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真正的激勵
第五章 真正的激勵

第五章 真正的激勵


Bg A77

   
   啟發或開悟的英文稱為 enlight,字首“ en ”有「促使,讓其發生作用」的意思,“ Light ” 就是光,從字面上直解,就是「讓光顯現」、「使其發光」。太陽的光能照耀在地球上,比擬心靈之光顯現,激發我們產生新的思維或對人事物有一種嶄新的洞見或體會。   


   一般人對於善於觀人相、手相的人,都感到非常驚異,覺得他們怎麼那麼厲害,竟然可以從一張臉的輪廓、比例、形狀、顏色或是手的紋路、長短,便能將一個人的過去、現在與未來,論斷地那麼的準確。


   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觀人術,厲害的可能不是解讀這些外顯資訊的看相高人而已;另一方面,被觀面相手相的人,也很厲害,竟然把歲月的痕跡,甚至未來的命運,有如一個技藝高超的雕刻匠,精準地刻畫於自己的臉上手上,以至讓對方推算得那麼地準確。


   換句話說,真正讓命運被觀得、被算得那麼準確的,是我們自己,而不是觀相或論命者。只可惜,並非人人有能力敏銳的解讀這些訊息,倘若我們能回復這種敏銳的自我觀察、領悟能力,或許就可以像孔子所說的:五十知天命,或如〈了凡四訓〉中所載述袁了凡居士的故事,因為改變自己的心念和行動,而改變了原本的宿命,創造了嶄新的命運。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透過別人的眼睛來看自己,用那樣的方式所看到的其實是「客人」,忘了也可以用自己發光的心眼,來看自己真正的「主人」。

   古今中外許多的經典裡,都曾提到光的存在。宗教藝術裡,光輪與火燄的表現更是出世智慧的象徵。佛經中記載,佛教創教者釋迦牟尼佛在向跟隨的大眾弟子傳道解惑之時,身上常散發出不同的光芒。

   其它的宗派,也有許多關於光的闡述:《聖經》創世紀第1章3節:「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約翰壹書福音第8章12節說:「我是世界的光。跟從我的,就不在黑暗裡走,必要得著生命的光。」;約翰壹書第1章5節:「神就是光,在他毫無黑暗」。


   那聖人之光源自於何處呢?「心經」中提到聖觀自在菩薩修行功深,證得能夠超越世俗生滅此岸、到達神聖永恆彼岸的大智慧後,而能「照」見五蘊皆空。所謂能「照」,意指的不就是一種「光」的作用嗎?


   有則小故事是這麼說的:

   一位內心充滿喜悅與滿足的流浪人在林間散步著,當她涉足經過一條小溪時,突然被水底閃耀的光芒所吸引,原來是一顆很美的寶石,她彎下腰來撿拾寶石,放入行囊中。
   那一天午後,當她繼續在林間遊蕩時,遇見了另外一位旅人。那位旅人因為已經好幾天沒有吃過東西了,便禮貌地向這位女士詢問:「請問你可以施捨一些麵包乾糧給我嗎?我已經挨餓了好些天了。」


   「當然沒有問題」,女士很大方的放下行囊,從裡面取出幾塊麵包給這位挨餓的旅人。
   這個時候,那位旅人看到女士行囊中那顆美麗的寶石。他受到那個光芒的吸引,當女士告訴他,早上在小溪撿到寶石的奇遇,那位旅人說:「妳願意把那顆寶石給我嗎?」


   「可以!」女士很爽快地回答這位旅人的要求。
   旅人滿心歡喜的接過寶石,幾乎是用跳著舞的方式告辭了女士,心想後半輩子的財富竟然就這樣從天上掉了下來。

   兩天之後,當女士愉快地在小徑中走著的時候,同一位旅人跑了果來。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向女士行了個禮:「女士,謝謝你前兩天那麼慷慨地把撿到的寶石給我,我想了想,我希望你給我更珍貴的動西。」


   女士不解的回答:「親愛的朋友,那顆寶石已經是我所擁有的最有價值的東西,我實在想不出來還有什麼可以跟你分享的?」
   旅人說:「我希望你教導我:如何能擁有願意將一顆寶石,毫不考慮就送給我這個陌生旅人的高貴心靈」。

   人類對鑽石有長久歷史的喜好,鑽石是地球上發現硬度最高的碳化合物。據說傳世至今最大的裸鑽為「庫禮南鑽石」,於1905 年發掘於南非,重達 3,106 克拉,後來切割出好幾顆價值不菲的鑽石,最大的一顆為重達 530.2 克拉的南非之星,目前鑲嵌於英國皇室御寶權杖上作為主鑽。


   歷史上最有價值的單一顆鑽石,則為「希望之鑽。雖名為希望,但卻常常為擁有它的主人帶來許多惡運,包括法皇路易十六等,現以二億五千萬美元的身價,存放於美國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


   相傳,最早使用鑽石的民族是印度人,他們認為鑽石具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幫助人獲得勇氣、美德與力量,去除惡運帶來好運、對抗負向星球磁波的干擾、也有助於身體健康。到了17世紀才發展出鑽石切割技術,讓鑽石閃耀出燦爛光芒,終於成為人間最有價值的物品。


