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1
第二章-1

第二章-1



Bg L

憨山大師註文(橘紅色字) 


圓暘法師 白話講解大師註文

   此釋前章可名非常名,以明世人居有為之跡,這章是為了解釋前面一章,第一章名可名非常名那個「名」,他這裡點出來這章是要以明世人。以明世人:就是明白的告訴我們。一般人都怎麼樣?都落在有為法的形相裡,這個「居」叫執著。我們執著在有為的痕跡裡,有為的痕跡是什麼?就是在那相上面,我們都在相上去評斷,看一個人都依相在評斷。

   虛名不足尚。虛名,好跟不好它是怎麼樣?同出而異,異出而同名,事實上都是一樣的!是人分別出來的。就是用識心在你的思想裡分別這些,差一點也沒有問題,不一定要給自己弄到一定如何。尚:就是矜伐的意思。就是不扭扭捏捏,不要為了虛名在那邊扭扭捏捏的計較。伐:就是表彰的意思,就是我做了什麼事,表示我有多行。矜伐也就是推崇自己的意思,這個「尚」字這裡用得很好,涵蓋很廣。


   聖人處無為之道以御世,他這御字用得很精采,我們一方面也要把這個字學起來,將來都可以用。這「御」,一般我們都會認為它是一種駕御對不對?但是這裡它不做這個意思,這裡是「治」的意思,聖人以無為之道,來治理這個世間的所有一切,駕御就有上對下的意思。這裡順便告訴諸位,佛經裡念到「差」字,不能念「差」(ㄔㄚ),譬如說《金剛經》,第七分裡,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 “差別” ,你不能念「差別」,為什麼念「差(ㄘˊ)」呢 ?「差(ㄘˊ)」就有高下,「差(ㄔㄚ)」沒有高下就是分別平等的,它是一種平等法,所以念「差」。在佛經上很多用字的讀法,你會讀了,就代表你真的是佛的接法人了,哈、哈!這很重要的一個觀念。你念「差(ㄘˊ)」字,它是沒有高下,是一種方便的分別。這御世:就是治理的意思。御世,又可以抽出來這麼講,聖人之所以貴為聖人,他最寶貝的什麼?就是御世工具。什麼叫御世工具?任何一個朝代出一個聖人,那個朝代就很興盛,就很有福報!這叫聖人他之為御世工具,他當時就可主宰一切。所以就在告訴我們智慧的重要,我一直勉勵諸位,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智慧,你有智慧到哪裡都沒問題。用你的智慧解決你的困難,智慧才是我們可以帶著走的。


   功不朽而真名常存之意也。什麼是功不朽?就在告訴你,聖人因為以無為之道御世,這道是心法,在這裡也可以說方法,就是用這種無為的方法,來治理這個世間,他怎麼樣?因為他無為來治世,所以他這個是功,不會去傷到眾生。「功」是外,「德」是內。什麼叫功?你做了利益別人的事 ,那叫功。聖人他要無為來治世,所以他立了「功」,他不會朽壞的。因為他不居功所以不朽,不會凋零的意思。不居功德而成陰德、成陰騭,那才是真正的名、真正的功德。

   真名就是陰騭也可以,因為他那功不自私,迴向給眾生去用,他有福
德不用,所以這才是真正可留傳下來。就等於我們現在還能知道本師釋迦牟尼佛、還可以知道諸賢聖,他們的精神還存續到現在,已經幾千年還在,這才是真名常存之意。


   意謂天下事物之理,這就是真正天下事物的道理,我們學佛就是在學這個,我們做了功德不表彰,而迴向給所有法界眾生,寧願存起來讓給別人去用,我們不用,這就是真正學佛的精神。

   若以大道而觀,這個大道在《道德經》可註這「大」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才稱「道」。以佛教的名稱來說,這個「大道」兩個字可以叫「實相」,就是宇宙的實相,宇宙的實相就是無相,是大總持、是陀羅尼、是曼陀羅,也就是「心」。所以這個大道就是實相,宇宙的實相,用這樣講我想各位會更清楚。若以真心而觀宇宙的實相?
   本無美與不美,這裡就告訴:你本來就沒有美跟不美,都是你的心而起分別,本來也沒有什麼。


   善與不善之跡。沒有善與不善的表徵,為什麼這麼說?你做什麼你自己承擔!誰懲罰你?沒有。都是你自己做的,水災,誰懲罰你?眾生自己所做的業報要去承擔,這在佛智的實相裡是無情的,一切是眾生自己招惹。為什麼惹來水災?貪心,自己招惹的。每一個人負有個人的因緣果報,要一起死也不簡單!所以是因緣果報,愈學你愈清楚因緣果報愈要珍惜,你真正懂得佛法,你看到的壞不一定是壞它會改變,譬如說這一次的水災,你說它不好嗎?換長遠的看,它又是一個好的開始。

   佛教就是精采,在於什麼?不是斷滅論,都是輪迴,這個壞又是將來的一個好,這個好又是將來的一個壞,它交錯、互相交錯,好壞一直交錯所以我們要慢慢不被境給帶著走,學佛的人看到任何事情,你不要大笑也不要大哭,那不好,為什麼?因為你被境度去了,你的心被情拖著走,大笑跟大哭都不對!輕輕的笑、輕輕的哭就好!


