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至心信樂,稱念彌陀
書籍目錄
第二章 至心信樂,稱念彌陀

第二章 至心信樂,稱念彌陀

2008.10.11 第一天上午開示之二


Bg E17

  大家都知道,淨土法門在中國是最流行的學佛法門,在中國,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人不念佛。所以有這麼一句話:家家彌陀,戶戶觀音。漢傳佛教的各宗各派,除了少數如禪宗和三論外,每一宗派也都提倡念佛,甚至在很多經典裡,也都談到淨土法門的殊勝。
  淨土法門究竟如何殊勝?我們為什麼要念佛?在佛七一開始,我們首先來瞭解淨土法門念佛的由來。

Icon 6

  淨土法門最主要的因緣,是來自阿闍世王的母親 ── 韋提悉夫人。韋提悉夫人見到自己親生的兒子,以非常殘酷的手段害死親生父親,她的內心非常痛苦,她感受到這個世間並不存在究竟的快樂,也沒有究竟的平安之處,請求佛陀為她說法, 佛陀為韋提悉夫人講述了淨土法門的修持方法,這就是淨土法門的由來。


  故事要從頻婆娑羅王──阿闍世王的父親開始說起。

  阿闍世王的父親是和佛陀同日生的頻婆娑羅王,他是印度十六大國之中的一位國王。這位國王不僅與佛同壽,當佛陀在各地尋師修行、尚未修成正覺時,就遇見了頻婆娑羅王。頻婆娑羅王與佛陀相談甚歡,認為佛陀是位真正的人才,所以希望能留住佛陀來治理國事。
  頻婆娑羅王力邀佛陀擔任宰相,但佛陀婉拒了。頻婆娑羅王又開出更好的條件,要將一半的國土分給佛陀,但佛陀依然拒絕。


  到了最後,頻婆娑羅王甚至對佛陀說:「那我就把全部的國土都讓給你好了!你就來幫我治理國家。」但佛陀告訴他:「我捨棄了自己的家園、王位與妻兒,最主要就是要出家修行,以證得真正的解脫。不僅要解脫自己生老病死之苦,也希望能夠幫助一切眾生,都獲得解脫的利益。」所以,即使頻婆娑羅王百般挽留,依然留不住佛陀。最後,他對佛陀說:「當你成佛後,請先來度我,我也一定會盡我的力量來護持你。」


  果然,在佛陀成道之後,大多數的時間都是在恆河流域弘法,其中頻婆娑羅王的國度,則是他停留時間最久的地方。另一方面,頻婆娑羅王也真如其所言,一生都是用他的真心、力量和金錢,來護持佛陀。這樣的一位大護法,對國家、對老百姓而言,也是一位非常賢明的國君,但是到了晚年,竟然被他親生的兒子以最殘酷的手段殺害。


  其實,這是頻婆娑羅王多生累劫的果報。在頻婆娑羅王還是太子時,就有一位算命的大師對他說:「你的兒子將來長大後會親手謀害你」,所以頻婆娑羅王打從心底就對尚未出生的兒子感到非常厭惡,兒子出生後,就派人把他送到荒郊野外去。


  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被丟棄到荒郊野外,一定無法存活。可是,竟然沒有野獸來傷害這個小嬰兒,甚至還有野鳥來為他遮寒。後來,一位獵人看到了這位小嬰兒,就把他撿了回家扶養。


  獵人探聽後得知這位小嬰兒是從皇宮送來的,便把他送回皇宮。頻婆娑羅王見到自己的兒子時,十分生氣,就把他丟到河裡,想把他溺死。有一天,一位漁翁打魚時,網到一條大魚,當他剖開魚的肚子時,發現裡面有個小嬰兒。漁翁打聽之下,得知小嬰兒是從皇宮來的,同樣地,這位漁翁也把小嬰兒送回皇宮。


  當頻婆娑羅王正在高樓欣賞風景時,卻看到送到野外、丟到河裡的小嬰兒被安然地送回皇宮。頻婆娑羅王非常生氣,他一手接過小嬰兒,狠狠地就把小嬰兒從高樓上往下摔。但奇妙的是,這個小嬰兒從這麼高的地方摔下來,竟然沒死,只是在身體上留下了幾道傷痕。
  就這樣,頻婆娑羅王三次都無法殺死這個剛出生的小嬰兒,最後決定不理睬了。