   什麼不同時期,世界不同地區的人,皆喜好鑽石?事實上,鑽石在未經琢磨、拋光之前,外觀和其它礦石並沒有太大不同,經切割琢磨之後,方能折射出絢爛的光芒。


   鑽石當然有它經濟上不凡的價值;現今大部份的人也以鑽石的堅硬、恆久散發耀目光芒的特性,來象徵愛情的堅貞、榮耀物質上的地位與財富等等。而那種光芒,或許正呼應了我們內心能夠發光的本性,而讓人不約而同的嚮往和喜愛。

   另外一部闡揚佛陀空性思想的經典〈金剛經〉,亦是以金剛鑽堅硬無比且能閃耀光芒的特性,來表徵每個人內在本性所具有的般若智慧。所以,西方通常將「金剛經」譯為 Diamond Sutra,意即鑽石的經典。


   這部經典裡,佛陀並沒有教人要向外去挖掘或尋求任何物質上的寶藏或是鑽石,反而指出任何存在的有為有形表相,皆如同雷電、夢幻泡影一般,倏忽即逝,唯有超越「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與「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等種種心相的層次,「無所住生其心」便能見証空性,那個空性的本心就有如鑽石一般光明、堅硬與恆久。

   一位朋友和我分享她成家立業的過程:大專畢業後,出社會工作了幾年,覺得每天忙忙碌碌,不曉得為了什麼,內心好像不是很快樂。想一想,或許是因為單身的緣故,也許該是時候找個人結婚,組織一個家庭,有了家庭之後,應該會比較快樂。


   結婚後,她內心還是覺得少了什麼東西。想一想,也許是因為沒有自己的房子,寄人籬下的生活,總覺得有不確定感,於是很努力的積蓄了點錢,付了頭期款,總算有了自己的房子。


   有了自己的房子後,覺得自己依舊不快樂。想一想,一個家,雖然有了擋風遮雨的處所,但裡面沒有一頭「小豬」,不太像是一個完整的家。於是夫婦兩人很努力做人,順利擁有一個白白胖胖的小孩,為人父母的喜悅固然很棒,但一段時間之後,好像也沒有真正很快樂,那個內心深處的不滿足,好像還是存在那裡,並沒有隨著擁有原先渴望的人事物消失。她百思不解,到底怎樣才能擁有真實的快樂?


   西方的激勵、鼓舞,稱為 “inspire”,除了有吸入清新的空氣,讓其進入體內的意思之外,也有深入心靈深處的意涵。一個不經世事的小孩,可以從一個枕頭、一塊積木、一抹微笑……就獲得莫大的喜悅,因為他是全然的「活在當下」,享受生命的美好。


   當我們為了獲得某種需要的事物而採取行動時,這其實僅反應了一件事實,就是我們內心深處缺乏某種東西,這種「匱乏的心態」或稱為「空虛」,源自於內心,其實並不能藉由外在的人事物得到滿足。


   一個小朋友在球場上打籃球,非常享受投籃的樂趣,在球場奔跑的時候神采飛揚。後來有人跟他說:「你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像喬丹一樣!」他想也對,為什麼我不能像喬丹一樣?一旦在腦海裡面形成「有所嚮往」或「有所住」的心相之後,他就開始喪失原本打籃球的樂趣,在球場上變得無精打采,覺得過去從來沒有好好的練球(過去心),而現在球也打得也不夠好(現在心),以及擔憂未來無論 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超越喬丹(未來心)。


   原初的那個「神采」便是「活在當下」所顯現出有如鑽石會發射光芒的生命狀態,當轉念變成有所外求或有「住於心」時,生命的光芒剎那隱晦。
   喬丹最初也是單純地因為喜歡打籃球而打籃球,任何一位籃球運動愛好者,即使無法成為「空中飛人」,只要「活在當下」,「無所住」地去採取行動,那麼他所享受到的投籃樂趣,絲毫不遜於飛人喬丹。


   同樣地,浴室裡高歌,也許設備排場比不上卡拉 OK,但此刻無所冀求的放聲一曲,獲得的喜樂不是其他正式場合所能回饋的。
   「滿足的活在當下,不論採取什麼行動,自我激勵,都會獲得源源不絕的喜悅。」

找一個不被打擾的角落,也許在你的書房,或者是樹下一顆石頭上,安心、放鬆的坐在那裡。
將你慣於向外的五官,轉而往內,收攝在心窩裡,眼往內精心、耳往內聽於心、鼻往內嗅於心、舌往內嚐於心,身往內住於心。
配合規律與和緩的呼吸,注意力集中而保持心態放鬆。


全然放心之中,從心中顯現一顆放射出光芒萬丈的鑽石,那如麗日的光芒,普照全身——包括四肢與內在器官,讓所有細胞獲得淨化。

再以一種無量的心,將此淨光向外擴散,與天地融合,祝福萬有。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