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堂課-不捨眾生,
第五堂課-不捨眾生,

第五堂課-不捨眾生,

Bg i54

  今天是第三天課程的第⼀堂課,也可以說是課程的最後⼀天,我希望在早上這⼀堂課講解「願菩提⼼」的儀軌,⽽下午給予「⾏菩提⼼」的戒法。格⻄朗⽇唐巴所寫的《修⼼⼋頌》中,提到⼀段偈⽂—

秉性邪惡眾有情,恆為猛烈罪苦迫,
⾒時如遇⼤寶藏,難值願能善珍惜。


  意思是對於苦難的眾⽣,也就是物資匱乏、無⼈關⼼的眾⽣,我們特別要⽣起⼤悲⼼和關懷之⼼。尤其是那些⼼性邪惡、殘暴、難以調伏的眾⽣,由於造作極⼤的惡業,導致他們在今⽣或來世,⼀定會經驗到各種痛苦。⾝為修持菩薩⾏的⼈,⾒到這些眾⽣,就像是值遇⼤的寶藏⼀樣,應該帶著難遭難遇的⼼情,以⼤悲⼼去關愛和珍惜他們。


  我們⾝邊都有許多喜歡或不喜歡的⼈,有時想想,今⽣你的敵⼈或不喜歡的⼈,在過去⽣中卻有可能是你最珍惜、關愛的親友或⽗⺟。從這個⾓度去想,不能因為今⽣當中他是你不喜歡的⼈,就完全否定他,並且不給予任何關愛,我們應該試著從不同的⾓度去想事情。尤其當⾃⼰⾝為⼀個相信輪迴的佛教徒,雖然現今很多⼈對輪迴多少有些懷疑,但是無論如何,不⾒得眼睛看不到的就是沒有,現在⼀些科學家認為輪迴不可能存在,但就像剛剛所說的,也有些⼈覺得不能因為看不到、感知不到就說它不存在,因此,輪迴這個課題已經開始受到新的關注。


  雖然到現在為⽌已經透過很多⽅法,仍然無法證明輪迴,但是同樣的,到現在為⽌也找不出任何理論來否定輪迴,所以⼤部分的⼈都是存疑的態度。總⽽⾔之,「輪迴」是⼀個值得我們去探討、懷疑的課題,我們應該好好關注。如果有輪迴的話,不趁現在好好準備,到時可能就來不及囉!我們可說將⾃⼰的⾝、⼝、意所有的⼒量都⽤在今⽣的事情上,但是如果哪⼀天科學證明說:「喔、有輪迴!」的話,整個世界可能就會改觀了。屆時說不定有⼈會覺得:「唉呀!我真是太遲了,怎麼現在才知道呢?」所以,總之我們要讓⾝⼼放輕鬆,好好去思維這個問題。

觀修六道苦,⽣起⼤悲⼼

  能夠找到、依⽌⼀位善知識是不容易的。同時想想,要能遇到佛法也很不容易,不論從哪⽅⾯來看真的都不是那麼簡單。尤其我們現在是⼀個修持菩提⼼的⾏者,對我們來說最難得的事是什麼?就是能夠⾒到、接觸到那些正在遭受惡業、經驗痛苦的眾⽣,這是最難遭難遇的。


  就像⽵巴袞列⼤師曾說:「⽐起觀修佛陀的⾄上,不如觀修六道的痛苦來得有意義。」有時我們在觀想佛菩薩或⼀些很多⼿的本尊時,你其實沒什麼感覺,甚⾄還會懷疑:「奇怪,這麼多隻⼿的話,那他的肩膀在哪裡呢?」譬如有⼀個本尊⻑了四隻⼿,那應該有四個肩膀才對,可是這些肩膀到底在哪呢?雖然現在各種漫畫多了,很多隻⼿的東⻄也多了,所以我們⽐較容易觀想,可是過去的⼈就會質疑肩膀在哪裡?尤其是千⼿觀⾳,他的肩膀豈不是也要⼀千個?如果他只有⼀個肩膀,那不是怪怪的嗎?不過真有⼀千個肩膀的話也是怪怪的。


  總之我們觀想本尊、佛菩薩時會有許多妄念想法產⽣,卻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所以這位⼤師才會說與其觀修佛菩薩的⾄上,不如觀修六道眾⽣的痛苦來得殊勝。事實上眾⽣的痛苦是不需要特別去做觀修,因為你的眼睛就能看到、在你周圍就能接觸到,這是我們的親⾝經歷、感同⾝受,甚⾄不需要刻意去觀修,只要⼀想到就會有感覺,所以希望⼤家都可以這樣來觀想。

煩惱,是真正的惡友

  ⽇常⽣活中,⾝邊總會有⼀些性格不好、七嘴⼋⾆、或是⾃私⾃利、分別⼼很重的⼈,當我們跟這些⼈接觸時,有時你會覺得很難以忍受,感到厭煩,不想跟他們在⼀起,這都是正常的反應。但是對⼀個修持菩提⼼的⼈來說,⾸先要注意的,是不要染上對⽅粗暴的個性或不好的⾏為,這很重要。接著,你不應該放棄任何能幫助他、改變他的機會,只要有這樣的機會就⼀定要把握,以平靜的⼼跟他相處,以開闊的⼼來接納、幫助他。


  如果是這樣,你就不會違犯結交惡友的皈依戒。初學者的確不要結交惡友,因為⾃⼰還不夠穩定,很容易分不清善惡,以為對⽅是好的,結果卻跟著他的惡⾏、惡⼼⽽⾛,受到對⽅影響⽽養成不好的習慣。所以,初學者皈依僧寶之後,如同昨天所提到的,就是不能結交惡友。


  然⽽對⼀個有基礎、能夠明辨善惡的⼈來說,這反⽽是⼀個修持菩提⼼的機會,⽽且也不會違犯皈依戒。有⼈說皈依戒中提到不能跟外道接觸,感覺好像是不可以跟其他宗教的⼈交朋友,甚⾄不能通婚等等。其實這樣的解釋代表你的理解不夠全⾯,甚⾄是⼀種錯誤的理解,為什麼這麼說呢?就像皈依戒裡談到的惡友,昨天也說過其實真正的惡友,不⾒得⼀定是外在的⼀個⼈,真正的惡友在哪裡呢?搞不好就在你⾃⼰的⼼裡呢!平常⽣活中,有時好像有兩個⼈在你⼼中,當然你不可能是兩個⼈,但偶爾有⼀個好的你,它會告訴你說:「啊〜你要好好的持守戒律喔!你不要忘記過去上師們的教法喔!」但另⼀個你⼜會說:「唉呀!沒關係啦,做壞事也可以,沒事的。」彷彿有兩個⼈在⼼中,⼀個好的、⼀個不好的,就像兩個顧問⼀樣。


