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淨空法師 講述
陳宜蔚 記
諸位善信,今天有這樣一個殊勝的因緣,跟大家在一起,尤其我們皆是從台灣來的,能在國外相聚,感覺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並給諸位介紹什麼叫做佛法?
我走過許許多多的國家地區,目前的佛教最興盛是在我們臺灣,東南亞比我們差一點,大陸因為過去十年文革不必說了。臺灣佛教雖然很興盛,但是真正對佛教認識的人,依舊不是普遍。今天在此地我特別為諸位介紹「認識佛教」,佛教與我們中國人的關係實在太密切,中國的文化跟佛教在這二千年當中可以說完全融化結成一體,雖然它源於印度,但是印度的佛教早已不存在,真正的佛教是在中國。
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這個名號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的,釋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淨的意思,佛是覺悟。釋迦牟尼佛他是北印度人,就是現在的尼泊爾,它在印度的北方,西藏的南部。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他是生於周昭王廿六年甲寅,跟現代外國人考據不一樣,年代相差很多。佛入滅於周穆王五十三年壬申年,世壽七十九歲,我們通常講釋迦牟尼佛住世八十歲,實際是七十九歲,因為我們中國人講虛歲,虛歲是八十歲,實足年齡是七十九歲圓寂的。如果根據這個記載,釋迦牟尼佛入滅到今年,應該是三千零十五年,虛雲老和尚以及我們中國從前的古大德們,都是用中國的記載。
佛教正式傳來中國是漢朝,非正式還更早,在周朝時已經陸陸續續傳過來,但不是正式的,正式是國家派了使節到西域去迎請,禮請過來,這是正式的,正式來是在後漢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在中國已經有一千九百多年歷史,到中國來之後,因為是中國皇帝迎請他過來的,所以是以國賓的禮節來對待他,來了之後,與我們朝野人士談的很投機,我們非常歡迎他,希望他能常住中國。最初來的二位法師,是竺法蘭和摩騰,他們二位把佛教,佛像,經典第一次正式帶到中國來,為中國朝野所接受,來到中國之後,是國家招待他們,就好像現在的外交部禮賓司來接待,那時候的政治制度與現在不相同,現在的外交部都在行政院之下,從前的外交部不歸宰相管理,外交直接歸皇帝管轄,那時的外交部也不叫這個名稱,而叫做鴻臚寺。
所以諸位要明瞭佛教中的寺是怎麼來的?寺是漢朝的時候政府辦事的機關,它並不是廟,而是帝王所轄的一級單位,直接屬於皇帝督導的,皇帝下面有九個寺,寺的長官叫做卿,我們稱做公卿,鴻臚寺卿相當於現在的外交部長,所以由鴻臚寺來接待,以後由於想把他們常留在中國,這樣一來,鴻臚寺不能長遠招待他們,因此皇帝下面再增加一個單位,也就是從九個寺增加到十個寺,這個寺就是佛寺,佛寺是從這裡開始的,而最初的佛寺的名稱是白馬寺,當時首都在洛陽,故洛陽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第一個寺,要知道這個寺的來源?它是皇帝下面辦事的機關,它所辦的事?第一點我們要認識清楚佛教它實在是教育,它不是宗教,這一點一定要明瞭,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跟我們中國的儒家一樣,是孔老夫子的教育,過去中國人對於教育非常重視,自古以來我們即曉得教育的重要,禮記學記篇所講「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國家政治要能上軌道,人民要能過真正安和樂利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教育。
中國近百年來,遭受這麼大的災難,原因就是教育失敗,教育政策錯誤了,所以才有這麼大的苦難。中國過去帝王對教育非常重視,教育部在一切政治設施中列於第一,名為禮部,宰相下面六個部是以禮部為第一,把教育擺在第一,佛教也是教育,是外來的教育,但是它的教育的思想基礎,跟我們中國教育的理想完全相應,中國儒家的教育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是孝親尊師,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這樣一來,東西方的聖人就不謀而合,如中國人所謂的「英雄所見,大略相同」。當時的禮部負責一般的教育,替國家選拔人才。皇帝下面就增加了一個佛教教育部,白馬寺實在講就是佛教的教育部,是歸皇帝管的,而不是宰相管轄的,因此中國有了二個教育部,而佛教的教育以後比儒家教育更是普及,這是由於皇帝提倡,上行下效,沒有多久,佛教教育就傳遍了整個國家,對於我們的生活文化思想起了融合作用,與我們中國儒道思想融成為一體,成為中國特有的文化基礎。
