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證得安樂
第八章 證得安樂

第八章 證得安樂

Bg m92

直接面對苦體證苦、樂不二


  請問問自己:「是什麼在滋養我内在的喜悅?是什麼在滋養他人内在的喜悅?我是否提供足夠的養分給自己與他人以滋長喜悅?」這些都是與第三聖諦有關的問題。倘若你知道如何享有自己已經擁有的稀世珍寶,那麼苦的滅盡——安樂,是隨處可得的。你有雙眼能觀看,有肺能呼吸,有腿能行走,有雙唇能微笑。痛苦時,請深入觀察自己的處境,找到已存在且唾手可得的快樂因素。


  當我們展開第三聖諦第一階段時,就已經享有某種快樂了,只是我們不盡然知道這一點。我們自由自在,但不自知;就如年輕時身強體健,卻不懂得珍惜。即使有人試著告訴我們,我們也無法領會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唯有不良於行時,才體會有兩條健康的腿能走路是多麼美好的事。第三聖諦的初轉是「示轉」——「認知」苦不存在而寧靜存在的可能性。倘若我們此刻無法享有寧靜與喜悅,至少可想起過去曾經歷的寧靜、喜悅,或觀察別人的寧靜、喜悅;我們看見「安樂是有可能出現的」。


  第三聖諦第二轉是「勸轉」——「鼓勵」自己發現寧靜與喜悅。想蒔花弄草,就得彎下腰去接觸土壤,園藝工作是一種修行,而非只是概念。要修習四聖諦,你必須深深地接觸為自己帶來寧靜喜悅的事物,如此一來,你會了解走在大地是個奇蹟,洗盤子是個奇蹟,與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修行也是個奇蹟,而最大的奇蹟就是活著。我們只要體會為自己的苦而受苦是不值得的,藉此就能終結苦。有多少人因為一時盛怒或絕望而自殺?當時他們並未看見身旁無上的快樂,而正念能消除這種狹隘的觀點。佛陀直接面對自己的苦而發現了解脫之道;別為了迎接愉快的事物,而逃避不愉快的事物。請將雙手接觸大地,面對困境,重新培養快樂。


  有位學生曾告訴我:「當我參加派對時,大家看起來似乎都很快樂,但看透表象後,卻發現有那麼多的焦慮與痛苦。」起初,你的喜悅是有限的,尤其是掩蓋著苦的那種喜悅。擁抱自己的苦,微笑以對,並在其中發掘快樂的源頭。諸佛菩薩也受苦,我們與他們之間的差別在於:佛菩薩知道如何將苦轉化為喜悅與慈悲。就如優秀的有機園丁,他們不會生起偏好花朵或厭惡垃圾的分別心,他們知道如何化腐朽為鮮花。別拋棄自己的苦,去體會它,直接面對它,而知苦、樂皆無常,你的喜悅將會變得更加深刻。請學習培養喜悅的藝術吧!


  若能如此修行,你就達到第三聖諦第三轉「證轉」——「體證」苦、樂是不二的。到了此階段,你的喜悅不再脆弱,它是真正的喜悅。


修行聖道,以去除苦

  第四聖諦是道諦(離苦之道)。首先,醫生深入探究我們苦的本質,然後確認去除苦的可能性,最後開出離苦的藥方。修行第四聖諦的「初轉」時,我們「認知」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與正定,能引導我們離苦,但我們還不知道如何去修行。


  在第二轉時,我們「鼓勵」自己修行此道,透過聞、思、修來實現。學習時無論是透過閱讀、聽聞或討論,我們都需要敞開心胸,才能看見學以致用的方法。若學而不思、不修,那就不是真正的學習。


  在此階段,我們看見聖道與自己生活中實際的困境息息相關,所以與實際痛苦無關的修行,並非我們需要的聖道。當我們明白會受苦是因為不負責任地生活,且藉由改變生活方式就能結束苦時,我們便在此困頓中覺醒了。轉化是漸進的,然而一旦看清自己的苦因,我們便可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來結束苦。假設我們察覺自己的心臟功能不良,也知道菸、酒、膽固醇是主要的原因,那麼就得努力停止攝取這些東西。在道諦的第二階段,我們每天都會變得比以往更自在。當我們踐行所學時,聖道就開始變得真實起來。


