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廿七~三十 大願講解
書籍目錄
甲一、懸談
乙五、知經力用
乙七、翻譯及弘傳
丙一、譯人及譯本
丙二、宏傳
甲二、正釋
乙一、序分
丙一、證信序
丁二、聲聞菩薩會集
戊一、聲聞衆
戊二、菩薩眾
己二、歎德
庚三、歎三祇修證
辛二、廣歎
丙二、發起序
丁三、世尊歎許說
戊二、讚歎如來
乙二、正宗分
丙一、上求
丁一、勝緣
丁二、勝行
戊一、法藏因地
戊二、至心精進 
戊三、發大誓願
己三、立誓勉求
戊四、積功累德
己二、別明積功累德
庚二、修莊嚴法身行
辛六、福慧雙修
辛七、離惡修善
十、依正殊勝
壬二、正報殊勝
丁三、勝果
戊一、法藏成佛
己一、所成佛身
戊二、國土寶嚴
己一、先明彼土所有
己二、次明彼土所無
戊三、光明無量
己一、釋尊讚歎
己二、見聞獲益
己四、重明聞光利益
戊四、壽命無量 
戊五、聖衆無量
戊六、七寶諸樹
己一、明樹體相
戊七、道場寶樹
己一、明道樹體量莊嚴
戊八、樂聲演法
戊九、堂舍樓觀
戊十、七寶浴池
己五、明池水功用
戊十一、衣食自然
戊十二、顔貌端正
戊十三、總歎莊嚴
戊十四、華光出佛
丙二、下化 〔下卷〕
丁一、會五乘同歸一乘 
戊一、三輩往生
己一、佛國攝生總示
己二、正明三輩往生
庚二、别明上輩
庚三、别明中輩
庚四、别明下輩
戊二、十方稱歎
己一、長行
己二、偈頌
庚三、頌諸佛稱歎
辛一、諸佛共歎
辛二、頌釋尊獨歎
丁二、較勝劣勸修往生
戊一、補處菩薩 
戊四、菩薩修持
己二、自行修
戊五、菩薩功德
己二、别歎
庚三、四智具足
己三、喻歎
己四、合法
戊六、勸進往生
庚三、擧癡過
辛一、擧癡相
辛二、明癡過
壬二、别明
三、勉離惡修善勸進往生
庚一、略勉徵問
戊七、勸修十善
己一、略擧五惡 
己二、詳釋十惡,勸修十善
庚一、殺生惡
辛二、明殺報
庚二、偷盜惡
辛三、明盜報 
庚三、邪淫惡
庚四、口業四惡 
辛二、明口惡報
庚五、意業衆惡 
己三、結說五惡
庚二、結說惡報
戊八、重重誨勉
己三、示佛悲懷
丁三、見彌陀示當明信 
丁四、說疑城誡勿生疑 
丁五、示化益十方往生
戊一、先明此土菩薩往生
乙三、流通分
丙一、歎經勸學
丙二、彰說利益 
丁二、得果益 
第廿七~三十 大願講解

第廿七~三十 大願講解


廿七、萬物悉皆殊特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一切萬物,嚴淨光麗,形色殊特,窮微極妙,無能稱量。其諸衆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辯其名數者,不取正覺。

   法藏菩薩發願,他的佛國,正報的天人,依報的萬物,一切都有無量莊嚴、清淨 光明、美麗。無論體質、形狀、顏色,皆是非常殊勝特别。總説是窮微極妙,不可思議,無能用口來稱歎,也不能用心去測量。是如何的微妙呢?不但在他方的衆生,不能明了這種勝境,就是生在極樂的衆生,包括三乘聖賢,就算你具足天眼通,也同樣的不能明了,當然也就不能辯說,那些形色、莊嚴、光明等名相數字。因為極樂世界,是世自在王佛,為法藏選出二百一十億諸佛淨土,對他説明一切因果,令其親見。並經法藏五劫思惟攝取修行,無量劫積功累德,結集諸佛國土的一切莊嚴勝妙而成,這是不同一般淨土的。難怪一切大乘經,説到諸佛淨土,總是舉極樂世界來比況。這真是唯佛與佛,才能究竟明了稱説的佛境。不得佛智,如何能明了稱說呢?

