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2
第十章-2

第十章-2



Bg H1


   氣剛而心益動。我們去運動或生氣的時候,呼吸會很急促,這心就會心浮氣躁,靜不下!

   所謂氣壹則動志。我們的四大宗旨謙虛、柔忍、守中、放下,這柔忍就是叫你的氣要柔,我們的氣一專的時候心就能夠安詳,這安詳不起落,才有定力!要學道的工夫就是先制其氣,讓我們的氣柔,氣一柔就不會發脾氣,不發脾氣就斷了去地獄的因!處處在告訴你精采的不學還要發脾氣,不發脾氣地獄就沒你的份。


   我們的氣要是能夠柔,心就不會被挑起來,動志就是安定的意思,能夠讓我們的心安定。學佛的人不發脾氣,不發脾氣這六道裏就少一道,地獄道就沒你的份。修羅性就是喜歡發脾氣,所以從哪裏開始學?不要發脾氣,有事情慢慢溝通不要發脾氣。因為發脾氣是最無明,在死的剎那間,聽到一個不好聽的聲音你就發脾氣,那你就到地獄道去了,你說慘不慘?被外面的境界影響第一個就是發脾氣,發脾氣的人就是代表已經技窮沒步了。

   學道工夫,先制其氣不使妄動以薰心,學道的人,先把我們的氣能夠柔下來,不要妄動就可以薰心。薰心代表可以安我們的心,安在一個地方不會起無明。能夠薰心就不會起無明,沒有無明就不會去畜牲得道,三惡道都可以控制得很好!


   制其心不使妄動以鼓氣,讓我們的心不亂動,生氣的時候可以忍下來,久了之後就有定力。鼓氣:就是有定力可以安得住,這氣就可以調和,可以安你的心、身。
   心靜而氣自調柔。我要你們的心柔忍,這柔不是那種嬌柔,各位要很清楚,我勸各位要智柔而不是嬌柔,我們有智慧,讓我們的心能夠安住。

   工夫到此,則怒出於不怒矣。工夫到這裏就不發脾氣了,不發脾氣自然就有功德。要做什麼才是功德?最大的功德就是無心,能夠無心比什麼功德都大,這很重要。所以我們從哪裏開始學?就是不發脾氣。


   如嬰兒號而不嗄也。嗄是沙氣聲,如嬰兒號而不嗄,這嗄,沙啞的沙字是聲音敗了。嬰兒在哭,哭到聲破了就是嗄字。嬰兒在哭的那個聲音不沙啞,就是他的氣很足,氣足了聲音就不沙啞,意思就是這個樣子。
   故老子審問其人之工夫能如此乎。老子問大家,你有沒有這個本事啊!可以有調柔的氣?不會隨便發脾氣?

   滌除玄覽。玄覽者,滌除,就是洗掉、去垢。滌就就是把塵垢洗掉,這個叫滌。滌除玄覽就是把我們的妄想執著清淨了之後就會得到玄妙處,就可以清楚。覽就是可以清楚知道心的玄妙,在哪裏能夠清楚啊?你要找到你的心。我經常講:你要找到心,要怎麼樣啊!應無所住。應無所住就是除去一切的妄想執著,就可以找到玄覽處,就可以清楚你的心。


   謂前抱一專氣工夫,做到純熟,自得玄妙之境也。你的心無所住讓所有的妄想執著過去,可是精神還很清楚知道,妄想起來讓它過就不落入昏沈,不落入昏沈就是抱一。做到這工夫的時候就自然得到玄妙之境,所以這一定要透過打坐才可以得到這種境界,這是必然的。

   若將此境覽在胸中,執之而不化,則返為至道之病。這個工夫讓它在清清楚楚的境界裏,但也不能把這個境界覽在胸中,在佛家講的一句話,正法都應捨何況非法,就是在講這個意思。你連這個心也不能起來,你一起來,又要執著抱一專氣的時候,又落入一個執著了!又沒辦法得到那境界,所以連這也要去除,才不會落入至道之病,至道之病就是那妄想執著裏面。


   只須將此亦須洗滌,淨盡無餘,以至於忘心絕跡,方為造道之極。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正法都捨了更何況非法。不能有一切的心那就是本來無一物,忘心絕跡一切歸零!就是我講的偈「正負加減等於零」,這個才是造道的最極限,最極就是最高、就是最無上。

   老子審問能如此乎?此三句,乃入道工夫,得道之體也。這三句,是入道的工夫,也就是得道的根本,體:就是根本。所以叫我們氣要柔、要專一、要清淨、要滌除,這個才是得道的根本,也是入道的工夫。


