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
這一段是總問,以下諸段是別問。這個法會的發起人是智首菩薩,智首菩薩在我們娑婆世界的下方。經過很多很多的世界,那兒有個世界名字叫玻璃,佛的名字叫梵智如來,智首菩薩是他的上首弟子,就像文殊師利菩薩在釋迦牟尼佛身邊一樣,是上首弟子,又稱爲法王子。菩薩的涵義呢?菩薩是「菩提薩埵」,翻成國語就是「覺有情」,幫助一切衆生覺悟,幫助一切衆生成佛,就是菩薩。菩薩的名字是以德成名,由他所修行的德行而取的名號。〈淨行品〉是以文殊師利菩薩爲會主的,由智首菩薩來請問他。
「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皈依三寶之後要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身口意不犯錯誤,沒有一點過失,怎麽樣能達得到?這些問題,等智首菩薩都問完了,文殊師利菩薩才回答他。第一個問題,菩薩要怎麼樣做才能夠不犯過?身語意三業,業是作爲,或造作,他的口裡頭發言,身體做一些事情,意所思念的,要怎麼樣才能夠沒有過失,才能夠超勝尊貴呢?
「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不害身語意業就是常饒益衆生,不惱害衆生。身語意業,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衆生見著、聞著,都能生歡喜心。這個惱害有另一種意思,特別是我們對別人講佛教道理的時候,你念阿彌陀佛,也要跟人講清楚念阿彌陀佛的好處,如果你講不清楚,使他生起毀謗,就是害他了。勸人家念經是不錯的,他拿經一念,反倒毀謗,有這種事嗎?確實有這種事。勸人家念《地藏經》,他最初對佛教全不了解,他一念又碰見一些人跟他說,什麼經不好念反而念地獄念鬼啊!聽了就煩惱了。你跟他說的時候,沒給他解釋清楚,你沒有告訴他《地藏經》的眞正義理,你會讓人家生起煩惱,這是有害的。怎麼樣才能不害,怎麼樣饒益有情界,才能達到利益衆生的目的?應該怎麼做呢?也是問號,「云何」全是問號。
「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必須使衆生沒有疑惑,必須使衆生能夠聞了法之後立得住,再不毀戒毁信。信了,功德不錯,但是,或者是你的講解,或者是你的行,沒有引導他能夠到達不退墮,退墮就叫毀,像破戒、毀戒。毀戒就是破戒的意思,這跟壞字相通的,但是他把毀跟壞分開來。
「云何得不壞身語意業?」於佛的實德能生起信心,而且懂得佛的加持。如果遇到惡緣就不會壞你的淨行,不會壞你的善根。有些人信了佛之後,心裡很誠懇也很修行,如果碰見一個人對他說:「我教你氣功或者教你一個咒語!」這不是三寶的,你當成眞實的,或者另外教你神通,這都是我們最喜歡的。很多人在這兒上面,毀壞他的身語意業,不能增長淨行。
「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退轉就是不精進,進進退退,或者信,又不信了,或者聽別人一說,你又懷疑了。當你修行的時候,遇到一點障礙或者你心裡煩惱,或者是外邊的境界,有了一些魔障,你就會退。怎麼樣能保持不退?
「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不可動,動就是不寂靜,要能夠寂靜,不執著於相。修行的時候,不著相,那就是不動的身語意業,得到定力了。
「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殊勝就證得涅槃了。要如何得殊勝身,不生滅才是殊勝身。「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清淨身語意業就是對一切法能夠善巧分別,方便善巧。清淨是根本智,由清淨智起方便善巧慧。
「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無染是對一切境界,心不貪戀,緣境的時候,不起虛妄分別,不起執著。
「云何得智爲先導身語意業?」以清淨的智爲先導生起大悲心,屆時所行的、所做的,都是普賢行,怎麼能做得到呢?明明是打工,明明在餐館,或者還在葷餐館,甚至還有意殺生,如何把這個變成普賢行?很不容易!你要是能夠以智慧力觀想,轉變那個境界,本來是惡,轉惡成善,轉世間法成出世間法,以上十種,深入說是佛智,要到成了佛身語意業,才能夠沒有過失。沒成佛之前誰都有,有無明就有錯誤。
因此要到成了佛之後,身語意業清淨了,才能夠無過失。云何能夠徹底饒益一切衆生呢?也得成了佛,達到究竟了。智首菩薩問的意思,是說一切衆生怎麼樣才能夠成佛,達到佛所具足的十種智力,不再惱害衆生,能夠徹底饒益眾生。這十個偈,就是這樣解釋的。智首菩薩只是問,到了經文裡頭,文殊菩薩答的,是一百四十一種,怎麼樣做怎麼樣能成就。下面還有一百問,這一百問都是這個涵義,一個是果上說,一個是因上說,因上說,我們在因地發心的時候,知道佛果怎麼能到究竟處,身語意業永遠清淨了,那樣才能夠達成清淨行。你所行的,所做的,都能夠清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