  這時候,你到底要聽誰的呢?其實取決於⾃⼰,你不可能兩個都聽,所以結果不是⾏善,就是造惡。如果你下定決⼼向善,就應該完全信賴,並且把⾃⼰的⾝⼝意都交付給善法,聽善的指⽰去做,於是你就有可能如法地修持。但是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覺得:「唉呀〜沒關係啦,反正都可以嘛!」修⾏時若帶著這種模稜兩可的⼼態來放逸⾃⼰,則很難成為⼀個很好的⾏者,因為有時你⾏善法,有時卻⼜造作⼀些罪業,⼀直沒有真正下定決⼼,這樣是無法成為⼀個清淨的⾏者。


  因此,我希望每⼀個⼈都能了解到,真正的惡友是誰呢?其實就是我們⼼中的煩惱。如果我們跟著⼼中的惡友,也就是追隨煩惱,這跟皈依戒提到「不結交惡友」的意思是⼀樣的,所以不應該誤以為「不結交惡友」,就是不能跟其他宗教的⼈交朋友。如果⾃⼰準備好,同時也有正確的利他動機,你當然可以和其他宗教的⼈交朋友,⽽且,這絕對是值得讚嘆的事情。總⽽⾔之,我們為了眾⽣,尤其是那些正在受著痛苦的眾⽣,哪怕只有微⼩的機會可以幫助他們離苦得樂,你都應該承擔去做,這是很重要的。

悲⼼,就是⼀種勇氣與承擔

  有些朋友對我說:「當我觀修悲⼼時,怎麼覺得⾃⼰變得更痛苦?勇氣沒怎麼增加,反⽽是痛苦變得更多,因此,後來就不太敢再觀修悲⼼了。」當然每個⼈觀修悲⼼的⽅法可能有所不同,因此也會產⽣不同的結果。但悲⼼的本意是⼀致的,就是指看到了眾⽣的苦,然後希望他能脫離這個痛苦跟苦因,真正得到解脫,⽽且具有很強烈的信⼼和勇氣說:「我要幫助眾⽣出離痛苦!」這才是真正的悲⼼。悲⼼不是說:「啊〜好痛苦喔!哇〜完蛋了!啊〜我⽣病了!慘了!」這種灰⼼喪志的感覺,並不是悲⼼喔。


  過去的佛菩薩們不怕眾⽣多、不怕時間⻑、不怕事情的困難,還是不斷地利益眾⽣,這是因為他們具有悲⼼,所以無所畏懼。悲⼼就是⼀種勇氣,然⽽有些⼈可能是業⼒的關係,或是因為不了解如何正確地觀修悲⼼,結果變得更痛苦,甚⾄很傷⼼、很沮喪。會變成這樣,我想問題可能在於有些⼈觀修悲⼼時,總是⼀下就想得太困難,⽽沒有從簡單的開始去想。初學者如果⼀開始就想太多太難的事,超過⾃⼰能⼒範圍的話,只會造成痛苦,然後就會想要放棄觀修悲⼼。所以觀修悲⼼時,應該按照⾃⼰的能⼒去做,這樣就不會產⽣太⼤的壓⼒或過多的沮喪。


  當然有些情況⽐較複雜,但並⾮全部都是如此。例如⼀隻被⾞撞到的⼩狗,⾝上到處都是傷,還有蟲在咬著牠的傷⼝,我們看到時可能⼼想:「蟲⼦在咬這隻狗,所以狗會痛苦,但是如果把蟲拿掉,可能⼜會傷到那蟲⼦。」過去無著菩薩不是有過類似的故事嗎?他看到⼀隻受傷的⺟狗⾝上都是蟲,為了救那隻狗,同時⼜不傷害到蟲,於是他⽤⾆頭去舔,把蟲⼦拿⾛。菩薩總會想到解決的⽅法,所以利益眾⽣並沒有⼀個標準答案,不同的時空,情況都會有所不同。然⽽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跟前⾯所說的⼀樣難以解決,很多都是⽐較容易處理的。因此剛開始觀修悲⼼的朋友,應該先從⼀些簡單的眾⽣痛苦著⼿,這樣會很好。

讓有情離苦,是第⼀要務

  雖然我們談到很多痛苦,但並不是要⼤家對痛苦⽣起悲⼼喔!⽽是要對那些被痛苦折磨的眾⽣⽣起悲⼼,只想著痛苦不算是悲⼼,我們⼼中應該想著受苦的眾⽣,他們並不想要痛苦,卻做不了主;從這個⾓度去體會,就能激勵⾃⼰的悲⼼,讓⾃⼰⽣起急切想要幫助他⼈的⼼。


  譬如⼀個很珍貴的東⻄不慎掉進⽕爐中,這時你不會在乎⽕有多⼤、多熱,你光想這些是沒⽤的,⽽且在這思考的過程中,東⻄搞不好已經燒熔掉了。所以我們要專注的焦點是什麼呢?是那個正在被燒的東⻄,重點是它⽽不是⽕。例如⽕的顏⾊、⽕勢⼤⼩等等,你不需要去在乎那些,⽽是要思考怎樣趕快把東⻄從⽕爐中拿出來。


  還有另⼀個故事,是講到當年有⼈曾請⽰佛陀說:「這個世界到底是有邊還是無邊?這個世間是常還是無常?」這時佛陀沒有直接回答常或無常、有邊或是無邊,佛陀反問那個⼈說:「我問你⼀個問題,如果你是⼀個獵⼈,在森林中不⼩⼼被其他獵⼈的毒箭射中,對⽅可能誤把你當成獵物⽽將你射傷,這時你會想,這⽀箭是從哪個⽅向射來的?這⽀是多⻑的箭、多短的箭?你的焦點會在這⽀箭本⾝呢?還是會把焦點放在如何將傷⼝的毒清理乾淨呢?」


  這個⼈回答:「當然是趕快清理傷⼝,這時哪有時間去想箭從哪個⽅位射過來,或去分析誰射的,這些都是後話,我都快死了,在這危急的時候,管不了那麼多。」同樣的道理,我們觀修悲⼼的焦點正是受苦的眾⽣。當然,痛苦有很多種,⽽且我們要去消除痛苦;但如果總是把焦點放在痛苦之上,忘了那個正在受苦的⼈的感受,也忘了去體會對⽅想要離苦的渴求,那麼最後你很有可能成為⼀個痛苦專家,因為你只是在研究痛苦,這是沒什麼⽤的。


