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目錄
第一章 慈悲喜捨.人類情緒的美感
第二章 十二緣起. 夢醒之際
第四章 正知當下
蘊作意

蘊作意


Bg k7

  觀色如聚沬,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誰在不安焦慮?五蘊中的那一蘊?識蘊加上色蘊加上受蘊加上想蘊加上行蘊?或其中三個蘊?任何一蘊壞了,還有誰在不安焦慮?


  每一蘊都是無常,五蘊和合也是無常。一個無常的五蘊如何能預測與控制另一個無常的五蘊?誰在恐懼?沒有五蘊﹙業力所成﹚那有「我的」恐懼?五蘊是無常變異,不能自在,那裡有能預測、能控制、能恐懼、能不安、能焦慮的我?誰在受苦?誰在受樂?只有業力所成的五蘊。你怎麼知道?因為有「心」、有「覺」!誰的心?誰的覺?心或覺沒有誰的,也不屬於誰。


  只是「心」、只是「覺」,一點也不需要「我在」覺。如同証果的現象,有証果,但沒有「我」証果。只是五蘊不取、捨離。不取身見、不取戒禁取、淨信佛、法、僧、戒﹙指修持﹚、不取貪、不取瞋、不取我慢。

  五蘊中每一蘊﹙不只是識蘊﹚都有貪瞋痴的累積,好惡積習的囤積。色蘊指地、水、火、風、空等,六界即是色蘊加上識界。蘊強調囤積苦,界強調分別內外、節制進出,如:識界講染淨、空界講距離與平衡、風界講交換……。


  這個色身,眾生雜處,此消彼長的寄居,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各有各的功能,沒有誰聽命於誰。只是殊勝因緣,有緣一場,大家聚在一塊,為成就涅槃無上功德,超度苦海無邊。赤裸裸如是,穿衣如是,醒夢亦如是。


  「觀色如聚沫」:這個色身,就像恒河由高處沖擊到大石頭,所形成的很多泡沫聚合在一起。這個色身就是很多眾生的合和,就叫聚沫,同時在強調,這個色身是不堅實的。我們用界作意去看。你若把它看得很堅實,就會以為它是地所成,而不是水、不是火、不是風。你去看地、水、火、風、空、識的變化,就會看到它的不實在,如聚沫一般,它是種經不起壓縮的,很容易動搖、很危脆的東西,而且沒有辦法要它這樣、要它那樣。


  因為它是眾生的合和,沒有一個「我」可以指揮。頭髮在生長,指甲在生長、皮膚在新陳代謝?它們都是眾生,並不聽我們指揮。從頭到腳,這個色身住了無量眾生,大家一起共生。每一個細胞都是眾生。癌細胞不斷的膨脹,它不知道我們死,它也會跟著死。大小腸需要細菌來製造維他命K,人類缺少這些細菌就不能生存,許多細菌和我們共生,但是卻不聽我們指揮。


  不只是外來物,即使五臟六腑,也各有他的要與不要,他們都是眾生。眼、耳、鼻、舌……也是眾生,也各有他的要與不要。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是一個色身,而要看成是無量的眾生,我們對這個色身的感覺就會不一樣。


  每一個眾生都依六界而存在,所有六界互相依賴,不斷變化,卻不可控制。所以,我們說它「無我」。「我」在佛教的定義有「自在」、「不變」的意思。我們不能要它這樣,要它那樣,要它體溫高就高,要它體溫低就低,就不能定義為「我」。


  其實,這個色身就是眾生、就是世間,不是你的,不是我的。這個色身,只是一個花園啊!而你只是一個園丁。花園裡有地、水、火、風,你都要照顧好,還要有空調,空調不良就會汙染、不清淨,園丁也會不舒服。我們對待色身,就像一個園丁在照顧花園一樣。花園不是你的,不是我的,它是沒有「人」的。色身就是眾生,就是世間,去體會那種感覺,去感覺它的不實在,無常病變,以及種種的苦。


  這種相依的感覺很強的話,那種生死矛盾的感覺就會更強。眾生與眾生之間非吃不可,眾生就是一個食物鏈:老虎吃羚羊,老鷹吃小鳥,大魚吃小魚。你不能責怪老虎,認同羚羊;不能責怪老鷹,認同小鳥。他們不吃就不能生存。人類也是一樣,非吃不可。而有吃就有殺,有吃就有苦,不論你是吃素或吃葷。


  這個世間苦難處處,沒有一種世間成就,堪稱滿足。只要不能少苦、離苦,不能減少世間苦難,就感到極不實在。「無我」就是對世間任何成就,絲毫無法認同的不實在感。色是無常、苦迫、不斷變異,一點也不實在。裡裡外外的眾生有的相生,有的相剋。只要有認同,就有是非,你不能說細菌不對。這樣的眾生相食以雜生,一點也不實在。受、想、行﹙衝動﹚、識﹙分別﹚亦復如是。


  看到「無我」,就是看到「不實在」、「沒是非」、「無人我對待」。都是眾生,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我們如此正知作意後,回到呼吸。回到呼吸才能平靜,能平靜才能重新面對﹙接受﹚無常、苦、無我。才能悲心無量﹙無量指不再計較,無可度量,進而心量廣大無際﹚,才能見到離苦才是樂,才能見到只要內心不寂靜,就不可能靠「愛欲的追求與得到」來滿足自我的實在感,來消除對輪迴﹙生老病死、愛別離、厭憎會、求不得、五蘊取執﹚的恐懼感。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