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楞伽經與起信論
書籍目錄
第五章 楞伽經與起信論

第五章 楞伽經與起信論


Bg f82

  勝鬘夫人經首言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如來藏,若離若脫若異一切煩惱藏。不空如來藏,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異不思議佛法。」又言如來藏旣爲生死依,又爲不思議佛法之所依。又言「自性清淨如來藏」,又言「自性清淨心」,此兩者爲同一事。


  繼勝鬘經後,楞伽經亦言如來藏,亦言藏識,又合言「如來藏藏識」。勝鬘經無此合言。此一合言之名引起爭論。說者謂起信論誤解了此合言之名。因此,本章首言楞伽經言如來藏之意義,次言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


  近時歐陽竟無先生于楞伽疏決序論中有云:

  「佛以性空、實際、湼槃、不生,是等句義說如來藏」。是爲淨八識。(卷二)。〔案「淨八識」當該是「淨第八識」。〕
  「無始偽習所熏,名爲藏識」。(卷二)。是爲染八識。〔案此亦當爲「染第八識」。〕
  「八識謂:如來藏名藏識,意及意識,並五識身。」(卷五)。是爲染淨一處。〔案此言「八識」是說八種識。「是爲染淨一處」是指如來藏名藏識」言。〕


  攝論無漏寄賴耶中,據是聖言。〔案「據是聖言」即據「如來藏名藏識」染淨一處之聖言也。但楞伽經之如來藏之淨是否可說爲「無漏種」?「攝論無漏寄賴耶中」是否同于「如來藏名藏識」之染淨一處?〕
  稽考楞伽,凡稱如來藏必曰「如來藏藏識」。文不一見,略擧六條:


  一、「而未捨如來藏藏識之名」。
  二、「應淨如來藏藏識之名」。
  三、「若無如來藏名藏識者,則無生滅」。
  四、「如來藏藏識本性清淨」。
  五、「如來藏藏識與七識俱起」。
  六、「如來藏名藏識與意等習氣俱」。


  因是而談,則凡言如來藏者,非獨特說「無我如來藏」也,亦連類說同居阿賴耶識藏也。故曰:「如來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是以賴耶不善因也。若非賴耶,無漏如何能爲不善因耶?故曰:「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八以七爲俱有依也。「客塵」、七識也。「爲客塵所染」,八七俱有依,相依也。「現識以不思議熏變爲因。」賴耶爲無明熏變,非如來藏爲無明熏變也。七八異體,而能熏變,故稱不思議熏也。


  慧日容光,纖毫難混。楞伽不明,相似敎興。長夜迷淪,哀我衆人。如何無明能熏眞如?如何眞如受無明熏?如何心性本淨,客塵所染,心性非識,唯是眞如?如何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案此四問即駁斥起信論,問語亦有驚嘆意。〕


  楞伽:外道有實性相,名不生滅。(卷二)。內法但以凡夫虚妄,起生滅見,不如法性,而言諸法離于生滅(卷五)。遮義則是,表義則非。


  有塵有根有識,稱三和合。有不生不滅,有生滅,稱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是豈如楞伽聖言耶?是豈合勝鬘「如來藏藏識與七識俱起」耶?〔案此語是楞伽之稱述,勝鬘中無此語〕


  歐陽先生意,楞伽中「佛以性空、實際、湼槃、不生,是等句義說如來藏」。此如來藏是「無我如來藏」,亦即「本性清淨」的如來藏。此籠統說的「本性清淨的如來藏」豈即是攝論之持種之清淨的第八識耶?豈定不可以「自性清淨心 —— 眞常心」說之耶?「無我如來藏」之「無我」豈定是「無我」而不准說「我」耶?涅槃經說「常樂我淨」豈虛妄耶?性空、實際、涅槃、不生、無相、無願,是等句義所說的「如來藏」豈定是如中觀家以及虛妄唯識家所說之不生不滅不常不斷的緣起性空之「空如之理」耶?此等句義豈定不可就眞常心 而言之耶?


  又,「無始偽習所熏,名爲藏識」,此是染汙第八識,即染賴耶,此固不錯。然經文「爲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名爲藏識」,是承「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云云而來。然則豈不可視首言之如來藏「爲無始虛偽惡習所熏」,遂得轉名爲藏識耶?豈是空頭言藏識爲無始虛偽惡習所熏耶?歐陽竟無呂秋逸俱是這樣空頭看藏識,不准言如來藏爲無始虛偽惡習所熏,此豈定是楞伽義耶?)如果是如來藏爲無始虛偽惡習所熏,而如來藏又不只是緣起性空之空如之理,則如何不可說「無明能熏眞如,眞如受無明熏」?如何不可說「心性本淨,客塵所染,心性非識,唯是眞如」?辯中邊頌大乘莊嚴經頌俱有此義,豈皆誤耶?如果如來藏爲無始虛偽惡習所熏,始可說「如來藏爲善不善因」。如果如來藏只是空如之理,不受熏,焉能爲善不善因耶?此正是賢首所謂「凝然眞如」也。


  又,「八識謂:如來藏名藏識,意及意識,並五識身」。此中之「如來藏名藏識」是「染淨一處」,此亦不錯。但此「染淨一處」之「如來藏名藏識」豈即是攝論之無漏種寄于賴耶中耶?豈即是以阿賴耶識爲如來藏耶?如果如來藏爲無始虛偽惡習所熏,遂得轉名爲藏識,則此藏識正是本性清淨之如來藏之不染而染。若然,則此藏識正是「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不生不滅」是就本性清淨之如來藏之無我之我,眞常之常,而說。「生滅」是就其不染而染而在識念中說。它爲無始虛偽惡習所熏,不染而染,因此,逐轉爲藏識。此藏識就其本身而言,就是識念,就是生滅。而不生不滅則是其超越的本性,此即眞諦所說之「解性」。…… 續接下文,與

第二節 起信論之「一心開二門」
…… 請參閱原書。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