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蘇軾)
卷九 宋文
《題解》
范增是項羽的謀士。楚漢戰爭中,
漢高祖劉邦的謀臣陳平,利用項羽多疑
的弱點,施行反間計,使范增被迫離開
項羽。作者對這一史實進行分析評論,
惋惜范增不識「去就之分」。
文章上很有特色。從一點展開,
多方證明,反復設想推測,層層深入,
邏輯嚴密。
原文一段
漢用陳平計 1,間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 2,稍奪其權 3。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 4。」未至彭城 5,疽發背死 6。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爾。」
注 釋
1・陳平:漢初政治家。楚漢之爭時,先爲項羽部屬,後投奔劉邦,任護軍中尉,爲劉邦的重要謀臣。漢朝建立,封爲曲逆侯,歷任惠帝、呂后、文帝時丞相。
2・項羽:名籍,楚國貴族出身,公元前二〇九年在陳勝影響下舉行起義。秦亡後,自稱西楚霸王,封劉邦爲漢王,兩人展開了爭奪統治權的楚漢之爭,最後項羽失敗。/范增:居鄛(今安徽桐城)人,項羽的主要謀士。曾屢勸項羽殺劉邦,項羽不聽,項羽中劉邦反間計,逐步削奪了范增的權力。范增忿而離去,途中病死。
3・稍:逐漸。
4・願賜骸骨:希望准予辭職歸家。骸骨,指身體。/卒伍:秦時鄉里的基層組織,這裏指家鄉。 5・彭城:古縣名,在今江蘇徐州市。
6・疽:惡瘡。
語 譯
漢高祖用陳平的計策,離間楚國的君臣關係,使他們互相疏遠。項羽懷疑范增和漢有交往,就逐漸削奪了他的權力。范增非常生氣,說:「天下的大事已經大體定局了,君王自己去幹吧,希望還給我這把老骨頭,回家鄉去。」在回去的路上,還沒有到達彭城,脊背上的惡瘡發作而死去。在我看來,范增離開項羽是對的。不離開,項羽一定要殺范增,使人感到遺憾的只是他沒有早點離開罷了。
原文二段
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 1,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 2:『知幾其神乎 3!』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維霰 4。』增之去,當於羽殺卿子冠軍時也 5。」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 6。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 7;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弒義帝 8。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注 釋
1・沛公:即漢高祖劉邦,公元前二〇六年至前一九五在位。/沛(今江蘇沛縣)人,前二〇九年在陳勝影響下舉行起義,稱沛公。滅秦後,與項羽展開長達五年的楚漢之爭,最後獲得勝利,建立漢朝。2・易:周易,古占卜書
3・幾:微小。引文見周易・繫辭。
4・相:視。/霰:小雪珠。引文見詩經・小雅・頍弁。「相」,詩經作「如」。
5・卿子冠軍:即宋義。卿子是當時對人的尊稱。冠軍指他爲上將,位在其他將領之上。公元前二〇七年,秦圍趙,楚懷王封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次將,范增爲末將,率兵救趙。宋義在途中畏縮不前,項羽殺宋義,率兵破釜沉舟,在鉅鹿消滅秦軍主力。
6・陳涉:名勝。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公元前二〇九年,發動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陳勝起義時,曾打著項燕扶蘇的旗號,以爭取民心。/項燕:戰國末年楚國的名將,項羽的祖父。扶蘇:秦始皇的長子。秦始皇死後,被其弟秦二世謀害。
7・楚懷王孫心:楚懷王的孫子熊心。公元前二〇八年,范增爲項 羽的叔父項梁獻計,擁立楚懷王的後代,以爭取民心。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熊心,仍稱懷王。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後,尊楚懷王熊心爲義帝。
8・弒:古時稱臣殺君,子殺父爲「弒」。
語 譯
那麼,他應該是爲了什麼事情而離開呢?范增曾勸項羽殺掉沛公,項羽不聽,最終因此失去了天下,應該在這個時候離開嗎?回答說;不是。范增想殺劉邦,是盡臣子的職責。項羽不殺,也還有爲人君主的度量。范增怎麽能因爲這事而離開呢?周易說:「知道事物變化的微小徵兆,那就是神明。」詩經說:「看下雪的景象,首先凝聚的是細小的雪珠。」范增離開應該在項羽殺卿子冠軍的時候。陳涉能夠得民心,是因爲借用了項燕、扶蘇的名義。
項氏的興起,是因爲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而諸侯背叛項羽,也正是因爲他殺了義帝。說到義帝的擁立,范增是主謀者。義帝的存亡豈止是關係到楚國的興盛衰敗,也是和范增禍福相關聯的。不會有義帝死了,而范增偏偏能長久地活在世上的道理。項羽殺卿子冠軍,是殺義帝的先兆。他殺義帝,就是懷疑范增的開始,哪裏是一定要等陳平的離間呢?物體一定是先腐爛了,然後才會生蟲。人一定是先有了疑心,然後讒言才能聽得進去。陳平雖然有智謀,又怎麼能夠離間沒有疑心的君主呢?
原文三段
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 1;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 2,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後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注 釋
1・關:指關中之地。楚懷王熊心命令宋義、項籍救趙,而命令劉邦攻打咸陽,並與諸將約定,先到達關中滅了秦朝的爲關中主。
2・矯:假託。
語 譯
我曾經評論義帝,認爲他是天下賢明的君主。他只派遣沛公入關而不派項羽;能在眾人中識別出卿子冠軍,而且把他提拔爲上將軍。不賢明怎麼能做到這一步呢?項羽既然假託義帝的命令殺了卿子冠軍,義帝一定不能容忍。不是項羽殺義帝,就是義帝殺項羽。這是不必等待聰明的人也能知道的道理。范增當初勸項梁擁立義帝,諸侯因此服從命令。中途殺掉他,不是范增的本意。豈止不是他的本意,而且一定是曾經極力爭辯而項羽仍然不聽從。不聽范增的主張而殺掉他所擁立的義帝,項羽懷疑范增,一定是從這時開始了。
原文四段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 1,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則留,不合則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亦人傑也哉!
注 釋
1・比肩:並肩,比喻地位相當。
語 譯
當項羽殺卿子冠軍時,范增與項羽並肩而爲義帝的臣屬;君臣的名分還沒有確定。爲范增考慮,力量能夠殺掉項羽就殺掉他,不行就離開他,如果這樣做,難道不是果敢的大丈夫嗎?當時范增年紀己經七十歲了,能與項羽相合就留下,不能相合就離開。不在這時確定離開還是留下,卻想依靠項羽來成就功名,眞是沒有見識啊!雖然這樣,范增也還是高帝所害怕的人。范增不離開,項羽滅亡不了。唉,范增也是個傑出人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