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儒家意識型態
書籍目錄
論儒家意識型態

論儒家意識型態


Bg j65

  讀牟宗三敎授於一九八〇年七月二十六日在韓國漢城「總統飯店」內,由韓國哲學會擧辦的晚餐座談會上的答客問——「文化哲學之承傳與恢弘」一文,對中國新儒家的意識型態,益有所肯定;而牟宗三先生的光明磊落的儒者胸襟,比之韓愈歐陽修司馬光等之民族陝隘心性所表現的「護法精神」與誣蔑佛法的態度,已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吾人益信新儒家之文化意識,無論如何已修正了「先賢」的心理缺項,與界定了中國儒家文化永遠的使命!


  牟宗三先生在答覆韓國成均館大學儒學系教授柳承國所問「儒家經典將來之權威性及其注釋之新方向爲何」一段文字裏,有這樣幾句話:「——我們根據儒家傳統從文化生命看,不但儒家反對共產主義,同樣反對其他教派來侵奪、篡改中國傳統、文化生命。卽如佛教的力量那麼大,總取代不了儒家之正統主流的地位。佛教比較客氣,它也不要作主流正統,而只作旁支,作個附屬作用就可以了。但現在不僅是佛教的問題,還有天主教、基督教的問題。信仰自由是一回事,固然不能反對,但一個國家總有其文化生命之方向、主向,這又是另一問題。…… 」


  這幾句話,可以代表整個新儒家的「文化宣言」,與從韓愈以來的儒家「意識型態」;然而近代新儒家,尤其到牟宗三教授這一層次,新儒家在其思想領域裏,已逐漸接納了佛家,且同時進行「整合」,可是牟先生在引證程明道的文字中又排除了佛家的「倫理」一面:程明道據「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坤文言)這兩句話來評判佛家說:「他有一個覺之理,可以『敬以直內」矣,然無『義以方外』,要其本亦不是。」這是程灝順便承認佛家可以有「敬以直內」(清淨內在的工夫),但無「義以方外」,所以其「直內」之本,總歸亦不是——這說明了儒家承認佛家的實踐——完成自我的內修,但因爲佛家的目標不在「治世」(以性理爲是非標準以方正外部之物),在倫理上找不到註脚,所以它底「直內」也錯誤了。


  牟宗三先生是近代新儒家對佛學有深入研究的極少數學者之一,我們相信,他在內心裏,依然走程明道的路子,但是比較圓融一些。開濶一些。我們要了解,程明道說的「直內與方外」,在佛家的實踐生活中是一回事;沒有直內,焉可方外?「義以方外」,必須有「敬以直內」之清淨心,既以「敬」爲體,則以「義」爲用,心物既是同體,就不該有打爲兩橛之說。


  儒門以「性理」(宋儒之說)爲是非之標準來方正外部之事事物物,試問這個「性理」是甚麼?它落實在何處?儒家的性理與佛家的心性,以何爲分野?雖然儒家之成聖成賢與佛家之成佛在生命意義上,其理境不同,但是指的「光潔心境」(完成人格)上沒有分別。朱子的「使心凝聚不散亂——」就是道德意識中的「敬」,就易於表現「性理」;而佛家的「除妄心證眞性」的「使心純一不亂,當下清淨」,就不是道德中的「敬」麼?它就不能表現「性理」麼?不能「義以方外」麼?


  我們總是覺得儒家之排佛,有許多地方太牽強,無義理上之必然是非。祗是「護法」而已。中國須要「儒家文化道統」,佛門自始也沒有取而代之的意思;但是佛典的義理深浩,是儒門也承認的,怕是受不了佛理的冲擊,而使得儒家運用超角度的防衛,這是千年來正統儒生的一貫心態!


  我們必須認知的是:儒家與佛家對生命的責任,尺度是有所不同,而且方式也廻乎其異的。但是佛家思想並不妨礙儒道之運行;中國許多高僧大德,也多出身於碩儒;其實出入儒佛是毋需口誅筆伐的,既然有一個成聖成佛的目標在,一切的門戶執着,也該放下了。


  自民國以來,熊十力梁漱溟張君勵先生,都是儒佛兼修,他們都從佛家得到好處,但他們不失爲新儒家靈魂人物,迨至晚近,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先生宏揚儒學於自由世界,氣度恢弘,亦足爲儒家喜!


  觀乎近代佛門大德,潛慧韜光、消脫塵迷,開闔眼界,在遮撥葛藤方面,實是新儒家所不能及,但於義理宏揚,與學術闡發,則佛家又瞠乎其後,這難道是末世之哀歟?


—— 一九八一年元月七日成稿

書籍分類