,我們無力關掉它,因而讓自己變得憂慮、緊張及作惡夢。修習正念時,我們才開始聽見心中的錄音帶,注意到自己的思惟是否有用。


  思惟具有兩部分 -「」(vitarka,最初的念頭)與「」(vichara,持續發展的念頭)。「尋」就像「今天下午我得交一篇文學報告」,這個念頭接下來的發展可能是懷疑自己這份作業是否正確,或在繳交之前是否應該再讀一次,或老師是否會注意到我們遲交作業等。「尋」是最初的念頭,「伺」則是最初念頭的發展。


  在初禪的階段,思惟的這兩個部分都存在,到了第二禪,兩者就都消失了,當我們更深入接觸到實相,就能解脫語言文字與概念的束縛。去年我曾和一群孩子在林中散步,當時我注意到其中有個小女孩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在思考,最後她問我:「比丘爺爺,那棵樹的樹皮是什麼顏色?」我告訴她:「就是妳看到的顏色啊!」我想讓她進入近在眼前的美妙世界,不想添加另一個概念。


與正思惟相關的四個練習

  與正思惟相關的有以下四個練習:

(一)「你確定嗎?」——假如路上有條繩子,而你把它想成一條蛇,以恐懼為基礎的思緒就會隨之而起。你的「想」錯得愈離譜,你的思惟也跟著錯得更嚴重。請在一張大紙上寫下「你確定嗎?」這幾個字,並把它掛在自己常常看得見的地方,反覆地問自己這個問題。錯誤的「想」會造成邪思惟與不必要的痛苦。


(二)「我正在做什麼?──有時我會問學生:「你正在做什麼?」目的在幫助他擺脫對過去或未來的思緒,回到當下的一刻,我問此問題是要幫助他活在當下,活在此刻。他只需微笑以對,就能展現他真正的存在了。


  自問當下正在做什麼,將有助於克服你想要快速完成事情的習性。要對自己微笑,並說:「洗盤子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工作。」當你問「我正在做什麼」時,請深思這個問題。若你的心跟著念頭跑了,你就需要正念的介入。當你真正存在於當下,洗盤子就可以是深刻而愉快的經驗;但如果你邊洗邊想其他事情,那就是在浪費時間,可能也沒把盤子洗乾淨。未能活在當下,就算洗了八萬四千個盤子,你花的工夫還是沒有絲毫功德。


  梁武帝曾問中國禪宗初祖菩提達摩,他在全國各地廣興寺院可得多少功德,菩提達摩回答:「一點功德也無。」但若在正念中洗一個盤子,若深深安住於當前此刻而建立一座小道場,不想到達任何境界,不在乎名望或人們的認可,其功德則無量無邊且有無比的快樂。經常問自己當下在做什麼,當你並未因思緒而失神,能正念地做事時,你便會感到快樂,且成為其他許多人的倚靠。


(三)「嗨!習氣。 我們有固守自己習性的傾向,即使那些習性會造成痛苦,工作狂就是個例子。過去我們的祖先可能得整天工作才能填飽肚子,但今天我們的工作方式可說是一種無法自主的衝動,讓自己無法真正與生命接觸。我們一天到晚想著自己的工作,甚至忙得沒時間呼吸。我們需要找時間深觀枝頭綻放的櫻花,正念地喝茶。思惟方式決定行為模式,而思惟方式則取決於習氣。當我們辨認出自己的習氣時,只需說:「嗨!習氣。」然後和自己慣有的思惟、行為模式好好地相處。當我們能接受這些根深柢固的念頭,且不會因此感到內疚時,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力就會大幅降低。正思惟導致正業。


(四)菩提心——我們的「愛心」是一種為了造福許多眾生,而增長自己內在智慧的深心切願,也是修習正念生活的動力。有菩提心作為思想的基礎,我們的一切言行都將能幫助他人解脫。正思惟會引生正精進。


以善思取代不善思

  佛陀教我們許多方法以 “轉化” 讓人苦惱的念頭,他曾說過的一個方法就是「換木栓」,就如木匠敲進新木栓,以取代腐朽的木栓 。我們要以善思來取代不善思,若經常被不善的思考模式所困擾,就要學習如何換掉「木栓」,以善思取代這些不善的思考模式。佛陀也將不善的思惟比喻為頸部繞著一條死蛇,他說防止不善思生起的最簡單方法,就是生活在善的環境中,也就是生活在一個修習正念生活的團體中。有同修道友在旁協助,很容易就能維持正思惟,在良好的環境中居住是一味預防藥。


  正思惟是符合正見的思惟,那是一張地圖,能幫我們找到自己的道路。然而一旦到達目的地,就該放下地圖,全然進入真實之境。「無思而思」是一句著名的禪語。當你修習正見與正思惟時,就能深深地安住於當下,治療、轉化自己的苦,並為眾人真正地活在當下。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