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書籍目錄
卷一 周文
卷二 周文
卷三 周文
卷四 秦文
卷五 漢文
卷六 漢文
卷七 六朝文
卷八 唐文
卷九 宋文
卷十 明文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作者:王世貞)


Bg A73

 原文一段

   藺相如之完璧 1,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挑其怒也?

 注 釋

1・完璧:指完璧歸趙。完,保全。璧,美玉,即和氏璧。


 語 譯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道他。但我不敢贊同這種看法。

   秦國用十五座城的空名,欺騙了趙國,並且勒索它的和氏璧。這時說它要騙取璧是實情,但不是想要借此窺視趙國。趙國知道這個實情就不給它,不知道這個實情就給它;知道這個實情而害怕秦國就給它,知道這實情而不害怕秦國就不給它。這只要兩句話,就能解決了,爲什麼既是害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原文二段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九賓,齋而受璧 1,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寶也;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 2,以一璧故而失信於天下。臣請就死於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於秦?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 3,而僇相如於巿,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 4,而責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
   若其勁澠池 5,柔廉頗 6,則愈出而愈妙於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注 釋

1・九賓:即周禮九儀,是一種隆重的禮儀。賓指擯(儐)相,由擯者九人以次傳呼,接引上殿。/齋:齋戒,古人在舉行祭祀或隆重典禮之前,清心潔身,表示恭敬。 
2・紿:欺騙,欺詐。
3・令:假如。
4・僇:通「戮」。 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市。/武安君:名白起,秦國大將。


5・勁澠池:趙惠文王二十年(前二七八年),秦昭襄王邀請趙惠文王在澠池會盟,秦君臣幾次侮辱趙王,都遭到藺相如的還擊。
6・柔廉頗:藺相如由於幾次立功,被拜爲上卿,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揚言見到藺相如一定要辱罵,而藺相如考慮到趙國的利益,屢次回避退讓。後來廉頗深受感動,負荆請罪。

 語 譯

   再說秦國想得到這塊璧,趙國不給它,雙方都沒有什麼曲直是非。趙國交出璧而秦國不給城,秦國理虧,秦國給城,趙國卻把璧拿了回去,趙國理虧。要想使得秦國理虧,就不如放棄璧;害怕丟掉璧,就不如不給。秦王既然按照地圖劃出了城池,又設九賓的隆重儀式,齋戒以後才來接受璧,那種形勢是不得不給城的。如果秦王接受了璧而不給城,相如便可以上前詰問:「我本來就知道大王不會給城的。這塊璧不是趙國的嗎?而十五座城池也是秦國的寶物。現在假使大王因爲一塊璧的緣故,而拋棄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座城中的百姓都會深深地怨恨大王,說把我們像草芥一樣抛棄了。


   大王不給城,而騙取趙國的璧,因爲一塊璧的緣故,而在天下失去信用,我請求死在這裏,來表明大王的失信。」這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璧。而當時爲什麼要派手下的人懷揣著璧逃走,而使理直的一方屬於秦國呢!那時秦國只是不想與趙國斷絕關係罷了。假如秦王發怒,在市上殺掉相如,派武安君率領十萬大軍逼臨邯鄲,責問璧的下落以及爲何失信,一次獲勝就可使相如滅族,再次獲勝而璧終究還要歸於秦國了。因此我說:「藺相如能保全這塊璧,那是上天的保佑。」


   至於他在澠池對秦國顯示強硬的態度,對內溫和地對待廉頗,就越作越高明了。趙國之所以能得以保全,的確是上天在偏袒它啊!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