  佛陀勸我們要辨識長養苦的種種食,然後停止攝取這些食。我們要盡己所能,並求助於兄弟姊妹,別期望困境會自行消失,我們必須採取某些行動,同時也要避免其他某些行為。一旦下定決心停止餵養苦,解脫之道就出現在我們眼前,那是通往安樂的八聖道。佛陀是醫生,所以他請我們把苦帶到他面前;我們自己也是醫生,要下定決心轉化困境,證實安樂的可能性。佛陀指出通往安樂的八聖道,並激勵我們遵循此道。第四聖諦的第三轉「證轉」,即指自己正在修行此聖道。


四聖諦相互依存,本是一體

  當禪修指導老師指定一則公案給你,例如「何謂隻手之聲?」42 或「如何是達摩祖師西來意?」時,你要自問:這則公案跟我實際承受的沮喪、恐懼或憤怒等苦有何關聯?若與這些實際問題不相干,那就並非你需要的道路,可能只是一種逃避。請以一種能轉化苦的方式來參究公案。


「此是苦,要看清此苦,要徹底地理解此苦之根源。我已看見此苦,我已看清它如何顯現,我已看見它的內涵與根源。」這些都是修行,而不僅僅是宣言。「如實知」(yatha-bhuta jiana)將從我們的生活與修行中湧現。


  當憍梵波提(Gavampati)比丘聽到其他比丘說:「凡見苦者,即見集(苦之產生)、滅(苦之止息)與道(離苦之道)」時,他補充說:「我親耳聽見佛陀說:『諸比丘!凡見苦者,即見集、滅與道;凡見集者,即見苦、滅與道;凡見滅者,即見苦、集與道;凡見道者,即見苦、集與滅。』」43 相互依存(interbeing)是一切佛法的重要特徵;當你觸及「一」,就觸及「一切」。


  理解四聖諦相互依存的本質很重要,深入觀察四聖諦中任何一諦時,也同時看到其他三諦。當我們深入觀察苦諦時,可以看到苦如何形成,同時也看到如何終止苦而體會安樂,以及道諦的效力。深入觀察第一聖諦時,我們從中看見了第二、第三與第四聖諦。四聖諦是一體的。


  為了見道我們需要苦,在苦的核心中,可以找到集、滅和道。若我們害怕碰觸自己的苦,那就會無法證悟寧靜、喜悅與解脫之道。別逃避,要體會、擁抱自己的苦,與它和平共存。佛陀曾說:「一旦你理解苦如何生起,你就已在離苦之道上了。」44 知道什麼事物已生起,也知道它如何形成,那麼你已在解脫之道上了。


四聖諦的新順序

  讓我們重新組合四聖諦。第三聖諦「滅諦」表示苦滅,那也就是安樂的現起,我們不說「滅」而稱之為「安樂」,如此一來,便可稱第四聖諦為「通往安樂的八聖道」。接著,不稱第二聖諦為「苦之因」,而說有導致苦的八非聖道或「八邪行道」(八種錯誤的修行之道),即邪見、邪思惟、邪語、邪業、邪命、邪精進、邪念、邪定。為了利益現代人,我們可能要重新編列四聖諦的順序如下:


(一)安樂(傳統列為第三聖諦「滅」)
(二)通往安樂的八聖道(傳統列為第四聖諦「道」
(三)苦(傳統列為第一聖諦「苦」)
(四)導致苦的八非聖道(傳統列為第二聖諦「集」


  遵循八聖道而生活,即能增長安樂,生活也將充滿喜悅、自在與奇蹟,但若不行聖道,日常生活中仍存有貪、瞋、癡、恐懼,也就是走在八非聖道上,那麼自然會有苦果。修行就是直接面對自己的苦並轉化它,以獲得安樂。我們需要研究八聖道,並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八聖道的方法。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