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2
第二章-2

第二章-2



Bg L

憨山大師註文(橘紅色字) 


圓暘法師 白話講解大師註文


   位則高下相傾,言則音聲相和,行則前後相隨,此乃必然之勢。權位則有高下,它就會去相互依靠,這語言聲音就有交互相和,那這運行就有前後相隨的關係。這一些既然有一個什麼之後它就會形成必然之勢,就一個必然,人就會產生分別心出來了,就落入執著,這個「必然」就是因為有了比較之後就落入一個執著裡。

   譬如世人以尺為長,以寸為短。假若積寸多於尺,則又名寸為長,而尺為短矣。它這裡再用尺來做比喻,我們以為這尺為長,寸為短。假若你能夠把寸累積到很多的時候,超過那個尺,然後我們又再一固名再以寸為長,而尺為短。他再告訴你,事實上這個尺跟寸都是一個名稱,實際的作用,是沒有一個尺跟寸。就是我們都落入一個名稱的「相」裡面,沒有讓它跳脫出來。


   凡物皆然,凡:就是一切。所有的東西都是這個樣子的,假如叫你喝一泡茶,你連續喝了三天就沒有滋味,連續喝一個禮拜,你就沒有新鮮感,再好喝的也一樣。三天,我們的味覺就麻掉,同樣的東西,因為你沒有比較。為什麼佛教是很微細的心理學?我們煮甜點的時候,綠豆湯你裡面放少許的鹽巴,再放糖感覺會更甜,這就是兩個東西交互比較,就是這種心理感覺比較出來的,所以凡物皆然!

   斯皆有為之跡耳。這些都是有為法的相,只要是有為法就落入對待,講通了就是這樣。譬如說:我在某種情形下送一件東西給某人,有人就會說:哦!師父對誰比較好,對其他人不好,這就是只要一個有為法,眾生的思想就落入在一個對待裡面,他不能淡然,這就是我們都落於有為法的痕跡裡面。


   凡可名者,皆可去。此所謂名可名,非常名也。這裡再回來告訴你,凡是我們可以給它一個名稱的,事實上這名稱都可以丟掉的,你有智慧的時候才可以了解。《道德經》的第一章所謂名、可名、非常名,你才可以真正懂得它的意思,那個名是非常,什麼叫非常,非常是可以去除的,不需要執著在名稱裡面的,我們不要落入「名」裡面。

   是以聖人知虛名之不足尚,所以聖人知道名是假的,就不會去執著在名稱裡面 聖人不會把一個好、壞的名稱拿來執著吧!不足尚就是不拿來執著,這就是告訴你不要執著在一個名相裡面。

   故處無為之道以應事。聖人他清楚知道名是虛名才有境界,八風吹不動就是這個道理。無為之道以應事,他才可以如如不動來處理所有的事情,他不執著、應化眾生、隨順眾生,在你稱他好或謗他壞,他都不回應,如如不動,不哭、不笑,就是這種境界。因為他已經知道那名稱是假的,那聲音也是虛妄的,他不落在相上的。


   知多言之不可用,故行不言之教以化民。如天地以無心而生物,他知道這一些名稱、聲音都是虛妄,聖人知道講多了也沒用,所以聖人行不言之教來教化眾生。用他的行為來表法這才是重點,用講的不如做給你看,要在日常生活裡面來教化眾生,這就是像天地以無心而生物,像天跟地它都是無心而生成一切物,無心就是不揀擇好壞、善惡····它都接受。

   即萬物皆往資焉,這個「往」就是過去的意思。因為它有一個過去形跡萬物生長都會有個過程,譬如說:稻子從幼苗慢慢長成,才知道它有一個過程!往資焉:就是一個過程;一個生成的軌跡。
   不以物多而故辭。辭:就是推辭不居功。它不以承載很多萬物來居功,這天、地不會,不會攬說:哦!是我的功勞或者怎樣!


   雖生成萬物,這裡也是指天地它雖然生成所有萬物,包括眾生,一切植物、動物都是一樣的。
   而不以萬物為己有。它雖然生成萬物,但是卻不會把萬物佔為己有。哦!你們都是我的子民,也不會。就各自、各人的因緣自己去形成,天地不會去佔為己有。

   雖能生物,而不自恃其能。雖然它能夠生長萬物,但也不自恃它的所能,不會標榜,這個是我怎麼樣…… 不自恃其「能」:就是能所、也就是才華。它也不會說所有的萬物都是藉我的因緣創造出來的,或者是我給它承載,天地它不會,它都是給這萬物來依恃、來生長,天地不會說是它的功勞。