   老子意謂道體雖是精明,不知用上何如,若在用上無跡,方為道妙。這裏告訴你,我們這靈靈覺覺的心,你不曉得它這麼精采,它可以上可以下,你一定要在哪裏用工夫呢?要在無跡上面,就是這個無形無跡上面用工夫,我們看不到的部份來用工夫,才是最精采的妙道。應該這麼說:看不到的並不是沒有,就是在講這裏。
   故向下審問其用。我們往深處去找,一切在心的妙處,在虛無的部份。


   然愛民治國,乃道之緒餘也。有了這些工夫的時候,再來推愛民治國,事實上就是推己及人,把它擴大,把這種道德推展出來。乃道之緒餘,緒餘就是有了本事之後,才有能力幫助別人,就是還有餘力的意思。有很多人說要度眾生,他自己都不清楚,他怎麼度眾生?緒餘,這句話是出自於呂氏春秋惠生裏的一句話:「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為國家,……。」,沒有能力的時候,怎麼可能幫助別人?所以才有這麼一句話:「窮者獨善其身,富者兼善天下」,等你清楚知道的時候才可以幫助別人,不然,你自己都不清楚「道」怎麼度眾生呢?有一句話說:「懵懂傳懵懂,一傳兩不懂,師父下地獄,徒弟往裏拱。」學不到正法,學一堆做什麼用呢?大家以為那是佛法,結果學了一大堆,都是形式上的,學不到心坎裏面去,離心求法就是外道。要到你的心靈層次上去用功,這才是道的本質。


   所謂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土苴以為天下國家。我們先從修身養性開始,從我們自己開始,自己做好就可以用自己的身體無言之教影響別人,不要講一大堆,做啦!等把自己做好了之後,緒餘,才有能力土苴,「苴」比喻輕的事務,很輕賤的就是土苴,就像植物剛長出來的小芽,那最輕細的部份,也就是最「輕賤」的事務,等你把自己實踐好了,才有能力來講其他的天下國家,不要一下講自己心有多大多大,先從自己做起,這一段意思就在這裏從自己治身開始。

   故聖人有天下而不與。愛民治國,可無為而治。聖人他有天下,這天下就是表達一個聖人所擁有的一切,我們有時候也不一定要把天下當成是一個國家,團體也可以,與:就是取的意思。這不與就是不去取與,他雖然擁有但是不會佔有,該傳給下面的人就傳給下面的人,不會佔為己有。有些廟,到後面都變成私人的財產,這都是佔有心產生的,聖人愛民治國,可以無為而治。他因為不佔有就有說服力,就可以無為而治,事實上無為而治也就是在講聖人以他的身心來做眾生的榜樣而表這個法,大家就會去遵循,並不是說什麼都沒有就可以去治理。


   老子審問能無為乎。老子審問你能達到無為的境界嗎?所以這無為的境界,要先從自身做起。

   若不能無為,還是不能忘跡,雖妙而不妙也。你要是不能夠無為就一定還會執著在相裏面,這跡就是著在相裏面。就像《金剛經》裏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還落在相裏就不可能無為,就放不下。所以還是不能離開這個相,你的層次雖妙而不妙,你的智慧還是不能夠脫離到另一個境界,還是被相給蒙蔽。


   天門,指天機而言。開闔,猶言出入應用之意。天門就是指天機,事實上就是一個表法它可以開闔的意思,天門開闔就可以出玄入牝。

   雌,物之陰者。蓋陽施而陰受,乃留藏之意。雌,物之陰者,指母性的部份,蓋陽施而陰受。乃留藏之意:所以雌代表可以含藏的意思。
   蓋門有虛通出入之意。可以進進出出的意思。


   而人心之虛靈,所以應事接物,莫不由此天機發動。蓋常人應物,由心不虛,凡事有所留藏,這裏告訴我們人的心,卻因為它是虛靈,摸不著只能 去感受而已所以叫做會心,以心印心就在表達這個。要是智慧一開,你就 會心一笑,這就是我們表現出來的,所以我們的心是一種靈靈覺覺的來應事而已。我們的智慧是要應事接物,從小讀書也是要來應事接物,這個智慧就在這裏,由這裏開始,天機發動都是由這靈靈覺覺的靈性。


   蓋常人應物,應物就是我們日常的這些事物因為我們的心沒有清淨,凡事有所留藏,這留藏就是固執,我們所有的事情都固執在那裏,都有妄想執著,所以一天到晚一直鑽、一直鑽,從過去一直鑽、鑽到未來際你看有多少?

