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3 第三天下午開示

我們繼續講發心的第四心 ── 發「迴向心」。
所謂迴向,是指不要把自己的功德據為己有、只想自己得利,因為這不是我們學佛應有的態度。希望把功德與所有人分享、同沾利樂,這是迴向最重要的意義。
迴向是要實際地從內心裡做到,不要住著在自己所修的功德與成績。但一般人往往在誦了一部經、拜了幾拜佛、或念了幾句佛號後,就認為這麼做有功德,要做迴向。

不要誤把「迴向 」
形式化、功德化
真正的功德,是在你修行的過程中,身心有所體驗、轉變後,獲得真實的利益和受用,但卻不住著在這樣的成就上。如果進一步能夠把自己學習到、所得到的成果,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共同擁有,這種功德共享,才是真正的迴向。
例如我們今天在這裡打七,其實除了我們自己在這裡用功外,這次念佛共修的活動之所以能順利進行,是因為有許多法師的法器帶領得非常好,還有許多外護的護七義工們把大家關照得很好,尤其是大寮(廚房)的菩薩們的用心調配,讓我們每一餐都吃得營養健康、又非常可口、非常舒服。
像這一類的奉獻,是在自己學習、努力,並且得到實際的功德、利益後,又把自己的時間、精神、能力和種種一切,化做實際的身心行動貢獻給大眾,來成就、成全他人,讓其他人也能得利,這才是最真實的迴向。
但現在有很多人,往往把迴向形式化、功德化,以致於變成另一種形式的佔有和貪取。例如,為什麼我們要「迴小向大」?有人就會告訴你:「因為不要去執著,所以功德會比較大!」實際上,這樣的說法只是執著於更大的功德罷了。
又例如,在做功德(捐款)時常會被問到:「功德主的名字要寫誰呢?」很多人就會回答:「不用啦!寫無名氏就好了啦!因為聽說寫無名氏,功德會比較大!」其實戀著的還是功德,而且是更大的功德!
並不是動輒念幾部經就要迴向,也不是念幾句佛號就要迴向,結果對於經文的義理沒有真實地體悟,只是貪求迴向能有更大的功德,這樣的做法、心態,都不盡然是對的。
很多的教義、教理本來都是十分正確的,但如果沒有實際地體會、運用或受用,並針對眾生的習氣去糾正、指導,往往落在文字、義理的說明後,久而久之,就會衍生出另一種弊病。所以時至今日,迴向常常就變成了一種貪戀,這就不正確了。
迴向的意義並沒有問題,它具足了迴因向果、迴小向大、迴己向他,甚至是將功德迴向無上的菩提。從修學佛法的角度來看,我們自己要常常存有這樣的心,才不會讓自己停駐於所得到的成績上。
能夠有這樣的心,我們才能向最高的佛地進行;能夠有這樣的心,我們才能不忘失學佛是為了要成就其他的眾生。這就是我們迴向真正的目的。
希望大家要瞭解迴向真正的意義;當自己身心從修行而得到了體驗、成績時,不要忘失要將這種利益、受用奉獻給其他眾生,也讓大家能一同獲利。這就是迴向最主要、最真切的意義和目的。
這也正是師父教誡我們的,在提昇自己生命的品質後,就要去建設人間的淨土,這才是真正的迴向。
現在,我按照著佛經上、祖師們所解說的迴向意義,向大家多做一些說明。
第一,迴因向果。這裡的「因」和「果」與平常我們所體認「因緣、因果」不同。我會慢慢向大家解釋。
這裡要特別向大家說明的就是,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的智慧、德性、功德,與佛是無二無別的,這是每一個人身心本有的清淨佛性。《華嚴經》記載,佛陀證道時告訴我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在《法華經》也提到:「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乃開示眾生悟入佛之知見。」
一切眾生皆具佛的知見,只是我們沒辦法去打開它、顯現它,也沒辦法證悟它。我們學佛念佛,除了要以一念的清淨心、歡喜心求生淨土之外,最主要就是要認清我們每個人的佛性本自具足、本自圓滿、沒有欠缺。
世間的財富需要去追求、去積累,世間的學問也需要去學習、去充實,但是,學佛卻恰恰相反,不需要去追逐和積累。各位今天來到這裡學佛拜佛,可能有人就會這麼想:我每天這樣念了一萬聲以上的佛號,每天也拜了好幾百拜的佛,七天下來,應該就念了十萬聲左右的佛號!可能也拜了將近五千拜的佛!真是了不起的功德!而如果這麼一直繼續不斷地累積下去,越積越多,最後應該就可以成佛了!
