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百法
書籍目錄
第二章 百法

第二章 百法



Bg B31

研究唯識哲學之先,必須要先明了百法。百法就是一百個名詞的解釋,是唯識哲學的提綱,是唯識論對於心理學簡單的說明。

   這一百種法分成五種:第一是「心法,就是人的智識,共有八種;第二是心所附屬的作用叫作「心所有法」,因爲人的智識只是分別是不能成就善惡好惡的,這都是由於另有心所附屬的作用,共有五十一種;第三是心法同心所有法的對象,便是「色法」。這「色」字是照梵文直譯的,義思是指「物」。但是中國普通對於物只是有實質而可以觸摸的。這個“色”字的範圍卻不同。一切光聲香味感覺,凡是與知識成對像的都叫作「色」。因爲色是眼識的對象,是一切對像的最初一位,所以梵文用這領袖代表一切,中國既沒有適當的名詞可翻也只好直譯作「色」了。


   這色法共有十一種,第四叫作「心不相應行」,因爲心與心所同那色法互相發生了 種種的關係,因這種種的關係假定爲種種的行爲,這行爲不是由心上直接發生的,所以叫作「心不相應行法」,共有二十四種;第五是「無爲法」就是無有作用清淨寂滅的法,這便是心心所以及色法心不相應行法的本性,共有六種。以上共是百法。


   第一心法何以有八種呢?一、「眼識」能見色;二、「耳識」能聞聲;三、「鼻識」能嗅香;四、「舌識」能嘗味;五、「身識」能感覺觸摸;這五種識是最顯明的人人都 了解,總叫作前五識;六、意識能思想事理,以上的六識在佛教大小乘中是共同的。不但是佛敎其他的印度哲學以及其他的哲學也都是如此解;然而不是唯識哲學的精奧。小乘敎是不研究宇宙的實在,不管一切人的行爲的;只就自己心意識上用工夫,但求眼不見色耳不聞聲以至於意不思法,逐漸的六識不起,便達「灰身滅智」 的「涅槃」境界。所以在小乘的經論之中只說有六識。


   大乘敎便不如此,是要徹底研究宇宙的本源,徹底解決一切人生的本源的;所以第一步先要研究意識的由來。眼識的生起是由於眼,耳識的生起由於耳,鼻識的生起由於鼻,舌識的生起由於舌,身識的生起由於身;由此證明意識的生起必定是由於「意」。這意識是有種種差別的;這意一定是個單純的唯一的直覺。他直覺個甚麼?就是覺得有我。因爲一切人的思想必定是先覺得有一個神祕不可知的我,纔感覺得「我想」「我吃」「我 穿」。所以「我見」是意識的根叫做「意」。照梵文譯音叫做「末那」。因爲他既是一種直覺,所以一方面是意根,一方面卻又是識的一種,便是「第七識」佛敎宗旨是說「無我」的。


   何以第七識可以直覺「有我」?所以第七識的直覺是錯誤的。因爲他放棄了整個的宇宙的本源,但執著局部的活動;所以纔有錯誤的感覺。所以人要證得人生的本源,證得宇宙的本源;必須要打破第七識這一重關。這宇宙和人生的本源叫做「第八識」又叫「阿賴耶識」;這便是唯識哲學所推敲研究的。但是人在「第七識」未破除以前,對於「第八識」只是在文字上了解而沒有法子可以實在證知的。以上便是總有八種心法。


   第二「心所有法」又分六類:
  一、「徧行」是一切心法無論何時全都有的,有五種法;
  二、「別境」是指專對某種環境而生起的有五種法;
  三、「善」的心所有法共十一種;


  四、「煩惱」有六種,煩是煩擾,惱是惱亂,這六種法可以擾亂人的心,所以叫作煩惱;
  五、「隨煩惱」有二十種這二十種法是隨從前六種煩惱的;
  六、「不定」有四種,這「不定」的意思不是指普遍不普遍說,是指善惡說的。
  這四種法可以成就善,也可以成就惡,所以叫作「不定」。


  徧行的五種法:
  一、是「作意」,是領導心意識去奔求環境。大學中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何以心有在、有不在呢?這便是由於「作意」的功能。
  二、是「觸」,令心與前境接觸。
  三、是「受」,令心領受前境。
  四、是想,令心領取前境的像貌、方圓種種的形相,
  五、是「思」,令心去造作種種事業。


