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卷第二、壽命品第一之二:
我今當令一切衆生及以我子四部之衆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于涅槃。
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 ∴ 字,三點若竝,則不成伊,縱亦不成。如摩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來之身亦非涅槃,摩訶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異,亦非涅槃。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衆生故,名入涅槃,如世伊字。
案:秘密藏即大涅槃,由三法構成。三法者解脫、法身、與般若是也。此三法橫亦不可,縱亦不可,非縱非横,乃成圓伊。圓伊者即秘密藏,即無窮之深奧,不可思議。小乘湼槃,灰身滅智。此大湼槃三法俱備,乃眞常不空之湼槃也。此大涅槃亦可曰湼槃法身。顯名法身,隱名如來藏。顯名法身是佛果。隱名如來藏是佛性。三因佛性即相應解脫、法身、般若三法而立也。
此湼槃法身有四德,曰常樂我淨。「我者即是佛義,常者是法身義,樂者是湼槃義,淨者是法義」。「世間亦有常樂我淨,出世間亦有常樂我淨。世間法者有字無義。出世間者有字有義。何以故?世間之法有四顛倒,故不知義。所以者何?有想顛倒,心倒見倒。以三倒故,世間之人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再見不淨,是名顛倒。以顛倒故,世間知字而不知義。何等爲義?無我者名爲生死,我者名爲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常者如來法身。苦者一切外道,樂者即是涅槃。不淨者即有爲法,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是名不顛倒。以不倒故,知字知義。若欲遠離四顛倒者,應知如是常樂我淨」。(同上卷、品)。
具有四德之湼槃法身雖名曰「秘密藏」,而其實無所謂「藏」,因佛所親證,全部朗現故。經卷第五、如來性品第四之二:
爾時迦葉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諸佛世尊有秘密藏,是義不然。何以故?諸佛世尊,唯有密語,無有密藏。譬如幻主,機關木人,人雖都見屈申俯仰,莫知其内而使之然。佛法不爾,咸令衆生悉得知見,云何當言諸佛世尊有秘密藏?
佛讚迦葉,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言,如來實無秘密之藏。何以故?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淨無翳,人皆覩見。如來之言亦復如是。開發顯露,清淨無翳。愚人不解,謂之秘藏。智者了達,則不名藏。
案:此言藏是隱藏義。其實藏亦有藏庫義。「如來藏」之藏亦復如是。又云:
復次,善男子!譬如夏月,興大雲雷,降注大雨,令諸農夫下種之者多獲果實,不下種者無所克獲。無所獲者非龍王咎。而此龍王亦無所藏。我今如來亦復如是。降大法雨大涅槃經。若諸衆生種善子者,得慧芽果。無善子者,則無所獲。無所獲者非如來咎。然佛如來實無所藏。
此亦如孔子所說「吾無隱乎爾」。「愚人不解,謂之秘藏。智者了達,則不名藏」。無隱無曲,坦然明白。然而亦是無窮深奧,不可思議,惟證相應。證無證相,只是如如朗現。因此,此湼槃法身常住不變。常者眞常也,非假常。(如康德常體範疇所定之常即是假常)。住者不住之住,住無住相。此涅槃法身不只是消極地滅盡煩惱,這一滅盡,便一無所有,而且即由滅盡煩惱,正面顯一光明常在。而且所謂佛入涅槃,實則亦無所謂入不入。入不入只是其示現之相。爲衆生故,示現入;爲衆生故,亦示現不入。示現入者寂滅無相,只是實相。(此依般若經說)。實相一相,所謂無相。而此經則說「無二之性即是實性」(此見卷八如來性品第四之五)。示現不入者則種種化身,種種神通,而其自性法身則總是恒常如如也。以上常住與示現兩義,經卷第四、如來性品第四之一言之如下:
佛告迦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作如是言:如來無常。云何當知是無常也?如佛所言:滅諸煩惱,名爲涅槃。猶如火滅,悉無所有。滅諸煩惱亦復如是,故名湼槃,云何如來為常住法不變易也?如佛言曰:離諸有者乃名涅槃。是涅槃中無有諸有,云何如來為常住法不變易也?如衣壞盡,不名爲物。涅槃亦爾,滅諸煩惱,不名爲物,云何如來爲常住法不變易耶?如佛言曰:離欲寂滅,名曰涅槃。如人斬首,則無有首。離欲寂滅亦復如是,空無所有,故名涅槃,云何如來為常住法不變易也?如佛言曰:
