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月亮代表我的心
第四章 月亮代表我的心

第四章 月亮代表我的心


Bg A76

   在現代物理學的支柱「量子力學」於1925年問世之前,一般咸信物質世界,包含人、物、環境與宇宙,是獨立於觀察者之外的客觀存在。   


   但是,當科學家對物質界的觀察,從巨觀轉向微觀,他們發現原子、中子、質子、電子、夸克等微粒子,進而觀察到這些微粒子無法用傳統的物理理論,來計算或預測其行動的軌跡。有位科學家說過這麼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改變你看事物的角度,事物也會用不同的角度來看你。」意思是如果我們改變觀看一張桌子的方式,那麼,這張桌子也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對待我們:桌子是物體,看似死的,但是,組成它的微粒子所顯現的特性,又顯現出桌子似乎是有生命的。


   愛因斯坦認為「上帝是不會擲骰子的」,他曾問道:如果真的沒有在人的主觀知覺之外,而獨立存在的客觀世界,難道「月亮只有在我看它的時候它才存在嗎?」在量子力學的權威解釋「哥本哈根」問世後的十多年間,愛因斯坦一直嘗試設計不同的實驗,反駁另一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波爾所支持的「測不準原理」(註1),但是卻都被一一反駁,波爾甚至回應愛因斯坦:「愛因斯坦,請停止告訴上帝怎麼做。」


*註1:「測不準原理」1927年由德國科學家愛森堡(Wener Hesingberg)提出,指微粒子的運動只能用機率來描述,主張微粒子永遠無法被真實與精確地測量。

   佛教的生命觀認為,構成宇宙所有生命的元素不外「地、水、火、風、空」五種,以人體而言:皮肉筋骨來自地的元素,血液、唾液、內分泌來自水,溫度來自火,呼吸則來自風。「地、水、火、風」屬於物質現象,而這些物質現象若窮盡其最小的組成,最後必然歸結於「空」。顯現出:空性為萬事萬物本性的特質。


   「心經」裡面聖觀自在菩薩闡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諸法空相的道理,正是修行者內觀自己身相與心意識現象之後,發現到物質世界與內在意識世界的背後,都具有「空性」的本質,因著某種因緣成熟,才讓各種元素聚合在一起,而形成種種實體或名相。倘若那一天,這些因緣消滅了,物質與名相又還歸於虛空之中。


   一件衣服,有些人看到的是它的形狀、顏色,有的人看到它代表著某種品牌。將它拆成兩半,它可能變成另外兩件不同設計感的衣服,或者成為不同功能的兩片布。若再進一步用放大鏡去檢視它可能看到一條條的蠶絲。那蠶絲再分解下去呢?會發現更細微的元素與量子,此時,我們又如何稱呼這件「衣服」呢?


   一般的觀念都認為物質與精神層面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其實不然,無形無相的心靈世界,也會影響到物質的實體。舉例來說:現代人普遍感受到各種壓力,壓力的來源可能來自自身、家庭、學校、職場,以及外在環境。心理學家認為,事件本身並不會產生問題,同一件事情,有的人可以處之泰然,四兩撥千斤,有的人則覺得煎熬不已,甚至度日如年;個人如何詮釋壓力事件,才是會否造成身心不良影響的關鍵。 


   同樣地,物質的現象,如果個體產生「有住」的心相執著,也會對無相的心靈產生影響。就像股市指數的漲跌變化,沒有在股市投資的人,只是一張畫著曲線的走勢圖罷了。但對於在股市投資龐大金額的人,如果他患得患失,很在意投資損益,那個曲線圖就可能變成一張「心電圖」了,心情隨著股票漲跌躍昇或低盪。


   一個本來無關的物質現象,因為我們對那走勢圖的主觀詮釋(有住),圖表就對我們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換句話說,「想法」與「對事情的詮釋」本身雖非物質現象,但卻可能對我們實質的內臟產生影響,生出病痛,這就是心物作用。

