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依師已如何修心次第

貳、依止已如何修心次第
依止已如何修心次第,分二:
於暇滿勸取心要
如何取其心要之理
於暇滿勸取心要
於暇滿勸取心要分二:
一、上座之體如何行持之理
二、下座時如何行持之理
一、上座之體如何行持之理,分三:前行、正行、後行。
█ 前行,即謂:「皈依總集上師天中天,能仁金剛持佛前祈請 ……。」云云,以上如前。
而後,我與一切如母有情投生輪迴以來,之所以長期蒙受各種猛劇的輪迴痛苦,乃是因為心續上未能生起暇滿義大、難得的特別證悟力的缺失所致;而今,願我與一切如母有情的心續都能生起暇滿義大、難得的特別證悟力,祈求上師佛加持……。
以祈請故,觀想從頂門上師佛身普降五彩甘露,降注在自他一切眾生身心,把無始來積造的一切罪障—— 特別是,把生起暇滿義大、難得的特別證悟力的障礙:罪業、障蔽、疾病、魑魅等悉作淨除;身變為澄淨光明體性,壽命、福德等一切功德增長,尤其自他心續都能生起暇滿義大、難得的特別證悟力。
█ 正行,分二:
(一)思維暇滿義大
(二)思維暇滿難得
(一)思維暇滿義大,在正修習著頂門上師佛之上,如是思維:能有閒暇修習正法謂暇,圓具修習正法的內外條件謂滿;要言之,我們得到的暇滿所依身,其義利極為重大。依恃此身固然有能力成辦獲致現前增上生的圓滿身軀、受用之因 —— 布施、持戒、忍辱等法行,此身尤可受持三種律儀,於此濁時一世易得圓成佛果位。因此,難得、得而義大的具足暇滿所依身,不可令其無義空過,應當取其心要,如此有力行持,祈求上師佛加持……。
以祈請故,觀想從頂門上師佛身普降五彩甘露,降注在自他一切眾生身心,把無始來積造的一切罪障 —— 特別是把生起暇滿義大的特別證悟力作障礙的罪障、疾病、魑魅等悉作淨除;身變為澄淨光明體性,壽命、福德等一切功德增長,尤其自他心續都能生起暇滿義大的特別證悟力。
(二)思維暇滿難得,在正修習著頂門上師佛,而如是思維:得此暇滿身不僅義大,也十分難得。人類等眾生,多半造作十惡業等,這些正是獲得暇滿身的障礙;特別是,要清淨獲得具足暇滿所依身,須以淨戒為根基,布施等為助伴,並結合著無垢淨願等,可想而知,像這樣的眾多因緣,得能一一成辦亦極微稀少。同時,觀待著畜生道等惡趣 —— 得能投生善趣只是少少的可能而已;觀待著善趣—— 能夠得此具足暇滿的所依身,更如日中星,誠然非常稀少。
因此,僅僅得此一遭難得義大的暇滿圓滿身,不可令其無義空過,應當取其心要;取其心要之道,也應在與上師佛互不分離的依止之上,修習由彼教示的勝乘教授心要,則於此一世即得易於獲證佛位,如此有力行持,祈求上師佛加持……。以祈請故,觀想從頂門上師佛身普降五彩甘露,降注在自他一切眾生身心,把無始來積造的一切罪障 —— 特別是把於暇滿難得生起特別證悟力的障礙:罪業、障蔽、疾病、魑魅等悉作淨除;身變為澄淨光明體性,壽命、福德等一切功德增長,尤其自他心續都能生起暇滿難得的特別證悟力。
█ 後行如何行持之理,如前。
二、下座時如何行持之理,應觀閱闡述暇滿法要的佛經、論疏,如前。
如何取其心要之理
如何取其心要之理分三:
一、即共下士道次的修心
二、共中士道次的修心
三、上士道次的修心。
共下士道
(共下士道次的修心),分二:
一、座上修時如何行持之理
二、座下修時如何行持之理。
一、座上修時如何行持之理分三:即 前行、正行、後行。
首先(前行),「皈依總集上師天中天,能仁金剛持佛前祈請……。」以上如前。
而後,我與一切如母有情投生輪迴以來,之所以長期蒙受各種猛劇的痛苦,乃是因為不念死無常,不畏三惡道苦而至心懇切皈依三寶、以及不能深信業果,於黑白二業的取捨之理不能如理行持的缺失所致;而今,願我與一切如母有情的心續都能念死無常、畏惡道苦、至心懇切皈依三寶、並於業果生起深信,如理奉行斷惡修善,如此有力行持,祈求上師佛加持……。
以祈請故,觀想從頂門上師佛身普降五彩甘露,降注在自他一切眾生身心,把無始來積造的一切罪障—— 特別是把生起共下士道次的特別證悟力的障礙:罪業、障蔽、疾病、魑魅等悉作淨除;身變為澄淨光明體性,壽命、福德等一切功德增長,尤其自他心續都能生起共下士道次的特別證悟力。
其次(正行),分四:
1.思維死無常、2.思維惡道苦
3.修學皈依三寶、4.生起深信業果。
首先思維死無常 ——
在正修習著頂門上師佛,而如是思維:難得得而義大的暇滿身其實速易滅失,以死主必來,而且內外因緣悉皆無法摧阻,壽命無以增添,無間逝滅,存活之際也無暇修法,而決定必死。
不但必死,且死無定期。我們南瞻部洲的壽期無定,死緣極多,活緣甚少,身軀危脆如似水泡,故死無定期。又,死時除『法』而外,餘皆無益。以親眷情感任是如何深濃真摯,死際繞圍周遭,也實無同行共往之地;愛悅的財聚任是如何擁有積聚,死際連微塵許也攜帶不走。倘若與生俱有的骨肉、身軀尚且必須捨離,則何必貪著今世圓滿?
