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稱唸式參究
書籍目錄
第五章 修正過去行爲的方法
第六章 修正現在行爲的方法
第八章 依中道而立的禪坐法
第九章 妄念可以控制嗎?
第十章 念佛是誰與反聞自性
第四節 稱唸式參究

第四節 稱唸式參究


Bg i51

  不管是參禪或返聞自性的參究,原則上,都是一種內在意識的活動。儘管古代禪師有「離心意識」參之說,但想想看。離開了心意識,又怎能有參究的活動?眞能離了心意識,便只有「覺」、只有「照」── 這是源於眞心本性的功能,在眞妄和合的凡夫心中,不大可能只有覺照,而沒有想思的。因此,「離心意識」參,不過是要人「即此用」「離此用」而已。


  再進一步來說,參禪(或參究)的目的,雖然是要明了生命的真相、和證入生命的究竟 ── 終極目標是「慧」的成就;但在用功的過程中,間接的也達成了「定」和「戒」。而如何才能定或戒呢?是必須因地而倒、因地而起的。令我們心不能定(戒)的是妄心,那麼,要使我們的心定(戒),也就不能離開妄心。所以,參禪是離不開意識想思的。


深入的參究,自然有別於一般的妄想,而以微細的「思」爲主。甚至思亦退居幕後,只有覺照存在心所中,照著疑問不失。但既有疑問、既覺照此疑問,便不離意識的範圍。以深入的參究來說,「離心意識」乃是必然的結果,唯有離了心意識,參禪的目標才能達成。由此可見參禪功夫的細密,不是粗心大意的人可以從事的。


於是,爲了使參禪能普遍化,使一般人都能參上路,便有了類似稱唸佛號的參究方式。例如:日本一些禪宗主張參究「無」字公案。「無」不僅可以用心思參究,也可以一邊默唸,一邊參究;甚至也可以唸出聲。同樣的,參「念佛是誰」或其他問題,也可以比照著用功。以稱唸方式來參究,它的好處的:容易集中心思,不會再胡思亂想。方法正確的話,很快能與問題打成一片,進入定的境界。


當然,這和唸佛是不同的。唸佛在某種層次上來說,是繫心的一種方法,目的在達到止心一處;稱唸後參究則是要究破問題,解決內心的疑問。稱唸是一種人急呼天的情況。例如:參「念佛是誰?」參了許久,始終參不出答案來;乃至一邊參究,一邊妄念不停。如此,連上路都不曾,怎能參出答案來?因此,便發起奮心,打起精神,化全身心的力量而爲「念佛是誰?」、「念佛是誰?」…… 一直不停的呼唸下去,非到參究明白絕不罷休。


  試想︰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還有空間或時間容得下妄念雜思?參禪,要參破疑情,必須通身提起,或者通身放下才有可能。這不是容易的。平常,說要提起或放下,往往只能提起或放下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非得到了志窮、志急、緊要關頭 …… 等等的時候,是不可能完全提起或放下的。而當完全 ── 通身提起的時候,身心任何地方將不會閒著,能夠用的都會用上。所以,原本只以意識思惟參究,後來再加上稱唸,都是很自然的。這時候,全身心只有一件︰疑問、參究……。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