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懺悔 二、發願
三、觀想 四、迴向



一、懺 悔
無始以來,我們不僅具有罪過或過失,現生亦不可能不造惡;所以儒家說:「人非聖賢,熟能無過,知過能改,善莫大焉!」知道自己做錯了,能勇於改過向善,罪自消滅。《大般涅槃經》也說:「有二健兒,一是不作惡、二是作已能悔。」想作一個健康的人,就不要怕懺悔改過。一個真誠懺悔自己罪業的人,仍是極為難得的健兒。最怕是一錯再錯,不肯懺悔,取巧掩飾,不承認有罪,那就成為不可救藥的罪人了。若能改過行善,隨緣消舊業,不復再造新殃,對於尚不能免除造惡業的凡夫而言,懺悔確實是清淨身心的健康法寶。
在《佛說未曾有因緣經》中,「佛告天帝曰:受戒之法,先當懺悔,淨身口意。何謂身業?殺盜邪淫。何謂口業?妄言兩舌,惡口綺語。何謂意業?嫉妒瞋恚,憍慢邪見。是為十事。禁身口意業,不犯眾惡,名為十善。恣身口意,造眾惡業,名為十惡。一心丹誠,悔除十惡,十惡滅故,身口意淨,三業淨故,名為十善 … 人修十善。亦復如是。須臾之功,能滅無量惡業重罪。能令行者,起菩提芽。萌芽成故,漸漸增長,至成佛果」。
因此,至誠發露懺悔,是佛門中重要的修學法門。況且「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除非不造罪,造了就要自己去承受果報,誰也代替不了。從無始以來,罪業深重,障閉本心,污染身器,不堪容納清淨妙戒,所以在歸依三寶之前,必須下決心懺悔清淨。今歸投在三寶座前,至誠懇切的祈求佛菩薩加持,仗三寶威德之力加被,使自己罪業冰消,在佛道上穩步前進,永遠不受魔障的阻礙!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今對佛前求懺悔。
眾生的生命,不只在現生而已。在生死流轉不息之中,已形成一道生命長流;此生命之流,找不到一個開始,所以佛法常說「無始」。眾生受諸煩惱侵害,皆由無始貪瞋痴而來的。《大智度論》中說:「有利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生瞋恚,此結使不從智生,乃從狂惑生;故名為痴。」三毒為一切煩惱之根本。因三毒惑亂,無時無刻不在長養煩惱,以致煩惱日深月厚,覆蓋我們的慧眼;致令是非不辨、邪正不分,指揮身口二業,以致從身、口、意三業造諸惡業。無始以來,所積聚的罪惡,今對佛前哀求懺悔,願罪業頓時消散,即時得到身心清淨。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懺悔。
「一切罪障皆懺悔」,應當發自誠心。誠懇地祈求,三寶慈光加被護持,乃能盡除無始劫以來之所有惑、業、苦三障。惑障就是煩惱障,久遠劫來,惑、業、苦,流轉不停,因煩惱障而生起業障,因業障而感召報障,而造成有漏諸多惡業,召感這種苦報的身體,這就是由惑起業而召感苦果之三障。必須看清善惡,如實離惡行善,明白造罪原由,將所造罪發露出來,敬向十方諸佛、十方尊法、十方聖僧,至誠歸依,懇切懺悔;惟願三寶慈悲加被,使所有罪障悉皆消滅,以清淨身心,求諸功德圓成,成就佛道。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痴,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懺悔。
「一切罪根皆懺悔」,懺悔之後,誓更不造,非常重要;因為很多人懺悔,往往今日懺悔,明日再犯,不僅舊業懺悔不盡,而且新業不斷增加。因此,懺盡罪業,不是短時間的,而是從今開始,直到成就無上佛果,總是不再犯諸罪業;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常常修習出世清淨善法,時時有止惡修善的心念與力量。懺悔之後,更當立下堅定意志,斷除諸惡,對已懺悔的罪障,不得再造。並發起勇猛精進修學的心,要勤修眾善,眾罪自能冰消。
在圓照寺,每個月有固定的八關齋戒會與禮懺佛事。初一晚上七點卅分,禮拜大悲懺;十五,禮拜地藏懺,目的就是要帶領大眾懺悔,清淨身、口、意三業。藉大眾的力量,幫助我們成就道業更容易;所以經中說:「大眾薰修希勝進,十地頓超無難事」,就是這個意思。
二、發 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
懺悔無始往愆,則身心無染,道器純潔。當戒師秉宣三歸,正是納受戒體之時,必須於三寶前,發廣大慈悲無損害心,誓願斷惡修善,利濟眾生。今日歸依三寶,所行所發之願,雖然是微小因行,只是一念的願心,然近可為求受菩薩戒的因地之心,遠可作未來成就佛道之根本。所以這個願望,應當善好的加以護持,時時憶念。從歸依三寶,種下「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因,這種的菩提心,使令能長養,愈長愈大,期能顯發久遠劫來所發清淨菩提弘願。盡未來際,都不離開菩薩三聚淨戒:1・攝律儀戒、2・攝善法戒、3・攝眾生戒(饒益有情戒)。
以此功德報答生生世世父母之恩,不辜負我們今生得人身之可貴。在《最無比經》阿難尊者為我們向佛陀請示了這個問題:「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以淨信心受三歸依,作如是言:『今我某名,歸依於佛兩足中尊,歸依於法離欲中尊,歸依於僧諸眾中尊,如是歸依得幾所福?我未能了,惟願世哀愍為說,令諸眾生得正智覺。令諸眾生得正智覺。』…… 受持三歸乃至菩薩三聚淨戒,所獲福德無量無邊。」
「願力」,是一個人向善的意志,亦是前進的原動力,與一般所說的詛咒發誓截然不同;所以說:「願力不可思議」。「發願」是佛教行者必具的行門之一,在諸大菩薩中,其悲智與行願,都是我們學習的目標,像大願地藏菩薩,效法釋迦牟尼佛,發願要在娑婆國土五濁惡世,教化眾生,更發弘誓,要度盡地獄罪苦眾生;因此,關於地藏菩薩的廣大悲願,有幾句膾炙人口而為眾所週知的佳話,就是:「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我期望大家都能效法地藏菩薩發廣大願,以佛法去度化一切眾生;特別是處此時代,更須喚起人人積極救世的精神,為這個社會,盡一分心力。佛陀與地藏菩薩慈濟眾生的精神,實在是我們學習的最佳榜樣。