   且四時推移,雖有成物之功,功成而不居。並且四季推移,春夏秋冬,一個不變的軌道在運行,雖然有成就萬物的功勞,它功成而不居就是以天地無心。
   夫惟不居其功,故至功不朽。我們要學天地就是這樣。我們做什麼呢?不居功把它迴向,這樣我們才有至功不朽。你看佛,萬德莊嚴,就是至功不朽,就是所有的功轉成德來成就將來成佛的因。

   不尚其名,故真名常存。我們不要去貪名,那個名都是虛妄的、假的,不求這才是真正的名,才是可以長存。你不去追求名聲的時候,事實上才是真正的名聲,可以這樣講。我們過去說:精神常存下來的人是需要時間的焠鍊,有的人生前是假名,到最後才知道是真是假,人家說蓋棺定論。


   聖人處無為之道,亦由是也。這裡再清楚告訴我們,聖人事實上是不居其功,至功不朽,不尚其名,故真名常存。我常常講地藏菩薩在表一個法,什麼叫「地藏」?就在表大地無心。在告訴眾生要學習地藏菩薩的心量像地一樣的承載眾生,你給它吐口水、給它大小便它都承載,等你有地藏王菩薩那心量的時候,你自然而然的就有寶藏了。地裡面有鑽石、黃金、有各種礦藏,這個不是地藏不然是什麼?白話講,你的心能夠像地這樣承載時,久而久之你有沒有功德啊!功德就是寶藏,就是你將來成佛的因,這樣解釋通達無礙,地藏王菩薩也可以做這樣的解釋,所以這裡就點出 來天地無心就像地藏王菩薩那種心量。

   那話講回來「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大家認為地藏王菩薩都這樣發願,忘了它也在表一個法。唉!什麼人會去地獄?淫慾心重的人會去地獄。那地藏王菩薩也在告訴你,你要有一絲的淫慾心就不可能成佛。大家都安慰自己,地藏王菩薩在地獄救度眾生,他也告訴你只要你有一絲淫慾心,就不可能成佛。一體兩用法要把它通達了,就知道聖人在表所有的法都有他的道理。


   蓋萬物作焉已下,皆是說天地之德,以比聖人之德。蓋萬物就是凡所有萬物。作焉:就是生長出來。已下就是自謙為下。我們可以看到聖人的心,把萬物生成了就把自己降下來讓自己退下,所以叫你們謙虛、柔忍、守中、放下。你沒有謙虛、沒有柔忍你怎麼會已下呢?你已下得下來嗎?你下不來的。

   最近跟天道去內埔,他供養我去吃飯,素食店的老闆也看過很多出家人,偷偷地跟他講什麼我不曉得,我到哪裡都有人供養,他帶我去吃冰人家也付帳,這就是你表現出來的風骨讓人家感覺有氣質,人家一看,不要說心裡面,行為上就可以感召一些眾生。
   自己要謙下,你就可以受到人家的尊重,你表現出來高高在上,人家只是在表面上應付,不可能真誠。所以要得到人家的真誠,自己要謙下要柔,一切就會很紮實。你的人際關係就紮實,而不是應付來的,就表現在這個地方。


   為什麼我們學佛要謙卑?因為你謙卑就能把自己的意見放在一邊已 下也可以這麼講:我把自己的意思放在一邊,我尊重對方,對方當然會尊重我,這一來一往久了,就有很多誠心誠意的朋友,這自然它就這樣生成的,所以我們學《道德經》是要把它用在生活上,你才會學到《道德經》的好處,自己讀了、懂了這個道理,然後讓自己謙卑下來;天地都這個樣子,我們怎麼跟天地比呢?所以我們才要來學嘛?才要來學地藏王菩薩的精神,像地一樣的承載所有的一切,久了之後才會有德,才有寶藏。

   文意雙關,文跟意都是雙關,事實上就是在表一切,你看天,它因為虛才能夠包容所有的萬物,這已經告訴你,要學天的虛心、學地的承載,那你的心就可以怎麼樣?心包太虛就從這裡,養成你將來成佛的德!
   莊子釋此意極多。莊子的《逍遙遊》裡面,有很多解釋這部份的意思,也很多提到心靈的部份,這將來有因緣我們再來講。


   弟子 :……
   師父:是呀!所以這個社會就是很麻煩。但是我告訴你,等你學習久了之後,你就會知道什麼叫「善用其心」。我們做任何事情第一念心做了就好,你管別人怎麼做,那一些人怎麼做是他的果報,他自己要承擔,這一方面我們不能管。譬如說:本來這社會就是很多偽善我們也清楚,但是學佛之後知道因果,你發心去捐獻這是你的因,你必得好果,那別人做了偽善那是他的事。你有本事,能夠有擇法眼那更好,那是另外一個層次,所以要冷靜下來才有智慧,不要衝動,我一直說做事情不要衝動 讓事情沉澱了之後,清楚了再做,不要衝動。你一衝動一定落於俗套,事實上善都是假善、偽善的多,你不要看電視報導搬兩個東西,就是你搬的嗎?不要鏡頭下拍五分鐘在搬,那算什麽搬呢?在做秀。所以才叫你冷靜才有智慧,一切冷靜為之不急,東西捐了一大堆到後面沒有用。記得我過去也經常做,很多人是在做善時而學到教訓,所以才離開那個團體,因為看到了造假、膚淺· 我不反對你做什麼,學到教訓你才會乖。


