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化感恩為力量,盡心關懷大眾
書籍目錄
第十章 化感恩為力量,盡心關懷大眾

第十章 化感恩為力量,盡心關懷大眾

2008.10.14 第四天上午開示


Bg f11

  我們繼續講第三種迴向:迴己向他。

  迴己向他最主要的意思,在於不貪著於一己的受用,而能把自己所修的功德及利益與大眾共同分享。但實際上,大多數的人,往往是以貪著的心來做這樣的迴向。因為他們心裡認為,若能不貪求功德而迴向給大家,這樣的功德會更大,所以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不貪求,但內心其實貪求得更多。因此,許多對自己起心動念不具真正觀照力的人,從這裡就會產生一種對法義的誤解。


  往往在我們的內心裡或行為上,稍微做了一些福德利益之事,或者因為修行了某些法門、身心狀況稍微受益時,就很容易表現出自己很難得、甚至有點兒高人一等的態度。在心態、行為乃至於語言之間,雖然看起來好像很謙卑也很慈悲,但內心裡的我慢、成就感、以及感覺自己修持比人好、比人精進的心,並沒有真正消融。


Bg f12

  因此,要真正實踐迴己向他的實義,是要把認為自己有所修持、有所功德、有所成就的心真正消融,以致於所表現出來的言語行為,都要與佛法真實相應,沒有一種自我貢高、驕傲我慢的心,這才是真正的迴己向他。


  我們常常聽說「三代以下,無不好名者」,而且還好為人師!這道盡了天底下所有人自己很了不起的心態。我們還常常聽說「天下文章,是自己的好」、「癩痢頭的兒子,是自己的美」,換言之,我們很容易因為自己一些小小的成就,就產生了我慢、貢高,進而把自己圈住了。


  這麼一來,就沒辦法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反而愈是修學佛法、成見愈深,而且,那種傲氣和我慢,常常就會在不經意時流露出來。這也是因為沒有真正做到迴己向他之故。


  要能夠真正做到迴己向他,你首先要瞭解,你的成就和種種一切,並不是來自於你比別人更偉大、更高深,或更好、更棒,只不過在這個時節因緣下,剛好有個適合你的舞台、空間,讓你能表達自己的一切。而在這舞台、時間與空間裡,你努力了,也表達得很好,這就是所謂﹁時勢造英雄﹂。因此,實際上,這不只是你個人的成就,是眾緣和合而成的。


  例如,剛才當家法師告訴我,很多人很讚嘆我為各位說明的內容,他們很法喜。但事實上,這不是我的成就。
  我們這個佛七念佛共修法會之所以能夠辦得這麼好、這麼流暢,大家身心也都能夠投入,是因為我們的師父教導有方,使得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真正的修行目標 ── 要真正地從自己的身心行為來淨化。大家都有這種先決的認識與期許,所以不管是來農禪寺參加哪種修行,都會從內心裡自我要求、自我鞭策。


  此外,如果沒有法師們的照顧和唱念的領導,就顯現不出這個法會的莊嚴殊勝;如果沒有諸位菩薩的盡心努力、真正發心投入來念佛,我們也達不到這樣的成績。


  這都是因為在眾緣和合之下,剛好有這樣的環境,大家也有這樣的身心需求,種種條件都配合得剛剛好,我才有辦法以經教和自己的體驗經驗,為大家詳細說明修行的次第方法和身心變化,所以這並不是我個人的成就。


  一個人再怎麼偉大,一定要有時節因緣的配合,才可能有所成就。好比現在各位說我講得好,但是如果把我丟到西門町,一個人在那裡嘰哩咕嚕地講,大家會把我當作瘋子!
  如果把我丟到回教的國家,我就變成了異教徒,如果剛好遇上信仰虔誠又較為激進的回教徒,馬上就給我一刀!因為對某些激進人士來說,只有阿拉才是真主,其他宗教都是魔鬼不得存活,所以要除魔斬妖。


