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面提過,當能觀的作用較穩定時,就可以覺照妄念,然後剖析它,再進一步去觀想。有時也會發覺到,當心專注在一境時,妄念變得很微弱,能觀的作用則不斷地加強,如果要觀想,就可以依這個專注的作用來起觀。
事與理不能分開
一般上在觀想時,會依一定的理路來思惟的。不過,要依緣起道理的系統來觀想並不容易,因為專注的心不易提起思惟。比如打坐到了隨息而呼吸也調得很細時,心便很想止靜下來,不再起念。這種止靜的心穩定了之後,要讓它再度活躍起來,需要一點推動的力量。所以在觀想時,對佛法的理解程度就成為很關鍵性的作用,因為在觀想的過程中,最終一定是剖析其本性。

由於能觀的作用是依所觀作用的存在而運作,所以當觀到所觀的境界(念頭)是空時,就應該知道能觀的作用也是空。
在緣起法則的運作下,不只外在客觀的物理現象是如此運作,我們整個身心也都是如此運作。心有一絲煩惱就會製造流轉的因緣,多一分清淨即趨向解脫道路。我們是要讓自己的心淨化?或是讓它繼續隨著煩惱流轉呢?從緣起觀,我們能夠很清楚地把握緣起法則,對它愈有信心,就愈能夠以智慧來安頓生活,調整我們的心,修正自己的行為。
還有另一種情況,就是在觀時不只觀所觀的事相是空,還要回頭看這個能觀的作用,也就是要進一步往內再觀。這有如在觀妄念的過程中,會發覺到當能觀的作用開始運作,所觀的作用(念頭)會減少,然後感覺它消失、不存在了,慢慢地又有新的念頭出現。這時會發現原來所安住的能觀作用,後面還有一個作用在觀它。即在層層深入的過程中,能觀與所觀的作用有交替的現象。剛才感覺是能觀的作用,當深入時,它好像被一個更深的作用觀著,就這樣層層地深入。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對法的本性要非常了解,不然便無從更深一層去回觀,或如《六妙門》中所說的「還觀」。即使還沒到這個程度,在觀所觀的事相是空、無我時,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如果這樣,在觀時就不能真正明白。比如剖析念頭生滅的無常,只是表面上知道無常就是變化的意思,或者一切存在都是生滅的過程,而不是真正地理解無常的道理,那麼在觀時,就不能真正地覺知到這個道理。
因此,我們平時要多做一些聞思的工夫,並在生活中印證。我們所知的理,應該不離事的 ── 所謂「事待理成」。所有的事一定是依理而成,事與理是不能分開的。但是一般的情況,都會把事、理分成兩邊,因為在思想上我們不能將這兩者貫通起來,所以和感官有關係的生活事相,比較容易引發我們的情緒,而與煩惱的作用相應。我們用理來分析它時,就會明白這是緣生的現象,即因緣具足而顯現的現象。
我們所做出的反應,往往是依事相的表面而直接反應出來的。一個人長期累積下來的習氣,常常是他意識裡的主流,所以很容易在觸境時依煩惱的作用,顯發為外在的情緒。我們是在覺察了之後才用理來分析它,就造成事和理之間好像有了隔膜,不能打通。因此,在思惟法義(理)時,需要貫通事相;當事情發生時,也要知道所依的理。
