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六度波羅蜜的提昇
第四十一回 靈界訊息的省思

第四十回 六度波羅蜜的提昇
六度波羅蜜即是以六種改造不良習性的方法,來達到創造世間,成就一切。其中每一度可分三階段。若能完成,將是人生很高的境界,不僅自己改造不良含因,同時行事作為成為良好的示範,促使他人也能引發無為的「本能」,減少人間無明所造成的惡果牽纏。
至於何謂無為?有很多解釋可參考,諸如:不胡作非為,不盲目作為,不做無用的作為,不做多餘的作為,無所求的作為,自然的作為,做與天地合一的作為,其意義皆相通。以下依《大道系列》來介紹六度。
第一度 布施度
「度慳貪」。財施 → 法施 → 無畏施
財施 以自己的福餘救他人之急。
法施 充實自己,智識轉為資糧,再以言語幫助他人。
無畏施 放下身段,以平常心幫助他人。
第二度 持戒度
「度悔患」。律儀戒 → 攝善法戒 → 饒益眾生戒。
律儀戒 以持戒來觀察自己是否有逾界之行為。
攝善法戒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不作貪功貪得之心。
饒益眾生戒視人如己之兄弟姊妹,利益他人,達至無為。
第三度 忍辱度
「度嗔恚」。生忍 → 法忍 → 無生法忍。
生忍 忍「身體之觸境」的一切橫逆與困厄。
法忍 忍「心靈之意境」的考磨。
無生法忍 以「吃苦為吃補」的心念生出無忍之念頭。
第四度 精進度
「度懈怠」。斷精進 → 修精進 → 求化精進。
斷精進 斷除一切不良習性。人的本性上較為懈怠。
修精進 將修持的善良種子擴展,幫助他人,廣結善緣,不斷努力。
求化精進 經前兩者入於智慧不輟的境地。
第五度 禪定度
「度散漫」。心定 → 口定 → 意定。
心定 身同外界境地相結合,但心之清淨不受左右。為禪定之外緣。
口定 接觸外境,身口易受心境之驅使而造業,宜慎。
意定 要清淨意念,要先清淨心靈,把心定於無念之境界。心、念、意三者合一。
第六度 智慧度
「度愚痴」。生空智 → 法空智 → 一切智智。
生空智 一切因緣所造,身是時間的過客而已。
法空智 修有為行無為,一切因緣皆是自然法則,放下心即是。
一切智智 由「一切種智」,入於「一切智智」,清淨無垢自在且無為。
上面列提供了許多生活的思想觀念與心態,是我們感受不到的,甚至會覺得減損了生活的樂趣,讓人望而卻步。然而當人生歷練增加了,來龍去脈洞察了,可能會感受到這些都是經驗的結晶,智慧的果實,可增加樂趣,減少苦磨。
那若想要得到這些智慧果實,成就自己,幫助他人,該如何著手呢?那就必須要通過人生因緣法則的牽纏,也就是藉用因緣組合,通過所有的考驗與折磨,轉化了含因,有了親自的體證,才有經驗來幫助他人,即自覺方能覺他。而上述六度應是經驗智慧自然開展的過程,可做為心靈成長的參考與檢視,看看自己體證到哪裡了。
第四十一回 靈界訊息的省思
——信與不信?
