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層層深入,步步踏實
書籍目錄
第十二章 層層深入,步步踏實

第十二章 層層深入,步步踏實

2008.10.14 第四天晚間開示


Bg f20

  昨天晚上,我們講到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的「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意思是,我們從耳朵聽聲音時,不要只聽某種聲音卻漏失了其他的聲音,而是所有的聲音都要聽得非常清楚,但不要加以去分別、了知。


  因為一旦我們想專注於某個聲音時,耳朵反而就遲鈍了,你只要把心放開,把注意力放在耳朵的聞性上,所有的聲音就不會漏失。更何況,如果你刻意要去聽某一個聲音,你就沒有辦法得到其他的聲音了。


Bg f21

  耳根圓通法門用功聽聲音的方法,就好像鏡子或攝影機一般,按下快門「喀嚓」一聲時,所有的影像(聲音相),無論大小、美醜、距離遠近,頓時都攝入了攝影機裡,但重點在於:你不要刻意去取景 “分別”、對焦 “認知”。 


  當我們以耳根圓通法門用功、聽聲音時,就只要把注意力放在耳朵,就只是去聽,能夠讓多少聲音進來、就讓它們進來,但不要去加以分別、認知。慢慢地,因為你的心是開放的,所以所有的聲音都能清晰地從你的耳朵流過而進入心裡。這就是「入流」。


  入流以後,因為你不加以分別認知,所以「亡所」也會發生。也就是說,聲音到底從何而來、是什麼樣的聲音、有什麼樣的內容、好聽或難聽、中文還是外語、狗叫還是人聲?這些種種,你都能把它放下。由於你放下、不加以分別,所以你「能起分別的心」停了,進而「所聽到的種種聲音彼此之間的差別相」也消失了,如此便稱為「亡所」。


  因此,入流亡所的「」,包含了兩種涵義:一個是能起分別的心,此即「能」:另一個是所聽到聲音的差別相、以及由這些差別相所衍生的起心動念,此即「所」。
  當我們以入流亡所的方式來聽聞聲音時,一樣能聽到聲音,只是我們把自己很粗的分別心停息下來,因此反而能把聲音聽得、觀照得更清楚。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好比現在我講的是國語,所以無論講什麼內容,你們都聽得懂,但如果我講一句西班牙文,聲音你們是聽到了,但因為聽不懂內容,所以無法從過往所習得的經驗去起分別、做認知,此時,你心裡的攀緣執著就會隨著音塵滅的同時,也滅了。


  可是如果我講的語言是你聽得懂的,好比是一句罵你的惡言,當我講完、聲塵滅時,你的心相卻才開始不斷地衍生,可能還會衍生上一段很長的時間。甚至於有人從此就把這句話放在心裡,一放就放了十幾年,永遠記得某某人在哪個時候、罵了你一句什麼話。


  所以,我們修耳根圓通法門時,對於所有聲音,我們就只是聽它、觀照著它,但是心裡不起心動念、不加以認知。如此一來,當外在所有聲音的眾相活躍時,你的心卻能不再繼續攀緣,不僅能自得清淨,而且還能還它一個本來面貌,也就是能聽聞、觀照得更加清楚。


  例如聽到風雨聲,你如果充滿了詩人的哀愁,或以一種情緒化的心去認知它,它可能就變成了 “淒風苦雨”,因為你的心緒就被帶動而生起許多的活動。尤其是,如果當時你所在的位置,剛好是你曾經﹁斷腸﹂的地方,當你一看到同樣的景色、同樣的建築,那些早已消失的塵境,馬上就又回到你的心頭上,再配上風雨聲,那更是風蕭蕭兮、苦不堪言!這其實就叫做「心影」,就是心的分別。


  我們對於聲塵,並不是要等它滅了以後,才不受它影響。不對!修行是要在所有聲塵仍然在活動時,不僅要能清楚聽到,而且要做到不加以分別。這麼一來,就不會起愛憎,也不會起貪戀,這樣,你就可以不受這個境 “聲塵” 影響。