  從此,這位王子成長的過程,完全得不到父愛。而且,每次有機會見到父親時,父親總是回以一種非常討厭、非常憎恨的眼神和態度。頻婆娑羅王只有這麼一個兒子,到了自己年歲高了的時候,不得已,還是只能立這位王子為王儲。另一方面,頻婆娑羅王也因學佛日久,瞭解到一切都是自己所造之業,所以對這位太子 ── 未來的阿闍世王,也開始較為關愛。


 同一個時期,佛陀的弟子提婆達多為了在僧團裡得到眾人的擁護,想要自立為「新佛」,就去求見仍為太子的阿闍世王,並且以種種神通變化迷惑太子,希望能得到太子的相信和供養。最後,提婆達多果然得到了太子的擁護,有了金錢與各方面的資助,力量愈來愈大。但畢竟阿闍世王當時還只是個太子、尚未即位成王,所以提婆達多仍舊無法得到全國上下的全力支持,無法盜取佛陀在眾人心中的地位。


  這個時候,提婆達多發現原來太子和頻婆娑羅王之間竟然有著天大的仇怨,於是就在太子的面前搬弄是非,細說當年頻婆娑羅王三次想要害死年幼太子的故事。太子聽完後半疑半信,但是他向宮女、僕人確認這些實際發生的事件後,往昔所造之怨仇便於當下因緣具足。


  太子本來就想自立為王,提婆達多的挑撥促使因緣成熟,於是,他發動政變,不僅把自己的父親趕下王位,為了報復親生父親三次想要殺害自己的仇恨,他還把頻婆娑羅王囚禁起來,不准任何人送食物或飲水,要把頻婆娑羅王活活的渴死、餓死。

Icon 7

  被一刀殺死的痛苦和死狀,並不會非常悲慘。中國古代五馬分屍的酷刑,雖然已經極其殘酷了,但若以悲慘、折磨的程度來論,還是以滴水不進、慢慢受盡折磨到死最為殘酷。阿闍世王就是要用這種最殘酷方式來對待他的親生父親。


  當韋提悉夫人知道了這個消息後,非常難過。她知道自己的丈夫從前對太子不好,但在太子長大後,卻慢慢地開始疼愛太子了。她很自責自己為什麼會生出這樣的逆子?不忍心自己的丈夫如此渴死、餓死,韋提悉夫人決定去探監。


  韋提悉夫人把酥酪(類似以麵粉加奶油煮熟的餅皮)黏在自己的身上,挖空瓔珞(印度婦女經常配戴的珠子)並在其中灌入飲水和蜜漿,就這樣去見自己的丈夫。看守監獄的衛兵看到韋提悉夫人來了,阻擋不了,又見她並沒有帶任何食物或飲水,就讓兩人相見。


  就這樣經過了一段時間,阿闍世王詢問下屬,自己的父親是否已經過世了,沒料到下屬回答竟是依舊活著,阿闍世王雖有點訝異,但一開始他只是認為大概是父親的身體比較堅韌,所以也就不以為意。過了十來天後,阿闍世王再次詢問,但得到的答案依然是父親尚未死亡。這時候,阿闍世王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會有這麼韌命的人,所以就親自跑到監獄裡去見頻婆娑羅王。


  這下可不得了了!阿闍世王見到父親不僅沒有因為飢餓而骨瘦如柴,反而更加地精神抖擻,看不出有任何清瘦的跡象。更難得的是,頻婆娑羅王雖然被囚禁在監獄,卻好像沒有任何的怨恨,看起來容光煥發,而且充滿法喜。這令阿闍世王感到非常不可思議。


  其實,這是因為佛陀知道頻婆娑羅王遭受到如此的對待後,就派了以神通著稱的弟子目犍連到獄中為頻婆娑羅王講經說法。頻婆娑羅王知道自己有這樣業緣後,並不逃避,而是利用這段時間更積極地用功修行。頻婆娑羅王不僅在韋提悉夫人的供養下飲食無缺,還得到善知識目犍連的指引,而且能善用在獄中的時間精進用功,身心反而更安然、更自在。


  阿闍世王看了父親容光煥發的神態,氣得不得了!打聽之下,得知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連從空而下,為頻婆娑羅王講經說法。但他仍然十分納悶,因為即便有神通尊者來說法,但沒有任何飲食和飲水的頻婆娑羅王,為什麼沒被餓死?


