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別六妙門講到五種不同的層次,其中有兩種是凡夫的境界,三種是聖人的境界;聖人的境界,又分成小乘和大乘。
在修數息或是隨、止、觀、還、淨的時候,有五種現象可能出現。這要看你發心如何?立下的志願是什麼?
一、鈍根凡夫
有些人修禪是為了身體的健康,有些人則是貪取禪定的境界,不在提昇或上進,修到最高無想天上去,不能夠超越,這就是凡夫禪。
二、利根外道
有些根機比較利的外道修行者,由於所見不同,所立下的目標又不正確,雖然在修行上也有成就,不過這也只是外道禪。
有些人學了一些東西,沒有正見,就變成外道法。世俗的世間法,不能夠提昇它的價值,就是因為很多人在修行時不腳踏實地,要求神通、感應。
三、聲聞乘
在修聲聞的數息相時,就要發出離心,要求涅槃。在用這個方法時,先要調心,然後作四諦法的正觀止觀,觀四諦法、四念處法、三法印。這些都是你在修行時的方向,出離心能發,表示你的目標決定下來,修禪定時能了了分明,進而修四諦法、八正道,那就是聲聞的六妙法門了。
四、緣覺乘
如果是緣覺,就要觀十二緣起,取自然慧。緣覺乘比聲聞發更深的出離心,修行的人深知諸法因緣,所以不攀緣,遠離世間,和大自然接近。
在數息時知道數息就是有,有緣於取,取緣於愛,愛緣於受,受緣於觸,觸緣於六入,六入緣於名色,名色緣於識,識緣於行,行緣於無明。到這裡就起觀想,觀了就斷 無明。通過這六妙法門裡的任何一個法門去觀十二緣起,就是緣覺。
五、菩薩乘
菩薩乘就不一樣了,菩薩的數息是為求一切智、佛智。佛智裡面又有自然智和無師智,例如如來的知見,如來的力、如來的無所畏,這些都是如來的功德。他愍念無量眾生,為使他們得到安樂,所以修數息。
如果要用這法門而入一切種智,就要入禪定,修數息觀。入一切種智就是佛了。聲聞和緣覺是求一切智,菩薩則修道種智,圓融以後就是一切種智,三種智慧。所以修菩 薩道時,要先修一切智和道種智,最後圓滿就是一切種智。
要修菩薩道的六妙法門,就要念念以眾生為重,如此在修行時就能成就自己,也成一就眾生。
我們在修行時,即使用同樣的法門,但是如果觀念不一樣、知見不一樣、發心不一樣,就會有不同的成果。在印順導師的著作裡,我們常常能得到一個提示,那就是在修行時要用理論來作基礎,然後用正見來領導,這樣才不會出問題或有差錯。
修六妙法門,我們知道有凡夫的境界,凡夫中又有外道;還有聖人的境界,聖人又可分小乘和大乘;小乘又分聲聞和緣覺,大乘則是菩薩道。這裡所講的「通別六妙門」,就是說這個門能通於一切,在應用時,愈高層次的法可以涵蓋下面的法門,但是它卻跟它們不一樣。所以,我們有五乘共法、三乘共法,但是到大乘時是大乘不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