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歸依三寶之後如何修學
第五章 歸依三寶之後如何修學

第五章 歸依三寶之後如何修學

佛陀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


Bg D20
Bg D21
Bg D22

  一個人,最重要就是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佛法,不僅是信解的,而且是實踐的;唯有從實行中得到實證,纔能得到佛法的實益。所謂實踐,就是修學。然而修行若缺少明智者指導,即成了盲修瞎練,倘若不幸遇到惡知識,又怎能引導向善之道呢?所以佛陀說:「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是預入聖流所必備之四大條件。


  其修學次第,以親近善知識為首,透過善知識的教化,使多聞正法,增長智慧,導引正確的心念言行,順利地走向學佛之道。但是,應親近如何的善知識呢?佛陀為防於此,特又宣說四依,做為修學依據。所謂四依,如經中說:「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依於「四依」的軌則,如法如律的去行,乃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受用。

一、親近善士

  正法,雖可以從經典去了解,但主要還是要從法師處聽聞。接受法師的開導,比起自己讀誦,迅速而容易得多。為了要趣入正法,進求佛道者,應該親近善知識。因為凡夫心識,隨緣有所轉變,既可染成黑色,亦可染成白色;如古德說「近朱則赤,近墨則黑」。若人常接近惡知識,就會種下惡根,永在幽暗惡趣中行。尤其,處此時代,旁門邪道邪法,五花八門,令人眼花撩亂,引人誤入歧途;所以《梵網經菩薩戒》,佛陀教導眾生要發願:「願得好師,願得同學善知識。」這關鍵,非常重要。


  怎樣才是好師?好師就是良師,具正知正見,解行並重之師。如果有解無行,不能教我前進而成就我的德性;如果有行無解,不能開我心地而去除我的迷惑。所以一個人,不論怎樣具有信心,假定不遇良師指導,不經過切磋琢磨,是不可能成法器的;所謂「善根雖宿植,開悟由良師」,就是這個意思。其次,再說到同學善知識,或稱同行善知識。


  明師的開導,固然很重要,同學的提攜與資輔,同樣的不可缺。明師不能經常的與學習的人生活在一起,在學習中的人之行為與佛法的理解,同行者看得清清楚楚,隨時可以糾正我們;所以同參道友,對我們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得到別人的糾正,要感恩接受。但好意糾正他人時,口氣也不能太壞;否則,不但達不到好效果,反而引起反感,善意成了惡緣,豈不可惜!


  親近善知識,可以讓我們增廣覺智。依智慧修學,循序漸進,捨惡奉善,究竟智須漸漸開發,學有次第,並非一蹴可及。世人貪圖速成,常是不肯腳踏實地,因此而受騙招殃;真是「欲速不達」,反致背道而馳,離佛道愈遠了。然而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固然要緊,自己向上向道的心更加重要;否則雖聞他人說教法,自己不受教化或不會運用,又怎能開智慧,而獲得正法行呢?

二、聽聞正法

  正法,是從多聞中得來。《華嚴經》說:「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譬如暗中寶,無燈不可見」。一切聖典都說修學佛法,非聽經聞法不可;如果不聞法,就不知道了生脫死,不知道佛教正法,甚至連歸依三寶也不知道;所以應該多聞正法,增長智慧,引導正確的心念言行,隨緣隨分修習淨業,纔能獲得幸福美滿的人生,走向成佛之道。


  然而多聞正法之善士到底是何種人呢?佛陀說:「我為一切眾生真善知識,非舍利弗、目犍連等。」 可見,能成為善知識者,並不容易。佛弟子中,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連神通第一,都不能稱善知識。難怪,持律嚴謹、學問廣博,雖如弘一大師那樣的人,他在福建弘法期中,還說自己是「冒充善知識,受了許多善男信女的禮拜供養,可以說是慚愧已極了。」這麼說來德慧具備,解行並進,是值得我們去親近而跟從學習,但我們遇不到福慧圓滿的善知識,而於少分功德的善知識,也可以注意他的長處而修學這樣纔能得到法益。