  我們常說要有⼤悲⼼,它是⼀種勇氣、⼀種承擔,就好像穿戴在⾝上的鎧甲⼀樣,你要讓⾃⼰成為⼀個勇⼠,當然這不是⼀蹴可及,⽽是必須逐漸、慢慢的養成。


  次⼀切有情,以慈⼼為先,
 
 觀惡趣⽣等,及死歿等苦,
 
 無餘諸眾⽣,為苦所苦惱,
 
 從苦及苦因,欲度脫眾⽣,
 
 ⽴誓永不退,當發菩提⼼。


  三界輪迴的⼀切眾⽣,受著什麼苦呢?就是三苦,三苦遍三界,但欲界中的眾⽣主要是受著「苦苦」,⽽在天界當中的欲界天受的主要是「壞苦」,什麼叫「壞苦」呢?壞苦是佛教的名相,其實就是我們世間⼀般的快樂,因為我們⼀般世間經驗到的快樂都會壞滅、改變,所以佛經稱這種快樂為壞苦―外在看起來好像是快樂,但本質是會變異的,所以稱它為壞苦。


  世間的快樂,就像⼀個⼈在右肩上扛著⼀個很重的東⻄,扛久了累了,於是把重物換到左肩上,這時會有暫時如釋重負的感覺,但事實上他只是把重物換到左肩,⼀開始感覺好像輕鬆了,但其實並沒有,因為痛苦的重擔還是在⾝上,他只是處在⼀個痛苦稍微減輕,⽽另⼀個痛苦正在增加的過渡時期⽽已。這種過渡時期的輕鬆與快樂,就是壞苦。總之,夾雜著煩惱的快樂,就是壞苦;真正的快樂,是完全沒有煩惱的。


  接著再談到天界的較⾼界天,⾊界、無⾊界的眾⽣,由於他們的感受都是平等性的,所以他們的痛苦主要是三苦當中的「⾏苦」。總⽽⾔之,由業和煩惱產⽣的⼀切,都不離三苦的⾃性。

⼤悲⼼,是菩提⼼的基礎

  偈⽂當中接著提到發菩提⼼,所以我想講解⼀下什麼是菩提⼼。

  平時我們會覺得,菩提⼼就是⼀種善⼼,我們會說:「某某⼈不錯,⼼地善良,是個好⼈,是個菩薩。」這樣說也沒什麼不對,只是菩提⼼不單單是善⼼⽽已,⽽是更深刻的發⼼―願利益⼀切眾⽣得到究竟圓滿的佛果。這種⼼就是菩提⼼。


  ⽣起菩提⼼的基礎是什麼?是⼤悲⼼,為什麼要加個「⼤」呢?因為它的對象是盡虛空⼀切的眾⽣,所以我們說這種悲⼼是⼤悲⼼,因為它的對象是⼀切眾⽣,意思是希望⼀切眾⽣都能從各種的痛苦中出離,可以成就圓滿的佛果。


  在這裡有⼀個⽐喻,有⼀對⽗⼦⾛在無⼈的森林中,⾛著⾛著結果迷路了,甚⾄連⽗⼦也分別⾛散。最後,⽗親千⾟萬苦找到正確的路徑,此時他很開⼼,可是就在即將邁步⾛上正確道路時,⼀隻腳踏在正確的路上,另⼀隻腳還留在原處,就在這⼀瞬間,他想到誰呢?他想到還在迷途中的兒⼦,所以他⾺上回頭去尋找他的兒⼦。就像這個⽐喻,我們現在看到輪迴的痛苦,⼼想:「我要出離!如果不出離,真的是不⾏啊!我不解脫真的不⾏啊!」你會⽣起出離⼼,如同⽐喻當中的⽗親,找到正確的道路⼀樣。但是,這時我們如果回頭看看,輪迴當中還有很多跟⾃⼰孩⼦⼀般,無依無靠、正在受苦的眾⽣,我們不忍他們的苦,所以回頭去幫助他們,就好像那位⽗親,毅然決然放下⾃⼰獲得解脫的道路,回頭去找他的兒⼦⼀樣。


  菩提⼼的定義是「以悲⼼緣眾⽣,以智慧緣佛果」,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智慧的⽬的就是要成就佛果,這是⼀個清淨的⽬的。但僅僅是⾃⼰想要解脫還不夠圓滿,因為還⽋缺悲⼼,⽽且沒有悲⼼卻想成佛,那只是⾮份之想;說重⼀點的話,這還是⼀種邪⾒,因為這是違背因果的。為什麼這麼說呢?不論究竟的解脫也好、快樂也好,如果沒有修其因,想要得到這樣的果實是不可能的,所以這裡才會說沒有悲⼼卻想解脫是⼀種邪⾒,因為這是「撥無因果」編註6 了。有句話說:「⾃⼰能夠證得佛果,是因為尊貴的眾⽣的恩德。」所以,我們⼀定需要緣眾⽣的⼤悲⼼。說⽩⼀點就是沒有眾⽣,就別想成佛。因為沒有眾⽣便無法⽣起悲⼼,沒有⽣起悲⼼就不可能⽣起菩提⼼,⽽沒有菩提⼼,則不可能證得佛果。所以說,要以⼤悲⼼緣眾⽣,以智慧緣圓滿佛果。


  另外還有⼀個⽐喻,說在⼀間失⽕的房⼦當中,⽗親在房⼦裡準備往⾨外跑,當他正要跨過⾨檻時,⼀隻腳已經跨出⾨外,⽽另⼀隻腳則還在房⼦裡⾯,就在這個當下他想到什麼?他想到:「喔〜家裡還有我的親⼈呢!」之前他在驚嚇之餘沒有想到這⼀點,但這時他⼀想到親⼈,⾺上轉頭回去救⼈。

你、我、他之間息息相關

  過去我也提到過,⼀⼼只有利他,對初學者來說是不容易的。什麼叫做⼀⼼只有利他呢?意思就是你⼼中只有想著利益他⼈,完全沒有想到⾃⼰。這實在是不容易,因為畢竟我們多少還是會顧慮到⾃⼰。但是就算無法百分之百想到別⼈,但⾄少不要捨棄他⼈。你的⼼中還是要放著眾⽣,還是要在乎別⼈、在乎眾⽣。總之,請你記得,你跟別⼈是息息相關的。


  講到這裡讓我想到,我們平時總是很⾃我,覺得我在這裡,其他⼈在那邊,⼼中想的都是「我在吃」、「我在坐」等等,覺得⾃⼰好像是⼀個跟別⼈毫不相關的獨⽴個體,彷彿是從酥油中抽出來的⼀根⽑⼀樣。但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應該好好想⼀想。先不談中觀所提到的緣起因、⾦剛屑因、破有無⽣因等深奧的理論,只要靜下來,例如吃飯時可靜下來想⼀想:「咦、我現在⼝中的這⼀⼝飯,它來⾃哪裡?這並不是我們天⽣就帶來的。」或者想⼀想:「我這⾝⾐服來⾃哪裡?它不是別⼈做的嗎?」