一般上理並不複雜,但我們如果是從字面上去明白,多數只是一種觀念。需要長期地思惟、熏習之後,才能使它成為我們的一種思想,也即是意識的主流作用,幫助我們把事情的緣生現象看得更清楚;而且不僅是看到事相而已,還能更深一層地理解到所依的理。
如果學佛就只是從理去了解,比如真諦法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三法印,也進一步知道空性,但都是字面上的了解而已,這是不夠的。所以佛陀 在說法時,很重視現實緣生所顯現的現象。一切法所顯現的現象,都是因緣具足了才一生起,然後生、住、異、滅,包括了我們的身心。很多時候,我們觀無常、無我時,並沒有觀察自己的身心。這樣的話,在觀無常、無我的道理時,它就變成是客觀存在的理論,而不能成為主觀作用所依據的真諦法。
從身心的觀察過程中,會發現到在佛陀的說法內容裡,有一個很重要的綱要,即「四聖諦」—— 苦、集、滅、道。這個綱要非常重要,如果不依據它的次第來修學的話,對無常、無我的道理的了解程度,都還是有限的。為什麼呢?因為不能從現實生活中看到所謂的「苦」,就不能真正體會到世間流轉的現象(實際情況),也就無法深一 層去剖析苦的因緣、苦的根源,也即是流轉的動力。世間的因果如果看不清楚的話,就不可能看到出世間的因果。如果你對身心都不了解的話,要解脫什麼?修什麼呢?你的方向又在哪裡?目標是什麼?你不能看出生命的流轉,就不能明白為何需要解脫了。所以要正見到凡夫的流轉,才能夠進一步修行而趨向聖者的解脫。
平時我們對身心的了解其實是不夠的,所以在打坐時要把妄念看清楚。妄念裡包含了苦和集的內容,是真實的流轉情況,它反映的是我們現實的生活,也就是業和報的過程。業和報在運作時,包括了我們内心的煩惱。我們沒有感覺它顯現出來,是因為沒有外在的因緣觸動它。比如有個人很貪吃,但有時會表現得不貪吃。為什麼?因為沒有愛吃的東西現前。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好像沒有瞋心、煩惱了,一旦被罵時,境顯現了。
妄念所反映的事相,包括了我們的生活,還有我們所住的世間。我們所住的世間有小的範圍,也有大的範圍。小的範圍,像現在共住在禪堂裡;大的範圍,就是我們的社會、國家、共住的地球,這個範圍還可以擴大到太陽系。雖然距離愈遠,對我們的影響可能沒有那麼直接,但是有時它也會產生很大的作用。這個世間所發生的很多事情,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有時自己的某些行為也會對世間產生影響。因此,我們所依住的世間,與許多生命個體的存在就產生了互動的作用。
如果我們沒有觀察到行為互動的情況,它的影響力可能就會擴大到外在的範圍。比如生活中發生過的一些事情,當時我們採取的一些行動,往往和身處的環境有關。我們的小環境會有某種現象的出現,也和大環境有關係。像我們亞洲人和西方人有些想法不同,文化特質也不一樣,所以在處理事情時,免不了會受這些因素影響而反映在行為中,行為造作後就熏回意識裡。
因此,從生命個體到所依住的環境、從小環境到大環境,都在影響著我們。例如處理類同的事情,某個家庭成員的處理方式就不一定和自己一樣。不然的話,不會出現一種現象:為什麼有的家庭很和樂,有的家庭卻一塌糊塗?因為整個環境所營造的氣氛,或是自身在環境的互動中所產生的作用不同,所以不能忽略這個問題的存在。