  在那些條件環境之下,我還能受人稱讚嗎?當然沒辦法。所以,這一切都是眾緣和合的條件下,才能有所成績、得以成就。
  如果我們能瞭解因緣所生法,就會知道,一個人即便有再大的能力、再大的野心,如果眾緣不和合,只憑藉著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自己的抱負的。俗話說:「獨力難回天」,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有多偉大、多能幹。


  如果一個人不能常常往自己內心裡自思反省,當他處於很順遂的環境時,就很容易自我膨脹。不斷地膨脹的結果,就是認為自己愈來愈了不起,這種情況就十分糟糕。
  我常常覺得:我自己哪裡有比人家高明、哪裡有比人家好?只要把我丟到廚房裡,大家都會嫌我礙手礙腳。今天農禪寺如果不是派我到佛堂主七,而是派我到大寮煮飯菜,我告訴各位,你們就真的得經過一番「吃飯禪」的考驗了!因為餐餐一定都是非常難吃!


  因此,並不是一個人有多麼重要、多麼了不起,是剛好因緣時節讓你可以適得其位。如果你能夠常常這麼思維,你就可以消除自己的貢高我慢,就不會自以為了不起。
  從佛法去除我執、自我的層面來說,我們的身體是由四大和合而成的,只要是因緣和合的,就不是究竟不變的;甚至我們的心識,也是如此。我們全身上下有哪一樣是真實存在而且究竟不變的呢?又有哪樣了不起的成就或東西,住著在你的身體內了?是在你的眼睛、耳朵、嘴巴、鼻子裡?還是在腦裡、心裡呢?實際上,沒有一樣東西是真實存在的。


Bg f14

  既然從自己的身心裡,找不到一樣真實、究竟的存在,那為什麼要被外境的境風所影響而以為它是真實存在呢?無論那是稱、譏、毀、譽種種對待。如果你的身心裡沒有一個「究竟真實的存在」而可以讓一切成就或評價住著於內,那你為什麼要感覺、甚至表顯出自己比別人了不起、比人家更偉大呢?


  沒有一樣東西是永遠究竟存在的,一切都只是經由比較而來的暫時存有,而且是你自己虛妄地認為它是真真實實存有的。
  例如,一位在政治圈爭鬥翻騰的人,即便最後讓他坐上最高位、當上了總統,掌握大權、高高在上,但等時間一到,他照樣得下台;而下台後,他還有辦法再呼風喚雨嗎?當然沒辦法了。因此,沒有永遠不變的東西,諸法都是在不斷地變動。


  在種種的變動不實裡,如果你執著於其中有一個實際的法(成就、功德)存在,然後又把它擺在自己的身心裡,認為那是自己的、自我所擁有的,進而又以為自己能擁有這種實際的法︵成就、功德︶是很了不起的,這就叫做顛倒,就是無明、沒有智慧。


  因此,從因緣的角度來看,我們瞭解,單憑一己之力,是不可能有任何成就;從無我的角度觀之,無論是身心本身或於其內,我們也找不到一處可以讓任何成就住著且不變之處。


  再從廣大眾生的角度來看,佛法告訴我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欲為佛門龍象,先做眾生牛馬。也就是說,如果你修學佛法想要得到真實的利益,是不可以離開群眾的。因為群眾就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是我們最好的佛菩薩。


  憐眾生苦、發大悲心,當然是成佛最主要的條件,但事實上,如果當我們面對眾生時,自己的心開始產生了計較、分別,那麼,你所見的眾生就是牛頭馬面和修羅。而當這些牛頭馬面和修羅們,用種種無情的言語、行為、算計,來對待、責難甚至污辱我們時,我們是否能用佛法安住自己、讓我們自己有所成長?並把這些逆境當成是成就自己的挑戰與磨練?這也是我們能否成佛的關鍵。