  別境的五種法:
  一、是「欲」,對於某一種環境起一種希望願求叫做「欲」。
  二、是「勝解」,於所接觸的環境生一種決定的了解,知道他必定是如此如此的,叫做 「勝解」。
  三、是「念」對於過去的事理記憶不忘叫做「念」。
  四、是「定」令心對於環境一心專注叫做「定」。
  五、是「慧」對於善惡是非分別簡擇叫做「慧」。


  善的十一種法:
  一、是「信」,對於善事能了知是善,誠實的相信叫做「信」。
  二、是「精準」,對於善事勤苦的修行叫作「精進」。
  三、是「慚」;四、是「愧」慚愧二 字在普通是連帶的;但是在唯識上,做了壞事自己心中羞惡叫做「慚」,做了壞事無顏見人叫做「愧」。


  五、是「無貪」,便是對於一切功名財利不貪求。
  六、是「 無瞋」,便是對於一切人物慈愍他。
  七、是「無癡」,便是對於善法能眞實了知毫無迷惑。
  八、是「輕安」,便是身心安泰逍遙快樂。
  九、是「不放逸」,便是心不希求色聲香味。
  十、是「捨」,便是於色聲香味能明了領解而不爲所動,十一、是「不害」便是不破壞戕害一切物。


  煩惱的六種法:
  一、是「貪」,便是貪求種種愛樂。
  二、是「瞋」,便是對於一切人物有賊害的心。
  三、是「無明」,便是對於真實的道理不能明了。
  四、是「慢」便是自以爲是,比他一切高貴。
  五、是「疑」,便是對於眞理懷疑不定。
  六、是「不正見」,便是對於眞理永遠生一種相反的顛倒的見解。


  隨煩惱的二十法:

  一、是「忿」,便是對於違害我的心中生忿。
  二、是「恨」,便是由忿以後結爲仇怨。
  三、是「惱」,便是由於忿恨而起報復,惱害於他。
  四、是「覆」,便是做了惡事隱瞞他人。
  五、是「誑」,便是因爲顯自己的高明而說妄語。


  六、是「諂」, 便是恭維巴結富貴有勢的。
  七、是「憍」,便是自己有才能而在人前賣弄。
  八、是「害」,便是對於人物存心破壞。
  九、是「嫉」,便是嫉妬他人比自己强。
  十、是「慳」,便是自己 所有的不肯給人。


  十一、是「無慚」,便是做了壞事自己心中不知羞惡。
  十二、是「無 愧」便是做了壞事,對人毫不知羞恥。
  十三、是「不信」,便是心中汙穢,對於眞理心不好樂。
  十四、是「懈怠」,便是只求快樂不知爲善。
  十五、是「放逸」便是對於惡事不能自己防閑。


  十六、是「昏沈」,便是心中疲乏不能領略環境。
  十七、是「掉舉」,掉是振動的意思,便是令心不安靜。
  十八、是「失念」,便是善忘。
  十九、是「不正知」,便是對於環境了解錯誤。
  二十、是「心亂」,便是令心奔求流蕩。


  不定的四法:
  一是「睡眠」,睡眠一事也許善,也許惡。因睡「眠而心不自在,不能觀察,躭誤爲善,便是惡法。
  二是「惡作」,「惡作」卽是追悔。這是照梵文直譯的。對於已作的善事或未作的惡事而追悔,便是惡法對於已作的惡事或未作的善事追悔,便是善法。
  三、是「尋」。四、是「伺」。尋伺都是對於事理推求觀察;不過尋是粗,伺是細。譬如貓捉鼠,東西尋求便是「尋」,既看見了便在旁伺察候機會乘勢捕捉他便是「伺」。