死敵必來,何時到來不定,或許今日自己也有死命之虞,實需準備應付死亡;而準備應付死亡的作法—— 也應是悉不貪著今世圓滿,現即唯一修學清淨正法,如此有力行持,祈求上師佛加持……。以祈請故,觀想從頂門上師佛身普降五彩甘露,降注在自他一切眾生身心,把無始來積造的一切罪障—— 特別是把悉不貪著今世一切圓滿,現即全力修學清淨正法的障礙:罪業、障蔽、疾病、魑魅等悉作淨除;身變為澄淨光明體性,壽命、福德等一切功德增長,尤其自他心續都能生起悉不貪著今世一切圓滿,現即全力修學清淨正法的特別證悟力。
其次,思維惡道苦—— 在正修習著頂門上師佛,而如是思維:難得、得而義大的暇滿圓滿身,何其速滅,滅後不會消失為無,仍須取一投生,而投生處並不越乎惡趣與善趣;若生在惡趣:則諸地獄道有冷熱等其它痛苦,諸餓鬼道—— 有飢渴等其它痛苦,諸畜生道—— 則有愚癡、一個吞噬一個的不可思議苦,痛苦不可思議。因此,如此惡趣諸苦,實是無以忍受,所以在已得到難得、得而義大的暇滿圓滿身已得到的此刻,必當證得堪能斷除所有惡趣苦的上師佛果位,如此有力行持,祈求上師佛加持……。
以祈請故,從頂門上師佛身普降五彩甘露,降注在自他一切眾生身心,把無始積造的一切罪障—— 特別是把證得堪能斷除所有惡趣苦的上師佛果位的障礙:罪業、障蔽、疾病、魑魅等悉作淨除;身變為澄淨光明體性,壽命、福德等一切功德增長,尤其自他心續都能生起證得堪能斷除所有惡趣苦的上師佛果位的特別證悟力。
再其次(修習皈依三寶),觀想:從頂門上師佛身化現出上師、本尊、三寶、勇父、勇母及護法聖眾,遍滿虛空,端坐在頂門上師佛身周邊。對此皈依境當作善妙明晰的緣念,正憶念著此諸聖眾的身、口、意與事業功德,並思維願求三寶,頃刻即能把我與一切如母有情從總的輪迴—— 特別從惡趣的怖畏中救拔出來;在具足強烈的願求之上,而皈依上師、本尊、三寶。
由是三寶普降甘露,融注於自他一切眾生,淨除了一切惡業罪障,觀想當三寶的加持趨入心際,壽命、福德及教證一切功德已得增長,等等,應作百千萬十萬次的皈依念誦。在了知皈依三寶有其短暫、究竟利益之上,當如理修學諸皈依學處。
最後(生起深信業果),在正修習著頂門上師佛,而如是思維:佛經說,依著造作善業之因,必唯得到樂果,不得苦果;依著造作不善之因,必唯得到苦果,不得樂果。雖只造作微小的善業之因及不善之因,若不遇障礙因緣,感果勢必增長廣大。若不造作善業之因及不善之因,則斷然不必承受苦樂果報。若造作善業之因及不善之因,且不得遇作障因緣,則業既已造作,自不滅失,必得償受苦樂兩種果報。
此外,依著特殊的田、意樂、事及所依身,造業力量特大。當對於上述內涵生起深切的淨信,於十善業等即使極其微細,仍需奉行;於十惡業等即使極其微細,三門也不當染犯,精勤於取捨二品,如此有力行持,祈求上師佛加持……。以祈請故,從頂門上師佛身普降五彩甘露,降注在自他一切眾生身心,把無始來積造的一切罪障—— 特別是把對業果生起淨信、如理行持取捨黑白二業的障礙:罪業、障蔽、疾病、魑魅等悉作淨除;身變為澄淨光明體性,壽命、福德等一切功德增長,尤其自他心續都能生起對業果的深信、如理斷惡修善的特別證悟力。然而,雖已努力修習,但因對治力弱,煩惱力強,若染犯了不善之因,則應精勤於四力的懺悔與防護。
最後,後行如何行持之理—— 如前。
二、座下修時如何行持之理,座下修時應觀閱闡述共下士道次法要的佛經、論疏等,如前。
上已說竟共下士道次的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