我告訴各位,事實正好恰恰相反。佛法告訴我們,我們的生死妄緣之所以無法了脫,是來自於無明和貪嗔癡之故。因為我們放捨不下眾生的情執,譬如貪愛、計較、分別等種種一切,使得我們沒辦法去受用、體覺自己本有的清淨本體,所以我們才來學佛、來修行。
因此,學佛修行,是要學著把自己身心所有的無明、煩惱、計較、貪戀、種種不滿,不斷地放下、放下、再放下,放到無可放時,清淨的本心就豁然顯現。在《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裡也提到,在「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後,就能「自得心開」。

迴因向果:
以清淨本性和彌陀相應
各位想想,如果不是因為你本來就具足了和諸佛相同的清淨本性,有可能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方式不斷地去憶念阿彌陀佛,然後就會自得心開、證得圓通嗎?諸佛菩薩就能現在你的面前,而你馬上就能與諸佛無二無別嗎?當然不可能!
當我們每一念都是清淨、不具生死凡夫的情見,每一念都與佛相應、都具足佛的清淨心,那~我們不是佛嗎?這就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
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每一個念頭,都是在生死塵勞與貪嗔癡愛、無明中流轉,而且時時刻刻都放不下,所以我們是凡夫。
因此,學佛修行,並不是要去學習或修習一些自己本來不具足的東西,並不是得要不斷地去追求、積累,甚至去佔有、擁有,一直到具足很大的數量時,才算成就。並非如此!
我們也聽過,成佛得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這是指修行得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斷除自己所有的身心煩惱。但實際上,這是因為自己無法究竟斷除身心無明,所以才得花上這麼長的時間。
並不是要我們欠缺了什麼,所以要在這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裡去「補貨」,而是我們本來就擁有了一切,只是因為妄想執著分別,使得我們變成凡夫。如果你能放下這一切妄想執著,豁然開朗,你就能見佛。所以有的人很快就能成佛,有的人卻得花費三大阿僧祇劫,這麼長的時間才能成就。其實,一旦一念凡夫的情見生起,處處計較、處處執著,當下你就是凡夫;反之,若你每一念都與佛相應,那你念念就能具足像佛一樣的慈悲智慧。
「迴因向果」用在念佛法門上,就是當我們念佛時,從每一句的佛號聲中,我們都要知道這句佛號除了是阿彌陀佛果德圓滿的聖號外,在我們自己性體內的清淨本體,也叫阿彌陀佛。這就是「迴因向果」的真義。
既然每一個人與佛都是無二無別,但阿彌陀佛是無量光、無量壽,為什麼我們卻沒有光,也沒有壽?這麼短命,也沒有像佛一般的智慧?實際上,並不是我們沒有,而是被我們自己的煩惱分別遮蔽了,所以顯現不出來。
當你從修行中很真實地去學習放下,放下我們眾生所有的執著貪戀,最後,清淨本心和智慧,就會如朵朵盛開的蓮花一般,心花頓開。各位不要以為真會有一朵蓮花在那裡,其實那也是種形容,用蓮花來代表清淨的本體。
此刻如果我們沒有好好地修行用功,去到西方極樂世界後,就只會處在一個清淨的性體裡,而無法發揮性體的功能和德用,還得經過非常長時間的修行醞釀。
我希望大家要知道,念佛真正的功德在於當我們念出每一聲佛號時,能夠與自己的清淨本體相應,從而能生如是因、起如是覺,並且又能於果上與阿彌陀佛真正相應。如此一來,便是真正做到如母憶子、如子憶母般地憶佛念佛,同時也做到了「迴因向果」。
換言之,如果我們的每一念,都能感受到自己身心所具足的清淨法身、清淨德相是與佛無二無別的,甚至本來就是個天生、自性的佛,那麼,只要我們此時稱此清淨本性發出它全體的功能,然後再與果德上阿彌陀佛的願力來相應,這麼一來,彼此的願就能很容易互相接應。而在你自己的身心上,也能真正感受到佛的力量,這就是所謂的「願願相續」。
如果不是以這種方式來念佛,說句老實話,即便你念得再多、再苦,也一樣得不到力量。所以同樣是一本經,同樣是祖師開示過的內容,當它經過你生命真實的體驗與歷練,你所說出來的內涵就絕對不同。
因此,我敢保證,我自己帶領的佛七和別人帶的就不同;我自己帶領的禪七也會與別人帶的不同。為什麼呢?沒有為什麼,只因為有著一位好師父教導指導,又再經過自己真實生命的歷練與體驗,當然就能清楚。
我希望在座的各位要瞭解「佛法不遠人」,佛法離我們並不遠,只是我們用自己的妄識加以分別、錯解後,與它的距離才愈來愈遠。
第二,迴小向大。這裡的「大」、「小」不是在於功德的大小。所謂「小」,是指只求個人的利益、個人身心的成績、體驗或受用。
念佛真的很殊勝,你愈認真、愈精進,你的身心就真的能在一句佛號聲裡不起煩惱,而且,二六時中皆能非常自在、非常安然。但如果當你念佛得到如此身心受用後,天天就只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個不停,不管、也不願意去做其他的事,總覺得其他的事都是障礙、障道的魔業,那可就錯誤了。
所謂迴小向大,是指當我們在佛堂、禪堂裡經過一段修行歷練,放下了少部分眾生的妄想、情執與貪愛,以致於身心獲得少許輕安的利益後,有了這番的基礎,還必須得從實際的生活上去歷練。

迴小向大:在廣大因緣
中考驗自己的身心力量
不能因為此時此刻自己身心風平浪靜,掌握得很好,就認為自己在佛法上已經可以勝任了,這樣你就錯了。你必須回到你的事業崗位和生活上,把你自己修行的體驗與利益,運用於實際的生活上,去面對它、去處理它,看看此時自己的身心能否經得住這番風雨的淬鍊與折磨。
在這番風雨之中,你的心是否能繼續屹立、不受障礙。如果這時候你發覺自己仍有問題,你就從內心裡再把這句佛號聲念出來,然後就得具足一種慚愧心,並生起一種要更加精進、努力的心,告訴自己:自己所學仍欠缺、非常有限,面對世間風雨折磨的考驗時,自己仍然這麼脆弱!