  就像昨天我所說銅磬與銅佛的故事,銅佛身上的每一吋,都是經過千錘百鍊得成的。亦即我們的心要成佛,我們的身要如佛那般相好光明,也得經過這世間種種烈火的鍛鍊、無情的考驗,如此千錘百鍊,才能真正成就。
  因此,面對著社會的眾生大眾,才是能讓我們成佛的大道。


  各位千萬不要以為佛菩薩會常常慈悲地關愛著我們,所以時時等著佛菩薩來憐憫你,這樣就好比被父母溺愛的孩子一樣,你這一輩子一定完蛋!另一方面,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念了幾句佛號之後,就忘失了佛法是存在於廣大的眾生中,是離不開這個世間的。實際上,佛法真正的修行,就是要走向人間。


  只有當你自己的身心得到淨化、提升後,你才有本事去建設這個人間,那時,才是真正的迴己向他。也就是說,迴己向他,絕對不是念一部經、念幾句佛號、拜幾拜佛,或做一點布施功德,然後再念幾句迴向文。
  當然,那也是迴向,但是這樣的迴向,很難生起真正的力量,甚至連一點點兒的功效也不可得。因為,那常常變成一種具文,亦即只是一種形式上的存在,有念、但沒有感覺。


  這就如六祖壇經所言,人人口說般若,但心裡卻沒有真正的智慧,所以即便你誦念得再多,都只是被經所轉。現在佛七期間,我們每個人都在念佛,但什麼叫做佛?你瞭解嗎?你有體驗到嗎?如果沒有,你得自己去想、自己去感受。如果嘴巴念佛,心裡卻沒有和佛真正相應,這樣算是念佛嗎?


  這邊的柱子上寫著﹁念佛時,是心念佛,是心作佛﹂,你的心是佛嗎?你的心有作佛嗎?這一句佛號聲,如果不能真正消融你的自我,去除掉你的貢高我慢,沒辦法讓你走出如象牙塔般的自我成就感,那你就永遠無法在佛法上成就更大的功德。
  因此,真正的迴向,是要從真正的生命與生活裡去莊嚴、去成長。不要以為自己每天得把這句阿彌陀佛念上多少萬聲,或拜佛拜上多少拜,就算是迴向做功德。


  當然,念佛、拜佛這方面的努力我們也是要做。這是因為我們習氣太重,如果沒有透過這樣的精進,往往沒辦法達到一種身心的統一、寧靜,心也就沒辦法獲得些許的安然、自在,當你投入世間洪流中,馬上就會被淹沒。所以這樣的精進用功,我們平時也得花時間投入。


  但是千萬不要死在其中!很多人把佛法的修行精進,當成一種形式化的例行公務,而無法把修行運用在自己內在的心性上、身心生活上或家庭社會上,而只是死在「自以為修行」的某一點上,而且還常常以為自己很用功。更有甚者,更把世間其他種種人事物,都看成是自己的障道因緣,好比有的人念佛念得很認真,認為自己一天一定要念多少佛號聲,或拜多少拜的佛。結果,真正有事情需要他做、要他處理、要發心時,他卻說:不行!我要念佛。那些事都是打岔。


  小時候我也經常看到一些老菩薩,每天都很勤奮地念佛。如果在他們念佛的時候,有小孫子們在旁邊吵鬧,這時,他們馬上會兇巴巴地喊:「猴死嬰仔(台語:死小孩)!出去玩啦!阿嬤在這裡念佛,你沒看到嗎!」


Bg f15

  如果我是她的小孫子,我心裡一定會想:「以後看到念佛的人,我就打死他!」為什麼呢?因為平常的阿嬤是溫溫和和的,我跟她玩也沒事,但只要她一念佛,我去找她玩,她馬上就會變成母夜叉、惡鬼羅剎!
  也就是說,在他們年紀還這麼小的時候,念佛、佛教在他們的八識田中,已經種下一種負面印象,而不是正面的啟發。


  念佛,有必要念到如此重要嗎?如果念佛如此重要,怎麼會念到不知道阿彌陀佛就是代表著恆順眾生,處處關心眾生?小孩子在旁邊吵,不陪他玩已經很糟糕了,還這麼兇他?


