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怎麼樣才能夠在一切衆生中成爲「第一」?在衆生中成爲第一,以我們的眼光來看,一位有神通的阿羅漢,到了漏盡通,就是「第一」。「爲大」呢?這就是比較而言,這都是在事相上說的,不是在理體上說的。「爲勝、爲最勝」,「爲勝」就是不同於小乘凡夫,「最勝」呢?就是利他,利他的事業。「爲妙」,妙就是能夠照見五蘊皆空,能夠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而生心,這就是最妙。「爲極妙」,就是除去了微細的煩惱惑,叫「極妙」。「爲上」,是比較而言的,一切衆生之中,往下來說,到此爲止,沒有再朝上的,這是指佛說的。「爲無等」,沒有再能與佛相等的。後面的「無等等」,就是佛佛道同。這裡簡要地把智首菩薩所問的,隨這個文意來說明一下,我們再講講文外的意思。
〈淨行品〉是在十信位,行爲怎麼樣能夠清淨呢?要先心清淨。心不清淨,行爲清淨不了。我們可以想想我們這一天當中,我們來聽經以前,你都做些什麼?你是不是能夠反聞,什麼是你自己的心性?什麼是你自己的體?因爲這個既然是十信位,就是你在入了佛門之後,已經了解佛法是怎麼回事,知道修行的方法,有了這個方法你得去做。你要是不做,方法還是方法,你還是你,你不做,你還是得不到的。智首菩薩,既然成爲智慧之首,下方玻璃世界來的智慧之首,他問的就不是一般的問題。
我們這麼隨文解釋一下他所問的,就是學《華嚴經》菩提道的一個修行次序,你怎麼樣修,他一步一步問。從淺到深,一段一段的,一段含著十句話,但是他有總有別。總的說,就是你的身口意三業清淨,所做的行動,就是淨業,淨業就是淨行,就是三業的成就了,就是說你修這個清淨行,能夠使你的身口意三業成就了,得到佛的十力。以下這十段,一直到最後,以你一切的身口意,離了過患,功德成就了。
我們再總說這段經文。如果沒有記住文字,最好記住大意。第一句、第一段所說的,就是初學佛的人,第一階段怎麼樣具足我們是一個佛弟子的條件?告訴你怎麼具足,你是個佛弟子,佛弟子應當做什麼?應當離了你那些過錯,成就你的德,這個是德智。我們感覺道德的德字,從世間上講,做好事,有功德,或者幫忙他人。要是從自性來說,行道,由德與行,自己的心能夠得道,領會到,得成就了。所以在你初學佛的階段,你必須有一個承受佛法的器皿,你必須得夠資格,具足法器的條件,你應當怎麼樣具備?這就是你最初的時候信佛了,你應當做什麼呢?就在第一段的十句話裡頭。
第二段,就深入了!認識佛法,你要懂得菩薩最基本的道體是什麼?你要看第二段的十句。那麼第三段修行的條件,就是我們菩薩要想行菩薩道,這條道路很遠,你應當具備一些東西,走路的時候,要帶點東西,帶點資糧,帶點盤纏錢。這叫菩薩修行的資糧道。這三個法器的條件,就包括了菩薩的基本道體跟菩薩的修行資糧。
這三段就是說做菩薩的條件。發心利益衆生,怎麼樣利益?這是初階段的,但是一定得發心,發心發願,做利益衆生的事業。
第四段,你要想修行,得有個根本的條件,就像我們受的菩薩戒,那是根本的原則。你修行的時候,還有修行的原則,有個規範的。
第五段,智首菩薩問的是,按著佛教的教法是有次第的,菩薩修行是有次第的,一步一步走的。禪宗不是頓超直入,立證菩提嗎?這是對那一類機說,他也是經過無量劫修行來的。前面的行布,他走過了。我們讀《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從文殊菩薩那兒發心,才生起信心。我們以前學的時候,同學之間互相討論,說善財童子是即身成佛的,參一參,證一位;參一參,證一位。但是善財童子他一降生的時候,跟一般人都不同,沒有經過多劫的修行,他在降生的時候,家庭就盈滿,有這麼多財富,有諸天爲護。他能親自見著文殊師利菩薩,我們一定要懂這種道理。
