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諸法空相
第六章 諸法空相

第六章 諸法空相

*以下文章為求方便閱讀,可點按【續看下文】以打開下文觀看,再點按一次可《收合》不佔版面。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這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之後的一段經文。二十多年前,我初讀誦心經,這一段經文給我了很大的困惑,尤其是「空相」二字,我再也想不出究作何解,我遍翻古德註疏,註疏上的解釋有數十種之多,且舉幾則如下:

  一、眞空之相體,名曰空相。
  二、因緣生法,名曰空相。
  三、法空者,諸相自相空,如來告須菩提,色色相空,受想行識相空。
  四、萬緣俱絕者,卽一切法性空是也!法性空者,卽一切處無心是,若得一切處無心時,卽無一相可得,何以故,爲自性空故無一相可得。
  五、過去法、過去法空,未來法、未來法空。現在法、現在法空。所以者何?空中過去法不可得,過去法卽是空 ……

續讀下文

   這些註解,現在看起來還有三分明白,而那時看起來,不但不明白,反而更糊塗我曾請教過幾位同修,他們講解半天,我聽來聽去還是不瞭解,我這人,鈍根劣智,領悟力太差,看註疏看不懂,別人解說我照樣聽不懂,我自己苦苦思索:諸法空相、諸法空相,這空相,是不是「諸法」空後的「相」呢?這個疑團在心中埋藏了好久,直到有一個機會,我向雪廬老人請示,他老人家說:

   「諸法空相,就是觀世音菩薩,以般若正智,照見五蘊皆空以後的相狀,空相就是實相,就是我人的眞如實性」。

   這真是言簡意賅,一語破的,想想看也的確是如此,這五蘊皆空之後,眞如實性顯現,這眞如實性,不就是「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的實相嗎?不過,如果經文說的稍為明白一點,或者說,「是諸法空性」或「諸法實相」,多少人就不會繞著這四個字猜謎語了——我想看不懂的不止我一個人。

   其實不能說經文深奧,只怪自己不學,南亭法師心經講義上就說:「眞正心體,其名爲何?以般若經從空立論,故不謂眞心,而曰空相。」

   眞如實相、又名空相,眞如實性是佛陀所證的境界,不是世俗的語言文字所可詮解形容的,所以佛學書籍中雖然用了許多名字來稱謂它,用了許多詞彙來形容它,但在我們初學佛的人看來,怎麼樣也想像不出來它是什麼樣子。

   眞如實性的名稱很多,多到使一個初學的人眼花撩亂,例如:本覺、法性、圓覺、佛性、眞性、自性、常住、人性、實相、實性、本體、法身、眞如實相、妙眞如性、一眞法界、眞常妙心、圓成實性、諸法實相、如來藏心、妙眞如心、本來面目、自心現量、無生法忍、無餘湼槃等等.……。這許多名稱,說來說去,說的就是我人的一顆「真心」又稱「佛性」。

續讀下文

   釋迦牟尼世尊,往昔在菩提樹下睹明星得道時,卽說:「奇哉!奇哉!大地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若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卽得顯現。」

   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智慧德相,說的也是我人的眞如實性,也就是我人的眞心、佛性,因爲妄想執著覆蓋了我人的眞心,使眞心萬德萬能的性德不能顯露,這樣才由佛性變 爲妄心,這妄心,就成爲我人生死流轉的根本。
   那麼,這妄想執著是由何而來的呢?這仍要由佛性本體說起:

   原來佛性才是我人的本來面目,這佛性,是朔之無始、延之無終、永久存在的,它的性德是無生死、無來去、遍滿虛空、充塞宇宙,它究竟快樂、不受薰染、它晶瑩無疵、如如不動、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大地眾生皆具此性,人人一樣,毫無差別。

   但這萬德萬能的佛性,無始以來,就爲「無始無明」所覆蓋,就好比浮雲蔽月,塵垢蒙鏡,把佛性的性德掩蓋住,這無始無明,是一切衆生所迷的元初根本,所以又稱元品無明,也叫根本無明,此無明與眞如佛性皆爲無始而有,所以稱無始無明,它就是我人無始生死的根本,它是無善、惡、是、非,無煩惱、愛、欲、思想,也無知無覺 —– 無明本來就是迷昧不明的意思。

   無明迷昧不明,無知無覺,但由無明而起的見聞覺知——又稱妄心,也稱靈性,相 當於科學上的腦神經作用,卻是能起妄念、受薰染的,它有善、惡、是、非,喜、怒、哀、樂、欲、煩惱,它是有漏的,也是人人不一樣,俗話:「人心不同,各有其面」,指的就是它——妄心。