  學佛的人,如果能把「動靜二相,了然不生」這句話運用得很好,那你在處世待人上,一定可以常常保持一種內在很活躍、很歡喜的安然感,不會受到外面人、事、物種種的干擾。否則,你可能動不動就會被某句話打倒,或很容易被某一類事務刺激,接著又會在業上造業。


  如果念佛真的念到「入流亡所」,進而達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我們就可以做到如寒山拾得的公案一般。
  寒山拾得世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我該怎麼辦呢?
  拾得答: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且待幾年,你且看他。


  以我們現代的觀點來看這公案,有時會覺得好像有點阿Q ?感覺好像很懦弱!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世間上有大多數的事情,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而吵架也一定得兩個人才能吵得起來,一個人頂多是跟自己過不去而已。


  其實,我們如果經常能在生活中用上一句「阿彌陀佛」,很多事情都變得很好處理。好比各位讚嘆我:「師父,你好莊嚴!」,或「師父,你好慈悲!」,而我就只回一句:「阿彌陀佛」,那到底我是接受讚嘆呢?還是對自己感到慚愧?就由你們自己去定奪。因此,這句阿彌陀佛,好管用哦!也不會傷害人,也不會顯露出自己的貢高我慢,反正一句阿彌陀佛代表了所有的一切,也代表自己常與阿彌陀佛同在。


  真正體會到淨土法門之妙用的人,不管別人對他是好是壞,他都能不起分別地接受。聽到好話的時候,就只當作是一種嘉獎、鼓勵,以此勉勵自己能夠繼續成長;聽到批評的時候,以一句﹁阿彌陀佛﹂來回應,代表自己心悅誠服地接受,並且願意歡喜地改過,所以也不必再多說什麼,不必再去辯解、說明。因為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無上的妙藥、最好的甘露。


Bg f13

  真正能夠將這句阿彌陀佛,運用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時,你在修行上就真的有幾分把握了。
  但另一方面,到達「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界時,其實還存在著動靜二相,只是你的心對外境不會去加以分別、攀緣,所以任其起起滅滅,一切都與自己無干、影響不了自己。


  也就是說,原來,我們的心能夠起分別作用,因而有其相;聲音、聲塵起起滅滅,因而有其相。這兩個二相彼此相互干擾而擾動不安,我們的身心也就因而非常雜亂。但是,因為我們以「入流亡所」的方式來用功,所以『能起分別的心』與『聲塵相上的起滅』皆不生起了。但如果只是停留在相上的不生滅,那只會得到一種安定。


  這樣的境界,就如同「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一樣。當風吹過池塘裡的水、水面因而起了許多的漣漪皺折時,你腦中不會出現:「原來,春水也為我愁、為我悲,它也在為我感傷啊!」,你不會有這種多情種子的思緒。相反地,如果你很容易受外境所
擾而與之攀緣,動靜二相就會不斷地擾動。


  因此,「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界,其實只是處於一種內心暫時的平靜 ── 你只是在相上暫時地安住,一旦你離開安住的心,動靜二相又會生起,並繼續擾動。


  大多數人的念佛,都是念到差不多心平靜了,感覺也很清淨、很好,甚至回到家後剛開始的一段時間也是覺得受用不錯,但只要時間再長一些,就又故態萌發了。這是由於我們的功夫不夠深入,所以心又開始波動了,所有的相又全部生起,心也跟著分別了。所以,我們還要繼續用功。


  我們接著看經典: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意思是,當你用功到了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時候,心不為外境所動,也不起分別。如此繼續用功修行,你的「聞」與「所聞」都會盡了。
  「如是漸增」是告訴我們要繼續用功。當我們的心不起分別,而達到初步一心的境地時,就要稱性起修、反聞聞自性。我們要馬上從其中起觀照:真正不生滅的是什麼?而不是只讓自己安住在這種暫時安定的法相上。