  阿闍世王詳查之後,發現原來是母親常常身上塗了酥酪、灌了蜂蜜,以此來會見父親。阿闍世王得知後非常惱怒,怒沖沖地提起劍來,要去殺死母親。
  印度的國情和中國不同。印度歷代都曾有太子為了取得政治上的王位而弒父的情形,所以對於阿闍世王要餓死父親的過失,較能接受。但對於印度人來說,母親是「養育者」,和政治、權勢沒有任何關連,所以當阿闍世王要殺害母親時,印度人無法接受。


  當阿闍世王提著劍、怒沖沖地要去殺韋提悉夫人時,有兩位大臣馬上出面阻止。印度的大臣和中國的大臣不大相同,中國的皇帝非常專制、擁有絕對的權力,可以不理會任何大臣。但在印度,大臣往往是由大世族所組成,所以一個國家的國王雖然有很大的權力,但國王的權力是來自於各個大家族,甚至各地世族的擁護。當一個大世族認為國王的行為不對、而不再擁護國王時,這位國王很快就會遭受唾棄而喪失權勢。


  出面阻止的這兩位大臣官位都非常高,在他們力勸之下,阿闍世王終於打消了弒母的念頭,但卻再也不准韋提悉夫人去見頻婆娑羅王。如此一來,這位老父王果然就在沒有任何食物和飲水的情形下,被活活渴死、餓死了。


  聽到這裡,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頻婆娑羅王如此護持佛法、修行這麼好,卻會遭受到被活活渴死、餓死的果報呢?佛法告訴我們,業力不可思議,造了這樣的因,就要受如是的果報。
  只是一般人遭受苦報時,因為沒有修行,所以只能在不得已的情況下,無可奈何地去接受,所以常常會在苦裡生起種種的嗔恨不滿,因而又再不斷地造業。這樣一來,苦果、苦報就永遠無法了結消逝。


  學佛的人,一樣離不開因果,但學佛的人,知道自身所遭受的果報,都是由於自己過去所造的業因,所以該承受果報的時候,他不會逃避,而是在修行之後,開始有了智慧、有了力量,對於自身的果報就能夠坦然地面對與接受,進而消盡自己的業報。而當果報受完,業報已了時,自然也就安然。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是在打坐的時候,被人用一顆從高山上推下來的大石頭壓得粉碎身亡。目犍連尊者號稱神通第一,為什麼無法逃過這個劫難呢?其實,他當然能夠躲過這劫難,只是他不需要那麼做 ── 因為修學佛法之人,在成就之後,會知道自己的色身是虛假的、不值得貪戀,所以,當他該以何種方式來償還業果報時,就會以該種方式來了結業報,他能坦然接受,不會因此而煩惱痛苦。


  昔日,曾為安息國(今伊朗)太子的譯經大師安世高,發心到中國弘揚佛法。安世高三世都來到中國。為什麼要來三世呢?因為他所造之業,使得他第一次來中國時遭遇橫死;第二次來時,依然橫死;直到第三次,才滿了他的願。

Icon 8

  安世高橫死的過程非常有趣。例如有一次,當他進到廣州後,皇帝得知有位大德來到中國,非常高興,命令當地的刺使(行政首長)要好好護送這位大師到京城。安世高到了廣州後,從客舍出來,自個兒在廣州街市上閒晃。他跟在一位挑柴火的挑夫後頭,走著走著,沒想到,這位挑夫的繩子突然斷了,扁擔往後一打,竟然就把安世高給打死了。


  安世高這麼一死,把這位賣柴火的挑夫也幾乎要嚇死了,刺使也緊張得要命,因為這位可是皇帝親自下令、要迎到京城供養的大師啊!這下卻莫名的死了,所有的人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正當他們收拾整理安世高的遺物時,從他的身上發現一張字條,上面寫著:「請大家不要怪罪這位挑夫,也不要將他治罪,這是因緣所致,我是來了債的。」皇帝看了這張字條後,沒治挑夫的罪,也沒治刺使的罪,大家都平安無事。


  實際上,修學佛法得利者,如果能在自己往生前,就把自己的業報消盡而能「消業往生」,在往生西方之後,蓮品就會較高。反之,若是「帶業往生」,所屬蓮品可能就是下品而處於胎界、蓮花裡。所以大家不要誤以為學佛以後,就不會遇上任何災難,或者就能從此一路順遂,因果業報,還是要由你自己去承當!