   故心日茆塞。我們本來心像太陽一樣,慢慢被蒙蔽茆塞,就是被物欲所蒙蔽,我們的心被物欲,被外面的色相所蒙蔽就是不通達,茆塞就是這個比喻,就我們剛剛講的,那識心把我們那如來藏給蓋起來,我們沒有辦法找到心的原光。


   莊子謂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蹊。所以莊子怎麼說呢?我們雖然蓋了房子,房子有樑有柱有牆壁,牆壁這些是實體,事實上我們要用的是空間!比如說,茶杯裏面要不是空的,這茶杯能用嗎?我們用的都是虛的地方,實的是助緣,我們用虛的,像一部車子裏面要是實的,人坐不進去車子有什麼用?那車子有空間,人進去才可以把你帶走。實跟虛這智慧你要去參!記得我小時候還沒看道德經,我會想這房子用的就是這虛的空間,這杯子是用空處,空的才有用實的沒用。所以莊子就點出來,虛的作用才大,所以室無空虛,則婦姑勃蹊。


   婦姑就是婦人先生的母親,即老公的媽媽,婦姑勃蹊是一個比喻,家庭之間的爭吵,婆媳之間的爭吵。這房間裏面要是沒有空間可以運用,就像婆媳間的吵鬧,雖然是小的事情還是吵吵鬧鬧,事實上不能運用,不能通暢做一個比喻而已。

   心無天遊,則六鑿相攘。此言心不虛也。天遊指妄想,心能到處漫無邊際的去妄想,我們的心要是不叫他起妄想就是無天遊。六鑿,鑿是比喻鑽孔,此處的六鑿指的是六根,心要是沒有妄想的時候,這六根才會相互作 用,才會產生六通就是佛的境界。相攘就是相互的影響出來,心要是沒有妄想時才會達到這個境界。此言心不虛也,就前面告訴我們的,此心不是沒有作用的。


   然聖人用心如鏡,不將不迎,來無所粘,去無蹤跡。我們的心一碰到境界就會起取捨的妄想,要是沒有取捨心就像水一樣清淨,一切來就照出來,我才會說虛雲老和尚眼睛閉起來,是頂戴如來,頂戴如來就是佛光普照,一切來就照得出來,他甚至可以看到他自己身體裏的腸子,你看這麼厲害,其實你也可以。

   聖人用心如鏡,就像虛空一樣,凡所有來的很自然就照應出來,裏面有東西才可以照應,你有一個妄想執著,就有你的知見。所以我們說,「萬物本閒,唯心自鬧」。什麼叫萬物本閒,唯心自鬧?這個茶杯放在這裏,十個人有十種意見,你都不要有意見它才一致,有意見時這杯子就不一致,因為每人都有知見。你看到這杯子的時候,它可以裝任何東西不會有意見,這就是讓你的心如鏡不要有意見,就很直覺,杯子就是杯子,不會講話的不要再去加一個可以裝茶、裝酒等等……都不需要有這些,最直心就好,再加上的知見,就是你平常的妄想執著賦予它的,所以聖人不將不迎,來無所蹤就是在講這個道理,境界來了他不會喜歡,也不會不喜歡。你說決定要幹什麼,我說,你們決定就可以了,我都沒有意見,不將不來,來無所粘去無所蹤,就應無所住。


   所謂應而不藏。應付了之後不執著在那裏,境界來了我應付了,我不會把境界放着隔天發酵,我們通常會被境界給帶入境界裏面,就是發酵!

   我記得陳水扁總統在要屆退之前講了一句話,我說他這句話真的講到人的實際上,人的關係是化學變化都會發酵的,加了一個人進來,那團體就改變了。人跟人都是化學變化,心都太麻煩了,所以才叫你應而不藏,不要在一個複雜心裏面,那會很麻煩應了就過了。


   此所謂天門開闔而無雌也。無雌,就是不會再生出來,因為你有藏才會生,沒有藏就不會生。凡動物的母體叫雌,雌是可以生出東西來,所以一切生兒育女,都是媽媽來撫育。我們這靈靈覺覺的是可以出玄入牝的,天門開闔就是出玄入牝,可以自由自在的在身體裏進進出出,那因為有執著就做不到,若沒有執著就可以出玄入牝。

   老子審問做工夫者能如此乎。所以老子審問我們大家,這工夫者就是我們看道德經的諸位!你能不能夠達到這個境界呢?你可以應而不藏嗎?我曾經刻了一石章,「隨業應緣」也是這個道理,隨過去所做的業,應了這個緣就 OK 了,我不再追逐,應了就了了,你可以達到這個嗎?