   弟子:……
   師父:你大笑跟大哭都是情見!那情見就代表你還沒有智慧,有情才沒有智慧,哈哈哈!你一有情就沒了智慧,講白一點。所以把情控制好,不要一下子就嘩啦!嘩啦的哭啊!笑啊!這樣你就沒智慧,要把事情看深入,一定不能大哭或大笑,淡淡的哭、淡淡的笑,因為那都是一種情境,你的情那麼容易就被帶出來你還有什麼智慧?
   記得十年前我禪七第六天,前一個晚上是大園空難,報紙一登出來空難,很多人都垂頭喪氣,只有我在笑,別人就看我這個人奇怪,哼哼哼!完全是跟人家不一樣的,因為我看到是另外一面,人家看到摔下來死很多人,有沒有死?也沒有死啊!又去投胎換了身體,哪有死,你在哭什麼?沒有死啦!


   弟子: ……
   師父:不能叫法身,他沒有開悟怎麼叫法身。
   弟子 :……
   師父:就是他的靈魂而已,智慧還不具足,都還是迷。所以學佛要學出這個智慧,讓自己的情緒可以控制住。因為有智慧才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那什麽時候控制最好?在你無意中發生事情,你能夠表現出來,那代表你還真的是有一點功夫。
   為什麼過去禪師要考你,都在你沒有任何準備的時候。記得,廣欽老和尚有一個徒弟,跟廣欽老和尚說:「師父啊!請你教我什麼叫無人相?」廣欽老和尚:「好、好我會教你」。徒弟:「師父你教…」廣欽老和尚:「時間還不到,有機會我會教你,有機會 …。」無形中時間過了一個禮拜,徒弟也忘了,剛好一天有客人來,要泡茶請客人,就端茶來給客人喝,也端給師父喝,老和尚一喝:「這麼燙,拿開,全部拿回去,換、換、換」,那個徒弟馬上愣住,怎麼這樣?以前也沒有這樣,今天怎麼當著那麼多人面前 ……,換了茶再端來,廣欽老和尚一喝:「哼!這麼冷,拿回去,拿回去,再換、再換,哪有這樣招待客人?」,這換了兩三次,讓客人看他的笑話,之後人都走了。他那徒弟就跑到廣欽老和尚前面說:「師父,我給你懺悔,我今天也沒有怎麼樣?師父怎麼老是這樣處罰我?」廣欽老和尚:「你不是要我教你無人相嗎?今天就教你啊!」哈、哈、哈!今天就在教他無人相,為什麼?叫你幾次你都不能有反感,那才叫「無人相」!馬上教。


   所以學佛是用出來的才算,不是你懂,講了老半天你也不懂,上上個禮拜還有人跟師父說:師父啊!某某人說你都不講佛法,講這個《道德經》?他說我講這個《道德經》不是佛法,那什麼是佛法?我說不懂不要隨便批評,你這一批評會傷到自己。唉!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什麼不是佛法?高深大論我們不談,不要說老子是誰轉世,這先不要談,真的懂佛法,一切的行住坐臥,那個屎尿都是佛法,你的心所造的一切法都是佛法,那還有什麼經才是佛法,唉!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我們的心帶出來的,所以佛教就是「心教」,只要你有心你就是佛教徒,只是你還沒有醒過來而已。

   因為佛教專門在教化眾生,眾生是什麼?眾緣和合生成的,只要會動你就是眾生,那眾生不是包含所有了嗎?對不對?所以凡所有一切眾生都是佛教徒。


   虛雲老和尚在南華寺的時候,有一位樟樹神來求戒,要請虛雲老和尚給他受戒,受戒完之後還來跟老和尚要戒牒,隔天那張戒牒真的掛在樹上,叫你相信!

   良由人不知道,而起分別取捨好尚之心,就是全部都由我們人所不知道的,不知道實相是什麼而起的分別取捨、跟好尚之心。好尚:就是執著。我們喜歡就喜歡,不喜歡的就排斥,都是我們那些分別執著所產生出來的,才有這一些複雜的東西。

   看到所有的物相都是人心顯現出來,把它終歸起來,等你的思想到一個程度的時候,突破那個相,《金剛經》就在突破這個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的時候,那不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嗎!這樣就清楚了,看到所有的東西都是人的心為了需要而設計出來、開發出來,那在告訴你這一些都是虛妄的,你還要管這個大虛妄、小虛妄,既然虛妄就是虛妄,沒有大跟小,沒有一切的一切,講快一點,佛把大事縮小,科學家把小事放大,佛把宇宙所有的一切,那麼多東西都縮到一個「一」來,凡所有相那不是「 一」是什麼?一切唯心造,你看!就把大事縮小,那你「一」OK了,全部就 OK了。