  以聽聞聲音為例,聲塵是生生滅滅的,但是﹁聞性﹂卻不會生生滅滅。例如現在我講話,各位聽到我講話的聲音,剛才我不講話時,各位是否也聽到聲音呢?有!在我不講話的時候,各位的耳朵照常在聽,只是聽到的是無聲之聲,也就是說,聲塵是有生滅,但能聽聞聲音的聞性卻是沒有生滅的。


  又好比我們年紀輕的時候,東西都看得很清楚,但等年紀大,老眼昏花、得戴老花眼鏡了,甚至到了最後變成瞎子、看不到了。那~見性(性體上能看、能見的功能)還在不在?在!因為,起碼能看得到黑暗。所以,假使你問瞎子他看到了什麼,他會告訴你:我看到一片黑!


  也就是說,「眼根」和「見性」不同。「根」得聚足種種的因緣才能發揮其功能,例如眼根,當你年紀大了,眼球退化、看不清楚了,這是「眼根」的問題,不是「見性」的問題,能見的性體,是不會變的。


  那~我問各位,死人有見性嗎?當你一口氣上不來時,還有沒有見性?【大眾沈默…】,怎麼三兩下就把你們給考倒了!已經告訴各位見性是不生不滅,所以當眼根壞了、滅了,那都只是因緣已不具足,所以相上的功能作用便無法正常發揮,但對性體本有的功能而言,是沒有影響的。人死了,即使變成了中陰身,也一樣有見性,一樣能見到物體。而且就算是沒了色身,變成不生不滅的阿羅漢,他們照樣也有見性、聞性等根性。


  性體有著各方面的功能,例如眼睛有見性、耳朵有聞性、鼻子有嗅性,這些根性並不會隨著色體的生滅而存亡,而是恆常存在的,因為這種功能是本自具足的,因此具有這些根性者,就稱為有情眾生。佛就是覺悟的有情。如果不具足這種性體的功能,那就如同無情之物。


  以耳根圓通聽聞聲音的方式,修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而達到初步的一心時,不要只停留在這種法相上的安住,而是要繼續聽聞聲音,並且保持一種觀照的心,不斷地深入追尋內心裡所達到的聲音的一相,其真實究竟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就是「如是漸增」所代表的用功方法。


  也就是說,要達到「聞所聞盡」,你就得去瞭解「能聞的性體」與「所聞的安定相」的究竟實相到底是什麼?因此,你必須稱性起修,也就是你得從性上真正去瞭解這種安定相的本質。


Bg f14

  那什麼叫做性?佛法講的性,就是自性。什麼是自性?因緣和合而生的東西,在眾緣和合時有其假相存在,但是離開了這個假相,並不存在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所以如果我們執著於有一個永遠真實存在的東西,那就無法真正體會到因緣所生法。


  說到這裡,我又要考你們了:那~佛是不是永遠真實的存在?回答「沒有」,是落入斷見;回答「有」,是落入常見。兩者都叫做邪見。那~究竟是什麼?自認聰明一點的人,會回答「不斷不常」,遇上這種世智辯聰的人其實很麻煩,他們很難教,因為當你跟他講東、他馬上就把它轉成西。


  真正的佛,是得等你自己去親證後,你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否則我們用語言來形容,永遠不可能正確、精確。你想用文字來說明、用心去臆想,也都是不可能的,因此稱為不可思議。我們真正的清淨本心、法性或實相本體,是具足了常樂我淨,那~它到底是什麼東西呢?你不能只看經典的說明,你要自己親身去修,等你自己體悟出來時,你就知道它是一個什麼樣的東西。


  因此,我們修行打坐或念佛,無論是用數息觀、念佛觀,或者用觀想、聽聞的方式,都能讓我們的身心於法上得到一種安定,因為對相不起生滅分別心時,你就能得到安定。但不要以為這種安定是究竟的,甚至自以為這樣已能夠通達佛法、得到解脫了,絕非如此,一定要從這種相上的不生滅、暫時安定裡,繼續去尋找到其性體上真實的不生滅,如此才能達到「聞所聞盡」。