  我們回到頻婆娑羅王的故事。當韋提悉夫人看到自己的丈夫頻婆娑羅王被自己的兒子用這麼殘酷手法凌虐而死,雖然她瞭解這是頻婆娑羅王自己的業報所致,頻婆娑羅王在往生時,走得也很安然,但畢竟還是得承受肉體上的折磨。這些,她都看在眼裡,她的內心十分不忍。


  此外,真正讓她內心最難受的是:自己竟然生出這樣一個逆子!這個兒子是她懷胎十月、辛辛苦苦地拉拔、照顧和愛惜養育長大的。但這樣養大的一個兒子,竟然殺害了親生的父親,甚至還想提刀殺死自己。因此,她的內心非常非常痛苦!


  在這樣的痛楚之下,她前去向佛陀求法。韋提悉夫人問佛陀:到底在我們這個世界裡,有沒有一個地方,能夠沒有父子相殘、沒有這種可怕罪孽、沒有生老病死的苦?有沒有一個地方是究竟極樂的?如果存在著這樣的一個地方,那麼,這個地方到底在哪裡?


  佛陀聽完後,就在他的手上現出了一顆月明寶珠,寶珠裡顯現出十方一切世界,佛陀請韋提悉夫人自己挑選,韋提悉夫人挑選出來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她認為那是最美好、最殊勝的世界。而當韋提悉夫人選擇了西方極樂世界後,佛陀就為她講說淨土法門的修持,這就是淨土法門的由來因緣。


  從這個因緣由來裡,我們要瞭解:我們生活的種種一切,應該很難超越頻婆娑羅王與韋提悉夫人,我們所修的功德、所做的善行也很難超越他們 ── 他們能夠生於佛世,能夠直接聽聞佛法、供養佛陀、護持三寶。而我們在福德、智慧、修行和能力等等各個方面,都遠遠不如頻婆娑羅王與韋提悉夫人。連韋提悉夫人都會選擇以淨土法門來用功、修持,更何況是我們呢?我們是不是更應該發心在淨土法門上用功?


  當佛陀請韋提悉夫人自己挑選一處究竟的極樂世界時,韋提悉夫人選擇了西方淨土。連韋提悉夫人都覺得淨土法門是如此殊勝,在座的各位,你們還認為靠自己的修持以及自己在戒定慧上的用功,就可以不受輪迴之苦、在此生就可以得到究竟的解脫嗎?


  小乘的修行者即便修到初果,也只是保證不會再墮落,並不是真正的解脫,而且還要天上人間來回七次。大乘的修行者,則是要修到六根清淨後,才不會在身口意三業上繼續造罪。在座的各位,請問問自己:已經修到初果了嗎?能做到六根清淨了嗎?如果還沒有,那麼,到底哪個法門,真的能夠讓我們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解脫?讓我們再問問自己:我們能夠把多少的時間,真正放在用功修行上?而且,透過這樣的用功,能保證我們在這一輩子結束後,不會墮於三惡道嗎?我相信大家都沒有把握。


  知道自己不行,但又做不好,當然就要想辦法。我們該怎麼辦呢?最方便、最巧妙,且最究竟的法門,就是淨土法門。
  佛陀向我們介紹了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其中的一願,也正是淨土法門最殊勝之處,就在於如果有人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只要「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必定得生我國」。


  這是阿彌陀佛尚未成佛、在行菩薩道時所發的願,而阿彌陀佛現在已經成佛了,這個願,勢必得貫徹、達成。
  因此,我們每個人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心裡就要高高興興、歡歡喜喜,因為這是阿彌陀佛的大願,我們每個人只要至心信樂,乃至十念,就可以得生阿彌陀佛的國度。

Icon 9

  小時候,師公要我念佛。一開始,我不覺得有什麼好處,但後來知道好處了,念起來十分歡喜,真的就越念越好,當然也就能得到利益。這就是「至心信樂」,意思是相信阿彌陀佛,也願意去到阿彌陀佛的國度,只要你至誠地念十句,就可以得生阿彌陀佛的淨土。