譬如熱鐵,椎打星流,散已尋滅,莫知所在。得正解脱,亦復如是。已度婬欲、諸有淤泥,得無動處,不知所至。
云何如來爲常住法不變易耶?迦葉!若有人作如是難者,名為邪難。
迦葉!汝亦不應作是憶想,謂如來性是滅盡也。
迦葉!滅煩惱者,不名爲物。何以故?永畢竟故,是故名常。是句寂静,為無有上;滅盡諸相,無有遺餘。是句鮮白,常住無退,是故涅槃名曰常住。如來亦爾,常住無變。言「星流」者,謂煩惱也。「散已尋滅,莫知所在」者,謂諸如來 煩惱滅已,不在五趣,是故如來是常住法,無有變易。
復次,迦葉!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是故如來恭敬供養。以法常故,諸佛亦常。〔案此言「法常」亦如法華經言「世間相常住」,天台宗所謂「法門不改」也。〕
迦葉菩薩復白佛言:若煩惱火滅,如來亦滅。是則如來無常住處。如彼进鐵,赤色滅已,莫知所至。如來煩惱亦復如是,滅無所至。又如彼鐵,熱與赤色,滅已無有。如來亦爾,滅已無常。滅煩惱火,便入涅槃。當知如來卽是無常。
善男子!所言鐵者,名諸凡夫。凡夫之人雖滅煩惱,滅已復生,故名無常。如來不爾,滅已不生,是故名常。
迦葉復言:如鐵赤色,滅已,還置火中,赤色復生。如來若爾,應還生結。若結還生,卽是無常。
佛言:迦葉!汝今不應作如是言:如來無常。何以故?如來是常。善男子!如彼然木,滅已有灰,滅煩惱已,便有涅槃。壞衣、斬首、破瓶等喻,亦復如是。如是等物各有名字,名曰壞衣、斬首、破瓶。迦葉!如鐵冷已,可使還熱。如來不爾,斷煩惱已,畢竟清凉。煩惱熾火更不復生。迦葉!當知無量眾生猶如彼鐵。我以無漏智慧熾火燒彼眾生諸煩惱結。
迦葉復言:善哉善哉!我今諦知如來所說諸佛是常。
案:以上所言如來法身是常,不是滅煩惱已,便一無所有,故是無常,亦不是滅已復生,故名無常。若滅已無有,便是斷滅,此非所謂湼槃寂靜。若滅已復生,此是凡夫,不是諸佛法身。如來法身由滅煩惱正顯清涼,常樂我淨,而煩惱熾火亦更不復生。以是之故,法身常住。此是尅就法身自體而說湼槃寂靜,常樂我淨。下言諸佛出入涅槃,此是示現,不因示現而爲無常。
佛言:迦葉!譬如聖王素在後宮。或時遊觀,在于後園。王雖不在諸采女中,亦不得言聖王命終。善男子!如來亦爾。雖不現于閻浮提界,入涅槃中,不名無常。如來出于無量煩惱,入于涅槃安樂之處,遊諸覺華,歡娛受樂。
迦葉復問:如佛言曰:我已久度煩惱大海。若佛已度煩惱海者,何緣復共耶輸陀羅生羅睺羅?以是因緣,當知如來未度煩惱諸結大海。唯願如來說其因緣。
佛告迦葉:汝不應言「如來久度煩惱大海,何緣復共耶輸陀羅羅生羅睺羅,以是因緣,當知如來未度煩惱諸結大海」!善男子!是大涅槃能建大義,汝等今當至心諦聽,廣爲人說,莫生驚異。
若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須彌山王如是高廣,悉能令入葶藶子(米會),其諸衆生依須彌者,亦無迫迮,無往來想,如本不異。唯應度者,見是菩薩以須彌山内葶藶(米會),復還安止本所住處。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藶(米會),其中衆生亦無迫迮及往來想,如本不異。唯應度者,見是菩薩以此三千大千世界置葶藶(米會),復還安止本所住處。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能以三千大千世界内一毛孔,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訶摩薩住大涅槃,斷取十方三千大千諸佛世界,置于針鋒,如貫棗葉,擲置他方異佛世界,其中所有一切衆生,不覺往返,為在何處。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斷取十方三千大千諸佛世界,置于右掌,如陶家輪,擲置他方微塵世界,無一衆生,有往來想。唯應度者,乃見之耳。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斷取一切十方無量諸佛世界,悉内己身,其中衆生悉無迫迮,亦無往返,及住處想。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復有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以十方世界内一塵中,其中衆生亦無迫迮往返之想。唯應度者,乃能見之。乃至本處亦復如是。
善男子!是菩薩摩訶薩住大涅槃,則能示現種種無量神通變化,是故名曰大般涅槃。是菩薩摩訶薩所可示現如是無量神通變化,一切衆生無能測量,汝今云何能知如來習返愛欲,生羅睺羅?