   明白四達,謂智無不燭也。智可以通達無礙的,燭是照的意思。這個不燭是無礙,可以照清楚所有的事物,所以我們常說,學佛把我們的智慧燈一點燃,可以照耀過去千萬年的無明,一燈照下來,整個黑暗全部亮了,這是一個比喻,開悟了!就可以了解所有實相的智慧。

   然常人有智,然而我們所有人經常有這個智,這智指小聰明的意思。

   則用智於外,衒耀見聞。我們大家用智來互相較量,這些都是在識心上面用功。衒:自矜也、自誇言、言自衒其才。自己有多少見聞,多少才華等等…… 都把智用在這裏,不會內斂,人的涵養是來自於內斂。所以才有所謂的涵養性中天,這就是有涵養不現於外,要內藏才會有涵養。


   聖人智包天地,而不自有其知。聖人的智慧可以包天地,天代表包容,地代表承載,天包容一切,天不會分別你是善的、惡的,它都包容,地也不會,好人它也承載,壞人它也承載。所以天跟地沒有分別,全都包容全都承載,這就是聖人的智慧。包容一切,就是這個智慧而不自有,這天地包容所有的一切,它不會誇耀。

   謂含光內照。含光內照事實上也就是皈依。皈依最大的意義是叫你含光內照,也可以通達。你有智慧之後,要藏起來回到你内心世界,去找你的心光,找出來!你達到這含光内照的時候,這個光代表智慧,你一切會很清楚地照見外面的實相,你就不會有煩惱,不會有這些麻煩事!


   故曰明白四達而無知。已經確確實實可以了解,在你日常生活裏把它應用出來,那才代表你明白了,沒有用它你還是不明白,所以實踐很重要。明白了四達就要進而實踐,不生妄想執著的心。

   老子問人能如此乎。老子問我們可以這個樣子嗎?可以達到明白就用出來啊!你不能光讀了它而不用出來!

   然而學道工夫做到如此,體用兩全,形神俱妙,可謂造道之極。就是要實踐出來,我們學法就是要實踐出來才可以形神俱妙。你要在體相的實際作用上,有為法要做出來,神代表你的心就是外相跟內心要達到這個境界,才具足妙才可以通達。所謂的造道之極,你要是能夠這個樣子,就是你來學這個道可以登峰造極,可以達到最極至,就是可以完全了解道的可貴處。


   其德至妙,可以合乎天地之德矣。這心量在那麼大時,自然能夠像天地承載一切,你就可以達到其德至妙,就可以合乎天地之德矣。你看就是包容跟承載,沒有善跟惡,造道的造就是造作一切可以當修行講,修行的過程就是在造,在創造那無形的道,所以造就是修行也就是實踐。
   且天地之德,這天地的涵養承載之德。
   生之畜之,雖生而不有,就是生了,還要長養他,而不有就是不會佔為己有,也不會去誇耀。


   雖為而不恃,雖長而不宰,做了而不要誇言,所以我們雖然去教導,這個長,可以說教導的意思。長養一切教導而不主宰他,記得前天,天道來精舍,我跟他說,正法在教你成佛智慧,正法不是在教你當跟班的,什麼叫跟班的?就是你不要比我聰明,跟我做就好,你供養我就好,你不用聰明你笨笨的,你只要把錢交給我就好,其他你不要太聰明。是不是這樣? 是這樣啦!到那裏都是你不用聰明,你只要拿錢來做法會,大家都笨笨的就好。

   正法要每一個人成佛,比我聰明,要比佛更聰明沒有自私,所以雖教育你們,卻不主宰你們,而每一個人平等,「是法平等」你具足佛性,因為你也有而不是我給你的,只是你迷了而已,把灰塵撣一撣就 OK 了,就具足佛慧了。所以雖教而不去主宰對方,宰也可以當制裁講,我不會把你當成奴才,講快一點,這樣講也可以!

   聖人之德如此,可謂玄妙之德矣。聖人就是這個樣子,不需要你回報!差別就在這裏,不需要你任何的回報,這個是什麼?才可以有玄妙之德,這玄妙也就是萬德莊嚴,也就是佛的智慧。全部都沒有才可以有大用啊!他要是有就沒有大用,這就是聖人用心跟智慧在此。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