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Bg C2

   太上下、太:就指上古洪荒,指很久很久以前。「上」跟「下」就是指過去很久很久以前洪荒之世,那時候不需要太多的教化 ……,因為人沒有雜染。

   知有之。根本不需要告訴他什麼、或什麼 ……,他自然就會,因為沒有雜染、清淨、無為,一切自己的心就很清淨。人一有雜染,像小孩子生出來就開始教育他,這個錯,那個對,這好看那個不好看,就一直給他妄想了,啊!你看!這就是知有之。事實上用小孩來講更貼切,更容易懂。


   其次親之、譽之。親可以當接近,也可以說慢慢去接觸它,他就涉入了。譽之,就是我們愈要講清楚,就愈講不清楚。譽也可以當推舉講,也可以說想要把它講清楚,事實上有時候也不好,佛要涅槃的時候,他說:「一法也沒有說」。這就告訴你,因為講清楚了,眾生就落在「有」的相。

   其次畏之。畏,就是本來不需要講太多,但是一講又落在那知的上面,一叫他接觸他又落在自己接觸的那心上,講明白了他又落在語言文字上面,然後講得愈多他就更怕了,就像學「理論」愈論愈多。

   其次侮之。侮字就是會懷疑,本來學佛還好好的,碰到邪師愈學問題愈多,到後來遇到正的反而就懷疑了。


   故信不足焉、有不信。講太多了又懷疑他就不信,怎麼有可能達到那個境界呢?比如說你的六根就是六通,你說:怎麼可能?那是因為你現在有妄想執著,你要是沒有妄想,你的眼根就能變成天眼通。

   你的六根就變成六通可以互用,它也可以成為六識。讓你想都想不來,因為你有妄想執著,所以才叫:不可思議。我們通常說你不可思議,你以為說:喔!那個很困難「很難理解」。不可思議就是叫你不要想了!就這麼簡單。佛曰:不可說。就不要說了,說了就麻煩,又落在那說裡面。不可思議就不要思議,一思議就麻煩,不要思議那個才對,就這麼簡單。所以「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越來越懷疑了,越講你就越不信了,所以才有不信。


   猶兮其貴言。功成事遂。我們常常會去在乎那些很特殊的言詞,事實上我剛剛做比喻「不可思議」,叫你不要再想了,不是叫我們把它想得很複雜,事實上就不要想,一想就有麻煩,不要想才是真的,因為我們落在妄想執著的識心裡,一有想就有識的麻煩,不要想讓它行深下去那就是你的了,就這麼簡單。我以前也認為很複雜,原來坐在那邊不要有妄想,心性自己出來的那就是了,還要怎麼著?還要練什麼功夫啊!要修什麼?要怎麼修你告訴我,又沒壞要怎麼修?我們都落在那「修」裡,不需要修放著就 好,像一杯水沉澱下來。像我這種人怎麼會修?我也不會修,我吃飽睡,睡飽吃,放著不要動就好了,所以到達那個境界就怎麼樣?


   百姓皆曰我自然。大家不需要去教育,也不會去追逐一些名聞利養,就不會起爭端,禪宗有一句話說:「無事本無事,何需讀文字。」,大家就不要爭、不要搶都沒事,那還有什麼事,那不是天下太平嗎?只因為大家有妄想執著愈來愈多,才要講清楚,但你想講清楚卻說不明白,真的是愈講愈不明白。

   佛法是「會心」兩個字,你的心懂了就醒了,沒有什麼,禪宗智慧劍在這裡以心印心,我講的你懂了,那就懂了。上次有人問我《地藏經》裡:娑婆世界一切都是罪業眾生,一舉一動都是罪業。有嗎?我說你罪業拿你「唉」一下,就對了,那就是會心了。你拿不出來,苦難你拿給我看,罪業拿給我看,拿不出來。既然「苦」拿不出來,「樂」拿得出來?一切都是什麽?會心。


   你心不動,什麼都沒有,連宇宙都沒有。所以六祖說「本來無一物」,什麼叫本來無一物?本來什麼都沒有,你的真心裡面真的無一物。所以宣化上人說:「我從虛空來,回到虛空去」還有東西嗎?廣欽老和尚說:「沒來沒去沒代誌」還有事嗎?我說:「正負加減等於零」還有什麼東西嗎?這宇宙有什麼東西嗎?