  第三色法十一種:一、是「眼」。二、是「耳」。三、是「鼻」。四、是「舌」。五、是「身」。 眼耳鼻舌同是身體的一部分,何以要分爲五種呢?因爲這處所指的不是細胞所組織的肉體,卻是專指神經系說的。這五處是前五識所依據的地方,所以分爲五種。那細胞所組織的肉體是下邊五種的顏色。六、是「色」。七、是「聲」。八、是「香」。九、是「味」。十、是「觸」。這五種便是前五識所感覺的對象,十一、是「法處所攝色」。攝是包含統屬的義思。這一類色是無質的,用前五根所不能取得的,只可以用意識來領略;就是意識的一切對象。


   第四心不相應行有二十四種:
  一、是 「得」。得是成就的義思。就是總指心法心所有法色法三種的作用發現生起,成就善惡無記的種種的行爲。
  二、是「命根」。就是心法色法的作用,在相當的時期之間繼續不壞不斷,假定名叫作「命根」。
  三、是「眾同分」。衆是衆多,同是相同,分是類別。就是人類與人類身體言語知識是相同的,畜類與畜類相同,以至其他各類各各相同。


  四、是「異生性」。 異生就是宇宙間一切眾生,因爲衆生見解各異種類各異,所以叫異生,異生性就是指一切眾生不能明解眞理。
  五、是「 無想定」。這是非佛教的禪定的一種,修這種定前六識不起,但是第七識仍在。
  六、是「滅盡定」。這是佛教最高的禪定,修成這種定的前七識都不起。
  七、是「無想報」。 這是由修無想定的力量所成就的一種果報,這個的解釋在後邊說唯識的宇宙觀中再詳說。


  八、是「名身」。
  九、是「句身」。
  十、是「文身」。這三種就是語言文字;“名身” 就是一切名詞,“句身” 是聯合若干的名身表明一種完全的事理,文身就是用以集合成字的,在其他各國的文身就是字母,在中國的文身就是點畫。
  十一、是「生」。
  十二、是「住」。
  十三、是「老」。


  十四、是「無常」。無常就是死。這四種在人叫做生住老死;在物叫做生住異滅。生是從無而有。住是繼續的有。「異」或「老」就是這有繼續的改變。無常或是滅或是死,就是從有而還無。
  十五、是「流轉」。就是因果相續不斷。譬如種子生芽芽生根葉花果,果又結種,種又生芽。宇宙間的一切因果是循環不斷的。
  十六、是「定異」。就是不同的因,決定生不同的果;譬如桃種決定不生杏樹,梨核決定不生蘋果樹。


  十七、是「相應」。就是桃樹所結的果子還如當初桃種相似。桃種所生的樹還如當初結桃的樹似。
  十八、是「勢速」。就是說因果變遷是極快的,時時刻刻的不同。
  十九、是「次第」。就是因果進演的有一定的次序決不會錯亂的。
  二十、是 「時」。便是年月日時。
  二十一、是「方」。便是東西南北。


  二十二、是「數」。便是十百千萬。
  二十三、是「和合性」。
  二十四、是「不和合性」便是一事一理不能單獨發生或存在的,一定要藉衆法互相維持爲力量。他生起的原故,是由於眾緣集會的原故,這叫作和合性。他壞滅是由於眾緣分散的原故,這叫做不和合性。就是衆緣有時相吸有時相斥。


   第五無爲法有六種:這無爲法直接無從表示,只可借事理間接的顯明。
  一、是 「虛空無爲」。這無爲的眞理如同虛空。一切萬象都在虛空中生生不已而虛空永無改變。一切萬象都在眞理中流轉而眞理常住不改。
  二、是「擇滅無爲」擇是揀擇,滅是寂滅,擇滅就是由智慧揀擇的力量,斷除一切煩惱所得的寂滅。這名叫「涅槃」。這眞理是由於證得涅槃的果而表現的,所以叫作揀滅無爲。
  三、是「非揀滅無爲」。 就是不由智慧揀擇的力量而自然寂滅所表現的眞理,就是一切萬象由於衆緣分離還歸於空時所顯的眞理。


  四、是「不動無爲」這是色界第四禪不爲一切苦樂所搖動的身心所顯的眞理。
  五、是「想受滅無爲」是無色界中一切想受都不生起時所顯的眞理這色界第四禪同無色界要在後邊唯識的宇宙觀中再詳說。
  六、是「真如無爲」真是不假,如是不變,這一切法的本性都是真實常住的。這就是無爲。
  以上總計一百種法。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