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要領 序
佛法要領 序

佛法要領 序


Bg A99

█ 序一 虛雲老和尚

   戊子春夏之交。金弘恕居士。將其師劉洙源居士佛法要領一書。並往來函札數十通。彙而付諸梓。問序於衲。時方有事於雲門祖庭復興工作。不遑執筆為文字。未有以報。後二年。孫張清揚居士。復謀刊此書。重以序請。辭不獲命。乃為之詞曰。劉居士此書。寥寥萬言。闡述一代聖教。揭其旨歸。示初學以從入之途。明白精當。求之近人著述中。得未曾有。學者得此以為津梁。進探大藏。庶幾不致擔麻棄金矣。


   書中所言觀心一法。原係古法。但用之今人。微嫌不契。古人根利。單假觀照。便可直造心源。今人根器不及古人。若用觀照。每易沉觀不進。諸祖觀機設教。遂易以看話頭起疑情方法。俾行人疑至極處。忽然打破疑團。即得親見本來面目。不至沉滯修途。故近世宗門用功。每重疑情。觀照之法。遂鮮行用者矣。此就恒人而論。若果是過量大人。則直下承擔。便無餘事。說一觀字亦多矣。尚安用疑情為哉。此原書未及之處。學者不可不知也。至於修行之本末理體。劉居士書中言之極中肯要。當無俟衲之再贅矣。聞居士後出家受具戒。法名昌宗。且已圓寂。法運衰歇。哲人長逝。其感傷為何如哉。


█ 序二 演本法師

   自清季迄今。百有餘年間。四川出生兩聖者。一大儒劉止唐。一菩薩劉洙源。議者謂兩大德。乃不一不二。一願而前進。一人而兩現。此緣揣測之說不具論。請略述其實際之貢獻。劉公止唐。德性學力。出類拔萃。著易書詩。三禮春秋。五大部恒解。暨四書恒解。孝經直解。古本大學質言。與史存等傑作。共十一部。一百四十三卷。(國史列傳。成都印行。)


   劉公洙源。歷任四川大學教援。立德立言。純粹以精。深於佛學。暢讀諸經。別具法眼。於達摩初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要旨。指示來學。慈悲痛切,一片婆心。婉如印光大師之弘淨。分道揚鏕。浙江上虞金弘恕居士。與公有大因緣。一如莊生之於李老。金居士殷勤請示如鑰投鎖。於往還十八通書札中。剖示詳細。度盡金鍼。凡獨居無侶之士。得此一冊。如法修持。保證免入歧途。初版上海大法輪書局主任陳法香居士。協助流通。


   未幾四川第二次重版。又未幾。台灣印經處印行第三次版。第四次版。現在暹羅曼谷開始重刊贈送。中泰僧俗弘法願深。十方讚仰。推動法輪之無比。勇毅堅誠。如謝普揚廖振祥等諸大德。均大菩薩。弘誓大願。來此人間。昨謝居士來書云。此一種希有法寶。已在曼谷起印。囑記一言。僅進蕪辭二句如下:
   希有難聞之示導.一超直入之南鍼


█ 序三 任小子

   余及諸友得此「佛法要領」一書,皆如獲至寶,大暢襟懷。書之高卓精當,前賢固已多有稱譽。然而時風薰移,法運播流,於今日行持所需及補乏救弊,此書更有化龍顯睛,扶本助元之功。不止宜夫傳諸名山,更為當世所不可無。以是逢此重又倡印付梓之際,黽勉贅言抒懷,忝附為序,以資隨喜讚嘆。


   竊思昌宗法師是民初博學通家,深究内典而滙通谿徑,乃竟盡棄等身著作而以此書殷殷舉示後人,非無故也!觀其時代,佛法方重萌,民生才乍甦,非人人皆有資藉,亦非處處皆有名師,而各處龍象復各舉旗幡,問津者大多耳目混淆。因茲法師應金居士及眾因緣,纂此法要教示坦途常規,簡明卻能極底蘊而貫始末,庶幾人手一冊者得有依憑,進能將一心掃弭識賊,則不待外求而本自俱足矣。


   此書先刊明四句要義,迴萬法歸一心,依空性解眾執,運般若行六度,了緣生入真性。若此身心整束,綱明目確,離諸般葛藤而不受迷歧矣!再則勸發菩提心,教令觀心得體。將心之要義利益、返觀內照及諸方便行法,引經據典而示導之;令心法重光,宗門教下盡彰本來!學人得以此奠基,不落偏邪;據以為本,本立道生。而後略解楞伽,引達摩宗門心印印法;援華嚴教下解證證義。誠所謂句句有本,法法有依哉!諸方大德,可得無疑矣!


   逮及末後回覆問法信函,所解疑義要切,緣及根機及信行、禪淨及心法、方便及究竟、理入及事行等等,各類學人常有之沉痾癥結,一一燭破寰轉,令慧日明現,千古暗消。尤尚者在行文句讀間透顯平淡家風,圓融一味,離諍離得,但以菩提心為眾作方便談。斯則非夸夸談兵輩所能望及,誠法師一如之可貴也!因是書味其言而感其人,傳其神而印其心,大有不落文字者在!


