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四十八回
書籍目錄
第四十六~四十八回

第四十六~四十八回


Bg g47

第四十六回 安樂的慾望與戒律

  接著來到最重要的問題,請問人真的可以活得快樂嗎?

  依我的經驗,快樂有兩種,一是追逐的喜悦,一是解脫的輕鬆。首先先來勾畫出宇宙的現象,再來探討快樂的來源。依我的分析,這宇宙有「規律能量」、「散亂能量」、「物質能量」、「DNA能量」和「意識能量」。

 規律能量:無所不在,讓一切星球平衡運轉。包含星球内部之穩定。
 散亂能量:無所不在,讓一切隨機聚散。
 物質能量:存於無生命的物體內。具磁場可隨緣變化,如屍體與落葉的腐爛分解,與山上石頭被沖到出海口成沙子的過程。


 DNA能量:存於有生命的動植物。可按照DNA藍圖,配合循環的宇宙能量,驅動物質,演出生老病死的一生。
 意識能量:存於有思想的物種內。可儲存記憶,稱種子因,當時空環境到來時,沉睡的記憶會自動起作用,發芽成長,影響思考、言語和行為,這就是因緣果報的定則。舉例而言,每次在公園發現麻雀跳到旁邊,就知道牠的小小頭腦裡裝有被餵的識種,這時丟個饅頭屑,很快就會引來一群鳥。此外意識能量也能啓動 DNA的不同區塊,產生不同的RNA組合,進而改變外貌。

  我們人類同時具備了DNA能量和意識能量,以及受此二者驅動的物質能量,也就是肉體和靈體,且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肉體的生存,過與不及皆非中道,都會造成病痛及壞空的提早來臨,此時靈體也就跟著受苦。這是指個人的行為尚未影響到他人的狀況,若是已經侵犯到他人就不一樣了。


  接著談靈體,靈體常隱藏著過去未圓滿的事件,所有為了一己之私欲而有意無意傷害他人身心的事件,點點滴滴、一絲一毫都會記錄在彼此的識種中,時空環境一出現,償還作用會自動發生的,因此行事的圓滿相當重要,可避免未來莫名其妙的苦報。


  那麼,如何讓人的肉體與靈體能有慾望的享受,又能得安樂呢?這就必然要有防範與節制的方法,也就是戒律。戒律是讓人解脫糾纏的方法,是讓人能真正得安樂的方法絕不是無緣無故拿一條繩子把人套住。當我們出現越界之行為時,就知道又有一段痛苦的牽纏要熬了,而什麼時候償還得等待機緣。且越界當下所强化的識種,會隨著時間滋長其慣性能量,繼續顯化出行為,有時會變得很複雜,不是說改就能改的。


  因此,若能將慾望、戒律合為一體,也就是在生命的探索中,守住肉身的中道,也守住靈性的圓滿,配合宇宙中主導規律的能量,如此當能追逐喜悦而不陷入煩惱漩渦中過得快樂應該是可以期待的。


第四十七回 助人為快樂之本

  常言:「助人為快樂之本。」真的是這樣嗎?那為什麼有人言:「寧願救蟲也不願救人。」

  依我的了解,如果覺得自己幫助了某人,所以就快樂,還是有為法,有一天還是會覺得痛苦的。因為當局勢轉變,當初的善惡好壞變換時,你可能反而成為他人責怪的對象。或是他人不回報你,你也會不甘心的。或是他人一直覺得欠你,也會一直牽繫著你,而讓彼此失去了自然和諧的能力。所以不宜有助人之執識。那快樂從何而生呢?


  我認為在幫助他人時,若無求回報之心,我們會自然的脫開自私之心,進入他人的情境中,與他人處在同一困苦感受中,當問題解決時,也會跟著產生離苦得樂的感受。這大概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原因。說得更精確些,助人者,感覺的是自己經驗智慧的再造,能量的提昇與散發。被助者,感覺是智慧的啟發,獲得,與能量的提昇。在這過程中彼此皆獲得相互的印心與智慧能量的成長。


  因此,助人不僅是惻隱之心的自然體現,同時也令彼此獲得快樂與智慧,受益良多。然而若心態拿捏不好,可能會帶來彼此的痛苦,宜慎戒。


第四十八回 煩惱為快樂之本

  快樂與痛苦是對立的,有了痛苦煩惱,解決了就生出快樂,生出智慧。所以煩惱是智慧的半成品,沒有煩惱也就沒有智慧的增長。無知常帶來煩惱,隨著生活中知識、經驗、智慧的累積,煩惱會減少,但也不會完全消失,不會因為有了智慧就有免戰牌,即便是僅為了維持現況,也需要不停地付出,


  因為宇宙永遠有兩大力量的作用,一是趨向散亂,一是維持規律。所以生活中永遠有趨向散亂的不平衡出現,永遠有煩惱跟隨,而付出心力使其歸於平衡就能得到快樂。這就像你買一部車子,從此保養與維修就會不斷,當送修時師傅說修好了,你就會很高興,任何的擁有都是如此。因此,煩惱永遠會存在,而快樂也就源源不絕。


  更深入的說,不僅維持規律需要平衡,就連趨向散亂與維持規律兩者之間,也有相應而生的自然平衡現象。有形世界如此,無形世界如此,有形與無形世界之間也如此,甚至可能虚空與三千大千世界之間也如此。宇宙似乎有著一體相生、輪流興旺的公律。因此,當我們忘記了這宇宙公律,勢必會妄求而帶來無盡的煩惱。然而就算是常常記得也無濟於事,因為染著是靈性的本能,所以要求必會時時出現,而煩惱也就因應而生,唯此時成熟老練的靈魂有很強的慣性,很容易啟動覺察,再度連貫本源,以觀變化並增長智慧,如 此脫苦的輕安、逍遙自在的喜悅也就能常常發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