  這就是念佛法門給大家最大的保障。佛陀在告訴我們這個法門時,並沒有提到需要多麼精進的努力、在戒定慧上要多麼用功、得花多少時間來念佛,而且也不論你是一心或散心念佛,甚至只要是你臨終的最後一刻,遇到了善知識要你合掌念佛,阿彌陀佛就會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來到你身邊,接引你去到西方淨土。


  這是因為阿彌陀佛的大願所達致的殊勝。既然彌陀已成佛,只要我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是彌陀淨土裡的人了。
  當我們聽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只要我們自己歡喜,願意去相信它、接受它,阿彌陀佛就願意接受你了,你就是阿彌陀佛的親子了。


  這樣的方法,在佛法裡稱做「易行道」,意思是最容易走的路。淨土法門的殊勝處就在於,不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辛苦努力才能到達西方世界,我們只要一掛號,就是屬於阿彌陀佛佛國裡的人了。
  但是,今天稍早,我曾向各位說明,在淨土裡還有九品之分。如果你業未消,或你的修行並不積極努力,乃至於福德、智慧或一心等種種功德無法具足時,雖然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可是你的蓮位就不一樣,也無法馬上見佛。


  因此,我們現在來到這裡打七,並不是因為害怕自己無法去西方淨土才來修行,相反的,只要我們願意去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念了十句「阿彌陀佛」,人人都到得了淨土。不心念佛,甚至只要是你臨終的最後一刻,遇到了善知識要你合掌念佛,阿彌陀佛就會與觀音、勢至二菩薩來到你身邊,接引你去到西方淨土。


  這是因為阿彌陀佛的大願所達致的殊勝。既然彌陀已成佛,只要我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是彌陀淨土裡的人了。
   當我們聽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只要我們自己歡喜,願意去相信它、接受它,阿彌陀佛就願意接受你了,你就是阿彌陀佛的親子了。


  這樣的方法,在佛法裡稱做「易行道」,意思是最容易走的路。淨土法門的殊勝處就在於,不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地辛苦努力才能到達西方世界,我們只要一掛號,就是屬於阿彌陀佛佛國裡的人了。
  但是,今天稍早,我曾向各位說明,在淨土裡還有九品之分。如果你業未消,或你的修行並不積極努力,乃至於福德、智慧或一心等種種功德無法具足時,雖然你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可是你的蓮位就不一樣,也無法馬上見佛。


因此,我們現在來到這裡打七,並不是因為害怕自己無法去西方淨土才來修行,相反的,只要我們願意去西方極樂世界,只要念了十句「阿彌陀佛」,人人都到得了淨土。不論你是否來參加佛七、不論你這十句「阿彌陀佛」是否專心持念,都不打緊,因為只要有這十念,就已經掛保了!


  我們打七、平時的精進用功、以及種福修德與種種努力的修行,都是希望能夠消自己的業。如果能在此生消盡自己的業,不僅在臨終往生西方淨土時,能獲得上品上生的蓮位,更重要的是,當我們精進努力地念佛修持而能將一句「阿彌陀佛」念得與定慧相應時,當下我們自己的身心就能湧現出與佛菩薩一樣的智慧與慈悲,進而就能得到一種自在解脫,就能常常感受到諸佛菩薩的力量在自己身心運轉。也就是說,在此時此刻,我們就能得到淨土殊勝的利益,而不必非得等到往生後才能受益。


  我們平時在家專心努力地用功,或者來道場打七精進修行,都是為了讓我們在此生,就能從淨土法門得到念佛真正殊勝的利益 ── 在此刻,就把淨土移到我們的眼前;在當下,就把彌陀的智慧和慈悲與我們自己的身心融成一片。
  也就是說,雖然我們時時刻刻都處在五濁惡世裡,但如果能夠透過精進努力而得到念佛的殊勝利益,那麼,當下我們所見、所行、所感受、所體驗到的,都和西方無二。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認為既然自己已經念了十念的「阿彌陀佛」,就已掛了號、能到淨土去了,而對於日常生活的修行就因此懈怠了。雖然懈怠也無妨,你還是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去到西方的的品位高低,你就無法得知了。而且,在你的這一生中,你就無法感受到修學佛法的現世利益,你的生活還是一樣充滿著種種的煩惱和顛倒,無法在當下清淨解脫,甚至還會造作更多的業果報。