  甚⾄還可以靜下來再想⼀想:「我在呼吸著呢!這每⼀⼝氧氣,它是從哪裡來的呢?」科學家說氧氣是由⼤⾃然提供的,因此就連呼吸⼀⼝氣,都跟⼤⾃然息息相關,⽽且這也不只是⼀⼝氣⽽已,我們的呼吸,每天、每星期、每⽉、每年都在持續不斷,哪天⼀⼝氣不來,也就是死亡了。所以連⼀次的呼吸,都跟周圍的⽣命息息相關。


  同樣,你可能是⼀個有名的⼈,但這個有名是哪來的?不也是別⼈給予的嗎?如果在⼀個無⼈的地⽅,你不會有名,因為就你⼀個⼈嘛!所以聲名也是因為別⼈讚嘆你、別⼈承認你,你才會有名。總之,⾃⼰的⾝、⼝、意,甚⾄連你現在能夠活著,都是需要仰賴別⼈的恩德。


  如果想要⾃⼰變得更好,就必須具備⼀些好的條件才能辦到;⽽這些順緣、條件從哪裡可以得到呢?就是從仰賴其他⽣命來取得。所以為了讓⾃⼰更好,就應該好好照顧、關懷那些和我們息息相關、共存的其他⽣命。例如希望家庭和睦,就需要好好照顧家⼈;想讓國家安定,⼈⺠之間就要和睦相處;世界想要和平,所有的⽣命就必須和平共處,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做到世界和平。


  我們和其他⽣命都息息相關,就算是只想到⾃⼰的⼈,這時也應該好好想⼀想,若要⾃⼰好,就必須多少照顧⼀下周圍的⼈;就算不想做,也要試著去做,即使不想笑,也應該笑⼀笑。不要像我,我總是不太笑,有⼀次我看到⾃⼰以前的照⽚,我滿驚訝的,因為我⼩時候常常笑呢!怎麼年紀越來越⼤,笑容也越來越少。可能是因為事情多了,煩⼼的事情多了,就不太笑了吧!無論笑不笑,如果⼼中根本不想笑,卻要裝著假笑的話,還不如就別笑的好,所以請⼤家原諒我。

究竟的無我,完全的利他

  總之,我們相互之間真的是息息相關,所以當然要幫助別⼈囉!我以前曾想過,什麼叫做完全的利他呢?就是當你成為其他⽣命的⼀部分時,就不會再有什麼⾃我的感受了。針對這⼀點,我有⼀個故事,這是發⽣在⽂⾰時期,⼀個果洛地區喇嘛的故事。當時,有個喇嘛被迫毀壞⼀座佛塔,⽽且還被威脅說如果不毀壞,就會被關進牢裡。這位喇嘛有⼀個年邁的⽼⺟親,他⼼想:「我當然不能毀壞佛塔,但是不這麼做的話,我被關進牢裡,⺟親就沒⼈照顧了…」在兩難的情況下他實在不知該怎麼辦才好,最後,他決定不去毀壞佛塔,於是回去跟⺟親說出⾃⼰的想法,他⺟親對他說:「你的決定很好,從今天起,就忘了我是你的媽媽吧!你放⼼到監獄去吧!我真⾼興你有這樣的決定。」


  還有另⼀個故事是說,當時藏地要撲殺地⿏,如果不殺的話就會被懲罰,不是⽤⽯頭砸⼿,就是要砍斷⼿筋。有⼀位喇嘛不肯殺,結果就被懲罰了。事後問他,他說其實沒什麼感覺,反⽽當時⼼中⽣起⼀個想法:「啊!今天我這雙⼿終於做了利益眾⽣的事。」總之,那個時代出了很多這樣的故事。當時有朋友跟我說這些故事,那天晚上我才了解到 —— 喔!⼼中只有別⼈的⼈,他們因為已經完全變成別⼈的⼀部分,所以完全無我了。不像我們平時所修的慈悲,總是想說⼀個健健康康、⽩⽩胖胖的⾃⼰在這裡觀修,然後有另⼀個很淒慘的眾⽣在那邊,彷彿⾃⼰很尊貴,然後賞賜⼀點悲⼼給他們,⼤悲⼼不是這樣的。⼤悲⼼就像天空中的太陽跟⽉亮,總是守護著眾⽣。


  在我們⼩時候,總是有⼀些很⾃然的悲⼼,那可是很寶貴的。隨著經典越學越多,接觸越來越多的上師,學到越來越多的法⾨,刻意地禪修悲⼼法⾨,結果反⽽悲⼼的⼒量越變越⼩。以前我說過⾃⼰五、六歲時的故事,康區每到了秋天就會殺⽜,我們家鄉的傳統是⾃⼰不親⼿殺,因為我們⼼中想著眾⽣的恩德嘛,當然不會⾃⼰殺呀!那怎麼辦呢?這時就會找漢族來殺,反正還不是⼀樣?⾃⼰殺或叫別⼈殺。⽅法是⽤布把⽜的⿐⼝蒙住,將牠們悶死。當時我⼤概四、五歲,看到那些⽜的痛苦狀態,我真的很難過、很難過。還記得當時的感受,那種悲⼼是很強烈的,和現在⽐起來,雖然現在讀了很多經論,也了解到菩提⼼、慈悲⼼的定義和殊勝,但是這些知識、學問反⽽⽐不上當時那⼀念單純的悲⼼。⽂字上的東⻄只是⽪⽑,都沒有碰觸到真實的內在。⾃然的悲⼼就像是⼀個有⽣命、快孵出⼩雞的蛋⼀樣,新鮮⼜充滿活⼒。


  我相信每個⼈都有真實、不造作的悲⼼,每位眾⽣⼼中,本來都具有那微⼩卻善良的種⼦。所以我希望⼤家好好守護這個⾃⾝微⼩的善念,以此為基礎,次第開展聞思修三學,和三乘法教的⼀切道次第。總是想著向外求得知識,是沒有⽤的。我們應該對⾃⼰有所認識,對周遭的點點滴滴有所體會和感受,感受⽣命,了解⼤⾃然,了解地球,然後再進⼀步去修持佛法,這樣是⽐較好的;如果對⽣命完全無知,也很難從佛法得到真正的體會。