   見、聞、知、覺,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產生的,而妄想執著,就是由見聞覺知而來的。

   什麼叫妄想執著呢?就是凡事不當於實的日妄,妄爲分別而取種種之相曰妄想,固執於一切事物而不離叫執著——也就是執著於一切虛妄之法,把而不離,我人由於有「妄想分別」的緣故,對於外境所起的「順逆境相」凡是遇到「順情境」——順我意的,則生「愛取」之念,由於愛取而生喜樂;凡是遇到「違逆境」的,則生「惟捨」之念,因惟捨而生憂、苦。由於這種「愛惡取捨」的妄心,念念繫著,片刻不離,所以叫「 妄想執著」。

   此「妄想執著」中的「想」,事實上就是五蘊——色、受、想、行、識中的「想」。五蘊分爲色、心二法,色法是色蘊,心法是受、想、行、識四者,惟「想心」起時,受、行、識三者亦同時並起,而生連帶作用,所以「妄想執著」,其實就是五蘊色、心二法同時起的作用。

   眞如佛性,由無始無明所覆蓋,由見聞知覺的作用,成爲妄心。妄心攀緣塵境,成爲妄想執著。而事實上,妄心佛性,原是一體,心性不異,卽心卽性,荆溪大師著<止觀大意>上稱:「不變隨緣故爲心,隨緣不變故爲性。」性是體、心是用。波與水雖名相不同,而爲濕性則一。<大圓覺經>云:

   「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惡,似有緣相,假名爲心。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塵緣,各歸散滅,畢竟無緣心可見。」

續讀下文

   這其中,四緣是見、聞、知、覺。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四大是地水火風諸色。由四緣六根四大,因緣和合,而爲我人的妄心。這妄心、妄念流轉、剎那不斷、心猿意馬,對塵攀緣。於四大假合之色身妄執爲眞我——我執。於虛妄不實之塵影妄執爲眞境――法執。有了我法二執,便處處以「我」爲本位——我見、我愛、我瞋、我慢。爲了滿足「我」的欲望,於五欲妄境,多所貪求。由於貪心熾盛,乃造作種種罪業,有了造作的業因,便要承受憂苦的業果。<法華經>云:

   「我知此衆生,未曾修善本,堅著於五蘊,痴愛故生惱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道中,備受種種苦。」

   我人具縛凡夫,痴迷愚昧,備受諸苦,而不自覺。釋迦牟尼世尊憐憫衆生,爲說離苦得樂法門,告訴我人:「若離妄想執著,則一切智、自然智,即得顯現。」這一切智、自然智,就是如來智慧德相,也就是「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以後的「空相」。

觀世音菩薩告訴我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諸法,是指經文前述的五蘊諸法,同時也包括以後經文中的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四聖諦諸法。空相,是諸法皆空之後的相狀。諸法皆空、眞如實性顯現,這就是我人的本來面目。

續讀下文

「不生、不滅」,是就我們具縛凡夫來說的。我們凡夫之心,全屬虛妄,念念生滅剎那不斷。而眞正的心體——眞如實性,過去未曾生,未來亦不會滅,故曰不生不滅 。再者,眞如實性的理體是眞常不變的,不能够作之使其生,壞之使其滅。既非是由般若照見後始有(生),亦非般若照見前則無 (滅),故云不生不滅,又有如明鏡照物,鏡中雖森羅萬象,而明鏡之體本無生滅,故云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是就權教菩薩而說的,以諸菩薩,障染未盡故有垢,淨行已修故有淨。而眞如實性之理體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滌之使其淨,稱爲不垢不淨。又眞如實性,雖被惡緣所染而性本不垢,雖爲善緣所薰而性未嘗淨,故云不垢不淨。有如明鏡照物,照見污穢的東西現出垢相,照見美好的東西現出淨相而鏡之本體,未嘗有垢有淨,故云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就佛果來說的。佛是生死惑障已盡,萬行萬德圓滿。所以此眞如實性的理體,非可以加之使其增,亦不可損之使其減,再者生佛同體,聖凡平等,衆生痴迷而佛性固未嘗滅,諸佛覺悟而佛性亦未嘗增。是謂不增不減。
這一段經文的大意,就是:

「舍利弗啊,這五蘊諸法皆空之後,顯露出眞如實性的本體,這眞如實性,本來沒有所謂緣聚爲生、緣散爲滅;也沒有所謂隨流爲垢、出障爲淨;悟時增加、迷時減少等的虛妄之相,所以說,諸法的空相,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