   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來自五官(根)六意(識)的污染,往往是苦的根源,若能看清這些根源原來變幻無常,體悟空性,便能離苦得樂。


   我們可以自我檢視,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質的需求真是生存所必需,那些則是屬於多餘的?一旦深入體察,可能就會發現:對於物質的追求,原本可能是基於一種對於未來作準備的心理,只不過,在追求這些餘物的過程中,不自覺衍生出得失心,結果反倒增加生命的不安全與不滿足感。


   「心經」的智慧引導我們體悟:我們真實的本性並不欠缺什麼,因為祂與造化萬物的生命力量本來一致。只要我們能常常迴光返照(註2)進入心靈的世界,將能充份享受無比的自由與喜樂。在小說家 吳承恩筆下的「西遊記」中,唐玄奘大師那位能夠七十二變的首座弟子,孫猴子的法號就是「悟空」。要到達喜樂的彼岸,取得真正的經典,開啟生命的智慧,就是要先體悟空性。


註2:「迴光返照」於一般慣用的成語中,解釋為人死前精神短暫的興奮,或事物毀滅前短暫的興旺現象。然而,在道家修煉的術語中,此四字指我們的目光不向外觀看,轉而聚合向內觀照之意。此成語佛家也包涵五官(根)六意(識)的能量與思維,由外轉而向內,於個體身心上作工夫。觀世音菩薩得以修行成就的方法,稱為「耳根圓通」,使是「反聞聞自性」,亦為迴光返照工夫之一種。

   雖然我們未必能立刻見證內在空性的本質,但常常讓自己去體會諸法空相的意義,超越身心意識的範圍,解除身心對於物質世界與種種名相過度執著而所產生的根塵,也有助於創造更美好的物質世界。現代潛能開發常藉改變心念狀態,以改善個人的生理、事業、人際關係 ……,便是非常好的例證。體證空性的修行方法有很多,例如: 、

   沒有特別為了什麼目的去從事自己喜歡從事的活動,並樂在其中。

   有個佛教的故事說,一位修行者經過山林間,看到山邊的一間茅屋,閃耀著金光。心想這間茅屋一定住著修行道行很高的行者,遂走到茅屋拜謁住在裡面的高人。


   敲門之後,出來開門的竟只是位平凡的老婦人。修行人向老婦行禮,並詢問她如何修行。老婦人表示並不識字,只是聽過一位比丘開示要多唸咒語,可以開智慧並且有大福報。她後來輾轉學到一個「六字大明咒」的咒語,當時她便唸出「嗡嘛尼唄咩吽(ㄋㄧㄡˊ)」,過去七年來,她每天都會唸誦這個咒語十萬遍,唸誦的過程中,常覺得內心光明安詳。


   修行人非常讚歎老婆婆的恆心,但老婆婆竟把這個咒語唸錯了,基於好意,便跟老婆婆說,六字大明咒的最後一個音應該唸成(ㄏㄨㄥˋ)才對。 老婆婆感謝修行者的提醒,但是很懊惱自己過去七年的工夫似乎都白費了。在接受了婆婆茶水的招待之後,行者告別了婆婆繼續他的旅程,一離開茅屋後,馬上聽到婆婆又非常精進的唸誦六字大明咒,這次她唸得非常正確。隨著婆婆的唸咒聲,行者往山的方向走,一會兒他回過身來,卻驚訝的發現茅屋竟然不再顯現當初的光芒。此時,他內心有些懊悔去糾正婆婆的發音。


   於是他又走回茅屋,告訴婆婆,剛才的糾正是開她的玩笑,想要試試她的誠心,是否虛心受教,事實上,她原來唸咒的發音方式是正確的。婆婆聽了行者的話很高興。當行者下山之後,又看見茅屋閃耀出光芒。


