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三昧境界
書籍目錄
論三昧境界

論三昧境界


Camera 1837420 1280

  在基本定義上,「三昧」,是一種精神訓練,或者說是一種道德基礎訓練。現在,知識的領域擴大了,卽使是學術界,討論「三昧」的文字也越來越多了。推延到神父參禪,牧師打坐,在中國已不是新聞。


  西方學界最常見的,便是以「神秘經驗」、「神秘學」來代替「三昧情境」的研究。「三昧」(Samadhi)這個字,在研究宗教、哲學、心理學的範疇,已成爲一項常識用語,雖然不一定有人得到它,但通過人間各種「宗教現象」,它已不再成爲一項不可理解的東西。爲甚麼,「三昧」境界,能使某一些知識份子們陷入「狂熱」呢?原因是,目前的科學儀器對於腦波的控制研究,已使「三昧」的境相得以顯現,露出驚人的曙光。


  我們要知道,佛家各種「實踐」的方法,包括「念佛、坐禪、持咒、修觀」(打坐的一種),甚至「虔誦經文」,都可以使「意念集中」成一束凝固的「點」,使意識流不再成爲沒有收攔的亂流,到最後納入一個斷然「無物」的假設空間。就念佛說,你集中精神念佛,用佛號消滅混亂的意識流,直到「有佛無流」,就面臨三昧現前的緊要關鍵了。佛門有兩句話說:「打得念頭死,許你法身活。」就是形容這種功力。


  簡而言之,一個人在任何狀況之下,「意識」都是亂走亂流的,卽使睡眠時也不例外(此時它潛伏地活動);如果你「靜坐」在那裏三分鐘,反照一下你自己的意識,逐漸便沉入萬馬奔騰狀態,無法「定於一處」。因此,訓練(修道)便成爲唯一的途徑。


  佛法,便是要把那一股「亂流」集中,成點,截斷,使它「前際已斷(意識活動到此爲止),後際不生(意識活動不再新生)」,在這「初生已滅,未生已斷」的空檔,意識流(妄念)已被逼死,彷彿一把手術刀從中切掉一節,這一段過程,便稱之爲「三昧境」,通俗地說,便是「入定」。


  定境,是什麼樣子呢?現實的經驗到這裏,完全「天翻地覆」,宇宙彷彿開了一個大口,「你」不再是「你」,「你」是一切。一切現象都到這裏終止,也到這裏湧現,你的「鏡」中,驚喜交逆,生死至此,復無憾事。


  初步三昧境相,可能一瞬卽滅,使你終身難忘,這種「斷層」,如果裂得愈大你的「定境」愈厚,這種火燒紅蓮功夫,直到你隨時隨地與它相融,意識流不再成爲你的「障礙」,你便可以在天地間自由往來。一般來說,「靈魂出竅」,是情境的錯置,「靈魂」無須出竅,而是時空的縮小。三昧境相,所反應的「神通」,祗由於感官能力(眼、耳、鼻、舌、身、意),範疇已完全粉碎,形成一片,到此時任何事物,都可以隨意呈現。


  「神通」,是三昧的附帶條件。三昧境界,並非剎那初現,便可以永恆久住,你必須千錘百鍊,把它打成精鋼,昇騰到極層,不再消失才成。在這種成果之前,善惡都成渣澤,一切的行爲意識,都不再受到亂流支配,反應在你的情境者,全是鏡花水月。


  佛家修道者,就是追求這種目標,不修今生修來世,那已是劫後餘灰。——人,爲什麼要追求這種東西呢?因爲生命的本質,原始卽有它的存在,它不過要償還自己的所有。


  「三昧」本非神秘的東西(世間所有神秘、全是俗人的境界),不是實踐佛道的人專有,凡人皆有這種能力,不過佛家探究得最爲週嚴而徹底,同時他們實踐的範疇也大有區別,因此,有些不明其中妙諦的人,誤入桃源,還不知仙境。


  如果用一支凡夫的筆,描寫「三昧」是很困難的;千不如,萬不如,不如自己實踐,放下一切,坐到「大夢誰先夢,平生我自知」的時候。我在這裏佛頭着糞,恐怕欠讀者一把人情,擱筆也罷!


—— 一九八三年三月二十九日下午六時成稿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