  例如⼀個出家⼈,過去的出家眾是怎樣的情況呢?他是真正對輪迴有所了解,知道輪迴是苦,因為⽣起出離⼼⽽出家。並不是說,啊!出家還滿開⼼的,到了寺院有飯吃、有書讀所以出家,這樣不是很奇怪嗎?這樣的話寺院都變成是孤兒院了。像現在有很多⽗⺟⼀股腦兒把孩⼦送到寺院,這麼做已經遠離了出家的本意。如果⾃⼰完全沒有想要出離,沒有學法的動機跟準備,然後就出家或學法,這樣是不可能有太好的成果。

翻越雪⼭,前往聖地印度

  今天我們在聖地菩提迦耶,千佛成道的⾦剛座前,過去有佛在這裡成道,未來還會有佛在這裡成道,這裡的殊勝,不⽤再做更多的解釋,⼤家都已經知道了。從前在⻄藏,藏⺠都會希望前往印度朝聖,他們會說:「只要朝著印度⾦剛座的⽅向邁出⼀兩步,就已經積聚了福德。」他們的信⼼是如此強烈。


  像我之前從⻄藏來到印度時,事前做了很多的準備,譬如禪觀⼘算,看看能否順利到達印度,說⽩了就是透過各種⽅式來⿎勵⾃⼰。其實,我並沒有抱著太⼤的希望能夠到達印度。現在有很多傳⾔說我來印度,是為了取得黑寶冠,很多我周圍的⼈也這樣說,乍聽之下,覺得這個說法還不錯,但是後來想想,冒著⽣命危險,⻑途跋涉來到印度,難道只是為了取得這個黑寶冠嗎?如果以做⽣意的術語來說,就是「不划算」。


  來到印度,是為了佛法。尤其⾃⼰具備了「噶瑪巴」的名號,就有傳承法脈的責任,因此需要跟隨上師、親近善知識,學習佛法。上師們⼤多在印度,他們無法來到⻄藏。如果我有翅膀能⾶那最好,但當然我不會⾶,所以只好⽤⾛的來到印度囉!另外,當時如果我再不⾛,年紀再⻑⼀點到了⼗⼋、⼗九歲之後,可能會被給予政治的頭銜,到時如果要違背、批評尊者的話,就很不好了,我也不想那麼做。所以我下定決⼼,⼀定要到印度去!我當時也安慰⾃⼰,就算最後到不了印度,但是往聖地的⽅向邁出⼀兩步,就已經積聚福德了。這樣⼀想,倒也安⼼
不少。


  這次我們在此相聚,各位也是從好遠的地⽅⾟苦跋涉⽽來,相信都花了不少錢,其中外國來的朋友,像是從⻄⽅或中國來的法友,最⾟苦的應該是坐公⾞吧?這種勞累實在難以形容。在座的僧⼈們,尤其是在座的仁波切們也撥冗來到這裡,真的,現在我們能夠相聚在這裡著實不容易。想想在這樣⼀個聖地,⼀個特殊的時空當中,集合了眾⼈的⼼⼒,就好像⽤⼀根稻草來掃地的話會掃不乾淨,但是⽤⼀綑稻草來掃當然就可以清乾淨了。


  這個⽐喻的意思是⼀個⼈的⼒量很微弱,但集聚千萬⼈在⼀起,⼒量將會不可思議。同樣的,這裡集聚了戒律清淨的僧眾和在家信眾的共同願⼒,我們的願望⼀定能夠很快地實現。尤其有⼀種說法是,男⼥⼆眾的共同祈願,因為圓滿⽅便跟智慧的要點,所以這種祈願的⼒量⼜更⼤。加上這裡還有眾多如雲聚、如海會⼀般的清淨僧眾和具信法友⼀起發願,經典說沒有願望是不會實現的。

感恩的時刻,憶念上師恩德

  另外,這次相聚的時間也是殊勝的,因為今年是第⼀世噶瑪巴九百年的慶典。就像我之前提到過,佛菩薩們為了利益眾⽣,乘願再來投⽣於世,⾏持無量的佛⾏事業。其中在⻄藏來說,創⽴轉世制度的就是噶瑪巴,因為這樣的轉世傳統,讓我們看到菩薩們以⾃⼰的⾝⼝意,不辭⾟勞、永不停歇利益眾的精神,噶瑪巴九百年來不斷地轉世利他,讓我們清楚看到了這⼀點,因此我們應該感恩。


  我覺得第⼀世⼤寶法王杜松虔巴不只是具備恩德,更是⼀切恩德的泉源。由於噶瑪巴圓滿持守⽽傳承下來的佛法講說和實修的傳統,造就出岡倉噶舉歷代輩出的⼤師、⼤成就者和傳承弟⼦,這⼀切都是因為第⼀世⼤寶法王的恩德。在這樣難得的時節當中,如同《上師攝持續》和《⾦剛藏莊嚴續》中所說:「在上師的圓寂⽇,應該正確憶念上師,並且⾄誠發願、供養,如此我們的⼼願都會圓滿成就」。


  剛剛講了處所圓滿、時間圓滿等五種圓滿的其中兩種,或許不⽤每個都講,因為我們現在五種圓滿都具備,內外⼀切的善 緣也都和合,我相信不只五種圓滿⽽已,可能是⼆⼗、五⼗、甚⾄上百種圓滿都已經具備了;以後要再遇到這樣的殊勝因緣,可能也不容易了。

佛法唯⼀⽬的 ——
讓眾⽣離苦得樂

  我們說佛陀來到世間,如⽇光遍照般弘傳佛法的⽬的是什麼呢?就是希望盡虛空的眾⽣都能越來越快樂,直達究竟佛的果位,如偈⽂所說:「供養敬事如來教,令其⻑久住世間」。我們都應該如此好好承事佛教。然⽽在這兩句之前,還有兩句也說明了承事佛教的原因:「醫眾⽣苦獨⼀藥,⼀切安樂出⽣處」。


  因為佛法是能夠利益眾⽣的唯⼀⽅法,是⼀切安樂的泉源,所以我們要加以弘揚。⾸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佛法?還 有佛陀為什麼要弘揚佛法?為什麼我們現在要發願讓佛教興盛?為什麼之前佛陀要花三⼤阿僧祇劫的時間去集聚資糧、最 後成就佛道?這⼀切的⽬的只有⼀個,就是利益眾⽣,消除眾⽣的苦痛,如此簡單。


  因此無論我們做任何事情,例如現在在這裡聽法,也不要浪費時間和機會,不要忘了發⼼幫助別⼈、利益眾⽣。⾃⼰要完 全地承擔,不依靠他⼈地好好利益眾⽣成佛。無論快樂還是痛苦,我都要利益眾⽣成佛。不然,如果只是抱持著「快樂也好,痛苦也好,反正都沒關係」這種得過且過的⼼態的話,在現在這種亂世當中是不⾏的。


