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 ~ 十六 大願講解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第十四 ~ 十六 大願講解

第十四 ~ 十六 大願講解


十四、聲聞廣多無量願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衆生,悉成緣覺,於百千劫,悉共計校,知其數者,不取正覺。

   聲聞人,是先成就聲聞種性,聞四諦聲教,而證小乘四果,故名聲聞。不説緣覺,其實包括在聲聞中,因為緣覺觀十二因緣而開悟證果,這十二支流轉還滅,歸納就是苦集滅道四諦,所以不另別説。法藏菩薩發願,他的佛國,二乘聖衆,廣多無量,多到什麼程度。就是我們整個娑婆世界,所有四生六道的衆生,每個都成了緣覺,辟支佛。每人都經過百千劫的時間,來計算校量,極樂的聲聞聖衆有若干人,再把各人計算校量所得的數字,共合起來。這個數字之多,那是無法可説的,但還不完全,没有算到的,還不知道的,尚多無數。有人問:《往生論》不是説,極樂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種不生,怎麽往生彼國的,有這麼多的二乘人,這不相違嗎?我答:三輩往生,皆要發無上菩提心,既發心便是菩薩,《往生論》就此而說。現在這個願所說,是約法藏菩薩成佛攝化衆生説。衆生無邊誓願度,怎麽能不度二乘人往生成佛呢?再說,二乘聖者,是行三百由旬,成佛是到達五百由旬,三百是在五百中的一段,這也不能廢除的呀!所以《法華經》說:「諸聲聞人,皆非滅度,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漸漸修學,悉當成佛。」會通來説,如智者大師《觀經疏解》:「習小之人,本不得生。如果不是定性二乘,由彼臨終,發大乘心,亦可得生。以慣習小,順其先習,開法遂證小果,而已發無上菩提心,況得近佛,不久自當證大。這樣,經舉聲聞,是暫有。論說不生,是畢竟無,互不相違。

   當知,諸佛説法,有藏通别圓四教不同,聲聞藏教中,佛不説他方諸佛及淨土,衆生從何得知,西方有極樂世界,及阿彌陀佛。今既得聞,且能信願念佛,往生彼國,就非藏教的根機,而是菩薩的根器了。因為以往一向修習小乘,雖得往生,隨其慣習,斷見思惑,先證小果,故有聲聞之名,實在來説,不是聲聞,而是菩薩。《彌陀疏鈔》說:「若據變化,小乘亦無礙。淨土尚容衆鳥,聲聞豈不如鳥。鳥是彌陀變化所成,聲聞寧可說是實有。所以就算彼國常有聲聞,也是合理的。」這也可説得通,但不是此願願文的正意。

十五、人壽修短隨意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命無能限量。除其本願,修短自在。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彌陀經》說的,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彼國天人大衆,壽命皆是有量的無量,而且能隨往生者的本願,要多長就多長,要很短就很短,自由自在,没有阻礙。什麽是往生者的本願呢?那就是此人在未往生前自己立下的願心,各有不同。有的發願,彈指去彈指來。有的發願,見佛即來。有的發願,悟無生後再來。有的要成就那些功德神通智慧,然後回來度衆生。有的發願要成佛以後,再分身塵剎,普度眾生。這名為本願。再來的時間,有長有短,那這些天人菩薩在極樂世界的壽命,也就有長有短,隨其本願,如意自在。如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臨終弟子雲集,哭泣膜拜曰:願師住世度人。祖師開目説:吾去即來,生死事大,各自淨心念佛可矣!像這種往生者,那他在極樂的壽命,便很短了。又如我們打佛七的大回向文,其中大衆發願,便説:「一剎那間離五濁,屈伸臂頃到蓮池,蓮華開後見慈尊,親聞法音可了了,聞已即悟無生忍,不違安養入娑婆。」這樣在極樂 的壽命,就有長短不同。照《觀經》說,九品往生,蓮華開的時間,見佛聞法的先後遲速各有不同。得無生忍的時間,也有快慢。所以彼國天人壽命,可長可短,不但 隨各人本願不同,也要看各人的功行,根器,福德因緣如何,而得修短自在。

十六、國中無不善名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乃至聞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覺。

   這就是《彌陀經》說的,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不善就是惡,如果有惡名,便有惡相、惡性、惡體,乃至惡的因緣果報等。這是緣起十如是,法爾如此,亦名諸法實相。經中説,此生則彼生,此無則彼無,乃緣起諸法的定律。法藏菩薩的願心,是要他的佛國中,所有天人,都是善人,連惡的名字都聽不到,當然更没有惡人惡法,與惡的因緣果報了。由此可知,極樂世界是純善的淨土。我們如果不生極樂的話,惡難得盡,善不得圓,怎麼可以不念佛求生呢?儒家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唯有生極樂世界,才可以實現吧!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