   這在表法,這「會心」,你不要落在相裡面,在實相裡什麼都沒有 禪宗是在表法,為什麼禪師在相互對話,就是在考驗對話內容有沒有落一邊。廣欽老和尚跟宣化上人在對話,就是禪宗的智慧。看你有沒有真的開悟,試試看你有嗎?


   宣化上人說:「不執著即是菩薩」。廣欽老和尚回應:「執著才是菩薩」,那你看怎麼樣?這都是智慧,兩位祖師在對話,很高的境界,你看戲,那你說哪一個對?哪一個不對?有的人批評宣化上人不對,他沒有開悟,廣欽老和尚開悟,那是因你還不知道菩薩的境界,我這樣講,兩個人是在表不同的法;廣欽老和尚在表「大阿羅漢」的法,宣化上人表「菩薩」的法。為什麼?菩薩沒有執著嗎?執著才是菩薩,為什麼執著才是菩薩?因 為菩薩執著要度眾生,要衆生快成佛,這也是法。所以是通的,那是在表菩薩法的境界,這個很精采。他們對談的言論所引申的一些智慧,聽後會很有意思。

   所以處處都在告訴你實相,就是什麼?一切是空性,了不可得。我們剛剛講那心,也不可得,既然心也不可得。你為什麼迷?你迷在所有的相裡,我先生很英俊,我太太很漂亮,就是沒有辦法參透那本性,被我們的六根帶著走你才會迷啊!我也是無意中参悟的,「迷」,你、我都有,只是被妄想跟執著給包覆。

憨山大師註文(橘紅色字)

圓暘法師 白話講解大師註文

   此言上古無知無識,故不言而信。上古,就是以前,很多人不需要知,不需要識,上古,過去、很早很早那洪荒之世,很古老、很久之前也無法考據,所以用上古來代表。過去的這些人不需要有知也不需要有識,這裡的意思就是很純樸,日出而做日落而息很單純的生活。當時的人因為單純,所以不需要講太多的語言而大家互有信用。不言:就是言語不需要太多,不是都不講話,也就是說很少的語言大家就可以互相的信任。這裡指的「知」跟「識」是意識心想很多,因為以前的人單純,很直心,所以學道要「直心」,直心就能夠運化,誠心就有感。不要說:我沒有修。只要誠心就 OK 了,要真、誠、恆,就會感應,佛菩薩盡虛空遍法界,只要你的心誠而已不要你什麼,只要真誠心,故不言而信。不用講很多大家就會互信,就有信的基礎。


   其次有知有識,故欺偽日生。經過一段時間有了知有了識以後,就會欺偽日生。因為大家有了知有了 了識之後就會偽裝,這裡最重要的是告訴你一點,人有了識智之後就會偽裝。所以才說,當人家不曉得你的身份時,真的就講真的;等知道你的身份之後,當然又不一樣了,這個就是欺偽日生。

   因為有了知、有了識,有了這一些枝枝節節的意識心起來。「故欺偽日生」這裡就講到重點,人就有太多的欺偽藏在裡面,社會才會搞得這麼複雜,人心才會這樣,佛法才會日衰也就是「欺偽」這兩個字。大家騙來騙去,藏來藏去都不夠坦誠,所以才會麻煩才會墮落。


   老子因見世道日衰,想復太古之治也。老子因為看到世道日衰,在當時就已經有這種風氣了,更何況現在?幾千年了。所以什麼才叫「經」,任何時空都符合人心那才叫「經」。不退潮流,它永遠都符合人心,它是可以長久的。