實在講,佛教到中國的發展,是遠遠超過了印度,歷代修學成就之人非常之多,比印度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光榮,所以佛教教育從漢朝起一直到清朝,國家社會以及全國老百姓都非常喜愛與認真的學習,帶給中國幾千年來的長治久安,是個很大的穩定力量,這是我們應當要認識與不可忽視的。當時的佛寺是佛陀教育的機關;唐朝以前佛寺的主要工作都是從事經典的翻譯、經典的講解、以及指導大眾修行。以上是佛法傳來中國的情形,我們了解以後,再介紹佛法二字的釋義。
什麼是「佛法」?中國人常說,佛法無邊,「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義是「智慧」,「覺悟」。當年為什麼不直接翻譯成為智覺?而用這個佛字?這是因為中國文字中沒有相當的字彙能夠對等的翻出來,因為「佛」這個字含有多義;它所含的智慧之義絕對不是我們一般所指的智慧,而是究竟圓滿對宇宙人生徹底明瞭的智慧,對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無所不知的智慧。
而我們中文裏「智覺」二字都沒有圓滿的意思,因此採取音譯再加上註解,通常講佛智有三種,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這些都是佛學專有的名詞,這三種智,以現代哲學名詞來說,一切智就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對於宇宙萬有本體徹底明瞭通達,而且非常正確,這種智慧,佛教裡稱為一切智。第二種智叫做道種智,道種智是知道宇宙一切現象,這個現象太多,例如:動物、植物、礦物、森羅萬象,無量無邊,這些東西從那裡來?什麼道理來的?怎樣演變的過程成為現在這個狀況?將來的演變又會變成什麼樣子,這些完全明瞭與通達的智慧叫做道種智,也就是知道宇宙萬有的現象。第三種智慧講一切種智,就是本體與現象,它是一不是二,這個是最究竟最圓滿的智慧,它不是偏在一邊,而是對整體完全通達明瞭,這樣的智慧才是圓滿的智慧。智慧的作用就是覺悟,就是覺而不迷,對於人生宇宙、過去、現在、未來,通通明瞭一點都不迷惑,這才叫覺,所以智是體,覺是用,在生活起作用,我們稱之為覺,覺是智的作用。
以上是對佛這個字簡單的說明。起作用是覺,那麼覺必定有對象,所以覺是能覺,能覺是自己有智慧,大智大覺,所以佛寺有很多名「大覺寺」,大覺就是佛的意思,覺的對象我們用一個總代名詞,這個代名詞就叫做「法」,「法」字的內容就包含宇宙萬有,用一個代名就統統把它包括盡了。佛法簡單講,有四種:心、境、事、理,這四大類把宇宙一切萬法都包括在裡面;心就是思想、見解,例如我們講心理,精神這部份。除此之外,境就是境界,例如我們今天所講的物質。精神物質,現代科學把一切萬法分為這兩大類,就是佛法裡講的心、境,或者是心、色,心經講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的色,這個色指的就是境界,也就是物質,與一切事,一切道理,所以這個「法」字可以說把宇宙萬法都涵蓋盡了,這是我們覺的對象,叫做所覺。
我記得大約在民國十二年時歐陽竟無先生在中山大學發表一篇講演,那次講演當時在國內起了很大的震撼!當時的講題是:「佛法非宗教非哲學、而為今世所必需」。換句話說「佛法」是現代人所必須要學習的,它不是宗教,它也不是哲學,這在當時的確引起很大的震撼,因為一般人不是把它看成宗教,就是把它看成哲學。歐陽先生說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他提出很多理由來證明,的確也是如此,這篇演講我們在台灣也曾經翻印流通。
佛法為什麼不是哲學呢?哲學都是二元的,有能有所,佛法沒有能所!能所不二,這是中外哲學所沒有的,所以它不是哲學,哲學有能有所,有能覺,有所覺,這些都是屬於哲學的範圍,而佛法講能覺與所覺是一不是二,是很難理解的,這個道理在佛教唯識經論中講的非常透徹,它講的三細相,無明不覺生三細,其中第一個是無明業相,無明就是動,這一動就有能見相,經中叫做見分,由能見相變現出來的所見就是相分,見相同源,是同一個本體,所以它是一,不是二,這些就不在哲學範圍之內,講的很有道理,是佛教的一個特質,所以佛教是佛陀智覺宇宙人生的教育,我們每一個人,不管信仰任何宗教,都應該學佛,因為它是智慧覺悟的教育,一定要認真地去學習與研究,這些是「佛教」的定義,我們要把它搞清楚。