   由是此書諸般特色及妙處俯摭皆是,非言稱能道盡,任由披讀者勤致之。亦當思前賢耗資費神、傳印流通,正為我輩後來者承習精進,脈脈不絕作苦海舟楫。時至今日,知識橫流、百家爭鳴、宗門濫氾,引人各是己見,難成解脫無學;或徒驁怪力亂神、空想臆思以為境界,引人荒唐妄為,不俱無漏妙德。 有心者若轉依「佛法要領」此驪珠先始而行,則蔴生蓬中,庶幾自能直矣。況且佛法演化移俗又過一甲子矣;比及近來,根基趨熟,教眾漸從感信而研教,研教而求宗。宗門欲重振,若不離識觀心,法無來處,淨緣不起;若不真心念佛,智乏薰發,實相難現!豈可徒滯往昔方便法中裹足不探究竟?豈可屈居下根不辨能為?況我佛拈花,豈參一物?盡山河大地人我在一心中,如何不識、不知心?不知心,佛則焉在?


   若則非觀心之罪也!其病在不得其法及觀不如法,竟而知見立知,妄有所得。欲得其正,書中所載者是!凡此所需事理行法、本末理體,歷歷在前,可不傳乎?否則此學一絕,欲興佛門、欲講行證,而盡心外求法,無乃盡墮外道?但隨境界流轉,塵盍可出哉!


   凡有緣者得法師此「佛法要領」,可銘之五內,可行之無間,依法日常動靜但驀直觀去;應物待人只麼三心無住、念念不著,照破能所主境,消歸理體入真如三昧,何方便、何契機耶!是以返照觀心即是大參,不只參公案話頭;無間觀心即是大疑,不只疑情懸念。觀心即是明心見性上做功夫;觀心方得 無漏法;觀心後運心方起無漏有為用!不可思議妙法,非餘法所能及;法不負人,我人莫自負矣!日久功深,本分事明,豈待觀心?剎那離心不得也!


   謹此普願佛子善體本師第一義諦,依教奉行;以此書此理不雜餘法無間圓攝總持,一有入處,空慧朗然,而豎進諸法門。若是,以之淨則法界淨土、自性彌陀;以之禪則如來禪;以之密則無上瑜伽密;以之律則絕待清淨體;以之教則根本自覺聖智……等等。凡此種種菩提現前,其樂如何!智者其深思之,達者幸戮力哉!


█ 序四 謝銘淵

   昌宗法師,為民初佛教大德,深知法味。其 “佛法要領” 一書,早年得閱,於心頗為同契。其說唯指一心,其法但示觀行。本書開宗明義大哉四問,總揭佛法之要領。初發菩提為因,觀心為緣,以般若攝萬行,終入真如果海。今諸同修道友,發心再版助印流通,囑余為序。吾以一偈疏心所發,願諸有情共霑法露。

  開宗明義四大問  明心見性為正事
  明心方知體廣大  心造諸法皆幻化
  身心如幻不復執  恩愛情仇如雲煙
  國土危脆莫貪戀  功名利祿轉頭空
  見性知空起妙用  離執捨妄入真如

  體無相用心虛渺  枯木寒潭無暖氣
  終落斷滅地獄因  著相逐塵則失體
  迷波棄海心自縮  井蛙觀天界自小
  以妄為真成有漏  煮沙累劫飯不成
  以虛為實是顛倒  蓋皆生死輪迴因

  宗門大事唯見性  明心須發菩提覺
  此為緊要迫切事  願諸有情發菩提
  諸佛說空示妙有  心本無相體常空
  塵相幻生終幻滅  幻相無體本空寂
  自性雖空然不無  菩提不虛度眾成

  覺性常存恆不失  功無唐捐終不虛
  常觀諸法如幻有  無執歸空心自覺
  離相得悟法性空  虛無斷滅乃惡見
  生前渺茫心無望  死後歸空無所有
  貽誤眾生此為甚  真妄染淨唯一心

  真乃真如妄如幻  若識幻妄如空華
  無執歸空離染淨  方知空義真入門
  歸家之路行方至  行路萬端法歸心
  事有萬端緣無盡  皆從心源覺海出
  總攝諸法菩提心  方便能度般若導

  自性不昧乃歸家  眾生無明反生事
  惑貪為樂是自欺  逐境妄執多自縛
  錯用其心妄作真  欲理還亂枉費心
  心真無染方稱法  以理會事須明覺
  本覺聞性非緣法  聞法思義乃慧覺

  修乃息緣內觀行  觀心無間真精進
  觀心自起般若覺  不證空性不得息
  行路萬端法為道  身處萬緣心歷事
  萬法歸心自返家  六度萬行般若導
  返家之路覺乃發  觀乃自覺心自照

  不觀常昧處無明  能觀則發體煥彰
  明心是觀見是覺  識心顛倒為不觀
  不觀之咎為自囚  能觀之心乃圓明
  貪戀紅塵身必染  心有無明必執妄
  聲聞緣覺緣為苦  識行不起三界離

  菩薩知幻無執空  遊戲度眾不為苦
  皆知緣起幻本空  四句要義唯觀心
  唯心體空覺證真 總發菩提事竟成
  念佛持咒守戒行 皆因發心見性成
  願諸有情常觀心  心性圓明體無邊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