瞋心與愛是一體兩面

佛法所謂的苦,是以心的苦為主,但是我們感受上的苦也是很明顯的。苦的產生,往往也包括了我們所依住的環境對自己的影響。
所以如果不能夠把自己看清楚,談什麼修行呢?怎麼去修?我們說要把煩惱斷掉,煩惱在哪裡?為什麼要把它清理掉呢?如果不能覺察到這些運作、這些流轉是苦的話,何必修行?當我們能覺察到苦、苦的流轉、想要趨向解脫時,才能夠與修行相應。
人的生命是因緣和合的個體,它的存在即是一個流轉的過程。在流轉的過程中,我們見到苦,所以說人生是苦。有時苦不是從字面或感受上去了解的,還要通過實修用功。有些人研究佛法到某個階段時,會感覺不能深入,這是因為他們不能從生活或修行中的體驗去見證理論裡的真實性。就好像一講到苦,我們馬上感覺到這世間充滿灰色、很消極;一想到修行,就想立即用方法來逃避苦,以為只要打坐就不苦了。
身體的病苦,是很真實的感受,但是人會感受到苦,是因為感官受到這種不順意的刺激,進而影響我們的意識,讓意識生起瞋心或產生憂悲苦惱,所以感覺到苦。這種苦是比較表面的,屬於感官上的苦,我們只能夠感受到這個層次。為什麼說生死流轉是苦?如果深細去觀察這個苦的話,就不單單是感受上的苦而已。比如打坐腿痛是苦,方法用得不錯的人能夠觀腿痛,而且能夠細心去分析腿痛,所以不一定會感覺到苦。因為痛是觸,根、境、識三者和合就是觸。觸會產生苦,是到了受的作用;受是苦的話,就會產生抗拒、排斥而生起瞋心。
瞋心與愛是一體的兩面。如果你不愛自己的身體,就不會因為這個痛而感到苦。所以有受就會有愛,有愛就會有取,取了以後就會有生、老死。苦的問題並不是在觸了之後有這個受而已,而是有了受,還有接下來的種種問題。苦是果報,苦了之後就產生惑,惑了之後再造業,造了業之後又招感苦 ……,它是這樣不停地流轉。
因此,真正的苦是在流轉輪迴之中,不然我們得到一些東西時,不是會感到快樂嗎?但是,為什麼我們在得到快樂時,又不能夠離開苦呢?我們得到什麼快樂時,就永遠都快樂嗎?這個快樂可以永遠不離開我們嗎?有沒有這樣永恆不變的快樂呢?沒有!可是去年發生一件讓我們很悲傷、苦惱的事,到現在都還想著它,可能還會讓我們痛苦一輩子,好像苦一直跟著自己。
有經典曾比喻這種快樂好像一個人生瘡時,因為發癢就塗藥,覺得不癢就快樂了。我們平時的快樂就是這樣,生命如此地流轉就是苦。有時欲望得到某種程度的滿足時,我們就感到很快樂了。但是,這種滿足能維持多久呢?藥敷上去能保持藥效多久呢?當藥效消失時,瘡口又發癢了。所以生活中,那些我們認為快樂的事都很短暫,往往無法持久。同樣地,快樂的事情多做幾次就不快樂了。我小時候玩過很多種遊戲,有時玩陀螺,打上半個月就沒什麼興趣了,就去捉魚、放風箏······。每一種遊戲開始玩時都很刺激、快樂,一旦對它失去新鮮感,就覺得沒有那麼好玩了,又要找新的東西。
人的感官也是如此,不斷地刺激它,感官對刺激會變得遲鈍,便覺得沒有那麼快樂。因此,我們常會發覺到自己所追求的一些快樂好像都很短暫,這是因為我們有得失心、有我執,得到一樣東西,便希望保有它。另外一種情況是得到之後,可能不久就想扔掉它。
真正的苦 ── 惑、業、苦的輪迴

如果對生命做比較深細地觀察,了解到所發生的事在流轉的過程中,使得我們不能終止煩惱的運作,便會知道這就是流轉了。