  這部分我⾃⼰有些經驗,有時⾃⼰帶著⼀念善⼼⾏事,結果卻被⼈誤解,甚⾄招致很多批評和挫折。這時真的會很傷⼼難過,感覺好像只有我⼀個⼈在做善事⼀樣,有時也會想放棄,⼼想反正別⼈都是惡⼼相向,那我乾脆同流合污算了,幹嘛要這麼⾟苦呢?但是換個⼼念去想,世界上還真不能少這⼀兩個有善⼼的⼈,有善⼼的⼈能讓我們相信和放⼼。


  如果世上充滿欺騙、暴⼒、無法被信賴的⼈,這不是太可悲了嗎?因此我時常提醒⾃⼰、⿎勵⾃⼰:「我要堅定⾃⼰過去的誓⾔,無論勝利或失敗,快樂還是痛苦,我都不會忘記⾃⼰利益眾⽣的誓⾔。」由於這種誓⾔,幫助我的⼼平靜和安定,不容易恐懼或害怕。不然期待過⾼的話,帶著我⼀定要勝利、我不能輸的⼼態反⽽成不了事;亂世當中,這樣做是⾏不通的。


  就像有⼀句話說:「若我得快樂,願此快樂遍滿虛空;若我受痛苦,願我承擔⼀切,願痛苦⼤海得以乾枯。」我們必須這 樣去思維―所有⽣命都是同⽢共苦、休戚與共的,即使現在無法想到盡虛空⼀切眾⽣,但⾄少,我們應該想⼀想共同⽣活 在地球上的眾⽣吧!我們⽣存在同⼀⽚⼤地上,享受著同樣的⽇⽉光芒,呼吸著相同的空氣,就像⼀個⼤家庭中的親⼈⼀ 樣。當然,我們有著不同的⽂化歷史,不同的⽣活⽅式和宗教信仰,但這些真的都無關緊要,因為我們都是⼈,我們都有苦樂的感受,有著同樣想要離苦得樂的⼼願。

讓世界少⼀個惡⼈,多⼀個善⼈

  現在⽣命相互的關係越來越緊密了,地球越來越⼩,某個地⽅感受到痛苦,很快連帶影響到其他地⽅也會感受到痛苦。尤其⼤⾃然的災難越來越頻繁,我們真的活在⼀個充滿恐懼和不安的時代。你看聯合國的會議總是提到哪裡有洪⽔,哪裡⼜有天災,甚⾄現在還流傳2012年的浩劫等等。


  剛開始我也不太相信2012年的說法,但是有越來越多⼈跑來問我:「您對 2012年的看法是什麼?」所以我也開始去了解 2012年的相關說法。我發覺說法有很多,例如有的說是磁場改變造成地球的災難,總之別說 2012年了,前⾯這⼀兩年就已經災難層出不窮,例如⻘海的地震造成極⼤的傷亡,甚⾄幾個⽉當中世界多個地⽅都發⽣地震!此外還有很多地⽅出現戰爭,天災⼈禍真的是太多了,說也說不完。靜下⼼來想想,這種時候我們更要成為⼀個善⼈,多⼀個善⼈代表什麼?代表世界上少了⼀個惡⼈,這樣不是很好嗎?我希望各位都能發起這樣的善⼼。

願菩提⼼戒

  接下來,就是要領受「願菩提⼼戒」了。這裡可分為兩種,第⼀種是僅僅發⼼―為了利益眾⽣離苦得樂,我發⼼要成就圓滿的佛果,這就是「為利眾⽣願成佛」的意思。僅僅是這樣的發⼼、發願也是⾮常好,有很⼤的功德利益,我希望各位都能這樣發願。第⼆種是具備⼤智慧的⼈,他們看到眾⽣有那麼多苦痛,⾃⼰不能放逸只求⾃⾝的安樂,這時我們要更加勇猛,要⽣起⼤的承擔和勇氣,就好像⾞⼦要加速、推到最⾼檔⼀樣,我們需要更勇猛的發⼼誓⾔。如果在座是這種更有智慧和勇氣的⼈,你就要發誓說:「我⼀定要利益眾⽣成佛,這個誓⾔,我從今天起,直到成就菩提果位之前,絕對不會捨棄。」這就是第⼆種的情況,也就是在發⼼之上,更進⼀步具備堅定的誓⾔,持守發⼼的戒律。當然,只有發⼼也是可以的。


  要領受願菩提⼼戒的法友,⿇煩各位還是要做⼀些代表恭敬的動作喔!請你們跪下來,如果真的不⽅便跪,那麼帶著恭敬⼼就可以。這裡我再提醒⼀下,如果某些法友沒辦法持守那麼多願菩提⼼戒,你就不⽤說我要持戒,只是發⼼就好了。但是,如果你覺得⾃⼰可以持守「為利眾⽣願成佛」的願菩提⼼戒,並且發誓從今天起,直到成就圓滿菩提果位之前,都不捨棄這種菩提⼼戒的話,也是可以的。


  接著我會唸⼀段願⽂。兩千五百年前,佛陀就是在這樣⼀棵清涼的菩提樹下圓滿成就了佛果。所以我們現在想,⾝形⾦⾊、圓滿的佛陀就在我們的前⽅虛空中,或者就在前⽅的地上端坐著,同時,我們現在不要分什麼⼤⼩乘,也不⽤再分密乘、顯乘,總之,所有佛教的祖師⼤德們,或是和你最親近的、最有因緣的上師們,現在也在我們的前⽅,無論他們是在虛空中、在正前⽅或端坐在地上都可以。以中⽂來講就是想像,⽽在英⽂則是believe,你要想像、相信他們真的就在前⽅。然後跟著我⼀起唸,現在先唸第⼀遍:

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菩提我皈依,
以我佈施等功德,為利眾⽣願成佛。


  接著唸第⼆遍,這時要把排檔放到更有⼒的六檔喔,要更增強你的菩提⼼,這時你可以想―過去的佛菩薩們,只要有⼀個眾⽣在受苦、需要幫助,祂的慈悲之眼隨時都在觀護著他們,所以現在我們在⼀個⽣起廣⼤善⼼的時刻,⼗⽅三世的佛菩薩們都⾮常⾼興,依靠佛菩薩們⼼性的真實⼒、悲願⼒和諦語⼒,讓我們⼼中的菩提⼼更加增強,帶著這樣的⼼我們唸第⼆遍:
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菩提我皈依,
以我佈施等功德,為利眾⽣願成佛。