   故有美惡之名耳。才有美跟惡的這些名詞產生出來,都是我們給它的一個名,人的思想給它的。它本來不叫一個什麼?是我們給它一個什麼,才會生出名來的,所以就是要能夠突破這一些名可名非常名的這個「名相」。
   然天下之人,但知適己意者為美。天下人都知道適合自己的意思為美,我認為這個好看,一對夫妻去買東西因意見不合就在那裡吵嘴了,對不對?都是自己的意思,適合他自己的較美,這裡就點出來。人就是適合自己的意念為美,這個意念是累世累積下來,有多少執著思想、執著分別,連夫妻、父子都很難,不可能是一個相同的,所以呢?

   殊不知在我以為美,自彼觀之,則又為不美矣。我們都以為自己看的 ……哦!它好像很漂亮,自彼:就是別人。要是換別人的角度,又不好看啊!所以完全都是我們的思想決定一切。


   譬如西施顰美,他舉一個例子,像西施美,顰:就是涉水必俯視之,遇水深而顰眉蹙(ㄘㄨˋ)額。眉頭緊鎖,憂慮不快樂的樣子,“顰” 字形容一個人憂愁的影像,很不快樂的樣子。皺眉這部份是動詞,另外一個部份,是形容一個人他有憂愁、不快樂可是有一點氣質,就是這個顰美。
   西施顰美,就是指西施這個人,她有一點憂愁美。或許可以說:她有一點病厭厭憂愁的那種美,但是西施那種憂愁美是自然的。

   東施愛而效之,效之:就是她想要去學習西施那病厭厭地。西施她是自然散發出來的,這皇帝就喜歡那一種美人。那出一個東施也想去學習她,那你去學、學出來的就是造假不自然。
   其醜益甚。那個醜更難看!你是裝出來的,人家病厭厭地是自然的美,你裝出來的怎麼會好看呢?這裡就以西施跟東施來做一個比喻,裝出來的其醜更甚。


   此所謂知美之為美,斯惡已。惡,醜也。就因為我們知道那個美是裝出來的,那裝出來的美就虛偽不美啊!所以裝出來的就是不美,是一個惡!就是一個不好看的,那就更醜啦!自己散發出來的那一種憂愁美和你裝出來的怎麼會一樣,所以它這裡就做一個比較,自然散發出來跟去模仿出來的一定是不同的。
   又如比干,天下皆知為賢善也,紂執而殺之。這裡又做一個比喻,又如比干,他是生在殷紂的時候,是一個很賢能的人,他很多忠諫給紂王,紂王不喜歡聽他的勸諫,所以就把他給殺了。

   後世效之以為忠,殺身而不悔。此所謂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後世的人以為他這樣做就是忠啊!即使是被殺了也不後悔!這一些就所謂知善之,就因為比干以為他這樣犧牲就是善他就去做,不曉得他這個善是執著在名裡面,他要得到一個忠賢的名。


   此皆尚名之過也。這就是想要得到一個好名聲的過錯,人為了執著一個好的名聲犧牲掉自己的生命。所以在佛法的實相上,忠也是愚痴啊!狗是最忠的,狗都是最忠心去投胎的,講透了忠就是執著,太執著了!紂王不聽你的你又為什麼要犧牲呢?他這裡很清楚點出來我們都為了一個名,事實上這個名呢?就是犧牲生命的過錯,我們為追求好聽的名聲,太執著而犧牲了!

   是則善惡之名,因對待而有。不管是一個惡名或者一個善的名,我們都執著在那裡,也因為這個善惡的名字,因相對待而有之。
   在這裡點出來,為了貪一個忠賢的名而犧牲掉,有的人因為作奸犯科的壞名而被關或被殺這都是一個相對待。要是不去貪名就沒有對待!管人家說你好、說你壞,就不落入對待,不落入對待,哪有名的問題呢?對不對?人家罵你、人家毀謗你、好聽的也好、不好聽的也好,淡而處之。


   既然所有問題都是人的思想造出來的,所以人家對你的評論也是思想造出來的!每一個人的程度都不一樣,你要聽到合你意的,難上加難。所以聽一聽、參考、參考就好。凡事一切不要太認真,太認真扣分。但是話又講回來不認真也扣分,為什麼?這你就要去拿捏中道,這個要有智慧。因為善惡之名,有了對待之後才有後面的有無相生!

   故名則有無相生,事則難易相成,物則長短相形,所以後面這一些都是名生出來的對待、有無也是一種相對待的。難跟易呢?也是比較出來的啊!物的長短也是形體相較出來的。這裡有兩個杯子功用是一樣的,但是我們就把它分別出來一個有耳朵、一個沒有耳朵的!這個都是人分別出來,裝咖啡也可以、裝茶也可以,為什麼有耳朵的是咖啡杯,沒有耳朵的就是茶杯呢?這都是人給它的長短相形,給它一個形相的比較。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