   老子他知道,人的心慢慢的有了識智、欺偽之後,這社會上的道德就已經沒有用了,慢慢就衰敗。他想能夠復太古之治,復就是回復,回復到以前那一種無知無識的「無為之治」。

   大上下知有之者,謂上古洪荒之世,其民渾然無偽,與道為一,全不知有。這就在講前面一段話,所以說,這「太上下」就是上古洪荒之世。是在那時候的人民,民情比較無知無識比較純樸,大家沒有偽裝就不會虛偽。所以這樣才可以比較適合我們人「心」的本體,才是可以合一的。我們經常說:學道要直心,直心是道場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不需要自己有什麼識智來偽飾?不需要有太多的知識。


   既而混沌日鑿,與道為二,故知有之。混沌就是過去因為大家無知無識,又經過很多的開發,日鑿就是開發,那汙水沉澱之後,開發人的知識出來之後,就會與道為二,就會分離,跟我們原來的本心就分離了,因為有了知識,有了這些偽裝之後,大家就愈來愈偽裝,你也假、我也假、他也假,一假全部都是假,所以就跟道分出兩個來,沒有辦法跟人的本心而結合。

   是時雖知有,猶未離道,故知而不親。在上古往下的時候,雖然大家有一點知有一點淺薄的知識,但離道還不會很遠,仍還有一點,喔!不可以,不可以。還有道德的心,可以壓制自己偽裝的識智,所以他才說:雖然知道有,但是,是時就是當時,還不會離道太遠。故知而不親,這親就是還不會再裝,不會再裝扮,就是當時還不會抹上一層虛偽的外表。


   其世再下,民去道漸疏,始有親之之意。當時再往下的時候,愈到我們現在,你看,這民就是指眾生,離道就越來越遠,漸疏就是疏離,人跟道越來越疏遠的時候,反過來才會「始有親之之意」,本來我們跟道是一體的心,但因有了偽裝之後,我們反過來卻要去追求那個道。這親之就是說:本來有的,因為跟它疏遠了之後,反過來還回來要去求這道,事實上是我們自己有了,因為迷了之後才需要回過來再去親近它。

   是時雖知道之可親,但親於道,而人欲未流,尚無是非毀譽之事。在當時雖然知道這道是可以親近的、是可以學習的,但是怎麼樣呢?人欲就是欲望、人的思想,有時候人的思想並沒有跟著道在走,未流就是說:雖然知道要親近這道,但是人的思想沒有順著它走。雖然沒表現出來,但是沒有跟著這道去做,最起碼在中古時候,當時的人性還沒有很多是非,還沒有那些毀謗的事情。


   其世再下,而人欲橫流,盜賊之行日生。到現在這個時候,人的欲望追求無量無邊,有了電腦之後還要手提電腦,手提電腦還要手機, 一個月換一支,型式不斷換新永遠追求不完,所以盜賊就會昌盛,因為有了這些物欲橫流,盜賊就去用偷的比較快,盜賊之行日生。

   故有桀跖之非毀,堯舜之是譽。桀跖:桀是指桀紂,桀紂就是紂王,是夏商末世之暴君,我們通常都會拿桀紂與堯舜做相對的比較,桀就是比喻君主之貪虐。跖:是指盜賊的意思。古時候有一個大盜叫做跖,就是剿跖,它是盜賊的名字,所以跖就指大盜,有名的偷盜賊,這一個「非」是毀,堯舜這一個「是」是讚譽,用桀跖來跟堯舜做對比,一個「非」、一個「是」這樣做一個比喻。


   是時雖譽,猶且自信而不畏,當時大家都對堯舜有很多的讚譽,所以大家都很有自信而不畏,不畏就是不會去害怕。

   其世再下,而人欲固蔽,去道益遠,再來到中古的時候,而人欲固蔽.這固就是固執,一直固執在蔽,蔽就是舊的、將要毀壞的思想,人就固執 …… 續接內文,請看原書。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