善男子!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種種示現,神通變化。于此三千大千世界,百億日月,百億閻浮提,種種示現,如首楞嚴經中廣說。我于三千大千世界,或閻浮提,示現涅槃,亦不畢竟取于涅槃;或閻浮提,示入母胎,令其父母生我子想,而我此身畢竟不從愛欲和合而得生也。我已久從無量劫來離于愛欲。我今此身卽是法身。隨順世間示現入胎。……〔此下言種種示現。〕
善男子!我雖在此間浮提中數數示現入于涅槃,然我實不畢竟涅槃。而諸衆生皆謂如來真實滅盡,而如來性實永不滅。是故當知是常住法,不變易法。善男子!大涅槃者卽是諸佛如來法界。
〔此下又言種種示現,與維摩結經所言無異。〕
案:此言「數數示現入于涅槃,然我實不畢竟涅槃」。法華經如來壽量品亦宣說此義。其文如下:
如是,我成佛已來,甚大久遠,壽命無量,阿僧祇劫,常住不變。諸善男子!我本行菩薩道所成壽命,今猶未盡,復倍上數,然今非實滅度,而便唱言當取滅度,如來以是方便教化衆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種善根,貧窮下賤,貪着五欲,入于憶想妄見網中,若見如來常在不滅,便起憍恣,而懷厭怠,不能生難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來以方便說:比丘當知,諸佛出世,難可值遇。所以者何?諸薄德人,過無量百千萬億劫,或有見佛,或不見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諸比丘!如來難可得見!斯衆生等聞如是語,必當生于難遭之想,心懷戀慕,渴仰于佛,便種善根。是故如來雖不實滅,而言滅度。
案:此言示現之故。示現入滅是方便也。故繼之作偈云:
自我得佛來,所經諸劫數、無量百千萬、億載阿僧祇。常說法教化、無數億衆生,令入于佛道。爾來無量劫,為度衆生故,方便現涅槃,而實不滅度,常住此說法。
故如來法身「是常住法,不變易法。大涅槃者即是諸佛如來法界」。此言法界即是般若解脫法身圓伊之秘密藏,即是佛法身法界。以此法身非孤懸的法身,乃具有 恒沙佛法的法身,即含有無量無漏功德的圓滿法身,故言「如來法界」也。此如來法界圓滿窮盡,不可思議,即是佛身也。爲衆生故,種種示現。以示現故,于法身外,復說報身、化身。實則三身一身,即是圓伊法界常住。種種示現是機感衆生所見之相,亦是佛應感所現之相。佛自身無相,而機感衆生見有相。
在佛,相相皆如,即是無相之相,差而無差,無差而差。故圓具一切,圓泯一切,而一切皆如如常住。「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菩薩摩訶薩住大湼槃,以十方世界內一塵中,其中衆生亦無迫迮往返之想」。「須彌山王如是高廣,悉能令入葶藶子(米會),其諸衆生依須彌者,亦無迫迮,無往來想,如本不異」。此即華嚴宗所說法界緣起圓融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攝一切,一切攝一,而亦無所謂即不即,攝不攝,入不入,此皆方便說耳。實則只是圓融自在,如如常住。故法華湼槃是佛五時末後所說,皆圓滿眞常敎也。(華嚴是第一時說。五時判教見後天台章。)…… 接下續文,與
第三節 涅槃經之「空不空」與「不空空」
第四節 涅槃經之定與不定原則:一切眾生皆可成佛
第五節 三因佛性之遍局問題
…… 請參看原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