   記得我從二十幾歲就參加高雄市傷殘服務協會,服務很多殘障人士十幾年,後來就不想再做了,因為你付出去的人家不一定這麼認為,把他養成到後來你這樣對他是應該的,因為他殘障啊!他依恃、依持。所以有時候人要去磨才會磨出智慧的,一切都是 ……,在佛教裡面,等你成佛了你看事情一切都 OK了,為什麼?都是一個過程,壞也過程、好也過程,都是過程,可以磨出你的智慧。
   弟子: ……
   師父:當然、當然,


   弟子:……
   師父:因果上這樣論也對,所以呢?再反回來說,他要承受他自己的果報叫做盜取,他盜不盜取?你給他就是他多得,你不給他,還是有人給他怎麼樣?騙了。所以一切因果是很微細的,但論「初心」。比如像天道在跟我講,兩個人同時在做善的時候,一個是布施三寶跟一個不是布施三寶,他們的因果不會一樣,為什麼?三寶為大,什麼三寶為大?我做一個比喻,你買到績優股跟一般股怎麼會一樣呢?我用這個樣子比喻。三寶中的布施不是一比一來算的,但是一般的善就是一比一。
   弟子: ……
   師父:三寶不是等分的,這之中有另外一個層次的問題,雖然都是在
三寶,但是它層次又不一樣。一樣的道理,這樣你就可以理出什麼是智慧,哈哈哈!


   弟子:……
   師父:是呀!所以事情做久了之後你就會延伸很多必須要探討的問題,就是這樣學乖的,我也是這個樣子,藉很多工作很多事情磨出智慧,人是這樣磨出來的。
   弟子: ……
   師父:那這個人被他斷了善根,斷人善根的人他的惡果將來很大的,所以斷了人家的善根要付很大的果報,唉!
   弟子:……
   師父:我記得,曾經有殘障人士到精舍化緣,我跟他拒絕,為什麼?那大眾布施三寶的錢不能做小,要做大就是這個道理。做大是什麼意思?就要用在教育上做大,做善呢?不可能做大,善只是一種把目前暫時的問題解決,不可能長期的……,佛法的教育,就一直教、教、教育衆生能夠有智慧,教一個人生出智慧的功德,那一種功德是無窮無盡的。


   所以為什麼出家人要法布施就是這個道理,法布施它可以教育所有人醒過來,你一個人醒過來,你一個人教十個人醒過來,那十個人又教十個人,後面全部都是你的功德,你看那力量有多大。事實上就是這道理,這樣才通達那說善惡都是人去分辨出來。

   我們學佛把它學迷了就很冤枉,愈學愈迷就很冤枉,學佛要把我們自己的智慧開發出來,那要找到自己的智慧一定要從謙柔進去才有可能,不謙柔你打坐一定坐不久,讓你的心柔下來,讓你的心不急才坐得穩。浮浮躁躁的坐不久,所以學佛就是在學沉穩,能夠謙柔、不執著,久了一切依報就出來,依報就是你該有的,是你有的不會跑掉。所以要忍、要等,忍跟等 就是不求,等到是我的它就會來,不是我的就不勉強。


   只要《道德經》把它通達後用出來,要成佛足足有餘,宣化上人的六大宗旨就保證你成佛有餘,更何況一本《道德經》,所以事實上我們的四大宗旨也可以保證你成佛,只要你謙虛、柔忍、守中、放下。因為佛就是謙柔下來的。

   弟子:……
   師父:只要放下,其它就可以,所以一切是真的做出來才算,不是懂呀!或聽,那還不算,你要用得出來那才算。
   弟子:……
師父:至功不朽也是一樣,就是他的精神,哦!等你自己一個人有功的時候,那個功德是你帶著的作為,也就是我們所謂的陰騭,那是永遠。你只要有因緣來度眾生的話,你心念一起來,那功德包你用不完,你就會具足,你生來也不是什麼都有的,你會到一個好的家庭去投胎,那生出來不是與生的果報?
   弟子:……
   師父:唉!就是你永遠所做的一切,你有的那種心量等等,你到哪,在什麼時空,你都可以用得到過去做的這些功德。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