人的意識作用,很喜歡攀緣過去、攀緣現在、攀緣未來。當過去、現在、未來連貫起來時,流轉的作用就不斷地運作,這就是三世輪迴,這樣的輪迴即是苦。比如你明明今天打坐坐得很好,忽然想起兩個月前發生的 事,當下整個人的情緒就變了。有時你也會碰到這樣的情況:大家很開心地談天,忽然有個人冒出一句話,這句話讓你想到某個時候發生的一些事,你的臉色一變,整個氣氛就沉下來了。其實那些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但你還是放不下,一直緣著它。所以這個輪迴還在運作,苦就繼續影響著你。
或許你會說:「如果是這樣,我常常想快樂的事,那就快樂了。」很奇怪,苦惱的事你就一直緊捉著不放,比較快樂的事呢?回憶一陣子之後,又苦惱了。問題已經過去了,你的心還隨著這些事在輪迴,又繼續推動、加強它們。回憶過去不愉快的事,可能會加入很多現在的情緒,如果你繼續這樣下去,輪迴的作用不可能會加入很多現在的情緒,如果你繼續這樣下去,輪迴的作用不可能停止,因為你一直推動業力。當苦顯現時,你只是想逃避,或希望能馬上把苦滅掉,卻不停止造作業力。
我們平時在面對苦果出現時,大都是用這種方法。比如打坐腿痛到無法用功,就暫時把腿放下來,專注呼吸;當真的能專注在呼吸上時,腿痛就會慢慢消失了。如果腿放下來,工夫還是用不上,不斷地換姿勢也一樣痛,還是用不上工夫。痛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只是不斷在逃避罷了。多數時候,我們都是這樣處理苦的。
實際上我們可以感受到的苦都是事相上的,因為是從感官上真實地感受到。但是,如果只停留在觸的階段,是身根的作用,而它只是刹那剎那生滅,不讓它變成第二念的受,就不會產生苦受。痛觸會產生苦受,是因為它不僅是身根、身識的作用而已,它已經進入意識。意識會緣過去、現在、未來,而讓它輪迴。輪迴的話,痛就變成苦受了,即會想到過去、未來,希望等一下不再痛,或者擔憂它會愈來愈痛。所以有些人還沒有打坐,就擔心腿會痛;腿還沒有盤起來,腿痛還沒有發生,擔心什麼?
另外一種情況是坐得稍微好一點,就期盼下一支香也能坐得好。我們對過去不是追悔就是懷念,對未來不是擔憂就是期盼。至於現在呢?就在過去、未來之間溜走了。現在在做什麼?在想過去美好、不美好的事,在擔心未來會發生不美好的事,什麼時候心才會在當下呢?
我們把過去、未來連貫起來,讓它輪迴。每天都在做輪迴的事,所以一坐下去,什麼妄念會出現?都是緣過去、未來的念頭。雖然我們看到、知道了,可是又繼續推動它,過去的繼續推向未來。有時就想很多未來的事,有的人一打完禪七,明年的計畫全都安排好了。
我們的心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所以真正的苦是這種作用 ── 惑、業、苦的輪迴。這樣不斷地輪迴,才是真正的苦。因此,我們講生死大事,輪迴是苦,要這樣去理解、看清楚,才知道為什麼我們要修行?要息滅這些苦?不然的話,單單從字面上去看生、老、病、死,有些人並不覺得這些是苦。“生” 真的苦嗎?我們通常都會回憶起一些童年的樂趣;有些人老了也很開心,也有快樂的病人。病了,什麼都不必管,也不錯的。所以病是身苦,可是心不一定苦。死呢?人都很怕死,它應該是很苦的事,不然為什麼會讓人害怕?