廿八、菩薩道樹普見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見其道場樹無量光色,高四百萬里者,不取正覺。

   生在極樂世界的菩薩,不僅是久修地上菩薩,就是發心不久,積集的功德也不多的菩薩,人人都可以親知親見,我法藏成佛的道場樹。那是非常高大,有不可思議的無量光明,無量顏色,無量莊嚴。由一切珍寶自然混合所成,不是人工培植的,也不像此土的菩提樹。道樹高有四百萬里,是世間所没有的。表示成佛的四智菩提,是高出九法界一切眾生的智慧,唯佛具有。見了道樹,能得什麽利益,本經後文,更有詳細介紹。並且説明,這是無量壽佛本願力故,威神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為什麼?因為不是這樣,法藏發誓決不成佛。

廿九、受經普得智辯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若受讀經法,諷誦持説,而不得辯才智慧者,不取正覺。

三十、智辯無有限量願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智慧辯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覺。

   能生極樂,是有大福報。唯有大福,才能有大智,福智是互相增上的。所以凡能生在彼國的菩薩,都是具大福報,因此無論見聞何種經法。對經本閱讀也好,或不看經本而諷誦,或心中受持不忘,或如説修行,或對他人演説開示,或虔誠書寫經文,或恭敬供養法寶,都能得到菩薩的微妙辯才,就是佛的四無礙辯,也能得到。還能啟發一切智慧,如《華嚴經》所說的十智:一、知他心智。二、天眼智。三、知過去宿命智。四、知未來際劫智。五、天耳智。六、無畏神力智。七、分别一切言音智。八、出生無量色身莊嚴智。九、知一切法真實智。十、知一切諸法滅盡智。就是佛果的四智菩提,無師智,自然智,一切種智,也能得部份。極樂國中所有菩薩,都成就這樣殊勝的,無可限量的辯才智慧,才滿法藏菩薩的願。

   有人說,我們也受讀經法,研究教典,有時也為人講經說法,怎麽不得辯才智慧呢?我說:正因為你生在娑婆,業重福輕,障深慧淺。一來是我們福報不夠,三業不清淨,好比一個漏水的池塘,怎麽能承受積蓄辯才智慧的水。二來是受持讀誦,研經演教,都只知記註章句,分析名相,探求因緣本迹。或者從事種種考證,這是非佛說,那是後人寫的,連一點信心都考完了,那裡還能觀心,將經義會歸自心。更没有如說修行,真修實證,反而各逞己見,全是世智辯聰,不離和合識,勝負心,分别心。那就如銀行的出納,把他人領取的鈔票,算得一清二楚,自己却無半文錢,怎麼會有辯才智慧。古人說: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世間的學問有速成班,唯佛法的辯才智慧没有速成的。永嘉大師説過:「入海算沙徒自困,波波一生不知休。」了元禪師也說:「二十餘年紙上尋,尋來尋去轉迷沉,忽然聽得烏鴉叫,始信從前錯用心。」只知尋行數墨,不知反聞聞自性,這是此土一般佛弟子易患的通病。《文殊般若經》說:「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捨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三世諸佛。若得此一行三昧,諸經法門,皆悉了知,智慧辯才,終不斷絕。」《大般若經》也說:「能修行一相莊嚴三昧,疾證菩提。修此行者,應離喧雜,不思衆生相,專心繫念於一如來審取名字,善想儀容,即為普觀三世一切諸佛,即得諸佛一切智慧。」諸上善人!你想在此土得些辯才智慧嗎?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放下萬緣,一心稱念彌陀。若能審取名字,善想儀容,念念相續,得入一行三昧,一相三昧,自然能得智慧辯才。萬一不得,也能得往生極樂,那就保險可得,這是一條最安穩最可靠的路。或能如智者大師,太虛大師那樣,誦經閲經,證入三昧,那也可以有如兩位大師的智慧辯才。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