  因為「聞」與「所聞」盡,實際上就是要你體會到即妄即真、全妄即真,此即「是心是佛」。意思是,我們的煩惱心,當下就是清淨心,你不要另外去找一個,叫做佛心、清淨心的心。如果你這麼想,即便讓你找遍全天下,你也永遠找不到。因為一旦離開了種種煩惱、污染與種種分別的心,是不存在另一個真心的。只有當你這顆凡夫心,不起種種分別計較,當下一念清淨,此時,這一念就叫做佛心。


  同樣地,如果你離開了這生生滅滅與「所聞」、「能聞」的一切境界後,也沒有另一個真實的實境存在。
  為了體證這樣的道理,你必須使得「能聞」與「所聞」皆盡。我們用耳根聽聞聲音,就要修到能聞的這顆心與所聞的聲音皆盡。此處的「盡」,不是指去除之意,而是當你不斷地追尋觀照後,你會突然體會到,「能聞的心」與「所聞的聲音相」好像合而為一,能聞、能觀照的心因而消失,所以稱「盡」。


  這是由於追尋觀照到最後,你會體悟到,能聞的心與所聞的聲音相,實際上並無差別。換言之,「盡」是代表著真正照見諸法實相、照見清淨的理體,亦即體會到相就是性、性就是相,而且全妄的當下就是真,真又不離妄。
  修行到達「聞所聞盡」時,其實都已是進入到了另外一個層次了。此時,你就能做到如心經所言: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觀自在菩薩」其實是指我們每個人的清淨本體都是自在的,但是,因為我們不能用「深般若波羅蜜」去「照見五蘊皆空」,所以就掉落在生死輪轉裡。如果我們能時常體會到觀自在,以致於能常常用深般若,當下照見諸法本體,我們就能瞭解,離開我們現在形形色色的世界,沒有一個所謂究竟的真理。空就是究竟的真理,而真理就是建築在我們生生死死的輪迴上。也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的空,並不是指虛無的空,而是空的當下就是色,色的當下就是空,所以空就是萬法。


  你如果能夠如此稱性起修,好比一念能以念佛的心來相應,你當下就能知道煩惱就是菩提。如此一來,你便能馬上相應到佛、相應到自己清淨的本體,這就是唯識所謂的「轉識成智」,這些都是修行上的體驗。相反地,當你用上自己的分別心來對待世間種種,你的心就是污染心,就是生死心、凡夫心。


  因此,如果我們聽聞聲音,最後能夠稱性起修,照見諸法當下的本體,就會瞭解:即相就是即性,性相是一如的,並不是另外有一個清淨本體。


  所以,各位不要以為修行一定得依照某種形式,或以為修到某個程度之後,自己可能就會轉變成某種形態,好像變形金剛一般,然後才是成佛,不是這樣的!學佛修行,是不離開當下充滿五欲塵勞與種種苦難的色身,在當下你就應該要能體驗到真正究竟成佛的理趣與樂趣。


  這可不是我自己亂講的,八歲龍女成佛的故事,就在教誡我們修行不一定有固定的形式。雖然在其他的經典裡提到,不能以女人身成佛,但《法華經》裡就提到一位八歲的龍女,很快就成佛了。
  八歲龍女在法華會上,對所有在座的羅漢與人天說:「我馬上就要到南方的世界去成佛了!」大家聽了都不相信:「哪裡可能這麼快!」龍女又說:「我成佛的速度,比我脫下寶珠,佛伸手來接珠的速度還要快。」大家依舊不相信。可是,她一轉身,大家才眨個眼,她就已經到南方世界成佛了,這是法華會上所有的人天都親眼目睹之事。


Bg f15

  在以前讀誦《法華經》以前,打死我、我都不敢相信能這麼快成佛!八歲龍女把身上的寶珠拿出來供佛、佛伸手去接,就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她就成佛了。就好比各位倒一杯水給我,杯子離開你的手後、我接到手上,這之間的時間是非常短的、頂多幾分鐘而已,而八歲龍女竟然能以這麼快速的時間成佛!