  遇到善知識、聽聞正法,這種良好的機緣是非常難得的。法是一切功德之母,如《涅槃經》中佛說:「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諸佛皆依法而生,為求一句佛法,犧牲生命亦在所不辭。我們對法應生起渴求的珍重心。釋迦牟尼佛曾經求半句偈而捨生;古之高僧大德,為流傳佛法,甚至犧牲生命。義淨法師〈取經詩〉云:「去人成百歸無十,後者安知前者難」,我們現在能聞法、學法,都是古聖先賢們費盡千辛萬苦,用他們的生命換來的。我們應該要善加宏揚推廣,普利群生。

三、如理思惟

  佛陀開示正法時,總是告誡弟子們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聞法要有真實受用,首先必須要「諦聽」—— 好好地注意聽聞;其次要「善思」—— 思惟抉擇;再其次要「善念」憶念在心;然後要「如法修行」。對法要生殷重心,聽法要誠誠實實的聽,進而思惟義理,所謂從聞思修,聽聞聖教後,運用理智來決定努力的目標和方法。佛教的三無漏學是戒、定、慧。慧,有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增長智慧,是從聞、思、修智慧,所陶冶出來的。


  在《佛遺教經》中,佛陀告誡弟子:「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因此善知識與受教者是互動的。一個人,得不到善知識的指導,固然值得憐憫,但遇善知識後,不能恭敬學習,更令人惋惜。所以如何從親近善知識的因緣中多聞正法,進而內心思惟,使修行有正確的方向,並如法精進,此對學佛求法者來講,實在是最切要的大事。


  然而,凡是成就一件事,沒有不勞而獲的。孔子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二八)孔子喻此,顯示好聖賢之學的人難求;同時,也告訴我們,好樂修習聖賢之學,是成聖成賢的重要條件。

四、法隨法行

  佛陀成道後,發現一切眾生,皆具佛性,乃依衆生的根機,廣施方便,演說無量教法,欲令一切眾生入佛之知見。佛陀在菩提樹下所證悟的真理,是徹見緣起法,而四聖諦是體悟緣起的方便法門。所以佛陀之教化,以四聖諦為教法綱要,而苦、集、滅、道,四聖諦中,尤為重要的,是「道」之實踐,由修八正道而達於涅槃。


  佛陀的中道思想,首先是在此提出的。是指遠離苦行與欲樂兩種極端的修行方式,以不苦不樂的中正穩健的態度,修持八正聖道。八正道是八種正道,於實踐修行上,有其互相資助的關係,缺一不可。八正道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學佛者實踐修行的德目,基本上仍是以八正道為主,依此修學,必能淨化身口意三業。


  佛法的中道行,是向上的正行,為人類德行的深化又廣化。他所以超勝人間一般的德行,即因為中道是依於正法而契入正法的。中道行是德行的常道,與世間常遍的真理相隨順、相契合,所以經中常說:「法隨法行」。依中道去實踐,能達到法的體現,稱為「知法入法」。體見正法的理智平等,稱為「法身」。所以佛法是依法見法的德行,真理與德行,是息息相關、完全相通的。依真理而發起德行,依德行體現真理,真理與德行的統一,達到理與智、智與行的圓滿,即為佛法崇高的目的。


 「佛教」:顧名思義,是佛陀的教育。在佛陀的教育中,我們把它分成兩方面來說:就是解門與行門。
 「解門」:是了解佛陀所說的真理,包括三藏十二部經。能解開我們心中之塵勞惑亂,使解惑開慧。
 「行門」:是修行的法門,如念佛、禮佛、拜懺、行香、靜坐,乃至於行門作務,都包括在内。


  解門中,雖然可以了解各種經教理論,教我們許多修行的方法,但最重要還是要落實在日常生活中;解行並重,乃能受益。因為「不知而行」,猶如有腳無眼,雖想行,但不知往那個方向走。「知而不行」猶如有眼無腳,雖然知道該怎麼走,但沒有腳,也沒辦法走。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們應該「知行合一」;這就是佛門中所講的「解行並重」。有的人,在佛門已多年,但聽別人三兩句話,就被牽著鼻子走;這就是沒有從「解門」和「行門」下工夫的惡果。


  總之,修學佛道乃建立於親近善士,進而多聞正法、內正思惟、如法修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信解行證,方能增進生命的光采。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