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用功的目的是在發明己躬大事,悟徹本覺心源,並解開一切衆生無始來的生滅、垢淨、聖凡、增減等情見的死結,而復歸自在無礙,寂滅無爲的本元心性。
但禪宗之開悟與否,須視疑情之能否現前而定,如果疑現前,早晚必得開悟。如不現前,則開悟無期。唯疑情之是否現前,端賴平常所做的功夫,是否親切綿密而有進步,所以吾人參禪欲求悟明心地者,須急切的抱定話頭,把牢疑情,自不難有了當之時期也。
甲、眞疑現前
參禪人在話頭上,照顧得綿綿密密,清清朗朗,不爲昏散境界所動,他照顧話頭的功夫總算有了得力處。如果在二六時中,行也參,坐也參,功夫不打濕走樣,也不雜用其心,這便是疑情有了着落處,久之,定有疑情發起。但此處不可停滯呆板,保守不前,見有一絲絲疑情現前,便認爲是功夫得手,更無餘事,這是錯誤的。
此時必須要活活潑潑地參將來,疑將去,親親切切地參將去,疑將來,剎那剎那,念念之間不得停住,雖遇泰山崩於前,麋鹿興於左,也務要保持疑情不失,絲毫放鬆不得。此時話頭與疑情成爲二而一,一而二,純然一體,不可分別的東西,梗塞在行人心中,吞不下,吐不出,長時如此,乃得到眞疑現前。否則,稍縱即逝,功夫便不能進步,如仰山古梅禪師說:「將本話頭提將起來,疑來疑去,拶來拶去,擬定身心討個分曉。」這便是對參話頭起疑情,用功夫的明確指示。
功夫更進一步,便是疑情結成一團,打成一片,不參自參,不疑自疑,動靜恆一,寤寐一如,從朝至暮,徹頭徹尾,只有這個疑情在。古人所謂:「到此時行不知行,坐不知坐,不分人我,忘却身心,等同銅牆鐵壁,無針縫隙可入,恰似足立千仞,無半步之地可移。」到此疑情甩不開,放不落的境界,你不找它,它不離你,徹天徹地,只此一疑,這便是眞疑現前的境界。此處又名黑漆桶子,又名疑情團子,一旦功夫相應(因緣成熟,瓜熟蒂落),磕着碰着,打破疑團,桶底脫落,啊地一聲,翻過身來,抓着娘生面孔,親見自己本來,這纔是開悟境界,到家消息。
此節所說「眞疑現前」與「開悟境界」,本是方便之談。其實此處功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是用口說得出來的境界,更不是用筆寫得出的東西,但本書既定名爲學禪方便之談,不妨方便談談作個參考。
但此處有個簡別,有等禪和子,不知此處所說「眞疑現前」的境界,完全是由行人日用尋常的功夫逼拶至此,如香林禪師說:「老僧三十年不雜用心,四十年才打成一片。」不是一般狂慧禪者,尚未用上三天功夫,憑着自己的臆想,或是看了幾則公案,便妄自誇大,以爲自己的功夫,到了如何程度,見着人便亂通機鋒,這是禪宗切忌之事。
又有一類鈍根者流,不了解此處所說眞疑現前,乃是從自心功用,逼拶出來的境界(非下一番苦功不能到此),而乃誤聽人言,謂此種境界,如何神密微妙,如何能致開悟之境,反將自己生滅念頭上所起的一種相似疑情,竟把它當着是眞疑現前。這是天大的錯誤!因爲眞疑現前,必有悟處,古人云:「行到山窮水盡處,自然有個轉身時。」若是生滅念頭上所起的疑情,縱使功用相應,猶似是而非,乃屬光景門頭之事,並非眞正無漏功用,所以古人說:「須將眞金多勘驗,莫把魚目混珍珠。」
又有一類狂慧者,於所見所聞之中,得知吾人六根門頭,有一箇無位眞人,在那裏放光動地,便以爲日用尋常能見能聞的這個,卽是自己的本來面目,不須另起疑情,更不肯死心踏地做功夫,這是大錯特錯的見解!須知他所知的「無位眞人」,和「本來面目」是屬於知解一邊的事,並沒有親證實見到,所謂光景門頭之事,法塵分別影事,距明心見性尙隔一重須彌大山。極而言之,這等人將識神當作眞的本來人,那知起惑、造業、受報的也是他,如楚石琦禪師說:「以爲認得能嗔能喜能見能聞者,便是一生參學事畢。我且問你,無常到時,燒作一堆灰,這能嗔能喜能見能聞的什麽處去也?」,所以古人亦說:「修道之人不識眞,只因從前認識神,無量劫來生死本,痴人當作本來人。」
又洞山禪師亦呵斥此等人,不肯用功的錯誤云:「嗟見今時學道流,千千萬萬認門頭,恰似入京朝聖主,祇到潼關卽便休。」這都是叫我們認清眞妄,奮志前進,不可停滯之意,學者於此,切須留神。此處再引于頓參紫玉公案作證:于刺史問紫玉禪師「如何是佛?」紫呼「于刺史!」于公應「諾」。紫玉云:「更莫別求。」于公似有省悟。藥山禪師聞之云:「可惜一位于刺史,活埋向紫玉山中。」後于刺史赴藥山處求教。藥山亦呼「于刺史!」于復應「諾」。藥山云:「是甚麼?」于自此徹悟。
乙、悟境淺深
疑情是功夫的過程,開悟方是功夫的最後階段。功夫的過程,在前面各章,都已述過。此節所說正是開悟的境界,但有淺深不同的差別,所謂「大疑大悟,小疑小悟,有疑必悟,不疑不悟。」由此卽知「無疑不是功夫,有疑必然開悟。」如果眞的疑情現前.並不須要很久,卽有悟處可見,或於一二枝香,通個消息,得到一知半解的悟境,或於一二日內,得個歇處,亦能於向上一著,有個相應的照會,但因所見不敵,所悟不深,並非大悟之境。
如疑情打成一片,結成一團,在三五日內(或十日半月,)忽然磕着碰着,打破疑團,爆地一聲,透得關來,便是打破本參的境界。更於三五個七日(或於一二月不等)忽然桶底脫落,翻過身來,管取驚天動地,從此撤去藩籬,斬斷葛籐,露出自心天眞,還我本來面目,光燦燦,赤陀陀,不見一物,不少一法,是爲大徹大悟之境。古人云:「上與諸佛同體,下與衆生同根,今日始知根之與體,亦了不可得。」又云:「從此識得娘生面,更不與人作怨親。」又云:「百尺竿頭重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這都是說的此處開悟之境。但此事說來容易,實際行之甚難。
從前有位善知識說,他做了十五年功夫,還不能得個入處,後來發願,十年不出再堂門,功夫才用到壁立萬切,再又五年,方得打破黑漆桶子。又長慶禪師二十年來,坐破七個蒲團,一日捲起門簾,方才忽然大悟,乃說偈曰:「也大差,也大差,捲起簾子看天下,有人問我是何宗,拈起拂子擘口打。」這亦是說的開悟之事,頗非容易,凡我同修,各自努力。又上面所說開悟之時間的長短,乃是隨各人宿世善根與今世用功情形而定,並非有固定開悟之期限,希閱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