  這一段故事,其實就是告訴我們,成佛是剎那就圓滿的,不一定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那為什麼我們需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因為我們念念都在攀緣,念念都在分別,念念都無法把我們的念頭打死,所以法身就活不過來。


  因此,當你在法上繫心安住時,不要只是停在法相上,而是要攝相歸性,從諸法的實相上去觀照、去用功。亦即要以真實的般若去觀照諸法。般若就是智慧,智慧就是知道諸法緣起空,所以你要去觀察一切諸法,在生生滅滅的當下,卻也是如如不動的。


  接下來,「盡聞不住」是指你不要只停留在「聞所聞盡」這樣的境界,而是要像師父在農禪寺門口寫的「無住生心」一樣。如果只停留在聞所聞盡這種「勝義諦」的境界而與凡塵眾生脫離了關係,或只是停留在清淨的實相裡卻沒有生起種種的妙用,那就無法成就諸法、幫助眾生,這是非常可惜的。


  就以阿羅漢為例子,阿羅漢雖然修證得到究竟解脫、也見到諸法究竟的實相了,但他們只停留在這種境界,並沒有從中再生起一種要與六道眾生一同受苦濟度的心。因為他們修行的究竟目標,只是先以自己的成就為基礎,等到自己成就以後就隨緣度眾生,所以當他們此生一了,並不會發願來生再入六道度眾,言就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的意思。既然「不受後有」了,阿羅漢和三界就不再有任何的關係。但這麼一來,則不符合大乘經典的教導。


  當一個人到達「聞所聞盡」的境地時,他會瞭解,就理體的性上而言,沒有眾生可度,也無佛可成。但當眾緣和合時,是眾相森然,一切的相都是存在的。離開了這樣的相,沒有一個真正的法,而實際理地的法,也不離開這些生滅的相。


  而為了進一步在種種相上都體驗到這樣的道理,當你達到「聞所聞盡」的地步時,就要繼續做到「盡聞不住」,亦即要你要體驗到「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盡聞不住」在耳根圓通法門的修行上指的是,所有你能聽到、能聞知的聲音,在你心中,全部都能聽得清清楚楚,但因為能聞的心已盡(聞所聞盡),所以你已不必刻意起心觀照,卻能夠了然於心,而且又能處處不住著。所有心所接觸到的境與境界萬相,你都不住著,因此「盡聞不住」也代表著我們心性與諸法實相的無限寬廣。
  這就是為什麼《法華經》會告訴我們,諸法法住法位!諸法各在其位上,各得其所。


  如果「空」指的是什麼都沒有了,那這樣就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真正大乘佛法是如《華嚴經》裡所有表顯出來的佛世界,是重重無盡的,而且諸佛菩薩所顯現的富貴相與境界,都是非常的莊嚴,是有著諸多何等莊嚴的雲!又有著諸多何等莊嚴的寶座!種種一切,都是窮盡一切地華麗莊嚴!


  我以前看《華嚴經》時,就常常覺得:「形容一朵雲,就要用好幾百朵雲來形容,一下子這是什麼雲、一下子那又是什麼雲的,真是有夠囉唆耶!」或是形容一張椅子,一會兒這是什麼椅、一會兒那又是什麼椅,形容得好多!有時形容了一兩頁,都還沒形容完!


  當時我心裡不免嘀咕:「趕快講完就好了啦!形容得這麼多要做什麼?是嫌紙太多、太便宜喔?」,後來我才知道,根本不是如此!其實,這些種種的形容都是在表顯我們心性裡的清淨圓滿,是具足了所有的萬相莊嚴。所以佛陀才稱為「萬相莊嚴」。
  你必須要體驗到,就是一個小小的東西,也充滿了重重法界與無盡的莊嚴!那時,你才會瞭解「哦!原來是如此!」,而不會以為那只是文學上一大堆囉哩囉唆的形容;你也才會明白,原來心性裡是充滿了如此種種的不可思議。