   也有位老師和我分享她管教小朋友的心得:一位小朋友上國中後仍然非常喜歡看卡通,吃飯時間都守在電視前看「小叮噹」。好言相勸幾次沒有用,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他跟小朋友約法三章,每次小叮噹開演前五分鐘,他就必須安安靜靜的坐在沙發上,不能隨便走動或吃零食,看完電視之後還要繳交一篇200字的心得報告。結果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小朋友再也不覺得看小叮噹是件有趣的事了。當我們覺得「必須」去做一件事時,我 們也逐漸喪失了行動的樂趣了。


   不論你是藉由瑜珈、禪定甚至是書法、舞蹈、歌唱、繪畫、彈奏樂器、武術…… 等等技術,安安靜靜的與自己在一起,將自己擺放在一個無為的角度,當下融入其中,就近於空性的狀態。 

   人本心理學裡面有個名詞「無條件的愛」。日常生活中,人家尊敬我們一尺,我們於是禮讓人家一丈;別人對我們好,我們才對別人好—— 這種人際對待的準則,通常是有條件的。不同宗教的典範人物,他們無私、不求回報、不帶有目的善待窮人、貧苦生病者,或其它需要幫助的人,這種源自內心對生命的關懷,就如同太陽與大地不斷供給生物所需,顯現的正是沒有條件的大愛。 


   朋友告訴我,她減壓的一種方式是逗小狗玩,因為與人相比,寵物通常不會記恨,即使你對它不好,只消一會兒它又可以很快樂地跟你玩在一起。


   一個嬰孩純真的微笑,是無條件的愛;當我們漫步於鄉間,靠近一座山,全然地感受一澗山泉、一朵花、一片樹葉、一陣風 …… 都是接近無條件大愛的方式。冥想或祈禱時,全心全意跟自我內在的光明力量相應,超越自我感官外相,以瞭解內在無條件之愛。

   「道德客」(Toltec )稱每個人都活在煙霧之鏡中,因為感官所傳遞的訊息並不完整,甚至是扭曲過的資訊,矇蔽了我們的意識,逐漸剝奪我們本性的喜樂自由,使我們停留在地球的時空意識中。


   「完美瑜珈」的創辦人 Sri Swami Satchidananda 曾以底片顯像比喻人類心智模式的運作,我們的心靈本來像是一張潔白的底片,當被塗上如化學藥劑般的我執欲望薄膜之後,就開始對外在的事物感光,而一旦感光後,便形成了固定的影像,要再重新沖洗它成為新的影像,便會越來越困難。心胸開朗的人接受光線進到了他的照相機裡面,並不加以定像,而不會受到其影響。


   古時候的人們以為船能夠在水面上浮起,是因為木材,後來知道真正的原理是水的浮力,與材質無關;不管是鋼鐵或其它材質,只要它被製作成船的形狀,使內部有足夠的空間,都可以在水面上行走。


   同樣的,五官、大腦意識運作能產生生命現象,背後亦蘊藏一股難以言喻的空性力量,這個力量才是種種生命現象的源頭。中國道家採取「以心為首」的生命觀,以「忘形寡欲」、「不爭」、「效法天地人山水」的精神修鍊自我,也是接觸空性的一種方式。


   所以,假如人能穿越時空,有機會與愛因斯坦一起散步,當他仰望星空,說道:「難道月亮只有在我看它的時候才存在嗎?」這對不同對象有著不同意義不同的星球 —— 對中國古人而言,那上面有嫦娥住在廣寒宮;對月球生物而言,或甚並不曉得月球地球人類稱為「月亮」—— 我雖不像阿姆斯壯或其它太空人曾經踏上月球,但我會用記得的 —— 首歌名回應愛因斯坦:「月亮代表我的心。」

你說不喜歡人世間的紛紛擾擾, 你說很想遠離這一切, 
你說你有強烈的出離心 ……


可是,
在你反覆訴說的過程中, 
你是否發現:其實你正耽溺在自己所謂的紅塵俗事裡呢?
否則,老記掛著它們幹嘛?
日思夜想
是誰不曾真的把它們放下來, 
牢牢掛在心頭、挑在肩上的?


既是自己綁著自己, 
還想到哪裡去找解脫呢?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