生活中的生、老、病、死等現象,我們通常只是從感官(表面)上感受到它們是苦的。“受” 雖然是形成輪迴很重要的一環。但如果只是從受去理解是不夠的,因為感受的產生是從觸而來;而觸的產生有它背後的一些因緣,包括了六根的作用,即有識 —— 了別的作用,還有我們所接觸到的外境 —— 外六處。這些作用要有一個身心和合的個體存在,才會有觸;觸了之後會產生受,受了之後會發展成愛、取、有,這個作用還要整個身心去運作,所以它是一個流轉的過程。
因此,愛別離不是看到所愛的人要走了就苦,怨憎會也不是討厭的人出現了就苦,不是這麼簡單的。它之前包含了許多輪迴在裡面。為什麼會愛這個人?為什麼會討厭那個人?它背後還有很多原因的。我們常常停留在受,也就是感受苦,才會想找一些欲望來滿足它。比如愛別離會苦,就不要讓它別離;怨憎會會苦,就不要讓它會合。那不是就暫時沒有苦了嗎?這些都只是一種表面感受上的解脫,而忽略了感受的產生,其實包含了輪迴的過程。如果繼續推動它,後面還會再延續很多因緣。
在觀妄念時,如果有足夠的理論基礎,就可以看到這些現象,清楚地印證到佛陀所講的法。佛陀出家,也是為了解決生、老、病、死種種的苦。剛開始,他接觸許多外道,那些外道都只能幫助他暫時解決苦的問題。比如打坐入定後,很多苦悶的情況都會放下,可是一出定,問題又出現了。因為這些是流轉,要是沒有終止它們的動力,它們是不會終止的
最後,佛陀在菩提樹下覺悟時,才真正看到整個輪迴的問題,然後滅掉無明,因為無明是最根本的原動力。所有一切苦都是由無明所推動,但是要滅掉苦,須先把苦的現象看清楚 —— 諸受是苦,觀受是苦。受為什麼會發生?因為觸。為什麼觸會產生苦受呢?我們就看觸背後的運作,它背後是名色、六入……。看清楚了之後,如果觸時不是無明生、不是愛生,而是智慧生,無明就滅,後面的作用也會全部跟著滅了。佛陀覺悟時所見到的就是這整個輪迴的運作,這個輪迴可以橫貫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也可能在現在這一生就看到輪迴;乃至每件事發生的過程,都可以見到緣起的輪迴。
在觀妄念看到緣起的輪迴,是從一件事、一件事去看,如果能夠清楚看到的話,就知道所有流轉的作用,最主要的動力便是無明和愛染。從現實的生活中去看,也是這樣。生活中的得失都是在輪迴之中,面對任何一件事時,一定是先觸境,然後產生觸的作用。我們常常讓觸和無明結合而推到受,受了之後,愛、取、有、無明緣行的輪迴就 運作了。
如果經過修行,智慧顯發,當事和理互相印證了之後,觸境時,不只是見到緣生的事相,更見到緣起的法性,即事相與法性的貫通,當下便不會再推動它了。因為從緣起的本性中,看到了無我與空。滅掉了我見,除掉了我執,就不會再推動輪迴的作用,這才滅苦。但是要能夠見到這樣的輪迴動力,一定要從現實生活中去觀察身心的結構。比如講到六入、名色和識、名色就是身心和合的生命個體,識是了別的作用。六入是我們對外的門戶,六境是外在種種的境界。這些作用結合之後,便產生了觸。觸的當下是無明生起?還是無明滅?要能夠這樣去觀整個輪迴過程。如果不能夠這樣去觀的話,輪迴的作用就會繼續推動下去。
我們常常在苦受發生時,讓它與無明相應而繼續流轉,形成惑;惑了之後又造業,再受苦。因為我們所能夠觀察到的是苦的果報,卻不能將感受到的苦的整個因果關係看清楚。若要生起智慧,不只是要能看到因果關係,還要看到緣起運作的本性是空。當了解因果道理時,會減除一些煩惱,因為智慧生起來了。但是,這樣的智慧還沒有力量,要直到它能夠在每一觸的當下就切掉流轉的動力時,才會有力量。
不斷地提起覺照的作用

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我們造了一些業,但是過程中因為觀察因果、明白因果的道理,就懂得放慢流轉的作用。