  現在唸第三遍,當唸完第三遍的最後⼀個字,要受戒的法友必須⼼想:「啊〜我得到戒了!」什麼叫做得戒了呢?指的就是為利眾⽣的誓⾔,你的⼀種決⼼,因為你有這種決⼼,這種在未成佛前都不捨棄菩提⼼的決⼼,因此你得戒了。沒有想要受戒的⼈,你可能對佛果也沒什麼概念,這時你可以發⼀個⼤願――所有在受苦的眾⽣,我要幫助他們得到最⼤、最究竟的快樂,這樣想也就可以了。(接著唸第三遍)
諸佛正法聖僧眾,直⾄菩提我皈依,
以我佈施等功德,為利眾⽣願成佛。


  ⼤家請坐下。

  如是發願⼼,所⽣諸功德,
  如華嚴經中,彌勒應宣說。

  或讀彼經或師聞,了知正等菩提⼼,
  功德無邊為因緣,如是數數發其⼼。


  《華嚴經》說如果⽣起菩提⼼,即使沒有⾏持六度的菩薩⾏,也是能夠降伏聲聞緣覺的⼆乘⾏⼈了。例如⼀顆鑽⽯,就算只是⼀顆破碎的鑽⽯,同樣能讓其他的珍寶失⾊,因為鑽⽯實在太珍貴了。雖然我們沒辦法⾏持六度,但僅僅是⼀個發 願,因為它包含⼀種決⼼和誓⾔,因此藉由這種願⼒,就能超勝於⼆乘⾏⼈。這裡的⼆乘可是不容易的,我們⼀般以為的⼆乘⾏⼈,好像是那些修⾏不怎麼樣的⼈,可不是這樣的喔!這裡的⼆乘是指證得了阿羅漢果位、具⾜神通的⾏者,他們可是已經斷除輪迴了呢!他們就像⿈⾦般殊勝,但還是不如鑽⽯;這裡並不是在說那個⼈有多了不起,⽽是在讚嘆菩提⼼的珍寶與殊勝。


  勇施請問經,亦廣說此福,
  彼略攝三頌,今此當摘錄。


另外,收錄在《⼤寶積經》的《勇施請問經》也說:
  菩提⼼福德,假使有⾊者,
  充滿虛空界,其福猶有餘,
  若⼈以寶珍,遍滿恆沙數,
  ⼀切佛世界,供獻於諸佛,
  若有⼈合掌,⼼敬⼤菩提,
  此供最殊勝,其福無邊際。


  這裡說僅只是發⼼的功德有多⼤呢?「假使有⾊者」,意思是如果福德有形體的話,就是「充滿虛空界,其福猶有餘」,意思是甚⾄⽐虛空還廣⼤;虛空其實是無邊無盡的,所以發⼼的福德實在太⼤了。過去我曾覺得,為什麼福德能這麼⼤呢?雖然我們的⾝體好像只是⼩⼩⼀個,但我們的⼼量卻可以跟虛空⼀樣廣⼤。虛空有多⼤,我們無盡的善願和善⼼就有多廣,所以虛空在哪,我們的善⼼就在哪,因此福德也會是無盡廣⼤的。


既發菩提願⼼已,應多勵⼒遍增⻑,
此為餘⽣常憶念,如說學處當遍護,
除⾏⼼體諸律儀,⾮能增⻑正願⼼,
由欲增⻑菩提願,故當勵⼒受此律。


  接著,「如說學處當遍護」,如果是只有發願的⼈,就不需要去持守律儀。⼀般⽽⾔,願菩提⼼可分為有領受戒法、以及沒有領受戒法兩種。過去的祖師有很多種說法,⽽這次講解上是依照有領受願菩提⼼戒來說的,因此有受戒的話,就必須持守學處、律儀。主要的學處是斷除四種黑法(惡法),能夠進⽽⾏持四種⽩法(善法)的話更好;如果沒辦法⾏持⽩法,⾄少也要做到斷除四種黑法,同時再加上第五點――不要捨棄眾⽣。

斷除五種黑法

  什麼是這五種黑法呢?

  ⼀、欺騙上師 

  第⼀個就是欺騙上師、親教師(堪布)或僧眾,我們不應該欺騙上師、親教師。第⼋世⼤寶法王⽶覺多傑曾說:「功德境是上師寶,恩德境是⽗⺟還有施主們,沒有⽐欺騙他們更糟糕的事了。」我們(特別指僧⼈)應該好好想⼀想這段話,尤其是那些施主、功德主們,他們願意將⾃⼰⾝、⼝、意⾟苦積聚的各種財富、物品都供養給僧團和三寶,從他們的⾓度來說,那⼀念佈施⼼真的很好、很棒。就我們僧眾⾃⾝來說,也應該好好善⽤這些供養來做迴向、做修持,尤其要做到第⼋世法王的告誡―不可欺騙施主,這是很重要的。如果欺騙了施主,你的願菩提⼼就沒了,願菩提⼼毀壞了,⾏菩提⼼也就沒了;於是剎那間你已經不再是⼤乘中的⾏者,更不⽤說是密乘的⾏者了。這就是四種黑法的第⼀個,我們⼀定要特別注意。


  ⼆、令⼈悔善⾏ 

  第⼆個黑法,是指讓別⼈後悔,對不應該後悔的事感到後悔。這是什麼意思呢?例如某⼈做了⼀個善業,積聚了很⼤的福德,假設此⼈的名字是札⻄先⽣,他做了很多善業。另外有⼀個內⼼充滿嫉妒的喇嘛,這名字可不能隨便取,不然有些⼈會以為我在說他呢!就稱他為多傑喇嘛好了,多傑喇嘛嫉妒地對札⻄先⽣說:「唉唷!你之前所做的供養真是不好!都浪費了!」這樣說實在很糟糕,因為他讓札⻄先⽣感到後悔,但事實上札⻄根本不需要後悔。


  像這樣讓對⽅後悔的話,也就毀犯了菩提⼼戒。如果對惡業感到後悔,這當然是件好事,可是對⼀個善業感到後悔,這可是不好的。尤其我們平時因為⼼中有⼀些不滿、抱怨,嘴上就喜歡東說⻄說,這些話如果讓其他⼈聽到,讓他們產⽣疑惑,並且對不該後悔的事情⽣起後悔,就是很不好的事。所以,⿇煩你把嘴巴鎖起來,別亂說話,該說話的時候再把嘴巴打開。以上是第⼆個黑法。