  如果小孩子在旁邊玩,阿嬤能一面笑著看他玩,一面又能把佛號念得很好,那麼,小孩子不是一樣會覺得很有趣嗎?說不定小孩子看阿嬤念得心開意朗、笑臉開懷,還會跑過去找阿嬤說:「阿嬤,你念這個東西好像很有趣,我也跟你一起念看看!」他可能什麼都不懂,所以念個三兩句、十幾句後,又跑去玩了,但這也無妨。


  若能更善巧一點,在他嘗試念佛時,阿嬤若能稱讚他念得很好,他說不定就會念得更加勤奮!甚至看到阿嬤拜佛,他也會跟著一起拜!因為對他來說,雖然他完全不懂其中的意義,但是他能從中得到鼓勵、關懷與愛,他就願意來做,甚至願意學習。


  各位看看自己家裡的小孫子是不是也是如此?我們就是要以這種善巧智慧的方式去接引,而不是把自己定位在:我在修行,這是最不得了的大事,至於其他的事,都是在妨礙我的道業!如果你抱著這種心態,那麼,你的修行真的是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做為一個佛弟子,我們時時刻刻要認清自己的本位。學佛當然要精進,但不要只住著在修行的行為本身,或是所得的成績上,而不肯真正放下自己的身心去和佛法相應。


  做任何事,其實都是一樣的。千萬不要執著地認為進佛堂念佛才算是打佛七,在佛堂外面擔任外護的菩薩們,就不是在打佛七嗎?在大寮工作的菩薩們,就不是打佛七嗎?並不是如此,在這裡的每一個人都是在打佛七。


  只要自己的心,能時常平靜地與阿彌陀佛的聖號相繫在一起,又時時刻刻能與阿彌陀佛的願力相應,縱然你的身心還有一些煩惱,可能多少還是會受境風的影響,但你只要把一句阿彌陀佛念出來,你就能產生真實的力量,進而能將所有的境風消融。
  因此,學佛修行,一定得從佛法的甚深義、真實義去體會,不要只著重於修行的形式,或只是因為大家都這樣做,所以自己也就跟著做。例如我們每次用功結束時,都會向上問訊和互相問訊,那你就應該去瞭解,為什麼要互相問訊呢?


  因為,能有這樣殊勝的因緣,是來自於彼此的成就。此刻這一支香,我們能念得這麼好、這麼殊勝,身心能夠得到這樣的受益,我們很感激、很感恩;感恩自己沒有浪費這樣的因緣,而且,透過用功前的自我期許、自我要求,自己也確確實實地掌握了這段因緣,好好地努力認真了,所以不管身心進步多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了。感恩自己,也感恩大家共同的努力、共同的願心,是這麼精進地來幫助彼此相互成就!感恩三寶有這樣的威神力,也感恩有如此殊勝的念佛法門。這就是在做迴己向他啊!


  所以,如此簡單的問訊,卻能把我們內心裡無限的感恩表顯出來。實際上,這樣的感恩也不僅是一份感恩,更是來自於你自己對生命的落實。因為如果你沒從法門的修行用功中,得到一種生命的落實,那你的感恩是建立在非常淺薄的基礎上。


  當你把這句佛號聲真正念入自己內心裡,而能與你的生命有所相應時,這句佛號聲頓時就會如甘露法水般,盪滌了你心中多少的污垢、多少的煩惱、多少的計較與多少的不滿!從而,會讓你的生命有一種新生、自覺與自新的感覺。如此,才是真正得到念佛的殊勝。


  你要把這份感恩化成力量,並對自己的身心有更大的期許。當你面對著自己的家庭和周遭種種一切時,也都能盡心去努力與關懷,這才是真正的迴己向他。
  各位能不能做到?暫時不能完全做到,也不要緊。你只要從內心告訴自己,每次只要少分地要求自己,然後一點一滴來完成即可。好,時間到了,阿彌陀佛。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