  到達這個境地,你才會發覺自己清淨心所流露出來的身心世界,是一個什麼樣的現象。否則,大多數人一輩子都很難體驗到自己是與佛是無二無別的。至於佛菩薩的身心受用,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現象呢?有些人學佛一輩子都沒經驗過,那就非常可惜。


  透過佛法的教導與修行,我們絕對是可以體驗經驗到真實的受用與經典所描述的境界。實際上,也只有修證到「盡聞不住」的地步時,你才能真正具足種種的能力。你的心能處處不住著,所以對於萬法萬相,你就能很容易還其本貌、瞭解其內涵,因而能接受、廣納無上無量法門的薰習,這也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的背後真義。


Bg f16

  我們接著看經典: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覺所覺空」和之前的「聞所聞盡」不大相同的。經過「盡聞不住」後,心對於萬法雖然已能了然於心,又處處不住著,但實際上,仍然存在著一種對於「萬法盡聞不住」的覺知。因此,我們必須繼續深入這種「能覺的心」與「所覺的對象(十八界)」的本質。


  「能覺」即智慧,所以「覺所覺空」是告訴我們,當你度過種種考驗後,便會證得種種智慧,但不要住著於這些所證得的智慧與成就裡。
  例如修苦集滅道時,透過十六種的修法,會讓我們產生十六種智,而當修得最後一種智後,便可以進入阿羅漢果。即每修一法,斷了一種煩惱後,就能證得一分智慧,同時也證得了一分的法身受用,此即「依法斷惑」。斷惑後即能生智,因而才有「五分法身香」,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與解脫知見香。「香」指的是成就。


  佛法無論從戒定慧哪一方面下手,都可以成就,而當每證得一種成就時,都有與其相對應的智,有了該種智,就有一定的果位與其配合。
  對眾生來說,會認為能證得這樣的智慧和果位,是相當了不起的!但對菩薩來說,當他真正修到這樣的地步時,如果就此停留在「有智亦有得」的階段,就無法與真正的般若相應。


  因此,心經先告訴我們「五蘊皆空」與「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又告訴我們十八界空 ── 即六根、六識、六塵也空,接著苦集滅道四聖諦與種種諸法也要空,最後說「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就是屬於「覺所覺空」。因為當你修到能斷種種煩惱,能起種種智慧,你可能就因此住著在這樣的成就裡。這樣,就還不算是真正的成就者。
  一個真實的成就者,必然知道自己走過哪些過程,但卻不會停留在那樣的境界。他不會告訴別人,我是已經開悟的人,我是怎樣的了不起,絕對不會如此!但是他心裡當然是清清楚楚,因為每一個法,他自己都曾經走過、體驗過、修證過。


  當你達到「覺所覺空」後,接著就會進入「空覺極圓」的境地。也就是說,如果你能放下有所得的心,不要停留在有所得的層次,那麼你修證的智慧,才會到達非常圓滿的境地,而此時的智才能稱做「大圓鏡智」。大圓鏡智是一種形容詞,形容智慧又大又圓滿,而且如鏡子一般,能清楚如實地反應出一切虛幻。


  換句話說,如果你認為有智可得、有法可修、有佛可成,那你就不可能達到「空覺極圓」。亦即當你從空慧上證得智,卻能不住著而且能捨,那你就能相應到性體所能真正表顯的圓滿智。


  接著,要進入到「空所空滅」。最初的「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是屬於煩惱的對治,從而依法修行;而「聞所聞盡」就是對治的方法;「覺所覺空」是指一種智慧上的證取,而且你也不住著其上。亦即無論是最先前的煩惱,或是後來修證得到的智,你都得放下,甚至到最後,「能空的心」與「所空的一切」都滅時,即所謂「生滅既滅」,此時,寂滅就現前了。