  我希望大家在這七天裡,要老老實實地用功,認認真真地努力。西方淨土確實是阿彌陀佛大願承諾我們的極樂世界,但我們要把淨土的受用,在此刻就移轉到我們實際的生活中,讓我們自己能夠確實感受到極樂世界的殊勝,也使得人間能夠成為像西方淨土一般,這就是所謂的「人間淨土」。


  那麼,如何將我們的生活變成像西方一樣的人間淨土呢?要靠我們現在的努力。比方說,《阿彌陀經》裡記載「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就是在教誡我們,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亂,而且「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些都是修淨土法門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如果你能照著經書裡的指導來修行,就能真正得到念佛的三昧和受用。


  總結來看,今天上午,我簡要地向大家說明修持淨土法門的正知見。首先,要確信自己只要念十句「阿彌陀佛」,就能往生西方。在《無量壽經》裡,甚至提及「乃至一念」── 只需要一念,就能夠去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在座的法師與菩薩們,我們要有十二萬分的信心,確信只要自己願意去,而且發願要去西方淨土,那於念了阿彌陀佛的聖號後,就一定會去。並且相信,在臨終前,不管自己遇到什麼樣的災難,不論是因何、如何死亡,也不管自己的業報會以何種方式來臨或顯現,無論如何,我們都相信當我們的色身死亡後,自己終究都會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要有這樣的信心!

Icon 10

  千萬不要當人家問到你:「念佛念那麼久了,有沒有信心去到西方?」你說不出口,只能回答:「不知道耶!」或者再被問到:「有把握嗎?」你卻回答:「沒把握耶!」這樣就不對了。
  不管你念佛念得好不好,自己都要有絕對的把握能去到西方淨土。為什麼能這麼有把握?因為這是靠阿彌陀佛的慈悲和願力讓我們去到西方世界的,既然阿彌陀佛已經發下這樣的宏願,許下如此的慈悲和願力,我們還怕什麼呢?一切都不必怕,絕對可以去!


  那麼,現在的努力,又是為了什麼呢?現在各位修行的努力,是要讓我們在當下的此時此刻,就能夠感受佛法裡的清淨解脫。尤其是當我們多念一句佛號、多拜一次佛,真的就能讓自己消業障。下午有機會再向大家說明念佛消業障的殊勝功德。


  早期在文化館和農禪寺點燈消業障,是非常真實之殊勝,當時我主持佛七時,我們點燈還出現過燈花舍利。
  我記得有一次,正值佛七期間,有一位協助佛七事務的出家師兄,他媽媽病得很嚴重,一隻腳無來由地不斷往上發黑,怎麼醫都醫不好,最後醫生告訴他,他媽媽的病情很危險、得截肢。他很想去探望他媽媽,可是因為在佛七期間,他很難抽身,所以就來和我商量。


  我告訴他:「你趕緊替媽媽求佛菩薩,多多念佛迴向給她。」這位師兄很願意接受我的意見,很用功地念佛修行。
  原本當天下午,他媽媽就要動手術了,但卻好像奇蹟一樣,醫生告訴他:「情況好像有點兒好轉了,我們暫時再觀察一段時間看看。」兩、三天後,他媽媽腳上原本怎麼醫都醫不好的黑塊,慢慢地退了,之後整條腿就痊癒了,很不可思議!


  更不可思議的是,我們佛七點燈的燈芯,出現了白色的燈花!點燈的燈,常常要換燈芯,有一次,這位師兄要換燈芯時,突然跑來問我:「師兄師兄,你看這是什麼?」燈芯的棉絮點火後,都會變黑,可是很奇妙的是,在發黑的燈芯中,竟然長出一粒一粒圓圓、白白的燈花,非常殊勝!


  舉這個例子,不是要大家去看有沒有燈花,我們學佛,更不是要求感應,但這些不可思議的感應,卻可以增加我們的信心。這是因為我們的生活裡,充滿著種種的苦難,因此,大多數的人學佛、包括我自己,都是希望能夠消災免難 ── 誰希望自己遇上苦難呢?但事實上,這只是一種害怕的心態,以這樣的心態來學佛,是無法有所成就的。真正成就者,不怕災難。


  只是,在我們還未能有所成就之前,如果可以感受到佛菩薩的慈悲或威神力的加持,就能讓我們的身心稍微感到自在一些、業障也能消減一些,這也是多數學佛人所期待的。關於這部分,下午有機會,我再向大家說明。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