今天的社會中,佛教有四種不同的形態,我們要辨別清楚,而我們今天所講的是傳統的佛教,原本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但是大約在一百五十年至二百年前之間,佛教變質而成為宗教,例如我們在台灣可以看到一些佛寺,它不是教學或講經說法,也不是指導大家修行,經常都是拜懺、祈福、超薦亡靈,因此就變成宗教,所以今天絕大多數的佛教是宗教的佛教。在日本有少數佛教寺院所辦的私人佛教大學,他們把經典當做學術、哲學來研究,形成學術的佛教或哲學的佛教,專講佛教的理論而不重視修行。最近還有一種更糟糕,扛著佛教的招牌,做些與佛教完全不相干的事情,這是邪教的佛教,不倫不類連宗教都不如。宗教不會叫人做壞事,學術也還不錯,探討理論,邪教就很糟糕,甚至做出很多違背道德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明瞭現在佛教在世界上有四種形態,我們真正要學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目的是使我們能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得到生活上真實的利益。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總有一個教學的目標與方針,也就是佛法所希求:
這就是教學的目的,佛希望我們變成什麼樣的人?這就是教育的宗旨。佛在經論中常常提到一句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是梵語,就是佛教教育的目標,也就是佛對我們的期望。這句話譯成中文,梵文中的「阿」字是「無」的意思,「耨多羅」是「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覺」,整句話翻成中文就是「無上正等正覺」。這句話可分為三個階段來講,正如同我們現在的教育分成小學、中學、大學三個階段,佛教育有小乘、中乘、大乘。後來的祖師分的更細密,有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佛法,例如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一直讀下去,釋迦牟尼佛的教育也的確是如此。第一個階段的目標是「正覺」,第二個階段是「正等正覺」,最後的目標是「無上正等正覺」,它的一句話裡面,三個目標通通包含了。
佛法的修學,一定要證到阿羅漢果;「阿羅漢」,「菩薩」實質上與現代教育制度的學位名稱相同,例如大學畢業,授給您一個學士學位,在佛陀教育裡面的學位就叫做「阿羅漢」,「阿羅漢」是學位的名稱,因為您已經真正證得正覺,正覺就是您對宇宙人生,思想,見解,行持,絕對是正確的,正如三皈所說的「正而不邪」,「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時就得到正覺的果位,尊稱為阿羅漢。再升一級是「正等正覺」,等於佛而不是真正成佛,比佛差一級,由此可知正等正覺雖然覺悟沒錯,但跟佛還是不能相等,正覺是小乘,正等正覺是大乘。大乘學位的名稱是「菩薩」,再往上去就是成佛,「佛」也是學位的名稱,是佛陀教育中最高的學位,在得到最高究竟圓滿的智慧,絲毫缺陷也沒有,就稱為「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這更上了,所以這個學位的名稱為「佛陀」,如我們現代教育所稱的博士。
「佛」是博士,「菩薩」是碩士,「阿羅漢」是學士,這是三個階段修學的果位,也就是佛法修學的目的。總而言之,我們把它歸結起來講,它是覺悟明瞭宇宙人生的實相,對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通達,具有究竟圓滿的智慧,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教育。我們誰不想求智慧呢?有了智慧,任何事情都可以解決,所以佛法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祇要您有智慧,不論您在社會從事任何行業?決定都是第一,因為您不迷惑,所作所為都會是勝利的正確的,所以行行都是第一,這是佛教教給我們的,「目標」明瞭以後,再談它的教學方針,它用什麼方法教給我們?使我們才能真正達到正覺,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呢?這就是修學綱領!有兩點,我們要特別重視,就是「菩薩道」、「菩薩行」。
自古以來,大家最重視的佛經是《華嚴經》,稱為經中之王,華嚴又稱為釋迦牟尼佛的根本法輪,一切經,一切法門,都是華嚴眷屬,好像一棵樹中,華嚴是根,是主幹,一切經是枝枝葉葉,枝枝葉葉再多也不能離開根本,所以華嚴稱為根本的教法。我們在華嚴經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是佛法修學的一個榜樣,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的第一句話,他就說:「我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心就如同現代人所說的,我已經立志要求究竟圓滿的智慧,「但是我不知道要怎樣修菩薩行?學菩薩道」?請求善知識指導。因此菩薩行和菩薩道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菩薩道?菩薩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菩是菩提,薩是薩埵,中國人簡譯成菩薩,實際上印度的梵語是菩提薩埵,菩提是覺,薩埵是眾生,是一個覺悟的眾生,不是迷惑顛倒。