  「生滅既滅,寂滅現前」,這句話在阿含經裡也常看到。對大乘佛法而言,寂滅不是真正要把生滅滅盡、完全淨除;但以小乘的觀點與修法,是在瞭解諸法的生生滅滅後,就得把苦、空完全消除淨除,而且是得盡去之後才能顯出自己性體上的清淨。也就是說,小乘的修法是把一切諸法當作實法,是有生滅的。


  大乘佛法的寂滅,是指不離生滅,但當下知道其為生滅,這才是「生滅既滅」之真意。意即在那一剎那,你能夠與自己的清淨本心相應在一起時,雖然你仍在五欲塵勞裡,其中充滿了種種的煩惱與分別,但是你根本不必在乎它,也不必害怕它,只要知道它就是屬於一種相即可。而且,就是要具足這些相,才是真正的法爾如是,也才是諸法真正的真實相。所以諸法的真實相,是不離開所有的煩惱、生滅與種種對待。


  所以,各位學佛念佛,不要認為自己需要斷煩惱,因為煩惱斷,佛也無法成!意即如果煩惱的性體能斷,那你也找不到清淨的佛性;因為煩惱的本性、理體,與清淨的菩提,實際上是一樣的。但是,由於我們常常會被煩惱所轉,所以轉煩惱、化煩惱,是需要的 ── 這是指我們自己的心必須轉過來,讓自己當下不受其影響。


  「寂滅」是指究竟的解脫、究竟的佛道。亦即當你修到「能空的心」與「所空的一切」皆滅,也就是自己的生滅心既滅時,當下,究竟的解脫就能現前,也就不離開你了。「現前」不是指突然 “碰!” 地一聲,某樣東西就跑到你面前讓你看到,而是指當你自己修到這樣的地步時,你就會突然體悟「哦!果然是這樣!」,從而,你的生命就豁然開朗,你就知道事情原來就是如此!這就叫做「現前」。


  自此之後,你自己就不會再被這些塵勞萬象所欺瞞,在五欲塵勞中,你就得以自在了。這並不是指不會遭遇種種苦難,也不是指不受這些業風影響,當生老病死來的時候,你照樣會苦痛,但你會知道,這只不過是色身本具的現象,也因為這些現象,所以法爾如是,因而,你也不必刻意地逃避。能如此修行,才算是真正的成就。


Bg f17

  我們繼續看經文: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這幾句是形容修到寂滅現前時,所會發生的體驗與變化。

  「忽然超越﹂就如禪宗常講的豁然開悟,亦即開悟、圓成總是發生在突然之間。禪宗裡描述的開悟經驗有些非常有趣。開悟之人的所言所行,常常會讓一般人覺得:「怎麼這樣就算開悟?」實際上,對當事人而言,他所體驗到的悟境,就是以這種方式表現出來。但如果你只是依樣畫葫蘆,那是完全沒意義的。所以禪宗的修法,貴在當你經過實修,而見到本性豁然開朗後,從此你就知道何謂諸法究竟實相,也從此不會再被萬法的外相所迷惑。


  「十方圓明」是指自己的心性,就像孤月朗照天際一般,照亮十方世界,亦即你不再受世間一切的影響,也沒有任何阻隔。
  到了這個時候,你就會: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修到這樣的地步時,會獲得兩種殊勝:一者,是與佛的本妙覺心相應在一起,同時,也具足與佛一樣的慈力了。所以只要修證見到自己清淨的本體,你內在的妙用就可以慢慢地發展、運用出來。聽到這裡,各位應該瞭解,佛法不是要我們去學習或記憶些什麼,即便你背了三藏十二部,頂多也只能讓你做些口頭搬弄,而這種功夫現在電腦做的比我們好的多!經教的重點在於指導我們修行,你只要依照經教的教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不愁不會成就。一成就,你馬上就具足了這些力量。


  你的力量與智慧,不在於你背了多少的經典、拜了多少佛、出家多久、聰明與否、或有否學識,這些都不重要。六祖雖然是個樵夫,但他所講的東西,卻能被後人奉為經教,可見後代禪宗大德真的是把他奉為不世出的偉人。