因此,各位應該瞭解,學佛修行需要相當的勇氣,因為你要能從自己生命的小成就、小圈子裡走出來,走向更寬廣的大眾之中,這才是真正菩薩道的精神,也才是真正的「迴小向大」。
千萬不要以為所謂的「小」是指小乘,認為小乘只是自己管自己的自了漢。其實,不能這麼說。佛陀時代的僧伽,現在一般稱為「上座部」,而不能稱之為「小乘」,為什麼呢?因為「大」與「小」,有種貶抑、歧視的意思,這對佛法、對三寶都是不恭敬的。
事實上,小乘也並不是自了漢。各位看看佛陀時代的弟子,這些大尊者們,個個都弘化一方,哪一個人只是為了成就自己的道業呢?
佛陀派富留那尊者去沒有佛法的邊地弘法時,他問富留那尊者:「當地欠缺佛法,眾生性質非常之惡、非常之殘暴,尤其是對於不同信仰的異教徒和不同種族的人都非常的兇殘,你是否敢去這個地方?」
富留那尊者回答:「沒關係,不管他們多麼兇殘,我都願意去。」
佛陀又問:「如果你去了以後,他們不接受你的佛法,又不斷地痛罵你呢?」
富留那尊者回答:「沒關係,只是罵我,也沒有真正的打我、傷害我。就讓他們罵吧!我還是繼續弘揚佛法。」
佛陀再問:「那~如果他們打你、傷你呢?」
富留那尊者說:「也沒關係,他們雖然打我、傷我,但還是留我一條命,只要我這條命還在,我還是可以為他們繼續說法。」
佛陀繼續問:「如果他們真的就把你殺了呢?」
富留那尊者說:「如果他們把我殺了,那我這色身能如此為法、為眾生來做犧牲奉獻,已是一件最有意義的事,還有什麼好執著或好害怕的呢?」
結果,富留那尊者真的就去到當地弘法了。
在佛陀時代,佛陀自己弘法的區域大概都是在恆河流域,不出恆河的範圍,但後來佛法為什麼能弘揚到更遠的地方?其實都是這些大弟子們的功勞,當然,後來阿育王的護持也是關鍵。
如果沒有這些尊者集結經典、四處講經說法、教導眾生,後世不可能有這麼多人來學佛。時至今日,這些南傳上座部的大德們,也是處處都在做教化的工作,所以並不是自了漢。
小乘佛法之所以被人認定為「自了漢」,最主要在於他們並沒有接受大乘《華嚴經》或《法華經》認為「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清淨德性」的基本說法,他們認為一切眾生自性皆是緣起空,所以並沒有所謂的清淨德性,而且他們也認為,一切諸法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的,所以當他們已證悟苦空無常的道理時,就認為自己的修證已經圓滿,不必再求究竟解脫、究竟成就,亦即他們並不想成佛。
從教理的角度來看,我們會說小乘的修行者不知有清淨的佛性,也沒有體認到一切諸法雖在眾相上是苦的、空的、無常的、無我的,但就性體而言,卻具足了常樂我淨的道理。我們是以如此法理、義理的觀點才稱之為小乘,而非指他們是自了漢;如果稱他們為自了漢,那是我們對三寶不恭敬。
我希望大家要瞭解,迴小向大是要立足於我們現在身心修行的根基,然後勇敢地走出去,走入家庭、走入社會、走入群眾之中,把自己身心所學習到的力量、能力,在廣大的因緣裡接受考驗、磨練,然後得以成長。知道自己不足時,內心要知道慚愧,而且要更發心,下次得回來繼續用功,如此學佛才能不斷地精進成長。否則,如果你只是封閉在自己一個小法門的修行上,你就會自滿自足,也會以為自己蠻有成就的。
第三,迴己向他。這和迴小向大非常類似。不過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下次再詳述。
昨天我為各位介紹了大勢至圓通法門的修行,也少部分介紹了觀音法門,但尚未完全說明清楚。所以今天晚上,我們會進一步講到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修行與持名念佛的關係,亦即如何持續地以念佛、聽聞佛號的方式,來達到身心的自在解脫。好,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