  三、毀謗菩薩 

  接著是第三個黑法,就是毀謗菩薩。其實誰是菩薩我們真的不知道,當然菩薩的臉上不會蓋章標明,也沒有貼上任何標籤,因此我們更應該謹慎,不要隨便批評別⼈。甚⾄連⽜、⽺、⾺、狗等動物,我們也不該刻意去輕視毀謗牠們,因為你怎麼知道牠不是⼀個菩薩的化⾝呢?甚⾄還有⼀種說法,對於⼀張驢⼦的圖像,都不能刻意帶著輕視的⼼去加⼊摧毀,更不⽤說對菩薩的批評了。尤其當你無法得知誰是菩薩時,最好的⽅法就是善待任何⼀個⼈。過去達⿓湯巴⼤師說:「未除無明惑幻象,未明⾃⼼本性義,妄臆眾⽣功與過,當墮罪惡⼤淵藪。


  在這種深厚無明的昏暗當中,就算再聰明,其實也都還是在無明煩惱中,沒有出離。所以你無法清楚知道⾃⼰跟他⼈的⼼中在想什麼,雖然現在資訊那麼多,但仍舊無法了知事物的真實情況。雖然如此,我們卻依舊⼤膽地妄加臆測眾⽣的功過,霸道無禮⾃以為是地批評別⼈。這種問題,尤其出現在僧團、學佛團體或是國外的各個佛學中⼼之間,都在說是⾮、互相毀謗,如果不⼩⼼的話,很有可能在中⼼成⽴的那⼀天,你的菩提⼼戒也同時毀壞了。請⼤家特別注意!


  四、欺騙眾⽣ 

  最後第四個黑法,是狡猾地欺騙他⼈,缺乏真誠。現在有許多⼈只想到⾃⼰,總是⽤盡⼼機、處⼼積慮地想要佔⼈便宜,⾃⼰享盡好處,這是很不好的。《孫⼦兵法》中說,最上乘的兵法,就是不⽤⼀兵⼀卒、不動⼑槍、不⾒⾎⽽能戰勝。同樣,⼀個具有⼤悲⼼、菩提⼼的⼈,他可以不⽤暴⼒⽽戰勝,因為他能以慈悲⼼降伏怨敵。若是以⽛還⽛、冤冤相報,只會造成更多的傷害,流更多的⾎,喪失更多無辜的⽣命⽽已。我們必須以寂靜平和的⼼,來⾯對⼀切暴⼒,這就是⼀個修⾏者、⼀個佛教徒應該具有的性格。


  總之,剛剛說了四種黑法,黑可不是指黑⾊喔!這裡的黑是指罪惡、不善,各位對這點要有⼀個了解喔!第⼀個黑法是欺騙上師、欺騙施主,也就是欺騙功德境跟恩德境,這是我們不應該做的。第⼆個黑法是讓⼈對善法⽣起後悔⼼,譬如你看到⼆乘⾏者,卻故意告訴他說:「喔〜⼆乘法不好,你應該學習⼤乘。」結果讓他捨棄別解脫戒的話,可是很危險、很不好的。第三個黑法是毀謗菩薩,這也是不應該做的,因為我們沒有能⼒知道誰是菩薩、誰不是菩薩,所以對任何⼀個眾⽣都不應該有所輕視。第四個黑法是狡猾的欺騙別⼈,我們不能這麼做,應該帶著善⼼,真誠地對待別⼈。


  五、捨棄眾⽣ 

  最後⼀個、第五個是捨棄眾⽣,什麼叫做捨棄眾⽣呢?意思是你只要捨棄任何⼀個眾⽣,就等於是捨棄⼀切眾⽣了。什麼是捨棄⼀個眾⽣呢?例如你本來有機會可以幫助某⼈,但是你卻沒有幫他。這裡的幫助倒不⼀定是要讓他成佛,無論是究竟成佛或只是暫時的、⼀般的幫助,總之你有機會幫助別⼈卻沒有把握,甚⾄還說:「嗯、算了!不要幫他了!」或是某⼈正遭遇⼀些較⼤的困難,⽽你卻說:「唉呀〜就讓他吃點苦吧!別管他了。」這樣就是捨棄眾⽣。同樣的,這裡所說的眾⽣不⼀定是⼈喔,⼩⾄昆蟲都算在內。還記得我們常說⼀切眾⽣嗎?請⼤家⼀定要記得,⼀切眾⽣也包括了昆蟲喔!還有會哞哞哞叫的⽺啊、⽜等等,都包含在眾⽣當中。我們不能刻意地捨棄眾⽣,當然沒有能⼒幫助那是另當別論,但是無論如何,你都不該帶著惡⼼或想要害他的⼼,捨棄去幫助別⼈的機會。


  除了不能直接捨棄眾⽣外,間接捨棄眾⽣也不⾏。什麼是間接捨棄眾⽣呢?例如我們造了很多惡業,就會落⼊惡道對不對?到時我們會變得無法幫助眾⽣,這就算間接捨棄眾⽣喔!所以為了利益⼀切眾⽣,我們必須好好修持,並避免造惡⽽落⼊三惡道,好好修持得到善的⼈⾝才能幫助眾⽣,要這樣向善去發願、修持。


  如果你能深刻了解四種黑法,還有不捨棄眾⽣的學處,經典中說,你在來⽣也不會忘記菩提⼼,就算投⽣為⽜、狗也不會忘記,更不⽤說投⽣為⼈了。所以,就像我昨天提到的故事,那隻⺟狗可能也是個菩薩呢。過去我曾想過,在我們發某個誓⾔之前,⾸先⾃⼰需要有些感受。當我發願吃素時,就看了很多殺豬、殺⽺的光碟,看到⼈們⽤電槍來殺豬,⼀槍打在腦袋上,然後腳還在那不停的抽動……當時我就想說:「啊!還好我今⽣沒有變成那種傷害眾⽣的⼈,未來如果投⽣為那樣的眾⽣,不就慘了?」所以那時我寫了⼀個斷⾁吃素的祈願⽂,算是我⼀個很重要的發願⽂吧!內容是——

  善思如⺟眾,難忍無量苦,
  憶念蒼⽣情,世世永不離。


  我希望⼤家也能如此發願,就算不能⽣⽣世世成為⼀個利益他⼈的⼈,但⾄少不要成為⼀個傷害別⼈的⼈。蔣貢羅卓泰耶⼤師圓寂前曾說:「我什麼功德也沒有,多少也違背⼀些別解脫戒、菩薩戒和密乘戒,但還好沒有違犯根本戒,⼀直能夠好好持守。因此,我希望藉由這⼀點點的持戒功德,未來能讓我投⽣為⼀個不吃⾁的⼈⾝。」看起來斷⾁、吃素只是⼀件⼩事,但這樣的⾏動,代表了⼤的慈愛之⼼,你看蔣貢仁波切的⼤慈悲⼼,不僅是發願不吃⾁,更發願要成為⼀個不傷害眾⽣的⼈。


  今天,我謹代表眾⽣,謝謝⼤家前來領受這個菩提⼼戒,謝謝⼤家!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