要想超越三界,沒有經過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做,不要說是以前的諸位祖師,從我出家的時候,我最初在鼓山湧泉寺禪堂裡頭,在禪堂走的來的,來的走的,五年之間,恐怕也有好幾千人,沒有聽說哪個人開悟,也沒聽說哪個人做了住持,也沒聽說哪個人到外頭建了個大廟,連這種都沒有。所以說,行菩薩道的時候,你必須得具備道體、資糧、條件。
有的道友參學廣欽老和尚,大家問了很多,他都不答,大家要走的時候,他臨時出來跟大家說,只說四個字:「老實念佛」。這句話印光法師也這樣說,弘一法師也這樣說,凡是修念佛的都告訴你:「老實念佛」。換句話說,念佛還不老實嗎?大家想想看,你們念佛老實沒老實?念佛當中一定老實,不是!他是說,你心不老實,想的很多。而且念了佛之後,他還不老實,所謂不老實,他的信不及,他還是不老實,他不肯眞心的念佛,所謂不老實念佛就是不眞心念佛,老實念佛很不簡單,什麼叫實啊?這個話可以講深講淺。講深了,說你念佛不老實,你沒有稱體,你沒有念念從心起,念念歸自心。你想的是極樂世界,這該算老實吧?這不老實!說我念佛想極樂世界都不老實,怎麼樣才算老實,怎麼樣老實?念佛能知道無有能念的,沒有所念的,自他不二,心土不二,這樣的功夫才算老實念佛。
你要是根基深的,一聽到廣欽老和尚說:「要老實念佛啊!」他會聯想到,稱心性而起的念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要是淺一點,師父叫我老實念佛,橫著叫我不要亂打妄想,或者我打佛七,到佛七裡去,老老實實念。但個人的理解力不同,也是有次第。我們念佛有沒有次第啊?說我們初入了佛門,信了佛,參加各種拜懺的法會,或者參加觀音七,彌陀七,念阿彌陀佛,各種的活動,這都叫修行。這都是佛所教導的修行方法,但是這個方法之中,你要一步一步走,《華嚴經》就這麼教你,所以說《華嚴經》是圓滿大教。這話怎麼講?這個是一步一步走。圓滿是從行布來的,沒有行布沒有圓滿,圓滿是圓滿那個行布,行布是達到那個圓滿。
說你修行,因爲修行,才能逐步地達到圓滿,比如說我們生到極樂世界去了,你不是阿彌陀佛,這個大家都清楚。你生到極樂世界去,你是極樂世界的衆生。我們現在在娑婆世界也是一個衆生,生到極樂世界,還是衆生。你也得修,斷見思惑,證了阿羅漢果,不過那裡的條件好,周圍的善友多,沒有墮落的條件,能夠去到那兒,帶業往生,你帶業到那兒去,業到那兒就消除了,是這樣子,但是你也得行菩薩道。你就是能夠生到極樂世界去,等到花開見佛,都要經過好多劫,得看你的功力如何了,所以說必須得修。不過 他是另外的諸佛,攝受我們的一個善巧法門,到了善緣善因多了,惡緣、墮落的因沒有了,外緣沒有了,逆增上緣沒有了,你以前種子的因雖然是還有,它發生不了現行,逐漸地就除掉了,所以到了那地方,雖然時間很長,但是你能夠在那裡直至成佛。
修行要有原則,要有次第,還要有材料。像我們做菜,再好的廚子,得有原料給他做。所以要有教材,淨行的教材是什麼呢?十波羅蜜,圓滿波羅蜜,前面是具足法器、菩薩基本的道體、菩薩修行的資糧,這三個就是具備了菩薩的條件,信佛的初步階段必須具備的,像菩薩修行的原則,菩薩修行的次第,根據的是什麼呢?根據十波羅蜜,「施、戒、忍、進、禪、慧、方、願、力、智」,十波羅蜜圓滿了,就到了佛的境地了,這叫菩薩的行法。
前面說的種種,是菩薩的條件,大家別忘了,就是一段、一段、一段,十句一段、十句一段,我不過又重複了一下子,總說一下讓大家體會經文的意思。由條件具備了菩薩的因地,加上他的行,這六種都叫做菩薩的因地,因地行了,漸漸就成就了。到後面七至十的這四段,第七這一段,成就了自受用相,我們講的十種智力,這些登了初地的菩薩能夠分享,就是分證菩提。自受用相,到了究竟了佛,這十種智力是佛的自受用,以此來觀察利益眾生。第八段就是成就他的外相,外相是什麼呢?得到十王的擁護。我們說人王、梵王、天王一共有十個,十王擁護。第九段是成就他受用相,「歸、依、護、救」,做救衆生的護主,成就他受用,衆生能夠得到佛的加持了,得到救護了,做衆生的依護之主。
