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佛法三印
書籍目錄
論佛法三印

論佛法三印


Bg j83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 是稍具佛學知識人士所熟悉的——所謂「三法印」。原始佛教,以這三項「眞理」,貫穿全部佛教教義,卽今證之,仍爲佛教哲學,由「世間」到「出世間」的基礎理論。


  歷來,對「三法印」的疏講,似乎太平凡了。古人注釋、今人演繹,盈筐累筴,足以塞學者之心眼;但可惜的是,從「語意學」觀點言,則稍嫌古典,不能滿足後生的胃囊;因此,試以個人淺見,爲之蛇足一番。所謂「諸行無常」,這主詞的「行」字,指的是一種「流動現象」,是物質的——色;也是精神的——意識流的。


  對人而言,它含蓋了「精神與物質」兩界。不管是精神的,抑是物質的,則它的生命過程,都是「不定型」的「無常的,短暫的,一剎那的,生滅的;一個念頭,短到萬分之零點幾的「剎那」;太陽系的年齡,則可長到幾十億到幾百億年;但它們一旦與「永恆」比較起來,彼此還是差不多,結果都要歸於「空無」一途。 


  這就叫做「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透過人類的肉眼,一切「假相」倒變得眞實些罷了!基於此種義理,「行」的流轉現象,可分爲「生、住、異、滅」四個階段。它的生滅狀態,成一弧線。其兩端是「生與滅點」。中間假設一頂點。其接近「生點」一端,爲「住弧」;接近「滅點」一端,爲「異弧」。


  以人生言,從人底受胎,到生命的萌芽,出胎,這是「生點」。從襁褓期到生命高潮——三十五歲左右,爲「住弧」。從「住弧」(亦卽頂點)的接縫,向滅點,是生命的下坡,物質的形體內部,開始變質,垂老;此一「異弧」的成熟,則進入「滅點」——死亡。四大分散。這是有情世界的「生命論」。


  至於「心理的行爲」——意識流——「念頭」的現象,雖然抓它不住,看它不着,「生、住、異、滅」的狀態,亦復如此。用「慢鏡頭」放映之,足可以拉長爲「人的一生」。由這種動的,生滅的現象,推演到世間一切物象,行爲,既然如此地「非永恆性」,則人生還有何留戀?有何執著?有何顛倒?有何貪求?


  復次,「諸法無我」。「法」字的英譯,通常翻爲 Everything 這個字,它包含着世間一切狀態,與「行」的分別是:「行」是變動的,「法」是斷面的,「主觀的」。這句話,便是說一切主觀的「事物行爲」,不應有它的「自我性」。也沒有它的「絕對性」。我們人類以「我的肉體」爲「我」,乃基於「肉體」的假相。等於一個人住旅館,以他底「異鄉客邸」,錯認爲他的故鄉一樣。


  人,分析言之,是一組金屬與水分的化合,生前不能道其從何而來,死後不知化爲何方塵泥;偏偏在世時,迷信這「圓顱方趾,五色皮膚」,執拖死鬼爲「我」,以「無常爲常,寧不奇妙?」「我」是法裏的一滴水。「我」底內容,再分解成無數滴「法」的水。大宇宙,是法的「空集合」。


  而這一法,並無「絕對性質」。「此身原可歸塵土」,「豈奈恩仇未了何?」人太奇妙了。「活」既不好受,「不活」也不好受!「法」既無絕對價值,便沒有主觀與客觀的區別了,也沒有「心」與「色」的二元了,更沒有「我」與「非我」的認取了。因此,「諸法」沒有「量」的準標。


  上述「諸行無常」的「行」,强予界定它的「自性」,則可說,它代表着「時間性」,時間既不永住,則「諸法無我」的「空間性」,也失去它的對相價值了。時間的無常,空間的無我,構成佛家的「空性」(Sunyata)哲學基柱,統一了時間與空間,卽是「佛陀」(Buddha)的崇高理境,這才是「絕對的,一元境界」。它才能統一「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分別智」,完成六通的「無漏智」。直達覺者的彼岸。——這便是三法印中的「寂靜湼槃」(Nirvana)!


  這三法印,在邏輯上,雖析爲三段,而它的基本含義,却是一個「空」字!空就是不空。正如佛說:「佛說菩提,卽非菩提,就是菩提」!


—— 一九七二年十月十四日夜改寫


・論李敖 —— 一株北國草原的知識野參

書籍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