這時,我們會用對佛法的了解、對身心觀察的智慧來分析事情,即用理或法則來幫助自己看清楚苦、業報等作用的事相。比如觀妄念時,很多過去的事情出現了,如果繼續讓它們推動下去,就會感受到苦。如果在它們出現時,能運用無常、無我的道理去剖析,就能放下,輪迴的力量也就會轉弱了。不過並沒有斷除它們,因為還沒有真正證到無我。雖然能以無常、無我的理去分析而放下它們,但是它們的力量還未完全停止,可能不久還會再出現,不過那時它們對我們的衝擊力已不大了。即使苦還會出現,也已不那麼強烈。如果修行得力,心能夠凝聚的話,再以無常、無我的道理來繼續剖析、化解它,就能將輪迴的力量減得更弱。
佛陀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是這樣不斷地減少輪迴的力量,最後終於把苦滅除。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剛開始可能需要長一點的時間才能化解輪迴的動力,漸漸地會愈來愈短,因為智慧愈來愈敏銳、愈有力量。一旦觸境時,智慧能很快地生起,它就成了生活中的思想主流。
因此,我們若能不斷地將佛法熏入内心,成為自己處理事情的觀念,心態也調到正道上,當有事情發生時,這個主流的作用會先生起。我們要時時保持正念,覺照的作用要有正念,是因為當正念的作用生起,即使無明還沒有滅掉,妄念還深藏在比較深細的部分,但是很多事情就可以在還沒有繼續輪迴時,得到適當地調整。
有了智慧,過去發生的事情,可能已經無法直接斷滅它,但是可以減少再度輪迴的機會。修行的工夫(作用),就是要能夠把它的力量延伸到生活中,以智慧來處理日常生活的事情,減少未來輪迴的力量。我們現在沒有能力去應對,是因為自己把過去的業帶到現在,現在的業又帶到未來,一連串的作用整個沖了過來,我們的心就是在這個瀑流之中被沖走了。平時我們的心都是被一大堆輪迴的妄念沖著走,在這樣的運作中,又不斷地製造輪迴。
因此,我們首先要把能用功的心——覺照的作用不斷地提起,不要再繼續被妄念這種流動的作用帶著走。就好比在人潮中先將自己抽身出來,才能夠返觀人潮。再用止的 方法,從妄念群中抽離,凝聚心的力量。當心有力量了,再去觀察自己的妄念,把它的 作用看清楚。這時,我們就開始懂得用智慧來處理一些事情,最後就是要滅掉無明。
不過在修行的過程中,應該能夠減少未來輪迴的動力。過去的輪迴作用會不斷地形成業報,比如在打坐時,出現在我們的妄念中,這時要懂得用理慢慢去剖析它。因此,我們要理解佛法所講的苦和集。
真正清楚了苦集輪迴的過程,甚至親身印證、體會之後,就知道還滅的重要,也才知道為什麼要修行來把苦滅掉。如果這個部分不能理解,而只是停留在受只的部分兜圈子,那麼來來去去,問題還是在那邊。比如腿痛時搬腿,不然打麻醉針或把痛的部位切掉,這些都是苦行外道的方法,他們想滅掉苦,卻不去找苦的原因。苦的原因是什麼?很簡單平時不用功!我們常常用很複雜的方法來處理它,所以還是在苦中。因此,知道問題的癥結在哪裡,就從那邊下手,往往問題就不那麼嚴重了。
所以我們要滅的是什麼?不是滅苦,而是苦的原因。腿痛不是去切斷會痛的腿,而是要找出痛的原因,這樣才能解決問題。那些苦受是從哪裡來的?它們不是在受時發生而已,因為每個受的出現包含了很多的因緣在裡面,一定要看出原因所在,才能知道要從什麼地方下手,也才知道佛陀為什麼要說輪迴是苦、無常變化的過程是苦;知道以後,才可能再進一步滅掉苦因。一旦知道修行是為了要滅苦,正見才能夠建立起來,而引導我們趣向解脫。但是前面苦和集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聞思,印證真理,從事相上真正去理解。
有時候即使我們知道一些觀的方法,還是不知從何下手,這就是因為正見不具足。或者有時雖知道無常、無我,就是用不上方法,因為對這個理不是確實地了解。在用功時,若知道這些部分不足,就要再做適當的加強。當然,這需要時間。修行需要時間,正見的建立也需要時間。因此,不要希望一個禪七打完之後,所有的問題就都解決了,每個人都開悟回家。還是要乖乖一個七、一個七地打,累積用功的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