最後第十句這一段是總成就相,所以在衆生之中是最尊貴的,最尊勝的。因爲這一段,上面這個問,一共是一百一十句,前十句是總說,以下是別說。前十句是總名的三業成就,離過成德了,這是總說的。以下這十小段,共有一百種,是分著說的,那麼智首菩薩他所問的法是什麼法呢?就是怎麼樣從凡夫發心的時候,依照《華嚴經》的教授,修學菩提,修行華嚴菩提道的次第。因此就把〈淨行品〉判爲十信位,那麼這一品就是總解了,說你已經都明白了,明白了就叫解,明白了之後就要修。
從解而入於行,從解門入於行門,列舉了一百個問題,這一百個問題就是修行次第。菩薩修行次第,才在信位。因爲照著文殊菩薩所教導的,所教授的,十信滿心了,滿心了再不退。信心不退,就登了初住了,初住了就位不退,再也不墮入三塗,再也不墮落六道了,再不受流轉了,初住和四果阿羅漢得到不退位是相等的。阿羅漢已經得到無漏智了,不落入三界了,到十住位,因此這個修行,在圓教的初住位就有這個力量,這就是法界的止妄還源觀。由著這個循環,妄就還原了,達到眞境。
我們已經把智首菩薩所問的問題,重複了一遍。大家可以根據這個做觀想、做思惟,如果有問題,我們再共同的學習。你問我,我再跟你們解答。因爲這段經文,我們沒有細細地發揮,要發揮的話,時間很長,有人發揮〈淨行品〉,寫了厚厚一本,五百多頁,這都不是我們初學華嚴的人所能領略的,需要慢慢來,慢慢的你會知道華嚴是什麼意思。這就是華嚴,這就是用它的因、它的果,用它自己的大方廣,成就佛果的果德,我們每人都有大方廣,都有體相用。我們的體相用跟佛的體相用,用上不同,相也有別,但體無不一樣的。
譬如我們行的貪瞋癡都是神通,也有不可思議的妙用,但是這個妙用是往壞的。假使說你受到痛苦,卻沒有感覺到是痛苦,反而感覺到是快樂,你就成就了。像我們都知道的提婆達多,他造了許多的業,像出佛身血、五逆惡,教唆阿闍王殺他的父王,他做了很多,那他就下地獄了,下地獄之後,阿難就求佛加持提婆達多,使他不要受地獄苦。佛說你去問問他,他有苦沒苦?阿難就假佛的神力,到地獄去問提婆達多,他說:「我這兒勝過天,勝過諸天!勝過三十三天,比他們還快樂呢!」
這有兩種說法,我們衆生是顛倒的,明明是苦的,反而認爲是樂的,假使說,你受痛苦的時候,受到捆綁、吊打,你還認爲這個是很快樂,鞭打的時候,是在你身上按摩你,使你身上更好一點,如果你有這樣的感覺,那你就成就了,你不修也成就了。你下地獄,你在地獄裡不認爲這是苦,你認爲跟六欲天的天王境界一樣,那麼你把境都轉了,苦跟樂對你就沒有作用。沒有作用了你還沒有成就嗎?你就成就了!
能做得到這樣子嗎?或者聽人家罵你,你感覺很喜歡,能不能做得到?你要有本事。忍辱波羅蜜,你修成了,乃至於割你身體,像佛一樣的,你要達到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誰要割你的肉,乃至支解你的身體,你很歡喜,能有這個力量嗎?沒有!淨行跟不淨行,就要有區別。如果能有這種境界,就沒有區別。
像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詰居士:「如何行菩薩道?」維摩詰居士答道:「婬怒癡!」在你行婬怒癡的時候,認爲我在行菩薩道。有沒有行婬怒癡的?像觀世音菩薩,我們看見觀世音菩薩是現慈祥相,大慈大悲。我在西藏看的觀音像,很多現的是憤怒相——馬頭金剛,你不聽我,我就消滅你,我就殺你,那也是慈悲,慈悲救度他。他用惡的方法止他惡的行爲,他就不做惡,你估計你自己的力量。有這種力量,你可以去做,沒有,千萬做不得,你要是做了,在受苦的時候,你不要叫喊就行了。
我在監獄裡頭住著,我沒有感覺到跟外邊一樣,簡直跟外邊不同。一抬腿出來就不同。你想散散步,不可能的,如果是你感覺在那裡頭,像在廟裡住著一樣的,在那裡住著很好,閉關!誰也進不去,你再不怕誰干擾你,就看你怎麼認識。一切問題都從你的思想意識生起的,來定理的,是罪?是佛?是善?是惡?因此,淨行就是轉變我們的心,先淨心而後行,自然能正。因此文殊師利菩薩答他的時候,總的說來,四個字,「善用其心」,分別說來就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