「道」是指「存心」,換句話就是我們應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待人接物,什麼樣的心態來過日子?以什麼樣的心境生活在這世界?這些的確對我們很重要。如金剛經上須菩提向釋迦牟尼佛提出兩個問題,一個是「應云何住」?一個是「云何降伏其心」?道就是存「心」,應以什麼樣的「心」修行?這是要明瞭的,菩薩行,「行」就是行為,身體的造作,口裡的言語,心裡的念頭都是屬於行為。我們應該要用什麼樣的行為才合乎真智徹悟的標準?以上是指導的兩個原則。儒家孔子教學中的格物致知就是菩薩行,誠意正心就是菩薩道,所以佛教到中國來,能為中國人歡喜接受,因為它與孔孟學說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建立在同樣的基礎上,儒家講的比較簡單籠統,佛法講的很詳細,因為儒家充其量後來結集而成者只有十三經而已,佛法經典不祇三千部,佛法講得太詳細了,因此儒佛兩家一合作,那便是儒家提綱要,而佛家則詳細地來講解,的確讓我們對宇宙人生做到明達不迷,這是它的好處。
我們知道它教學的重點,一個是我們的存心,一個是行為,因此我們要講求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行為」,我們的行為有了錯誤,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行為太多太多,佛用歸納的方法把它分為三大類:身、口、意。身是我們身體的行為,口是言語,意就是思想,見解。用這三大類就把我們的行為都包括了,這三大類的行為若有偏差,錯誤,把它修正過來,這叫做修行。我們常常聽到佛門中講的「開悟」,是指某人修學開始覺悟了,您知道自己的思想見解行為錯了,這就悟了,悟了就不迷了。我曉得我今天做錯了事,說錯了話,曉得今天想問題的思考方式錯了,這叫做「開悟」,也就是覺呀!
悟了以後,立刻改正過來,將我的思想、言語、行為,改正過來,過而能改,改過自新,這叫做「修行」,故佛教的教學,一點迷信都沒有,你們不能把它想錯了,它的教法非常平實,佛教中稱佛為「本師」,根本的老師,學佛的人自己稱為「弟子」,我們跟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佛是我們的老師,而不是神,這一點要明瞭,我們今天拜佛,拜佛就是如同我們中國人敬祖宗的意思,慎終追遠,不忘始本!我們今天得到佛陀的教育,真正開啟智慧,曉得如何斷惑修善,這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佛弟子每天拜佛是紀念的意思,就跟我們拜祖先一樣,慎終追遠,返本報始,我們連最初的老師都不忘,自然對現在教我們的老師更不會忘,感恩之心自然深厚,遠祖不忘,自然對於現世父母,知恩載德,當然更不會忘掉,這就是「孝親尊師」!佛教育要從這裡做起。
世界上有許多國家民族不懂這個道理,所以才會天下大亂,若人人都能敬祖先、愛父母、尊敬老師,此人在社會上絕對不會做壞事,因為若做了壞事,內心會想我對不起父母、老師,所以他要想做一樁事情,都要考慮一下我對得起老師、父母嗎?若大家能夠信守佛陀教育的話,就不會為非做歹,社會上就不需要警察、法院、律師。中國自古以來至清朝時代,我們的社會治安會維持良好,都是靠儒佛的教育,大家相信因果、孝順父母、與尊師重道,尤其在鄉下沒有警察,也沒有法院,老百姓若有了爭執,會找一個教私塾的先生,請他來評評理,老夫子一聽過兩邊的意見後,就以孔老夫子的道理來說,大家就沒有意見,同時也解決問題,比法律還有效!儒佛思想深入人心,得到大眾的敬仰,故能給社會大眾帶來真正的和平幸福與和睦相處。
諸位必須明白「修行」的定義,絕對不要以為每天唸多少經,唸佛、拜佛就是修行。佛教育的早、晚誦經是很重要的學習功課,這兩課的意義也要明白,早晨唸經是提醒我們今天一天當中不要忘了佛對我們的教訓,它是提醒我們應該怎樣生活?怎樣做人?怎樣辦事。晚課則是反省,想想我們今天唸的經義訓誨,對照一下那些做到了!那些還沒做到。所以早晚課很重要,能使我們真正反省、檢點,隨時提醒自己,讓我們能天天開悟,積小悟成大悟,常常覺悟,覺而不迷,時時處處修正自己的行為。早晚課的意義絕對不是唸經給菩薩聽,佛菩薩是泥塑木雕的,他聽不到,這些全部是自己的事情,不干佛菩薩的事情。具體而說,第一最高指導綱領,指導我們修行的,叫做「三皈依」,所以學佛的同修們想入佛門接受佛陀的教育,先要受三皈禮,也就是正式拜老師,願意成為三寶弟子,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