  很多古代的大師,他們的生命之所以可以湧現出那種大慈悲心、大教化力、大攝受力,都是因為身心真正具備有那份實證實修。所以,絕對不是簡簡單單就能有那份修持的。
  我們師父今天能有這樣的成就,是天上掉下來的嗎?你看他經過多少的用功、多少的努力,而且還不只是這一生,一定是他多生累劫,發了這樣的願力,才能夠有這樣的成就。


  所以大家根本不必擔心,自己出了家,什麼都沒有學,能不能成就?我告訴各位,只要你真的得到這一分的解脫,證悟了自己本來的心性,也許在文字上看不懂,但只要把經文念給你聽,你自然就能為眾生來解黏去縛,就可以指導眾生。
  否則,依文解義,三世佛冤,真會把佛給冤死了!那就真完蛋!


  你會獲致的另外一個殊勝,是「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亦即我們的心,能與六道十方法界的一切眾生,一起仰慕佛陀、悲戀佛陀,並且能依據佛陀的教誡來成就。
  好比在座的各位,在我們佛七期間,都是同樣地悲仰阿彌陀佛,都期待著彼此能夠成就。而透過這樣的法會,就能讓大家瞭解、感受到阿彌陀佛的願力殊勝,同時也能讓大家發願來做。這就是師父成立念佛會,且二十幾年來從不間斷的目的。


  實際上,耳根圓通法門的每一層次,都是實際地在指導修學者,從如何入門修行,再一步一步的踏實、一層一層的深入,進而能更深邃地達成究竟圓滿。只是這幾句簡短的經文,並沒有很確切地告訴我們該用哪種形式下手,所以你可以綜合其他觀音法門的修行,好比可以從大悲懺法的用功下手,乃至於心經、楞嚴經,甚至聽聞種種聲音的當下,你都可以用觀音菩薩耳根修行的方法來精進用功。


  只要你會運用,經由不斷地觀照、覺察自己的身心體驗和變化,你就會知道一步步地該如何走。否則,即便人家解釋得再好,但該怎麼用功下手,或每一層次的變化,以及該如何進入下一層次,你還是不曉得、不清楚。所以,修行絕不是盲修瞎練。


  只是禪宗的用功,是以先見性為主,亦即直接先讓自己見到諸法的實相,然後再稱性起修,最後再將自己所悟之境地,相應相合於種種世緣與生活的各個層面。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開悟就是成佛,絕對不是。


  見性成佛的成佛,不是果上的佛,而是指見到清靜的本體佛。所以各位不要以為見性有什麼了不起。見性的人只不過知道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身心該怎麼如實地去觀照,而不會像一般人容易顛顛倒倒。
  好,耳根圓通法門就簡單地跟大家講到這裡。


  因為我們念佛時間非常寶貴,該講的我也都講了。從明天起,我們所有的時間都拿來念佛了。各位就是專心用功。聽得再多,數食不飽!你一直數人家吃了幾碗飯,你自己也不會飽,因為與你不相干。
  這次我非常感激農禪寺的當家監院果燦法師,能夠與僧團推薦我來這裡主七,我非常感謝,讓我能有這樣的機緣來這裡學習、來和大家結緣。真的是非常感激!


  我一直希望能秉持農禪寺原有的家風,讓大家好好認真、專心、老實地來念佛。但因為我已經太久沒回到農禪寺,如果講得不好,或帶領得不好,請諸位法師和菩薩們原諒。這次真的很感激有這樣的因緣,因為文化館、農禪寺,是我從小長大的地方,除了新買的地之外,幾乎這裡的每一寸,我都打滾過。甚至後來,師父辦譯經院和三學研修院,也都是在這個地方。因此,無論是師公時代或是師父時代,農禪寺在我的生命裡,可以說是永遠無法抹去的!


  因此,能夠有這樣的機緣回來這裡,我是抱著無限的慚愧和無盡的感恩,所以也希望我們大家真的能在這法門上好好用功、好好努力。好,多謝各位,阿彌陀佛。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