佛陀是即人成佛的,佛陀走得通的路,我們也走得通。佛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行菩薩道而成佛的。我們向佛菩薩學習,所以菩薩道是我們生生世世的志業。迴向偈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普願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薩道」。我希望生生世世行菩薩道,宏揚佛法、建寺安僧、紹隆僧種、續佛慧命;所以各位也要發願:「生生世世不昧正因,常行妙道;生生世世學佛修行,行菩薩道」。不但可以自利,而且能夠利益他人;這樣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三、觀 想
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
歸依佛,兩足尊;
歸依法,離欲尊;
歸依僧,衆中尊;
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
歸依時要做觀想,說第一遍三歸依文時,由於自己的發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動,同時,那功德雲即從大地中湧出。說第二遍歸依文時,那功德雲,即一直往上捲起,捲成像一個華蓋。說第三遍歸依文時,功德雲緩緩的注於頂門之內,遍滿身心。隨著這個功德雲,廣雲彌佈,遍滿了十方世界。那時納受了這個十方世界三歸的戒體,整個身心,充滿宇宙;宇宙與我們同體,我們與宇宙同體。這時,五分法身的基礎已經建立。從此,修習戒、定、慧,就可漸漸超出鄙穢的凡夫生死之沉淪,入於眾聖的解脫之寶位。所以,歸依是非常神聖又非常莊嚴的。(註:五分法身是指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弘一大師言:無論出家、在家之人,受三歸時,最重要有兩點:
第一:要注意歸依三寶的意義。
第二:三歸正授時,即是「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此最為要緊。若能聽得清清楚楚,跟著念,就能得到三歸的戒體。若未聽清楚,就無法得到三歸的戒體。所以在歸依時,要保持靜默,專心致志。最後之「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是名三結。
「我 某甲 盡形壽歸依佛,盡形壽歸依法,盡形壽歸依僧 ……,上來三歸,正是納體於心,更加三結,正授三歸戒體,得法圓滿」。三歸三結之後有三誓,三誓就是告訴我們:「歸依佛竟;不歸依邪魔外道;歸依法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邪說;歸依僧竟,寧捨身命,終不歸依外道徒眾。」
講到歸依的真義,凡是不究竟、不著實、不可靠的信賴與信仰,均不得稱為真歸依。譬如有一種宗教,信者可能得救,但也未必得救。上帝不寵愛的,任你信的如何懇切,也不會成為天國的選民。再說,在佛教的層次上看,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他們的最高理想,總不會超出生天的範圍。天在佛教之中,即使生到最高的天界,仍在生死輪迴之中。天福享盡,死後還墮,故其終非可靠的歸依之處。
唯有歸依佛教,纔能使人漸漸地走上離苦得樂的究竟解脫之道。佛在《十輪經》中開示說:「若歸敬三寶,稱我為大師;能捨眾惡,勝諸外道眾。」歸依三寶之後,就是佛弟子,梵語優婆塞,華云近事男;梵語優婆夷,華云近事女。謂親近三寶,廣修眾善,承事供養,植種福田。所以歸依圓滿了,就不應再去歸依邪魔外道。
四、迴 向
歸依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衆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一切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
所謂「迴向」,迴是迴轉,向是趣向。迴轉自己所修的功德,趣向於所期,稱之為迴向。以真實、至誠之心,將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迴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趣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迴向,以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之意,能使令冥陽眾生皆受益。
諸經論有關迴向之說甚多,依《華嚴經疏》卷二十六,澄觀法師列舉十種迴向之名,而總括為三:
一者菩提迴向:即迴因向果、迴劣向勝、迴此向證。即是迴己所修之一切善法,以趣求菩提之一切種功德。
二者眾生迴向:即迴自向他、迴少向多、迴自因行、向他因行。即是念眾生故,迴己所修一切善法,迴轉予一切眾生。
三者實際迴向:即迴事向理、迴差別行向圓融行。即是以己之善根,迴求平等如實法性。
依淨土宗之說,迴向有二:
一者往相迴向:迴施自己過去及今生之功德於眾生,以拔除眾生之苦惱並願同生安樂淨土。
二者還相迴向:於往生淨土後,生大悲心,再迴入此土教化眾生,以期共成佛道。
在佛門中,無論做任何佛事功德,都一定會迴向,為什麼?引用《地藏菩薩本願經》:「世尊,我觀業道眾生,校量布施,有輕有重,有一生受福,有十生受福,有百生千生受大福利者。」其差別就在於:「但能迴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樂。如但迴向自家眷屬,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樂,捨一得萬報。」由此可知,迴向之殊勝功德。
在《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亦云:「若欲永超三界苦,菩提涅槃當修證,遍周法界利群生,應居蘭若菩提室。所修六度四攝法,迴施三有及四恩,自他俱入甘露城,自他俱入甘露城,同證一如真法界。」因此,我們要將歸依三寶之福德所得的利益,迴向於法界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四恩:父母恩、眾生恩、國王恩、三寶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