當今靈界訊息處處湧現,該如何面對與善用,將是人類的新課題。
說信與不信都沒有絕對的證據,會淪為永無止境的爭辯,不如都以參考的態度來面對,以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驗證到哪裡信到哪裡,不過分解讀,不隨意拋棄,也不以偏概全。而且這過程中,一切要以全人類的福祉為依歸,不宜造成人類的恐慌與動亂。
這也是我面對《大道系列叢書》的態度,大道系列在心靈成長方面,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值得參考。然而其中也有與當今科學知識大相逕庭的論述,尤其是對土星衛星的描述,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不由自主產生了懷疑。
此外,透過叩問與靈界做雙向溝通,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相,常可令人開拓視野,耳目一新。然而當用於無形干擾的圓滿化解時,拿捏不好的話,很容易讓人陷入捕風捉影,疑神疑鬼的生活中,一有問題就想趕快叩問,一心外求,而無法藉人道生活來成長身心靈,尤其涉及到需要付出金錢來圓滿時,縱使有明確說明金錢的用途,但由於個人角度的不同,有時也會造成家庭與親友間的隔閡與糾紛,並非每一個人皆適用,宜適可而止。由此看來,也許實相世界的運作變因太多,難以完全體會,因此靈界也有許多的無奈,有時也會無意間引迷入迷,讓人類愈努力愈牽纏。
最令人痛苦的是,若過於強調業力的負面效應,而忽略了業力帶來的,彼此皆能正面成長的意義,會讓宇宙中充滿著不平之氣,並持續增幅中,不僅讓人類無法正面思考,產生積極力量,還會讓人類陷入自編自導的威脅利誘與有口難言的無盡恐懼中,產生恐慌症和強迫症,如驚弓之鳥,可悲!當然,被逼到最後毫無退路時,總有一天,你也會從內在堅定地站起來,這樣看來,一切都是引緣,都在催熟,催得你有一天決定要完全對自己負起責任,不再責怪他人為止。如此,也就沒有所謂對與不對,只有會心的一笑。
更深入地說,當你滿腦子充斥著所謂完清業債的圓滿念頭時,可能會加強無形界因果討報的種子因,間接也減弱了人人向內求,各個學會感恩,學會體諒,學會反面成全的種子因。果真如此,無形中將強化業力的牽纏,減緩所有靈性的成長腳步,是否有這可能呢?如果是這樣,那不如大家都是新的開始,一切過去的因因果果全數化為成長的階梯與祝福,寬恕彼此的無明與無知,並直接回溯源頭,感受宇宙的大愛,感恩天地蓋載、日月普照、國土護佑、師長教育、父母養育、眾生扶持等恩惠,以清真、自然、無為串聯宇宙能源,並在自然的惻隱心中,揮灑出慈悲、平等、博愛等正能量,從而創造新的因果與智慧,這樣不是更究竟嗎?
依我的觀察,人們透過靈界化解難題時,其結果有三種狀況:很有效,無顯效,更糟糕。顯然宇宙間有更深一層的公理,絕非僅是所謂無形干擾可以解釋。
我認為宇宙就像是一個能量網,當你起心動念就是上網了。而起心動念非單指有明顯意圖才是,生活中,無時無刻,下意識總是不停的起心動念,包括情緒的變化,只是我們不曾察覺罷了。而我們的所有際遇,包含所謂的無形干擾與無形祝福,也就隨著心念發展起來了。
由此看來,所謂的無形干擾也是一個果,而因則是根深蒂固的識種。有云:「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如果本性不改,而是依賴靈界化解難題,或可取效於一時,然終究再造新殃,甚或以為有依靠而變本加厲,無有出期。可不慎歟!
因此綜合以上可知,當一個人走投無路,能量萎縮,毫無自立能力時,接受協助,消減業障,減輕包袱,是無可厚非的。但當他元氣稍微恢復時,就應該趕緊學會自立,增加福慧,不僅不宜再依賴他人,還要嘗試無為的幫助他人,直到走上自性演化出和宇宙合一,自助與助人已然合為一體的道路。
以上的體認,也加强我面對任何事物,包含靈界訊息,不再選擇信與不信的立場,而是採取參考的態度,也就是參悟參悟、考證考證。總留給自己思考與轉圜的餘地,希望讓自己永遠有成長的可能。然而,常有人質疑,不信怎會有成就?可是就我的理解,當我們境界未到,未有相關體認時,所信的也只是自己原有識種,或是舊觀念所能解讀的事物,離事實的差距還是很大。
即便是境界一樣,還有「測不準原理」的作用,即觀察者向外的心念,會影響觀察的結果,因此不同的人,體驗是不一樣的,所以也只能參考。
那一直在參考會有結果嗎?依我的觀察,這世界永不變的法則似乎就是平等法則。這宇宙中不論物質或能量,不論任何形式,都處在循環平衡的狀態中,有一定的法則,而這也是因果論的基礎。這其中每一個人都有與宇宙完全相通的一部份,即是靈性的源頭,都能真誠地感受事物。從這一點出發,也就是向內求,我想大家都會有共同的標準,而這也就是信的源頭。以這源源不絕的源頭為根,相信自己!時時灌溉,假以時日,當能長出富含生命力的幹、枝、葉、花、果實。
如此,我們將不必勞神去爭辯外在的,是真的,還是假的,信,還是不信,無須先去立一個成見,導致下意識強迫自己去護這個成見,而是問問自己的良心,從各種訊息的實證中,究竟獲得了什麼成長,是正面的提昇,還是反面的成全。那麼,我們將有更開放的心胸來包容一切,而心靈的建構也會較誠實而穩固,世界也會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