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頌第八識
第四章 頌第八識

第四章 頌第八識

平

八識之名

第八識,梵稱阿賴耶識,譯曰無沒。謂有情根本之心識。以眞如隨生死遷流而不失壞也。若隨義傍翻,則有十四名:1.名第八識。七識後得稱故。2.名藏識。具三藏爲自相。卽(一)能藏。能含藏之義,如庫藏能藏寶貝,及一切雜物而得藏名。此能含藏雜染種,故名能藏;亦卽持義。亦是根身等法,藏在識身之中;如像在鏡中內。欲覓一切法,總在賴耶中;欲覓一切像,總在明鏡中。又如來之藏,爲此識異熟所轉變故。以此識中涵含法界恆沙佛法,故名爲藏。又爲空義所覆藏故,名爲藏。(二)所藏。卽所依之義。猶如庫藏,是寶貝或雜物等所依故。此識是雜染法所依處,亦卽是根身器世間所依藏處,故名爲所藏。以根身器界等,是此識相分故,如藏中物藏,如身在室内。欲覓賴耶識,只在色心中。(三)執藏。堅守不捨義。猶如金銀珠寶等藏,爲人堅守執爲自内我,故名執藏。此識爲有情執爲自内我故,以染末那念念執爲我,故名執藏。3.出生識。能出生大聖之所用故。4.和合識。真偽雜間,爲於無始惡習所熏,生無明地,與之和合故。5.熏變識。住持起發,熏變異熟空故。6.本覺識。藏體非迷,本能覺故。7・眞識。體如一味,妙出情妄,故說爲眞。又復隨緣種種變異,體無失壞,故名爲眞。8.家識。又名本宅識。是虛妄法之所依處,以之如家宅故。9.本識。如虚妄心爲根本,謂眞與妄,互以爲依,互爲能依,是本識如來之藏,故名爲本。10.體識。中實非假故。11.金剛智識。如金剛喻,藏體無斷故。12・寂滅識。體非靜亂,常住不動自性清淨故。13・第一義識。以殊勝故,勝義故,以第一義無有二乘,二乘者同入一乘,一乘者卽是勝義 乘,勝義者卽是第一義。楞伽經說:以爲第一義心者是也。14.一切種知識,功德圓滿故。

性唯無覆五徧行。

   第八識非善恶性,亦非有覆,故其性是無覆無記。唯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是偏行心所攝故。阿賴耶識無始時來乃至未轉,於一切位,恆與此五心所相應。五徧行已述之於前,今復略言之。
〔觸〕。謂三和分別變異,令心心所觸境爲性;受想思等所依爲業。謂根境識更相隨順,故名三和。觸依彼生,令彼和合,故說爲彼,三和合位,皆有順生心所功能,說爲變異,觸似彼起,故名分別、根變異力,引觸起時,勝彼識境。作意。謂從阿賴耶識種子所生,依心所起,舆心俱相應。謂能警心爲性,於所緣境,引心爲業。謂此警覺,應起心種,隨順牽引,令趣於境,故名作意。
〔受〕。唯識論卷三云:「受、謂領納順違俱非境相爲性、起愛爲業。能起合離非二欲故。有作是說:受有二種:一、境界受,謂領受緣、二、自性受,謂領俱觸。唯自性受,是受自相。以境界受,共餘相故。彼說非理、受定不緣俱生觸故。若似觸生,名頜觸者,似因之果,應皆自性。又旣受因,應名因受,何名自性?若謂如王,食諸國邑,受能領觸所生受體,名自性受,理亦不然、違自所執,不自證故。若不捨自性,名自性受,應一切法,皆是自性。故彼所境。但誘嬰兒;然境界受,非其餘相。領受等相,定屬已者,名境界受,不共餘故。」
〔想〕。謂於境取像爲性,令心發起種種名言爲業。
〔思〕。謂於功德過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意業爲性。此性若有識攀緣用,即現在前。猶如磁石,引鐵令動;能推善、不善、無記心爲業。此五是徧行所攝,故與藏識相應。因與異熟識行相雖異,而時依同所緣等事,故名相應。此是八識之有漏位,但緣前說執受處境。若八識轉淨,則爲無漏位,唯善性攝,與二十一心所相應,謂徧行五、別境五、及善十一,與一切恆相應故,常樂證知觀境故;於所觀境恆印持故,於曾受境恆明記故,如來無有不定心故。於一切法常決擇故,極淨信等常相應故,無染汙故,無散動故。此亦唯與捨受相應,任運恆時平等轉故。以一切法爲所緣境,鏡智徧緣一切法故。一切法無漏故唯是善。

界地隨他業力生。

界地者,卽三界九地也。此識隨善惡業力所牽,生於三界九地之中,受異熟總報之主。因此識精明,無覆無記,本無善惡,故無業力。然與前七識中之色心等法爲依止,故此識爲體爲依。體者具有四義:1.實有。2.恆。3.徧。4.無雜。故能爲體。第八識恆隨夙世善惡引業所牽,常爲所引;生於六道中,升沉不已,自無分毫之力 能作主張。故云:隨他業力生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